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伤性脊髓损伤致截瘫的中医康复治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王志红  王晓鹏 《中国康复》2003,18(5):310-310
目的 :探讨中医康复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致截瘫的优势。方法 :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 17例 ,均采用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治疗前后对运动关键肌采用徒手肌力检查法评分。结果 :17例患者治疗前运动关键肌肌力评分平均为 53 4分 ,治疗 6个月后平均 76 9分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中医康复治疗配合功能训练对截瘫 ,特别是不完全性截瘫中后期治疗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XOS综合运动训练反馈仪在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躯干肌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ADL独立性方面的效果。方法:选择脊髓损伤患者20例,分为XOS治疗组和常规康复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肌力训练、关节牵伸、ADL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XOS组额外用XOS综合运动训练反馈仪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躯干及四肢关键肌肌力、ADL(Barthel指数)、XOS综合力向量的评定并予记录。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站立平衡、腰背肌力、臀肌、综合力向量、屈肘肌峰力矩体重比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其中XOS组以上指标改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XOS综合运动训练反馈仪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躯干肌肌力、平衡转移能力的作用比常规康复治疗显著。  相似文献   

3.
肌电生物反馈在陈旧性颈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观察EMG生物反馈治疗是否能够恢复和增强陈旧性颈脊髓 (C1—C6)损伤患者上肢各肌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方法 :1 39例非完全性颈脊髓 (C1—C6)损伤患者 ,病程均在 6个月以上、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碍和肌力缺陷 ,且经其它康复方法治疗而无进一步功能恢复者。全部患者均接受 1个疗程、1 5次、每次 50min的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后的中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腕屈肌、指伸肌和指屈肌肌电信号和肌力测定分级数据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患者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 (P <0 .0 0 1 )。结论 :EMG生物反馈是治疗非完全性、陈旧性颈脊髓 (C1—C6)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系统康复治疗对完全性颈6(C6)节段脊髓损伤患者预后的疗效.方法:完全性C6脊髓损伤患者12例,均在临床治疗基础上进行系统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功能独立性量表(FIM)、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过平均5.4个月的治疗,12例患者BI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泌尿系统感染、体位性低血压、压疮、交感神经反射亢进等并发症发生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系统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完全性C6节段脊髓损伤患者ADL能力,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等速肌力训练对腰髓不完全损伤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意义。方法:60例腰髓不完全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康复+等速肌力训练)和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每组各30例。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徒手肌力评定(MMT)、等速肌力测试(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脊髓损伤步行指数(WISCIⅡ)、6min步行测试(6MWT)、10m步行时间(10MWT)及脊髓独立性评定(SCIMⅢ)。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所有下肢运动功能评定指标治疗后均较入选时改善(P0.01)。治疗组股四头肌峰力矩体重比(QF-PT/BW)、腘绳肌峰力矩体重比(H-PT/BW)、股四头肌峰力矩(QF-PT)、腘绳肌峰力矩(H-PT)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股四头肌徒手肌力分级(QF-MMT)、腘绳肌徒手肌力分级(H-MMT)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3个月后:WISCIⅡ、SCIMⅢ、10MWT和6MWT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肌力、肌耐力、步行能力和功能独立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Biostep运动康复训练系统对腰髓完全性损伤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意义。方法:46例腰髓完全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Biostep训练组(治疗组)和常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每组各2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Biostep运动训练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ASIA下肢运动评分、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10m步行测试(10MWT)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ASIA运动评分、WISCIⅡ、10MWT和FIM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在ASIA下肢运动评分、WISCIⅡ和10MWT方面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辅以Biostep康复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对提高腰髓完全性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是否能够治疗陈旧性颈脊髓(C1—C5)损伤患者上肢零肌力肌肉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探讨临床检查的零肌力与零肌电信号间的差别,以及对该肌肉自主活动恢复的意义。方法:77例非完全性颈脊髓(C1—C5)损伤患者,均来自于美国迈阿嘧大学医学院附属Jackson医学中心骨、康复科门诊。其病程在6个月以上、有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碍,而且均经其它康复方法治疗而无进一步功能恢复者。77例中采用Lovett肌力评估的343块零肌力肌肉均接受1个疗程的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后的零肌力中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腕屈肌、指伸肌和指屈肌肌电信号和肌力测定分级数据。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EMG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提高陈旧性颈脊髓(C1—C5)损伤患者上肢零肌力肌肉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临床评估的零肌力并不意味着该肌肉为零肌电信号,治疗后仍有功能恢复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患者在不同时机康复介入时神经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对2004年12月—2009年6月入住康复病房的96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时收集每位患者病史,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和损伤情况(病因、损伤水平、损伤分级、受伤或发病时间、入院时间、出院时间等),并记录出入院MBI评分、ASIA评分。