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超声引导肋间神经阻滞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后方入路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超声引导下行肋间神经阻滞治疗我院疼痛门诊收治的胸背部带状疱疹68例。结果:治疗后VAS评分、疼痛缓解度、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有效率高(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是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于较剧烈的顽固性疼痛之一,主要发生于中老年病人,以往临床多采用消炎镇痛药和理疗或者单纯肋间神经阻滞治疗,但效果多不理想。笔者自2003年1月-2005年6月对18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肋间神经阻滞复合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比利时杨森制药公司生产,批号:4HB0500)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及皮损区局部浸润联合药物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带状疱疹愈合后,疼痛时间持续超过3个月的患者57例,皮损部位分别在头面部、胸背部、上下肢及骶部。采用神经阻滞、皮损区局部浸润联合药物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综合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第1~4周VAS评分及Q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显效率87.7%(50/57例),总有效率100%(57/57例)。结论以神经阻滞和皮损区局部浸润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且副作用少,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丰浩荣  申文  许鹏程 《四川医学》2007,28(10):1139-1140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我科2006年6-7月24例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患者,以利多卡因、甲钴铵、得宝松行椎旁神经阻滞2次,配合日本产SUPER LIZER HA-550红外偏振光治疗仪照射治疗10d,根据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睡眠及口服止痛药物的改善情况对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4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6%,其中显效率75%,有3例患者在椎旁神经阻滞时发生了一过性头晕,1例出现了红外偏振光的局部烫伤。结论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实施简易,不良反应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普瑞巴林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的66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口服普瑞巴林)22例、B组(单纯椎旁神经阻滞)22例、C组(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口服普瑞巴林)22例.在治疗后1、3、6、9周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睡眠质量评分法(QS)综合评定治疗结果,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A组按照给药方案治疗能有效缓解疼痛和促进睡眠质量的改善,但起效缓慢、药物用量大,不良反应多;B组起效快,但起始对疼痛和睡眠的改善还欠缺;C组治疗后的效果与治疗前相比VAS评分和Q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并优于A和B组(P<0.05);3组都有少量的不良反应,其中C组的不良反应最少.结论 普瑞巴林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安全可靠,其疗效比单纯口服普林巴林或椎旁神经阻滞优越,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术治疗顽固性肋间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择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开胸术后肋间神经痛和胸部外伤后肋间神经痛患者65例,腋后线肋间神经阻滞法,采用VAS疼痛评分制评定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周VA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神经阻滞术治疗顽固性肋间神经痛具有起效快、发挥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宋伟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1):116-117
目的:分析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诊治的视觉模拟评分(VAS)>7分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肋间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肋间神经阻滞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治疗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观察组VAS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68.6%,观察组为9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108例胸背部PHN患者,均为2017年1月~2020年5月于本院收治,随机分组对,两组均取药物应用,并行营养神经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54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观察组54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9.
张海生 《基层医学论坛》2014,(31):4197-4198
目的:观察脉冲射频结合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脉冲射频结合神经阻滞疗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一般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2周及24周后的随访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冲射频结合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显著,镇痛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李鹍 《中外医疗》2013,32(15):86-86,88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02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早期带状疱疹患者45例,采用神经阻滞法配合临床常规治疗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观察患者的带状疱疹愈合情况,比较治疗前后VAS评分,随访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情况。结果全部45例患者行神经阻滞后,带状疱疹愈合时间明显比常规治疗缩短(P<0.05);VAS评分比治疗前下降超过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期间内无一例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结论神经阻滞对早期带状疱疹患者具有促进愈合、减少患者疼痛的治疗效果,对早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较好的临床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并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结果神经阻滞联合针刺治疗对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方面,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阻滞联合针刺治疗能有效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相似文献   

12.
2011年5月-2011年12月笔者分别应用椎旁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随机分为椎旁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50~80岁,平均63岁;病程1~3个月,平均2.3个月;受累神经及支配区:右胸背部(T2-9)18例,左胸背部(T2-9)14例;病变侵犯3支脊神经者20例,4支脊神经者9例,5支脊神经者3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值(8.65±1.42)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胸背部PHN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B组行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注射混合镇痛药10 mL(1%罗哌卡因10 mL+维生素B12500μg+去炎舒松25 mg);A组采用盲探神经阻滞,注射相同药物,2组治疗周期均为1周1次,3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幅度及治疗有效率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增加(P<0.01).治疗后B组VAS评分降低幅度显著高于A组(P<0.01);在饮食、睡眠、情绪、日常、生活兴趣等生活质量评分增幅显著高于A组(P<0.01);B组痛疼缓解情况亦显著优于A组(P<0.01).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治疗胸背部PHN安全有效,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文传兵  杜宇  代月娥   《四川医学》2018,39(2):181-18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射频热凝术加神经阻滞治疗胸背腹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RF组为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射频热凝加神经阻滞组,NB组为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组。观察治疗前、治疗后即刻、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两组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VAS评分、PSQI总分、焦虑、抑郁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即刻、1周、1个月,两组的VAS评分、PSQI总分、焦虑、抑郁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RF组的VAS评分优于N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气胸、呼吸困难、血气胸及出血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射频热凝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胸背腹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安全有效,且中长期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5.
针刺结合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方法:12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单纯神经阻滞组60例和针灸结合神经阻滞组60例。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针灸结合神经阻滞组有效率为86.67%,单纯神经阻滞组有效率为6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提高疗效,减少激素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治疗胸背部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胸背部带状疱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肋间神经阻滞组(A组)和阿昔洛韦组(B组)。每组30例。两组均用阿昔洛韦5mg/kg加入5%GS500ml静脉滴注3次/d;A组再在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5~7d1次。于术后各时点观察VAS评分以及镇痛、止疱、结痂时间与痊愈率。结果两组间VAS评分、止痛、止疱、结痂时间及痊愈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胸背部带状疱疹采用阿昔洛韦治疗的同时给予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明显;可缩短止痛、止疱、结痂时间,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科门诊符合标准的12例患者皆选取患侧带状疱疹沿肋间神经走形所对应的夹脊穴及上下邻近的夹脊穴各2个,共计5个夹脊穴。注射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维生素B12,炎琥宁,2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半年后随访评定。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该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疗效确切,复发率低,为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的治疗提供了新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神经阻滞联合威伐光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措施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均2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神经阻滞治疗,研究组采用神经阻滞联合威伐光治疗,同时给予两组患者综合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疼痛程度、住院时间、皮肤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疼痛程度、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神经阻滞联合威伐光治疗中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疼痛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资料与方法选择30例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男11例,女19例,年龄62~75岁。发病部位为胸背部16例,腰腹部14例,左侧12例,右侧18例。发病到就诊时间2~3天。临床表现为皮损区针刺样、刀割样剧烈疼痛,伴有麻木、烧灼、刺痒等神经异常感觉。就诊前未经任何治疗,均无神经阻滞禁忌证。阻滞药物配制:神经妥乐平注射液3.6NU,罗哌卡因50mg,维生素B1250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神经阻滞部位及方法选择:根据疼痛和皮损部位确定相应的受累神经,胸背部在皮肤受损区相应神经部位行椎旁神经阻滞或肋间神经阻滞;腰腹部在相应神经部位行椎旁神经阻滞。椎…  相似文献   

20.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为带状疱疹发病后遗留下的严重并发症,给病人心理和生理造成极大的痛苦。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神经阻滞、神经毁损及心理治疗等。本文就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治疗PHN的方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