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态普遍较低,而城市空巢老人身心健康与社会支持和抑郁等多项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从而影响生活质量。本研探讨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 2018-04-2018-09在河南省郑州市区选取3个居民小区、鹤壁市淇滨区和山城区各1个居民小区以及南阳邓州市城区2个居民小区,分别在各小区中选取≥60岁、居住≥6个月、无子女或子女离家的129位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通过集中施测和个别施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得分在受教育程度(F=9.293,P0.01)、婚姻状况(F=18.322,P0.01)、月均收入(F=6.145,P0.01)及医保类型(F=3.323,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同性别(F=0.092,P=0.76)和年龄(F=0.502,P=0.61)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得分在不同年龄(F=5.478,P0.01)、受教育程度(F=8.478,P0.01)、婚姻状况(F=19.110,P0.01)、月均收入(F=11.564,P0.01)及医保类型(F=6.508,P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同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6,P=0.33。社会支持各维度与生活满意度均有相关性,均P0.01。结论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存在相关性,有效提高社会支持,有利于提升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张疆莉  张建宏  崔金奇 《职业与健康》2010,26(10):1087-1089
目的了解豫北地区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城市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影响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子女关系、健康状况和社会问题。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比较,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642);在性别(χ2=42.31,P=0.00)、婚姻(χ2=56.17,P=0.00)和年龄(F=10.29,P=0.01)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城市空巢老人心理问题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空巢问题日益突出,空巢老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生活质量容易受到较多因素影响。本研究旨在分析兰州市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和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2014-06-2014-12采取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兰州市社区空巢老人(376名)和非空巢老人(232名)共608名,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evalued scale,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hort from 36questionnaire,SF-36)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兰州市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得分为(31.89±6.90)分,低于非空巢老人的(35.42±6.29)分,t=-6.338,P=0.001;生活质量得分为(55.89±12.65)分,低于非空巢老人的(61.67±11.58)分,t=-5.65,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t=4.718,P<0.001)、婚姻状况(t=2.558,P=0.011)、文化程度(F=6.273,P<0.001)、医疗费用承担方式(F=7.590,P<0.001)、月收入(F=9.970,P<0.001)、主观经济自评(F=5.394,P=0.005)、喝酒(F=6.276,P=0.002)、体育锻炼(F=38.454,P<0.001)和罹患慢性疾病(F=33.806,P<0.001)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状况越好、罹患慢性疾病越少、抑郁程度越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及拥有良好社会支持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相对较高。结论兰州市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低于非空巢老人,应通过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慢性病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社会及家庭支持系统等途径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太原市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健康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750名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太原市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总分为(37.31±7.99)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夫妻关系(t=3.153,P=0.0020.05)、与子女关系(t=3.073,P=0.0020.05)、婚姻状况(t=6.151,P0.001)、社区老年活动中心(t=2.299,P=0.0220.05)、经济来源(t=-3.198,P=0.0010.05)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太原市社区空巢老人具有中等水平的社会支持,应从个人、家庭、社区等多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与自理能力现状,并分析社会支持对空巢老人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2597名空巢老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调查。结果 山东省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评分为低、中水平占97.2%,ADL受损者占74.1%;社会支持总评分(r=-0.137,P<0.01)及其主观支持(r=-0.150,P<0.01)、客观支持(r=-0.086,P<0.01)维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负相关;回归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患慢性病情况、两周患病情况、社会支持是ADL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空巢老人自理能力较差,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社会支持与空巢老人自理能力呈负相关。通过“政府-社区-家庭”支持系统加强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提升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徐州市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完善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徐州市农村地区空巢老人进行调查,应用单因素分析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徐州市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总分为(35.87±7.46),多因素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婚姻状况、疾病医疗负担、子女看望次数等.结论:徐州市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应针对不同人群完善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改善社会支持现状,提高空巢老人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我国城乡空巢老人的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的差异。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纳入2 911名空巢老人,运用χ2检验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城乡空巢老人抑郁影响因素及差异。结果 我国空巢老人抑郁状况得分为(9.1±6.8),抑郁发生率为36.4%;农村空巢老人抑郁发生率(39.9%)高于城市空巢老人(26.2%)。