结果:完全性SCI患者康复介入时机≤90d和90d间比较时,MBI评分增加值、ASIA针刺觉评分增加值、ASIA轻触觉评分增加值无明显差异,ASIA运动评分增加值、康复治疗时间有差异;不完全性SCI患者康复介入时机≤90d和90d间比较时,康复治疗时间无明显差异,MBI评分增加值、ASIA轻触觉评分增加值、ASIA运动评分增加值、ASIA针刺觉评分增加值有差异;康复介入时机≤90d时,完全性与不完全性SCI患者间比较,ASIA针刺觉评分增加值、康复治疗时间无明显差异,MBI评分增加值、ASIA轻触觉评分增加值、ASIA运动评分增加值有差异;康复介入时机90d时,完全性与不完全性SCI患者间比较,MBI评分增加值、ASIA轻触觉评分增加值、ASIA针刺觉评分增加值无明显差异,ASIA运动评分增加值、康复治疗时间有差异。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促进不同程度SCI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尤其是对不完全性SCI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60例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双下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12周进行下肢肌肉最大收缩时表面肌电(sEMG)信号采集、运动功能评定及功能独立性(FIM)评定,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股四头肌、胫前肌最大收缩时的sEMG信号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12周继续提高(P0.01);观察组sEMG信号增幅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ASIA运动功能评分及FIM评分亦较治疗前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2组ASIA运动功能及FIM评分较治疗8周后提高更明显(P0.01),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有促进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股四头肌、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及肌力,并能提高功能独立水平,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感觉平面恢复,排尿功能及ADL等的影响,为脊髓康复程序化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脊髓损伤患者32例,损伤水平颈段11例,胸段9例,腰段12例.发病后距康复治疗时间为1~10个月,平均(4.8±3.6)个月,康复治疗持续时间为58~90d.采取运动功能训练,ADL训练,理疗,心理疏导等方法,进行运动平面总积分,感觉平面总积分,排尿功能分级,Barthel指数的评定.结果32例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后运动平面总积分(55.88±16.48),感觉平面总积分(68.09±17.63),排尿功能分级(2.03±1.57)及Barthel指数(67.81±20.54),与康复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中,经康复治疗后,运动平面总积分,感觉平面总积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提高(P<0.05),而排尿功能分级改变不大(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有一定恢复的潜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恢复潜力较大.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排尿功能分级康复治疗前后变化不大,但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及ADL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BTE系统对不同病程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上肢肌力强化训练的有效性。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创伤性完全性C6-7脊髓损伤住院患者60例按病程分为亚急性期组(术后1~2个月,n=15)和恢复期组(术后3~6个月,n=15),术后6个月以上者分为稳定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行常规综合康复,其余三组每天采用BTE系统行上肢肌力强化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运动评分(UEMS)和功能独立性测量(FIM)进行评定,并测量双侧伸肘肌群等长峰值力矩(IPT)和等张极限肌耐力(IEE)。结果治疗后,每组各项评分均明显提高(t>3.500,P<0.01);各组间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F>9.257,P<0.001),其中亚急性期组UEMS、IPT最高,恢复期组IEE、FIM最高,稳定期组较差。结论采用BTE系统对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上肢肌力强化训练疗效明显,亚急性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爆发力恢复更快,恢复期患者耐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步更快;稳定期患者各项功能也有不同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观察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系统康复教育和治疗的疗效。方法:对30例脊髓损伤后患者进行康复教育和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后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的脊髓损伤积分评定量表和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系统的康复教育和康复治疗后,患者的Barthel指数有显著升高,但是ASIA的脊髓损伤积分运动和感觉评分改变没有显著性。结论:系统的康复教育和治疗对于脊髓损伤后患者的Barthel生活指数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关键肌电针刺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关键肌电针刺法治疗,根据患者不同功能障碍在下肢关键肌上选取不同穴位对进行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6周。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下肢运动评分(LEMS)、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改良Ashworth分级(MAS)评定,比较2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痉挛水平的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LEMS、MBI和M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6周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治疗时,治疗组LEMS、MBI和MAS的差值分别为(8.87±1.36)(19.33±6.12)(1.40±0.56)分,均优于对照组的(6.13±1.31)(15.00±6.43)(0.97±0.6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治疗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痉挛水平均得到改善,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关键肌电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对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对患者下肢肌力的恢复及早日恢复步行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操作性EMG生物反馈多疗程连续治疗是否能够在前一疗程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和增强陈旧性颈脊髓(C1—C6)损伤患者上肢各肌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方法39例非完全性颈脊髓(C1—C6)损伤患者,病程均在6个月以上、均有不同程度上肢功能障碍和肌力缺陷,而且均经其它康复方法治疗而无进一步功能恢复者。全部患者均接受每年1疗程,每疗程15次,每次50min,连续4个疗程的治疗。记录中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腕屈肌、指伸肌和指屈肌治疗前后的肌电信号和肌力测定分级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每疗程治疗后患者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均较前一疗程治疗后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多疗程操作性EMG生物反馈治疗能够在前一疗程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陈旧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上肢各肌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  相似文献   

15.
