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治未病”之说。“治未病”之义有三:一是未病先防,即注意保健,养护身心,预防疾病的发生。《索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了预防疾病的积极意义:二是既病之后要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并分别从树立脏腑的整体观点、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等己方面论述了治未病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一、整体出发,既病防变《金匮要略》于开头首先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出发,论述既病防变的治则。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一条所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肝脾关系说明脏腑间有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治疗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脏腑以防疾病传变。如《血病虚劳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应贯穿于防治肿瘤的始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晓羽 《光明中医》2010,25(3):348-350
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分别从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等方面论述了治未病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心位于胸中,主血脉和藏血,为君主之官。心与肺、脾、肝、肾之间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心病可影响他脏,他脏病变亦能影响到心。这种相互影响即所谓“传变”。临床治病,要预见病情的传变和发展,采取适当措施,照顾整体,这就是所谓“上工治未病”。本文仅以心的传变及其证治,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6.
试论《伤寒论》中防病截变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仲景深得要旨,称赞“上工治未病”,并发展了这一学术思想。“治未病”的目的,一是无病预防;二是防止一脏病变波及它脏。仲景对于截断病邪传变,防止疾病深入恶化,有着精深的认识,所以在《伤寒论》中,较突出地具体体现了先证而治,未病防病,已病防变,已变防逆,避免病邪深入的“治未病”思想,这正是仲景的防病截变的学术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在整个《伤寒论》中,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首先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对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9.
田玲  孙伟 《湖南中医杂志》2019,35(7):108-110
慢性肾脏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对其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发生;既病阶段,防止疾病传变;病愈之后,防止疾病复发。本文从"治未病"思想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探讨中医药在防治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为中医药预防医学提供一定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浅谈“治未病”在临床上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未病,就是预防痰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痰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痰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并分别从树立脏腑的整体观点、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等己方面论述了治未病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陈宝玲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1):50+52-50,52
祖国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即奠定了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从精神调治、体育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方面进行调养,以增强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整体治疗、未病决定诊疗方案。其立论的原则有三,即预防原则、整体治疗原则、诊疗方案选择的原则。《金匮要略》中对水气病的论治从已病与未病2方面入手,已病者当发汗与利小便,发汗用麻黄桂枝类,利小便予防己,未病时防止气水血的传变和津液损伤。同时注意补脾胃之气以助祛除水湿,用以表治里、以气治水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本文根据"治未病"体系源流、内容,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既病则防变,未病则防患于未然,探讨脂肪肝疾病未生、疾病未成、疾病未传和疾病未复四个阶段的防治思路。将中医治未病理念灵活应用,与中医传统疗法紧密结合,对脂肪肝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认为该理论对防止脂肪肝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预防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辛海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7):478-479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治未病思想非常丰富,不仅在养生方面有深入的阐述,而且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内容,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对即将传变的脏腑进行先行调护,防止疾病发展,这是上工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现代提倡预防为主的医学背景下,通过整理研究《内经》疾病传变思想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本文通过探析《内经》疾病传变思想,整理总结疾病传变规律,进而为治未病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5.
笔者学习罗本清导师治疗肝病的经验,体会到"治未病"对肝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治未病有两层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二是既病防变,突出了根据疾病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早期并有预见性地合理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相似文献   

16.
金成强  宋敏 《中医研究》2010,23(5):56-59
“治未病”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以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系指在疾病未发生和(或)未发展、传变、复发、后遗之时,预先采取针对措施的预防思想。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与现代的三级预防思想接近。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境界和精华,也是现代预防医学的最高体现,其基本内容主要涉及"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即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发病早期则积极干预、治疗,防止疾病加重、传变,并促进疾病的愈合,病情向愈后采取对应措施防止疾病复发。"治未病"理论的精髓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于疾病的防治意义非凡。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为临床常见病,因其高发病率和高癌变率,受国内外学者广为关注,降低CAG发病率、预防癌变、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减轻患者精神负担至关重要。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分析CAG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改善广大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其痛苦,同时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它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问题,而且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重要预防医学思想。《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身体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内经》主要通过养生、防  相似文献   

19.
胃癌前病变属于胃的癌前状态,是由胃炎转变为胃癌的一个渐变的过程。治未病思想是祖国医学当中的一种相当于现代预防医学的思想,常用于指导胃癌前病变的临床诊疗,为减少胃癌发病率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主要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包括既病早治、已病防传)、初瘥防复等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胃癌前病变的预防、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正> “截断扭转”疗法的理论来源姜春华教授创导的截断法扭转,应属祖国医学治未病之范畴,是预防医学中既病防变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实际上已寓存着截断扭转的微旨。嗣后历代医家屡有创新。医圣张仲景: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成为既病防变之先导。正是在这种能动的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