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高,且糖尿病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糖尿病无法治愈,而膳食治疗是糖尿病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但目前的糖尿病膳食治疗有理论没技术,患者很难执行膳食治疗措施。目的 研究健康餐盘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为今后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5月-2019年5月,采用立意抽样的方法,选择舟山市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的6个工作管理水平相似的服务站,选取在册管理1年以上的社区糖尿病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的方法,将患者分成试验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糖尿病膳食健康教育培训,同时进行常规膳食指导,其中试验组用健康餐盘作为食物的计量工具,对照组无健康餐盘干预。干预前,试验组血糖未达标者有22例,对照组血糖未达标者有20例。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干预前后体格检查指标〔体质指数(BMI)、血压(BP)、腰围(WC)〕和生化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两组干预前血糖未达标者干预前后体格检查指标和生化指标。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运动情况、规律用药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干预1年后,两组BMI、BP、WC、FPG、HbA1c、TC、TG、LDL-C、H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1年后BMI、BP、WC、FPG、HbA1c、TC、TG、LDL-C、HDL-C与本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1年后BMI、BP、WC、FPG、TC、TG、LDL-C、HDL-C与本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1年后HbA1c低于本组干预前(P<0.05)。干预前、干预1年后,两组干预前血糖未达标者BMI、BP、WC、FPG、TC、TG、L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干预1年后,试验组干预前血糖未达标者HbA1c、HDL-C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试验组干预前血糖未达标者干预1年后HbA1c低于本组干预前(P<0.05)。结论 健康餐盘联合营养教育可有效控制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值得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远程血糖管理系统在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在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已诊断且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363例,采用整群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184)和试验组(n=179)。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血糖管理,试验组患者采用远程血糖管理,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3、6、12个月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C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7 d健康饮食量。结果 两组患者FPG、TC、HDL-C、LDL-C、Cr、7 d健康饮食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FPG、TC、HDL-C、LDL-C、Cr、7 d健康饮食量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两组患者HbA1c、TG、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HbA1c、TG、SBP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两组患者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DBP上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 远程血糖管理系统在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我饮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n=70);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糖尿病基础治疗,试验组患者则此基础上加用自我饮食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 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分等。结果对照组患者干预后FPG、2 hPBG、HbA 1c、TC、TG、HDL-C及LDL-C分别为(6.98±1.28)、(10.64±1.63)、(6.82±0.65)、(6.10±1.01)、(1.81±0.57)、(2.57±0.72)、(2.73±0.65),实验组患者干预后FPG、2 hPBG、HbA 1c、TC、TG、HDL-C及LDL-C分别为(6.08±1.05)、(8.40±1.42)、(6.04±0.58)、(5.54±0.94)、(1.74±0.55)、(2.63±0.74)、(2.13±0.59),2组患者干预后的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试验组患者干预后FPG、2 hPBG、HbA 1c、TG及LDL-C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TG和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干预后GQO-L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试验组患者干预后GQO-LI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饮食护理干预用于糖尿病患者,可有效改善血糖和血脂指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系统性自我管理教育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长沙市10个社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个,共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248人为研究对象。干预组予以系统性自我管理教育,对照组予以常规社区教育,干预期均为一年半。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对两组患者予以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FPG,2hPG,HbA1c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P<0.05,P<0.01)。干预组FPG,2hPG,HbA1c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FPG改善不明显(P>0.05),2hPG,HbA1c改善较明显(分别P<0.01,P<0.05)。结论: 系统性自我管理教育能有效改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郭凯  张春燕  钱敏  廉雯  唐键  成玮  周尊海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3):4099-4104
