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手术中置鼻肠营养管术后鼻饲,对上消化道重建病人的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其能较早滴进流质,可减少液体的入量,具有价廉、简便、符合生理特点,避免了长期禁食造成的肠黏膜萎缩,屏障功能减退,菌群失调,是营养支持的重要方法。利用并管理好营养管,对病人的康复起到了重要的保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莹  蔡威 《胃肠病学》2013,18(3):129-133
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PNAC)多发生在由于肠功能衰竭而需长期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肝脏脂肪变性、胆汁淤积、胆石症以及肝纤维化。PNAC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感染、长期肠外营养支持、缺乏肠道刺激和短肠综合征等。预防肠外营养相关肝脏疾病的策略是尽早开始肠内营养、防治感染、改善肠外营养方案、促进胆囊收缩和抗氧化剂治疗等。由营养支持小组进行营养管理,可减少PNAC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营养支持是肠外瘘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肠内营养是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09年5月对13例高位肠外瘘患者进行了经鼻胃镜导丝引导放置鼻空肠营养管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结了近年来SAP营养支持疗法方面的热点及新观点。肠黏膜屏障的损伤在胰腺炎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肠内营养可保护肠黏膜屏障的功能,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SAP患者采用经鼻胃管途径进行营养支持,同鼻空肠管途径一样安全、有效。目前半要素或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的使用经验和临床研究尚不充分,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及益生菌不作为常规推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鼻肠管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资料。按照肠内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组(鼻肠组,26例)和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组(鼻胃组,28例)。在两组患者均于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第2天开始给予鼻饲整蛋白制剂(瑞代),观察两组患者达到肠内营养支持目标的时间、肠外营养支持时间、营养指标(白蛋白、血红蛋白等)、入住ICU时间、感染及胃肠道并发症等的发生率。结果 (1)按照体质量计算热卡需求量,鼻肠组较鼻胃组更快达到肠内营养支持目标的时间,分别为(3.0±0.8)d和(7.7±2.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肠组较鼻胃组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的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2.0±0.8)d和(6.7±2.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第30天时,鼻肠组的血清总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鼻胃组,分别为(64±6)g/L和(61±6)g/L,(120±17)g/L和(106±1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鼻肠组较鼻胃组平均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11±5)d和(14±6)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肺部感染、高血糖、腹泻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快达到肠内营养支持目标,缩短入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留置鼻肠管,对照组留置鼻胃管,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的营养支持方式,观察两组生活指标、胃肠道耐受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营养支持后7d血清总蛋白、清蛋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7d血糖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42例中发生消化道出血5例,反流2例,腹泻4例,腹胀2例。对照组42例中发生消化道出血9例,反流19例,腹泻9例,腹胀17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患者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支持方式,可以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胃镜下放置鼻肠营养管新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养支持在急性胰腺炎、上消化道肿瘤等疾病治疗中已成为重要的基础治疗.对需营养支持的患者首选肠内营养支持的观点已成为共识[1].安全、高效的放置鼻肠营养管建立肠内营养途径是实现肠内营养支持的必备条件.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出胃镜下放置鼻肠营养管建立肠内营养途径的新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螺旋型鼻空肠营养管在重症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营养支持是适应现代治疗学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分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两种。由于肠内营养具有价廉、简便、有效、合乎生理等特点,因此其常被看作营养支持的首选方法。我科先后对15例重症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采用螺旋型鼻空肠营养管施行鼻空肠营养,均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1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对照组留置鼻胃管,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的营养支持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生活指标、生化指标、胃肠道耐受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呈上升趋势,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能够较好的满足患者代谢需要,改善肠道功能,纠正代谢紊乱,减轻患者胃肠不耐受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营养支持是危重症患者救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单纯肠内营养(EN)有能量供给不足的可能,单纯肠外营养(PN)并发症高,维持营养状况差,易发生肠道黏膜萎缩,最终可能导致胃肠和免疫功能障碍.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危重症患者康复非常重要.我们对老年危重症患者分别采用EN+PN、EN、PN三种营养方式,观察其不同的营养状况及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纤维胃镜法放置鼻-空肠喂养管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对于肠外营养(PN)而言,肠内营养(EN)因具有更加符合生理过程、有利于危重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维护以及操作简便和费用低廉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重视。然而,危重患者肠内营养输注途径的选择仍是一大难题,这些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或治疗等因素均不愿或不能接受几服摄入方式进行EN,通常的鼻-胃管  相似文献   

