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浅论痹证从肝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兴华 《中医杂志》2007,48(7):666-666
1痹证的病因非独外邪所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及临床疾病谱的变化,对痹证的病因的认识也有待深入。《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即认为痹证是由于人体同时感受外界的风、寒、湿邪气所致。自《内经》时代以来,历代医家多遵循《内经》外感风寒湿之说。这种传统的理论一直约束着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影响痹证的研究和发展。事实上痹证的病因非独为外感风、寒、湿、热邪气所致,痹证的病因亦可因内伤七情、饮食失节或其它疾病发展而形成。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是常见的导致痹证的病因。其实古代医家也认识到,某些痹证发病…  相似文献   

2.
赵昕 《中医药信息》1995,12(1):42-42
论痹证的辨证施护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院内科赵昕(161000)《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中藏经》云:"......又痹病或痛或行立艰难......".明确指出了痹证的病因与症状。痹之一证.历代著述颇多.治法亦众。如除内眼药物...  相似文献   

3.
湿痹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痛名、病因病机、证治三方面对湿痹的源流进行考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将湿痹归纳为五种命名,总结了历代医家对湿痹病因病机的认识,同时对湿痹的辨证施治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拓宽临床思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痹证,痹阻滞塞也。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重着、酸楚、疼痛为主证。 痹证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较多,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痹之外,还有热痹。 清代医家王清任在《素问·痹论》基础上提出“痹证有瘀血说”的见解,大大发展了痹证理论,丰富了后人对痹证的认识,开拓了治疗痹证的新途  相似文献   

5.
关于痹证的中医分型:《素问》根据风、寒、湿邪气的偏旺情况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痹和筋、脉、肌、皮、骨五体痹,《金匮翼》等复补出“热痹”,《金匮要略》中的湿痹、风湿、历节等病均属痹证范畴。笔者认为痹证是临床中常见疾病,因受六淫影响与四季寒暑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东北地处严寒,此为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则方药在《内经》的痹论篇、《伤寒论》的少阴篇和《金匮要略》的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痉湿喝等篇都有论  相似文献   

6.
温长路 《河南中医》1996,16(2):25-27
痹证从湿论治说温长路洛阳市第二中医院(471003)主题词痹证/中医病机,痹证/中医药疗法,祛湿/方法何谓痹?《说文》直言曰:“痹,湿病也。”《荀子解蔽》亦曰:“伤于湿也。”可见,湿是导致痹发生的关键所在。不过,对于痹的解释,详于论述的还是医家典籍。...  相似文献   

7.
《内经》汗证证治研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经》汗证证治研讨湖南中医学院(410007)熊继柏关键词内经;汗证;病因病机;治法《内经》中所载汗证颇多,如魄汗、多汗、灵汗、大汗、漉汗、灌汗、寝汗、夺汗、绝汗、漏泄等。历代医家研究《内经》汗证,有按五脏分类者,有从病因分类者,有依汗出的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8.
从《内经》有关痹证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痹证大体可分为广义痹证和狭义痹证两类。广义痹如食痹、水瘕痹、喉痹、胸痹、血痹、肠痹、五脏痹,狭义痹如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皮痹、脉痹、筋痹、骨痹等。本文仅对狭义(肢体)痹证的病因、性质、病机及传变规律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痹症最早见于《内经》,并对其病因病机作了详细的论述,历代医家也有很多的记载和阐述,如《古今医鉴》云:"夫痹者,手足痛而不仁也,盖有无精内虚,而为风、寒、湿三气所袭,不能随时驱散,流注经络,入而为痹,其为病也。"即为人体正气不  相似文献   

10.
痹证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痛风等病。《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虽未有痹证专篇,但在《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对痹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1 病因病机 《内经》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此外还指出“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金匮》在此基础上,对痹证的认识更系统,尤其对于“历节”这一痹证的特殊类型,强调正气不足是发病的  相似文献   

11.
热痹属中医学“痹证”之范畴.中医历代医家对风、寒、湿痹论述较多,而有关热痹的论述相对较少.但在临床上热痹病人并不少见,其病情变化快,关节肿痛症状明显,且致残率较高,故而了解热痹的证型特点并对其进行辨证施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热痹的病因病机、证型特点、辨证施治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总结《内经》对"痹证"的认识,分析各类痹症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征,以《内经》有关"五痹"经文为基础,并参考后世论述,结合个人体会,对各种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方药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供作参考的意见,便于临床辨治时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3.
痹证最早见于《内经》,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根据病邪的偏胜分为行痹、痛痹、着痹,还根据病邪伤人的部位,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和五脏痹。痹证包含了现代医学的诸多疾病,疾病的产生都是因为痹阻所致,并专门设立了方药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乌头汤、防已黄芪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瓜蒌鮲白汤等临床常用治痹方剂。经历代医家运用上述方剂加减疗效尚可。  相似文献   