背景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激增,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但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模式仍存在许多不足,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近年来,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十分必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区域卫生协同发展管理模式在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及上海市杨浦区长白、江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98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依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即采取糖尿病区域卫生协同发展管理模式的试验组(n=70)及继续保持目前就医方式、以社区管理为主的对照组(n=128)。两组患者均干预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健康行为情况(包括健康知识掌握、规律饮食、定期监测血糖、坚持运动)。结果 试验组患者干预前HbA1c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后BMI、FBG、TG、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后WHR、HbA1c、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FBG、HbA1c、TG、TC、LDL-C低于同组干预前,HDL-C高于同组干预前(P<0.05)。干预后试验组BMI、FBG、HbA1c、TG、TC、LDL-C低于同组干预前,HDL-C高于同组干预前(P<0.05)。试验组干预后健康知识掌握、规律饮食、定期监测血糖、坚持运动患者的比例(依次为67.1%、78.6%、71.4%、55.7%)均高于对照组(依次为52.3%、44.5%、46.1%、32.8%)(χ2值分别为4.058、21.342、11.738、9.818,P<0.05)。结论 糖尿病区域卫生协同发展管理模式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初步疗效确切,主要体现在体质量、血糖及血脂的控制效果及健康行为的依从性提高,是基于分级诊疗的糖尿病管理道路上的一项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背景 我国糖尿病人群多,血糖达标率低,患者血糖监测意识薄弱,且目前对血糖监测与血糖控制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争议。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强化血糖监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以期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合理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社区糖尿病管理水平。方法 选取2018年7-12月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随访的血糖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软件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监测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每3个月按其意愿自己在家或者来本中心检测1次血糖,持续6个月;监测组患者每周来家庭医生工作室检测1次血糖,家庭医生需及时做好血糖记录,收集患者提供的饮食与运动记录资料,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持续6个月。分别记录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3、6个月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结果 干预方法与时间在BMI、HDL-C、TC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FBG、2 hPBG、HbA1c、LDL-C、TG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在BMI、HDL-C、TC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干预方法在FBG、2 hPBG、HbA1c、LDL-C、TG上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在BMI、TC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在FBG、2 hPBG、HbA1c、LDL-C、HDL-C、TG上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后6个月监测组FBG、2 hPBG、HbA1c、LDL-C、TG低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干预后6个月FBG、2 hPBG、HbA1c、LDL-C、TG低于本组干预前(P<0.05)。结论 家庭医生强化血糖监测有助于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降低血脂水平,值得重视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和胱抑素C(Cys-C)水平,及其与DR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眼科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50例,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无DR的患者50例(NDM组),糖尿病伴非增殖型DR患者50例(NPDR组),糖尿病伴增殖型DR患者50例(PDR组)。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正常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RBP4和Cys-C水平。结果 各组FPG、TG、TC、LDL-C、HDL-C、2 hPG、HbA1c、RBP4、Cys-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PDR组患者FPG、TG、TC、2 hPG、HbA1c、RBP4、Cys-C水平均高于NDM组,HDL-C水平低于NDM组;PDR组患者FPG、TC、2 hPG、HbA1c、RBP4、Cys-C水平均高于NPDR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OR=3.128,95%CI(1.458,7.641)〕、HbA1c〔OR=6.933,95%CI(1.604,29.962)〕、RBP4〔OR=2.746,95%CI(1.043,7.230)〕、Cys-C〔OR=3.062,95%CI(1.098,9.389)〕是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RBP4和Cys-C水平升高与DR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饮食管理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措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虽对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有益,但严格的碳水化合物控制与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差距较大,导致患者长期饮食依从性欠佳。目的 探讨低碳水化合物早餐治疗新城镇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3月就诊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屏镇卫生院的90例新城镇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以标准碗和基于此而制定的食物定量图谱为研究工具,为对照组进行指南推荐早餐教育,试验组进行低碳水化合物早餐教育,两组午餐、晚餐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不做限定。于干预前和干预3、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早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自我效能量表(SED)评分,干预2周和干预3、6个月记录饮食依从性。结果 对照组2例患者分别因脑梗死复发、嫌控制饮食麻烦退出研究,试验组3例患者分别因搬迁、外出打工、拒绝随访退出研究;失访率为5.6%。干预3个月试验组患者早餐后2 h血糖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3、6个月早餐后2 h血糖、HbA1c低于组内干预前(P<0.05);试验组干预3个月早餐后2 h血糖、HbA1c、HDL-C、LDL-C、TG低于组内干预前,干预6个月FPG、早餐后2 h血糖、HbA1c、HDL-C、LDL-C、TG低于组内干预前(P<0.05)。干预6个月试验组患者SED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3、6个月SED评分均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6个月SED评分高于组内干预3个月(P<0.05)。两组患者干预3、6个月饮食依从性均高于组内干预2周(P<0.05)。结论 指南推荐早餐教育和低碳水化合物早餐教育均能有效改善新城镇T2DM患者的糖脂代谢、自我效能和饮食依从性,且低碳水化合物早餐在改善糖脂代谢、自我效能方面优于指南推荐早餐教育。  相似文献   

9.
