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对其论述比较混乱。文章从古代论述、阴阳理论、五行角度系统梳理了水火既济和心肾相交的含义,阐述了阴阳冲和、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三者之间的区别及联系,提山了心肾相交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肾相交是指心肾之气的全面交感,狭义的心肾相交单指肾水与心火的相交,并指出了心肾相交的途径、时间和其他含义。  相似文献   

2.
心肾相交包括心肾水火相交、心肾阴阳相交、心肾之气相交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具体实现途径是心肾之气的升降相交,在此过程中心肾阴阳和水火完成各自的相交。这三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平衡协调关系被破坏,均会导致心肾不交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从经络腧穴神经科学角度探讨心与小肠相表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一直被认为是缺乏科学实验资料证明的“理论”。中医学的“心”,既指循环的心,也指“神明”的心(脑),而从现代解剖学来看,心、脑、小肠是三个截然不同的系统。本文从经络、腧穴、神经科学等方面,对“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作了阐述。认为脑与小肠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脑内许多神经递质在小肠内能找到,肠道内许多神经丛和脑一样,有一种血脑屏障。由小肠S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可促使心排出量增高。上述论述,为研究“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心开窍理论是五脏开窍理论的重要内容,“心在窍为舌”的观点倍受争议。对“心开窍于舌”、“心开窍于耳”、“心使窍于目”诸说梳理分析,从理论价值、临床意义及五行学说的介入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对心开窍理论的主流观点应予以认同,对其他观点亦不能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5.
大鼠心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心肾阳虚证是中医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病证,本实验研究欲建立与临床相应的大鼠心肾阳虚证动物模型。方法:从对中医心肾阳虚证的模拟入手,依据相关中医理论及心肾阳虚证的症状、体征,将大鼠甲状腺切除并ip阿霉素,从而造成大鼠心肾阳虚模型。结果:大鼠甲状腺切除并ip阿霉素后,动物左心室功能明显减退且甲状腺功能显著性低下,以及伴畏寒、蜷缩、呼吸微弱等,出现了非常类似人类心肾阳虚证的主要症状,认为该方法可造成大鼠心肾阳虚模型。结论:大鼠甲状腺切除并ip阿霉素后,动物的症状、体征能体现所模拟的心肾阳虚证型,可将该方法作为中医心肾阳虚证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案。  相似文献   

6.
如果你去看中医,那么医生除了询问病情,把脉外,一定会让你伸出舌头看看。因为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并把舌面分为四个区域和五脏六腑相应,即:舌尖区属心、肺,舌中部属脾、胃,舌根区属肾,舌的两边属肝胆。据此,这里的“心”可以理解为是指以心为中心的五脏六腑,  相似文献   

7.
交通心肾治不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心肾治不寐论431400湖北省新洲县人民医院蔡柳洲交通心肾,亦称升降水火,系为治疗水火失济、心肾不交之证而设。早在金元时期,刘完素就指出:“水火之阴阳,心肾之寒热,荣卫之盛衰,犹权衡也,一上则必一下,是故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这是对交通心肾及其临...  相似文献   

8.
试论心主神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显然中医是把循环系统与高级神经活动合起来都属于心,“心”概念具有歧义,“心”的功能远不只是解剖学所指心脏的功能,而且与之有密切联系的系统功能的综合概念,包括推动血液循环的心脏功能,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和液体因素,以及大脑高级神经系统等一系列功能活动。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是对精神--神经--内分泌-免疫--靶组织这个机体最重要调控网络的整体概括,是中医学整体观念、五脏相  相似文献   