14.
梁健忠 《河北中医》2001,23(9):684-685
祖国医学认为 :痹证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 ,风、寒、湿三气乘虚杂至而起。一般地说 ,在初起 ,或急性发作期多偏于邪实 ;病程久 ,证候呈慢性迁延者 ,多偏于正虚。偏于邪实者 ,即风寒湿痹和热痹 ;偏于正虚者 ,又称久痹 ,则属于虚痹。这两类不同的痹证 ,无论在其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等方面 ,都是不同的。兹略谈虚痹的证治如下。1 虚痹的病因病机《内经·痹论》对痹证有专篇论述 ,在谈到风、寒、湿三痹之后 ,又有筋、骨、脉、肌、皮痹的病名 ,指出 :“痹在于骨则重大 ,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则屈不伸 ,在于肉则不仁 ,在于皮则寒。”[1] 又云 …  相似文献   

15.
痹证是临床常见疾病,其以肢体肿胀疼痛、重着麻木,甚则变形、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进一步发展可累及脏腑。痹证之名始于《内经》,《素问·痹论》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痹论》和《灵枢·周痹》对痹证进行了专门的论述.除了风寒湿痹,还提出了“热痹”、“五体痹”、“五脏痹”等,奠定了中医痹证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证的理论和辨证施治进行了不断的完善。本文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痹证的中医辨证施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Pu痹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经》提出了“痹”这一病名 ,《素问·痹论篇》对其病因病机 ,证候分类及演变做了详细论述。很多后世医家遵循《内经》意旨 ,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总体上多以“五体痹”(筋、脉、肉、皮、骨 ) ;“五脏痹”(肝、心、脾、肺、肾 ) ;风、寒、湿痹进行论治。另外 ,又有众痹、历节、顽痹之说 ,但本人在临床工作中发现 ,有一种痹证具有显著的自身特点 :痛点固定 ,症状在休息或处于某一体位时减轻或消失。查阅文献资料 ,未发现对这一类病症有详细论述。本文从病因学角度提出“疒甫 痹”这一病名 ,仅做初探 ,并希同道参考指正。“疒甫 ”读…  相似文献   

17.
喉痹为耳鼻喉科常见病。喉痹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以来别名众多,根据病因病机命名的病名有火证喉痹、阴虚喉痹、阳虚喉痹、格阳喉痹、瘟毒喉痹等,根据发病特点命名的病名有喉风、乳蛾、马痹、马喉痹等。历代医家对喉痹病因病机、治法各有见解,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火热上攻、虚火上炎、阳气虚衰、瘟疫邪气、痰热壅盛、风寒侵袭、风毒所客等,其治法可概括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益气温阳、祛痰消肿等内治法及针灸疗法。整理喉痹病名、因机、治则之源流,可为现代医者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引起肢体关节、肌肉的疼痛,肿胀,重着,麻木,甚或活动不利的一类疾病。痹证,《内经》称为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第五称为历节。其病因病机不外乎风、寒、湿三气杂至。痹症极为复杂,其说既多,含义亦广,以痹证之证候而言,分为行痹(痛处行而不定)、痛痹(掣痛苦楚)、着痹(定而不移)。以邪侵部位深浅分别之,则有骨痹、筋痹、脉痹、  相似文献   

19.
“痹证”历代医家也称之为“历节”、“鹤膝风”、“顽痹”、“筋痹”等,以《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为代表的历代医家著作对“痹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都进行了论述,治疗历代也颇多论述,下面就本人关于痹证治疗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陈达夫眼科六经辨证思维体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眼的病理往往较为复杂,病因、病机变化多端,治法灵活而难于把握。故而,寻找一条科学、实用的认识眼病的途径是非常必要的。已故中医眼科学家陈达夫教授在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的基础上,将伤寒六经辨证与眼病具体特点相结合,兼收众家之长,创立了眼科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本文试对其作一探讨。1从以证命名辨证思维到六经辩证思维历代医家多采用以证命名的直接分类法。如《银海精微》所列眼病数目为80余条;《审视瑶函》为108条;《目经大成》亦达89条之多。以证命名,较为实用,但缺乏系统性,且不能包括所有目病,随证处方,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