张金凤 《基层医学论坛》2014,(36):4972-4974
目的:探讨继续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住院期间的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出院后接受继续健康教育,比较2组6个月、12个月糖脂水平: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结果6个月、12个月时2组患者FPG、2hPG、TC、TG、HDL-C、LDL-C、HbA1c、BMI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特别是出院后的继续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水平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甲医院与社区联合强化管理糖尿病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资料完整的2型糖尿病患者149例,随机分为强化组和标准组,分别行强化管理和标准管理。比较管理前后身高、体质量、腰围、颈围、臀围、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变化。结果管理2年后,强化组FPG、HbA1c、TC、LDL-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FPG、HbA1c强化组较标准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组的血糖控制效果优于标准组,使糖尿病患者受益更大。  相似文献   

11.
背景 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PD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常被忽略或误诊,如果对糖尿病并发疼痛的危险因素缺乏认知,则易造成延误治疗。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并发PDN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干预、积极预防提供对策。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安庆市立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符合研究标准的T2DM患者273例,根据其有无PDN分为单纯糖尿病组(NPDN组,n=185)及T2DM并发PDN组(PDN组,n=88)。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2DM并发PDN的影响因素。结果 PDN组患者年龄大于NPDN组,T2DM病程长于NPDN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率、糖尿病肾病(DKD)发生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NPDN组,餐后1 hC肽(1 hCP)、餐后2 hC肽(2 hCP)低于NPDN组(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DM病程〔OR=1.079,95%CI(1.003,1.160)〕、DR〔OR=7.524,95%CI(1.363,41.541)〕、DKD〔OR=3.547,95%CI(1.134,11.095)〕、FPG〔OR=1.831,95%CI(1.384,2.422)〕、HbA1c〔OR=2.468,95%CI(1.694,3.596)〕是T2DM并发PDN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T2DM病程、DR、DKD、FPG、HbA1c是T2DM并发PDN的影响因素,临床应注意积极预防、早期干预存在上述影响因素的T2DM患者。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在2型糖尿病(T2DM)发生率持续升高且发病年龄不断降低的大环境下,早期筛查与确诊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有研究发现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肽(AGE-P)进行T2DM早期筛查的优势高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目的 验证血清AGE-P水平在维吾尔族人群T2DM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健康体检的维吾尔族人群1 100例。依据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将受试者分为糖尿病组(n=75)和正常糖耐量组(n=1 025)。比较两组年龄、腰围、体质指数(BMI)、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及血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HbA1c、AGE-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尿素氮、尿酸、血肌酐。绘制血清FPG、2 hPG、HbA1c、AGE-P筛查维吾尔族人群发生T2DM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 糖尿病组年龄、BMI、腰围、DBP、SBP均高于正常糖耐量组(P<0.05)。糖尿病组血清FPG、2 hPG、HbA1c、TC、TG、LDL-C水平高于正常糖耐量组(P<0.05);两组血清AGE-P、HDL-C水平及尿素氮、尿酸、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FPG、2 hPG筛查维吾尔族人群发生T2DM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854、0.814,灵敏度分别为88.0%、82.7%,特异度分为97.4%、98.7%,AUC分别为0.957〔95%CI(0.943,0.968),Z=25.718,P<0.001〕、0.937〔95%CI(0.921,0.951),Z=21.222,P<0.001〕;血清AGE-P筛查维吾尔族人群发生T2DM的约登指数为0.055,灵敏度为74.7%,特异度为19.8%,AUC为0.507〔95%CI(0.477,0.537),Z=0.203,P=0.839〕。结论 血清AGE-P水平在T2DM患者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升高,且其筛查T2DM的特异度、约登指数均较低,因此不建议作为维吾尔族T2DM高危人群筛查的指标,在维吾尔族人群糖尿病筛查中仍然建议使用FPG、OGTT等传统糖尿病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背景 维生素D作为肥胖、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新领域和热点之一,但关于维生素D在超重或肥胖男性早期糖尿病肾病(EDKD)中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探讨超重或肥胖的初诊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微量白蛋白尿(MAU)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初诊男性T2DM患者261例,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UAER)及体质指数(BMI)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n=82)、正常体质量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n=47)、超重或肥胖糖尿病组(OWB-DM组,n=65)、超重或肥胖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OWB-MAU组,n=67)。根据血清25(OH)D水平的四分位数,将超重或肥胖患者分为Q1组〔血清25(OH)D<18.13 μg/L,n=33〕、Q2组〔18.13 μg/L≤血清25(OH)D<21.22 μg/L,n=33〕、Q3组〔21.22 μg/L≤血清25(OH)D<24.32 μg/L,n=32〕、Q4组〔血清25(OH)D≥24.32 μg/L,n=34〕。