女性、低文化水平、低夜间睡眠时间、与子女见面频率低、自评健康差、躯体疼痛、活动受限是城乡空巢老人抑郁的共同危险因素。有社会参与( OR =0.673,95% CI :0.423~0.959, P =0.031)是城市空巢老人特有的保护因素;吸烟( OR =1.491,95% CI :1.110~2.004, P =0.008)、患慢性病( OR =1.349,95% CI :1.102~1.650, P =0.004)是农村空巢老人特有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高( OR =0.619,95% CI :0.385~0.996, P =0.048)是农村空巢老人特有的保护因素。结论 我国空巢老人抑郁水平较高且存在城乡差异。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抑郁水平更高,影响因素更复杂。应制定有效措施有针对性的干预城乡空巢老人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空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老年抑郁量表和孤独量表对212名社区空巢老人进行现况调查,分析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抑郁、孤独的相关性。结果经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参加体育活动频率、慢性病数目、自我健康状况评价、1年内是否住院过,部分因子与有无配偶、有无子女、居住状况、脉压、腰臀比有关。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发现,社区空巢老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与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均呈正相关;社区空巢老人其抑郁分值、孤独分值与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影响社区空巢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众多,社会及家庭应予以关注,尤其是高龄、患慢性病、无配偶、无子女、经济收入差、缺乏社会支持的空巢老人,共同为老年人营造幸福安康的生活环境,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聂岚  赵玲玲 《现代预防医学》2014,(23):4335-4337
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城市有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子女长期在外,缺乏相应的照料和精神慰藉,空巢老人极易出现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与年龄、性格、自身压力、应对方式、家庭与社会及传统文化因素有关,分析相关因素提出了心理关爱的具体措施,如自我心理调试,加强心理辅导,开展慢性病教育等,以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关爱老人、照顾老人,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该地区空巢老人焦虑抑郁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改善空巢老人焦虑抑郁状况、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焦虑自评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通过结构化问卷调查229例60岁及以上住院空巢老年患者心理状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临床信息等因素对空巢老人心理状况的影响。结果住院空巢老人焦虑检出率为43.23%、抑郁检出率为44.98%,其中SAS评分为(43.54±8.17)分,SDS评分为(48.17±10.58)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医疗付费方式、与子女关系、生活自理能力、住院治疗的疾病、住院时间、治疗效果为住院空巢老人焦虑评分影响因素(P<0.05)。与子女关系、生活自理能力、住院治疗的疾病、住院时间、治疗效果为住院空巢老人抑郁评分影响因素(P<0.05)。结论住院空巢老人中焦虑、抑郁检出率较高。与子女关系、生活自理能力、治疗疾病、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均是其独立评分影响因素。应密切注意住院空巢老人心理状况,与患者子女多沟通,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承德市社区空巢老人述情障碍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选取200名承德市社区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社区空巢老人的述情障碍检出率为43.32%,主要表现为情感识别障碍、外向性思维。年龄、文化程度、服用药物种类、子女探望频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兴趣爱好数量是述情障碍的影响因素(t=2.586,t =-2.147,t =2.188,t =2.371,t=2.676,t =-5.167,均P<0.05)。结论 空巢老人述情障碍的检出率较高,且影响因素较多,社区工作者应从老人自身和社会支持的角度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降低述情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城乡老年人认知功能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老人认知障碍发生、开展老人认知功能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对山西省太原市2 947名60岁及以上城乡老人进行现况调查,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进行认知功能测评。并运用■检验、t检验及多重线性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城市老人的认知功能总评分(29.30±1.64)显著高于农村老人(28.98±2.07)(P0.001)。影响城市老人认知功能的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文化程度性别年龄,模型为Y=31.217+0.287X_1-0.037X_2-0.168X_3;影响农村老人认知功能的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与子女关系文化程度与配偶关系年龄,模型为Y=29.877+0.395X_1-0.033X_2+0.451X_3-0.276X_4。结论城市老人的认知功能水平优于农村老人,城乡老人的认知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建议通过再教育预防城乡老人认知下降发生的同时,关注社会支持在防范农村老人认知功能下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空巢家庭发展也较为迅速。本研究对甘肃省天水地区农村空巢老人慢病现况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进行研究,为今后该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开展农村空巢老人的社区慢病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8-01-2018-03从甘肃省天水地区秦安县,选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一个村,村中99名空巢老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结果甘肃省天水地区农村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85.86%;患病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或颈椎病。不同年龄组社会支持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1,P=0.03;男性客观支持总分为(7.04±2.46)分,高于女性的(5.90±1.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1。男性积极应对得分为(18.42±6.25)分,女性为(18.07±4.7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P=0.75;男性消极应对得分为(9.84±4.79)分,女性为(8.55±4.4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P=0.18。不同年龄组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空巢老人中,轻度抑郁55名(55.6%),中重度抑郁19名(19.2%)。不同性别、年龄空巢老人抑郁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甘肃省天水地区农村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抑郁率较高,社会支持较少,农村空巢老人对慢性病大部分采取积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杭州市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现状对生命质量的影响及交互作用,为提高空巢老人生命质量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杭州市2个城区和3个郊县的992名空巢老人进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ED-5Q)、社会支持量表(SSRS)以及老年抑郁量表(GDS-15)调查,分析不同特征空巢老人生命质量得分情况,根据各量表得分,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身心健康和社会支持与生命质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身体健康得分为(73. 