12.
急性胰腺炎(AP)是一种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暴发性疾病,营养支持在AP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肠内营养(EN)优于全肠外营养(TPN),但对EN的时机选择仍存在争议。近年来的研究对超早期EN的疗效提出了质疑,而鼻胃管与鼻空肠管用于EN具有相同疗效的观点正逐渐被接受。  相似文献   

13.
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营养支持按其供给途径分为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ron,PN)与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两种,是临床危重病治疗不可缺少的措施。肠内营养分口服和肠内管饲(enteral tube feeding,ETF)两种途径,后者包括鼻胃管、双腔胃-空肠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及各种造痿管。对于需要气管插管的患者以通过鼻胃管、鼻空肠管或胃(肠)造口途径的EN支持为宜。如何预防EN的并发症是护理工作的重点。本文总结30例机械通气患者行EN期间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重症急性胰腺炎有较高的病死率,营养支持是重要的治疗措施。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各有其优缺点。肠内营养在维护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胃管、鼻肠管在重型胰腺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的联合应用。方法选取21例重型胰腺炎病人,在使用一次性螺旋型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同时留置鼻胃管,入科后即可留置鼻胃管行负压引流,24~48h内留置鼻肠管,经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结果患者均在24~48h内经鼻肠管开始接受肠内营养同时鼻胃管行负压引流后腹胀明显减少,胃肠蠕动及功能恢复快。结论对于需要早期营养支持重型胰腺炎患者,此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食物不耐受是肠易激综合征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食物刺激机体肠黏膜并造成肠道微环境紊乱有关.食物抗原、肠道有害菌群等引起肠道黏膜免疫应答,使肠黏膜长期处于低级别炎症状态,造成特异性IgG4抗体产生、肥大细胞浸润及其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等,肠内菌群代谢毒素亦可加重肠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在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肠...  相似文献   

17.
肠黏膜屏障与肠功能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与生物屏障所组成,能够防止肠内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通过肠黏膜进入机体。一旦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通透性增加、肠菌群失调,可导致细菌和(或)内毒素易位,并可诱发和(或)加重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对危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重要影响。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烧伤等危重疾病,重症急性胰腺炎、重症胆管炎、炎症性肠病等消化道疾病,化疗及放疗等各种理化损伤等均可导致肠功能障碍。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改善肠道微循环、合理实施营养支持治疗、促进肠黏膜修复以及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是防治肠功能障碍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8.
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霞 《胃肠病学》2011,16(6):379-381
正常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构成,能有效阻止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易位。检测肠黏膜通透性可反映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黏膜屏障受营养、感染、损伤等多种因素影响。研究表明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与炎症性肠病(IBD)密切相关,然而其为IBD的病因还是继发性改变目前仍存在争议。保护和恢复肠黏膜屏障功能对IBD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急性肠道衰竭与肠内营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肠道衰竭与多器官功能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关系近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肠内营养是恢复肠道功能,防止急性肠道衰竭发展为MODS的一个重要措施。本文就急性肠道衰竭与MODS的关系,急性肠道衰竭时的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比较及肠内营养的进行方式等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老年人群中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较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其与老年肠道功能的改变有着密切联系。肠道有消化、吸收营养、防止病原体入侵的屏障功能,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其中肠黏膜屏障功能最为复杂,是肠道功能障碍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衰老可使肠道神经、肠道动力及激素分泌发生改变,影响食欲、消化吸收及排泄等物质代谢的生理过程;衰老还会引起肠黏膜结构和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肠黏膜屏障的防御缺陷、产生保护性免疫的能力降低以及增加氧化应激和炎症~([1-2])。1老年人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