收集男性T2DM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超重或肥胖男性T2DM患者24 hUAER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及血清25(OH)D水平与MAU的关系。结果 DM组、MAU组、OWB-DM组、OWB-MAU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25(OH)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与DM组〔(26.14±3.40)μg/L〕相比,MAU组、OWB-DM组及OWB-MAU组血清25(OH)D降低〔(20.84±4.12)、(23.46±3.35)、(18.00±4.46)μg/L,P<0.05〕;与MAU组、OWB-DM组相比,OWB-MAU组血清25(OH)D降低(P<0.05)。Q1、Q2、Q3、Q4组24 hUAE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Q2、Q3、Q4组24 hUAER〔38.50(18.25,78.85)、27.90(19.95,69.80)、20.0(13.20,24.50)mg/24 h〕均低于Q1组〔72.80(54.70,133.20)mg/24 h,P<0.05〕,Q4组24 hUAER低于Q2、Q3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超重或肥胖男性患者24 hUAER与HDL-C、血清25(OH)D呈负相关(rs=-0.199、-0.405,P<0.05),与BMI、SBP、DBP、2 hPG、TG呈正相关(rs=0.257、0.350、0.282、0.421、0.202,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SBP、2 hPG是超重或肥胖男性T2DM患者发生MAU的影响因素(OR=0.717、1.173、1.327,P<0.05)。结论 超重或肥胖男性T2DM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明显降低,其24 hUAER与低水平的血清25(OH)D、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密切相关,血清25(OH)D的降低及SBP、2 hPG的升高可能参与了超重或肥胖男性患者EDKD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年强化管理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探索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及联合达标≥3次与微血管并发症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三里屯社区2008年入选的224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113例)和标准组(111例),对其连续管理并随访9年,以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主要管理指标,比较管理前后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收集终点事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比较管理后两组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探索分组管理方式和主要指标达标次数是否≥3次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入组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吸烟情况、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LDL-C、HbA1c及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强化组FPG、2 h PG、LDL-C、HbA1c、UAER水平低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MI、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发生或加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例(5.4%),糖尿病肾病13例(11.7%);强化组发生或加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例(0.9%),糖尿病肾病5例(4.4%)。两组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糖尿病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和联合达标≥3次的患者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低于HbA1c和联合达标<3次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T2DM强化管理可有效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的发生;HbA1c达标、联合达标次数≥3次,更可明显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流程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2017年1—6月,以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吴东团队古宜社区居民委员会纳入管理的26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流程进行慢性病管理。对患者干预1年,于干预前后进行指标评价:(1)并发症评价;(2)量表评价:糖尿病中医防治知信行量表积分(KAP)、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积分(C-DMSES)、糖尿病问题量表积分(PAID);(3)血糖评价: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4)糖尿病肾损害评价:测定尿微量清蛋白/尿肌酐比值(尿ACR),尿ACR≥30 mg/g定义为阳性;(5)医疗费用:年医疗费用及日均费用。结果 干预前后,患者脑血管病变、心血管病变、外周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白内障、糖尿病足、糖尿病酮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KAP、C-DMSES、PAID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患者FPG、2 hPG、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前后,患者尿ACR、尿ACR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年医疗费用及日均费用均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 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流程可以使2型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利于血糖稳定,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陈亮  张维维  李强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8):2324-2327