9.
从《黄帝内经》等典籍原文及临床实践出发,以心之体用为纲,探讨胸痹心痛的辨治方法。“体阴”,指心内藏之精气属阴,是心之气化活动的物质基础;“用阳”,指心推行、温煦气血之功能属阳,是心之气化活动的具体表现。翟双庆教授经验方以三组药物对心之体用整体调治,体现了胸痹心痛治疗中的关键——行血脉、通胸阳、安心神。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心""脑"认识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中的“心主神明”是指精神、意志及思维活动由心统领,它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心理学的一个支撑点。明清时期人们认识到脑是产生思维和控制情感的器官,“脑主神明说”逐渐发展起来,而传统医学理论中的“心主神明说”受到了质疑。正确理解古代“心”与“脑”概念的内涵,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心”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郭林轩  李明 《河南中医》2022,42(3):353-357
人体脏腑中,脾胃、肝肺、心肾三个"轴心"脏腑构成了人体的气机运动中心。脾胃轴心的生理功能体现在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上,当其出现异常,由脾胃轴心维系的正常生理功能就会失常,也会导致其他相关脏腑疾病及营卫失调。治疗当谨守病机,把握好具体疾病的标本缓急、虚实寒热,注重气机的调整,应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以调治气机的升降失常。肝肺轴心在调节气机升降,推动气血运行、津液代谢方面发挥了紧密的协同作用。当肝肺轴心出现紊乱时,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津液代谢方面会出现相应的问题,脾胃升降也受到其影响而失常,出现脾胃轴心的病证;肾中阳气借助肝气生发不能升腾至上焦,心火也不能借助肺气清肃下潜至下焦;肝病及肺;出现血液、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应针对主要病机进行治疗。心肾轴心机能可以概括为水火既济、君相安位,心肾轴心出现紊乱,因其升降的相因性,往往二脏同时出现病变。如心阳不足,不能下降暖肾,肾水不温;或肾阳不足,阳虚水泛,水饮上冲于心;肾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导致心阴亏虚,心阳偏亢;肾阳不足,不能蒸腾阴液于上,心阴不足,心阳偏亢;或阳气上亢于心,不能潜敛,肾阳失温,则为上热下寒之证。应先判断其主要病机,之后仔细分析阳气阴液在心肾中的偏亢与不足。脾胃、肝肺、心肾三对轴心脏腑在生理上虽各司其职,却有着密切的协同关系,应分清主次,兼顾彼此。  相似文献   

12.
慢性心力衰竭证属本虚标实.心气心阳亏虚为病之本,血瘀水停乃病之标,“虚”“瘀”“水”为其病理关键,治宜标本兼顾.根据虚实主次不同,本病可分为心肺气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痰饮阻肺、阳虚水泛、阳气虚脱等证型.心肺气虚型治宜补益心肺,方用补虚正气粥合山楂粥;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方用生脉粥;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方用丹参粥合山楂粥;痰饮阻肺型治宜泻肺化痰,方用葶苈子粥合白术茯苓粥;阳虚水泛型治宜温阳利水,方用参芪附子粥合参桂苈枣汤.在具体病证的药膳调理过程中,务必恪守“辨证施膳”原则,随“机”而变.对于阳气虚脱者,药膳调理无助救治.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脏病并发心血管疾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指肾的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职而致心之气血阴阳逆乱。标实证则以痰湿、浊毒、瘀血为主。肾元亏损、脾气衰败,气机升降失调,极易发生肾水不升、心火不降,肾精亏虚、心血及心神失养,甚则心肾阴阳亏虚、虚阳浮越等心肾不交之证。痰湿、浊毒、瘀血内生,痹阻心脉,从而产生"胸痹、心痛、心悸"等心系病证。痰湿、浊毒、瘀血又常相互影响,瘀血阻滞脉络,可致水液内停;痰湿亦可阻滞脉络,而使瘀血内生;浊毒耗伤正气,而致气虚水停;浊毒又常与瘀血、湿热并行,并行后若上窜入心入脑,易蒙蔽心窍,发为危候。故临床上化痰利湿、活血祛瘀、泄浊解毒常常相兼而用。另外,外感风、寒、湿等邪亦会加重病情。故治疗上当以心肾同治、补虚泄实为法。同时脾为中州,助力于心火与肾水之升降交济,且肾与脾分别为先后天之本,相互滋生,故治疗上亦需兼顾实脾。  相似文献   