41±13. 52)分,抑郁量表得分为(4. 11±1. 79)分;社会支持量表测得调查对象社会支持总分为(28. 79±6. 66)分,客观支持为(6. 09±2. 59)分,主观支持为(15. 92±4. 00)分,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为(6. 78±2. 28)分,EQ-5D效用值为(0. 75±0. 13)分。已婚组空巢老人生命质量得分高于离婚组和丧偶/单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 462,P <0. 01);收入水平越高的空巢老人生命质量得分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 329,P <0. 01);患有慢性病的空巢老人生命质量得分低于不患慢性病的空巢老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919,P <0. 01);担心养老的空巢老人生命质量得分低于不担心养老的空巢老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 78,P <0. 01)。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客观支持(r=0. 141)、主观支持(r=0. 291)、支持利用度(r=0. 071)和社会支持总得分(r=0. 254)与生命质量呈正相关,抑郁得分与生命质量呈负相关(r=-0. 252)。结论得到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越多,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越高,身心健康状况越好,空巢老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越优;减轻抑郁状况,有利于提高空巢老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农村空巢老人孤独感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对贵州省居住在农村的305名空巢老人进行调查,分别采用孤独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结果空巢老人的孤独感总得分为(50. 94±7. 91)分,在年龄、身体状况和文化程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1),其中年龄越大,或是身体状况越差,或是文化程度越低,孤独感得分均越高;孤独感与积极应对、社会支持成负相关(r值分别为-0.54、-0.48, P0.01),与消极应对成正相关(r=0.15, P0.01);积极应对在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B=-0.40, P0.01)。结论空巢老人的孤独问题比较突出,社会支持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部分是通过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实现;预防和降低农村空巢老人孤独感的风险,应注重从社会支持系统和个体应对方式多个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白血病患儿家庭坚韧性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325例白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使用临床资料调查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家庭坚韧性量表、简抑郁自评量表及问卷调查进行家庭坚韧性调查,分析白血病患儿家庭坚韧性与自我效能感、简易应对方式及负性情绪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可能影响白血病患儿家庭坚韧性的相关因素和危险因素。结果自我效能、积极应对及正性情绪与白血病患儿家庭坚韧性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而负性情绪与家庭坚韧性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消极应对与家庭坚韧性无关(P0.05)。照顾者相关因素(含身份、年龄及文化程度)、一般因素(含性别、年龄、医疗保险方式及化疗阶段)及家庭因素(年收入、居所)是白血病患儿家庭坚韧性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收入、自我效能、积极应对、正性情绪及负性情绪与家庭坚韧性相关(均P0.05)。结论白血病患儿家庭坚韧性处于中等水平,临床上应积极帮助患儿家庭寻求社会支持,指导患儿家长提升从自我效能、正性情绪及积极应对能力,采取适宜的措施降低负性情绪,以期提升家庭坚韧性,提升患儿家庭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个人体征、家庭特征、社会关系三个方面比较分析城乡老年人抑郁倾向及其影响因素,对有抑郁倾向的老年人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改进措施。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城乡老年人的抑郁倾向有差异,农村老年抑郁倾向高于城市老年人(t=-6.086,P<0.01)。影响城乡老年人抑郁倾向的相同因素为是否有慢病(城市:B=-0.387,P<0.01;农村:B=-0.774,P<0.01)和社会隔离(城市:B=0.184,P<0.01;农村:B=0.017,P<0.01),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抑郁倾向高于未患病老年人,隔离感高的老年人抑郁倾向高于隔离感低的老年人;不同因素为城市老年人是否空巢(B=0.234,P<0.05),城市空巢老人抑郁倾向低于非空巢老人,家庭月收入低的农村老年人抑郁倾向较高(B=-0.080,P<0.01)。结论应重视和减轻老年人的抑郁倾向,针对城市和农村老年人采用不同的方法改善其抑郁,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街社区60岁以上老人,应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和采用王凤玲等[1]编制的老年人心理压力问卷测查进行调查,对420名空巢和406名非空巢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空巢老人躯体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等得分均高于非空巢组(P≤0.01),其中慢性病、文化程度、性别、年龄和经济状况中空巢组高于非空巢组。结论空巢老人存在心理问题、身患慢性病,女性患者、空巢中独居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更低,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应该对该人群给予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山东省空巢老人健康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于2022年6月-2022年12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共选取山东省36个社区的1 480名空巢老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对健康行为进行调查。结果 山东省空巢老人健康促进行为得分为(138.102±34.253)分,各维度条目是健康、体育运动、营养、精神健康、人际关系、压力管理。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文化程度、平均月收入、居住地、居住情况与山东省空巢老人健康促进行为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文化程度、平均月收入、居住地、居住情况是山东省空巢老人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因素(F=28.512,P<0.05)。结论 山东省空巢老人健康促进行为处于良好水平,社区人员应从性别、文化程度、评价月收入、居住情况、居住地等方面制定干预性措施改善山东省空巢老人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与其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朝阳市三个县615名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人格特征评定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615名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社会支持在人格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并应用Bootstrap方法对其中介作用进行验证。结果 空巢老人人格特征得分(51.55±4.86)分,社会支持得分(43.16±3.26)分,主观幸福感得分为(29.83±1.38)分,空巢老人人格特征与社会支持之间呈负相关(r=-0.441,P<0.001),与主观幸福感之间也呈负相关(r=-0.559,P<0.001),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r=0.487,P<0.001)。结论 空巢老人的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是其主观幸福感的两个影响因素,且社会支持在人格特征对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