背景 目前慢性肾脏疾病(CKD)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 CKD,防治各种可逆因素和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是医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目的 探索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早期肾脏疾病管理模式对老年CKD的管理效果。方法 2017年11-12月,采用随机抽签法从黄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已确诊的符合研究标准的老年CKD患者400例,采用抛硬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00例。干预组患者采用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早期肾脏疾病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开展健康宣教、健康管理、个体化的药物治疗及定期检查;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干预1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人体测量学指标〔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生化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SUA)、肾小球滤过率(GFR)、尿微量白蛋白(ALB)、尿肌酐(U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截至2019年6月底,记录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全因住院及进行透析)。结果 随访结束时,干预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2例。干预组干预后BMI、SBP、DBP、FPG、HbA1c、Scr、BUN、SUA、ALB、Ucr、TC、TG、LDL低于对照组,GFR、HDL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BMI、SBP、DBP、FPG、HbA1c、Scr、BUN、SUA、ALB、Ucr、TC、TG、LDL低于组内干预前,GFR、HDL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截至2019年6月底,共37例(9.3%)患者发生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4例,其中死亡原因包括呼吸衰竭(1/4)和心力衰竭(3/4);全因住院20例,住院的主要病因为基础疾病恶化、血压血糖控制不良及心血管疾病发作;进行透析13例。干预组患者全因住院率高于对照组,全因死亡率、透析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早期肾脏疾病管理模式对老年CKD患者管理效果较佳,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生化指标,降低患者全因死亡率和透析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背景 近年来,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大幅升高,但目前针对T2DM合并NAFLD尚缺乏有效干预措施。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但相关研究及作用机制尚缺乏。目的 探讨葛根芩连汤治疗T2DM合并NAFL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T2DM合并NAFLD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51)。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芩连汤,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糖〔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肝脏彩色超声评分。结果 观察组脱落4例,共纳入45例;对照组脱落6例,共纳入45例。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bA1c、T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PG、2 hPG、TG、LDL-C、HOMA-IR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ST、GG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 T淋巴细胞、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CD8+ 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肝脏超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葛根芩连汤可以有效改善T2DM合并NAFLD患者的糖脂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背景 临床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进行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干预十分重视,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虽然GDM孕妇血糖控制满意,但巨大儿发生率并未有明显下降。目的 探究GDM对孕晚期糖脂水平及巨大儿的影响。方法 依托于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电子信息系统,回顾性选取2014-2018年在本院足月分娩的16 13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孕期诊断为GDM的孕妇作为GDM组,未诊断为GDM的孕妇作为非GDM组。根据GDM与巨大儿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分亚组:娩出巨大儿的GDM产妇为GM亚组,娩出非巨大儿的GDM产妇为GN亚组;娩出巨大儿的非GDM产妇为NM亚组,娩出非巨大儿的非GDM产妇为NN亚组。比较GDM组、非GDM组,GM亚组、GN亚组、NM亚组、NN亚组孕晚期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高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结果 GDM组3 834例,非GDM组12 300例,其中GM亚组411例,GN亚组3 423例,NM亚组898例,NN亚组11 402例。GDM组孕晚期TG、FBG高于非GDM组,TC、HDL-C、LDL-C低于非GDM组(P<0.05)。GN亚组孕晚期TG、FBG低于GM亚组,HDL-C高于GM亚组(P<0.05);NM亚组孕晚期TC、HDL-C、LDL-C高于GM亚组,TG、FBG低于GM亚组(P<0.05);NN亚组孕晚期TC、HDL-C、LDL-C高于GN亚组,TG、FBG低于GN亚组(P<0.05);NN亚组孕晚期HDL-C高于NM亚组,TG、FBG低于NM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DM〔是:OR=1.338,95%CI(1.158,1.547)〕、孕前体质指数(BMI)分类〔消瘦:OR=0.476,95%CI(0.361,0.626);超重:OR=1.770,95%CI(1.537,2.039);肥胖:OR=2.854,95%CI(2.282,3.568)〕、孕期增重〔OR=1.100,95%CI(1.087,1.113)〕、分娩孕周〔OR=1.728,95%CI(1.622,1.841)〕、孕晚期TC〔OR=0.705,95%CI(0.514,0.966)〕、孕晚期TG〔OR=1.282,95%CI(1.153,1.425)〕、孕晚期LDL-C〔OR=1.487,95%CI(1.094,2.021)〕、孕晚期FBG〔OR=1.692,95%CI(1.482,1.933)〕是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GDM孕妇TG、FBG高于非GDM孕妇,TC、HDL-C、LDL-C低于非GDM孕妇,且GDM及孕晚期血脂、血糖是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在孕期应加强孕妇血脂、血糖监测,特别是TG和FBG,加强整个妊娠期体质量管理以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