14.
脾瘅的发生与五脏不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有关,三焦气化功能统领五脏六腑,脾瘅发生之本为三焦气化功能失常。三焦气化功能包含心、肺、脾、胃、肝、肾等的生理功能,单个脏腑或两个及以上脏腑生理功能失调均可致脾瘅的发生。"三焦通,则左右内外上下皆通也。"脾瘅的论治应以改善三焦气化功能为主。若病因为心火亢盛,耗伤阴津,治疗应清心泻火,养阴生津;若病因为心阳气虚,血脉瘀阻,治疗应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若病因为脾失健运,则应根据不同阶段采取健脾运气、清热利湿、润燥养阴等治法。若病因为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治疗应疏肝解郁,益气养阴。通过调节三焦气化功能,使五脏和,气血顺,津液布,通过调节各脏腑之异常使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则脾瘅可愈。  相似文献   

15.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及/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辨证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肺、气阴亏虚为其病本,气虚血瘀为基础病机。故治以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化气利水为基本治法。早期治疗宜以益气活血为主,中晚期治疗宜以温阳利水为主,阴虚明显者可合滋阴之法。  相似文献   

16.
总结丁学民老师治疗抑郁症经验。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气机郁滞、五脏阴阳气血失和;治疗宜疏导气机为先,结合脏腑气血阴阳盛亏灵活辨治;临床常见证型有肝郁气滞、肝郁脾虚、气滞痰阻、气滞血瘀、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及肝肾阴虚;擅用经方及花类药物治疗。并举验案1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为今后的相关证候标准确立与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现代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提取各复合证型的证候要素,以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为纲,按照单因素、两因素、三因素、四因素将复合证型拆分为单独的证候要素,统计各证素的出现频次。结果:本病病位类证素为心、肾、肺、脾;病性类证素按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气虚、血瘀、阳虚、阴虚、阳脱、水停、痰、饮、阴竭、热、血虚。虚证单因素以心气虚证最多见;虚证双因素多见气阴两虚证;实证单因素多见心血瘀阻证;实证双因素多见血瘀兼水停证;虚实夹杂证双因素多见气虚血瘀证;虚实夹杂证三因素以气虚血瘀兼水停证为多;虚实夹杂证四因素则多见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证。结论:从本病的证候要素入手,可以较全面地分析证候内部及证候之间的组合特点,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推动相关证型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中医辨证分型与甲状腺激素、肌钙蛋白I、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将93例CHF患者分为6个证型组,检测各组甲状腺激素、肌钙蛋白I、血尿酸水平,并与对照组(22例)相同指标相比较。结果:TT3、FT3水平CHF心肾阳虚证组、气虚血瘀证组、阳虚水泛证组、痰饮阻肺证组均明显降低;肌钙蛋白I水平心肾阳虚证组、气虚血瘀证组、阳虚水泛证组、痰饮阻肺证组均明显升高。尿酸水平阳虚水泛证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痰饮阻肺证组较对照组、心肺气虚证组、气阴两亏证组、心肾阳虚证组明显升高。结论:甲状腺激素、肌钙蛋白I、血尿酸水平可以作为老年CHF中医辨证分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葛汝青  李卫星 《光明中医》2016,(18):2645-2647
介绍张继东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经验,导师认为心衰的病机关键为本虚标实,气虚阳衰为本,瘀血水饮为实,提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是治疗慢性心衰的基本治法。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导师治疗本病最常用以下三法:益气温阳,佐以活血法;益气养阴,佐以活血法;温阳利水,佐以活血法。临床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20.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霍根红 《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学心悸、血瘀、水肿等证范畴。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心衰病机为“阳虚及阴、阴阳两虚,血瘀水停”,其中正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发生的部位虽在心,但关联五脏;心气不足,发病关键;瘀血阻滞,必然过程;水饮为患,最终结果;气血阴阳之虚与瘀血、水饮之实的标本虚实之间,表现为因果错杂的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