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慢性颈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是否能够增强慢性颈脊髓 (C1~ 6)损伤患者上肢各肌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方法 慢性非完全性颈脊髓 (C1~ 6)损伤患者 13 9例 ,为美国迈阿嘧大学医学院附属Jackson医学中心骨、康复科门诊患者 ,病程 >6个月 ,均有不同程度上肢功能障碍和肌力减低 ,而且均为经其它康复方法治疗而无进一步功能恢复者。全部患者均接受 15次 (1个疗程 )、每次 5 0min的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三角肌中部、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腕屈肌、指伸肌和指屈肌的肌电信号和肌力测定分级数据 ,并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患者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是治疗非完全性、慢性颈脊髓 (C1~ 6)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 本文旨在进一步确定下肢肌功能评分(LEMS)与行走能力及能量消耗的关系,并将LEMS与行走运动指数(AMI)进行对比,以评价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运动评分对行走能力的预测。 资料与方法 选择36例脊髓损伤(SCI)患者。(男30,女6,平均年龄29.0±10.1岁)。自发生SCI至进行测试的平均间隔时间为0.5±0.7年,所有病人均完成步态训练程序,能独立行走5min。其中四肢瘫(不完全性)12例,下肢有足够肌力可以行走,余下24例中包括4例截瘫(完全性);20例不完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恢复期的疗效.方法对30例脊髓损伤恢复期患者采用以运动疗法为主,辅以作业治疗、水疗、理疗、针炙、按摩、膀胱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结果治疗前后功能恢复(FIM)评分显著提高.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恢复期治疗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髋关节外展肌强化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24例T12~L4神经损伤平面的不完全性S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2例,对照组采用肌力训练、平衡训练、佩戴矫形器等常规康复治疗技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双侧髋关节外展肌的强化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10周后(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m步行时间、ASIA运动功能评分以及Lovett徒手肌力分级法对2组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ASIA运动功能以及关键肌肌力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后,2组的BBS评分、FAC评分、10m步行时间和ASIA运动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BBS评分、FAC评分、10m步行时间和ASIA运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屈髋肌、伸膝肌、踝背屈肌、髋外展肌的Lovett徒手肌力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治疗后的髋外展肌Lovett徒手肌力为(2.98±1.12)级,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2.07±1.08)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髋关节外展肌强化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T12~L4神经损伤平面不完全性SCI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4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每天佩戴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刺激同时步行训练,15-20min.每天2次,每周5-6d,共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行走能力测评、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治疗前后行胫前肌肌力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FIM行走能力、10m最大步行速度、胫前肌MEP潜伏期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FES治疗组FIM行走能力评分提高(P<0.01)、10m最大步行速度提高(P<0.05)、胫前肌MEP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1).胫前肌肌力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肌力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能显著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运动诱发电位为判断脊髓运动传导功能提供了客观、定量的依据,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踝背伸功能障碍患者采用表面肌电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脊髓损伤踝背伸功能障碍患者共108例,其中男85例,女23例,年龄18—62岁,平均37.33±12.25岁。随机分为试验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均接受传统的康复治疗(包括被动关节活动度手法训练、物理治疗、针灸、作业治疗等),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表面肌电和生物刺激反馈疗法。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信号波幅和肌力分级数据。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胫前肌sEMG信号波幅及肌力组内比较均提高显著(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sEMG信号波幅和肌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表面肌电联合生物反馈可提高脊髓损伤踝背伸功能障碍患者胫前肌自主肌电信号的波幅和肌力,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临床治疗有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