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一体式半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对内镜(胃、肠镜)清洗消毒效果。方法采用五槽清洗消毒法和一体式半自动内镜清洗消毒两种方法进行清洗、消毒效果生物学监测。结果按照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标准》的要求。其中58件使用五槽清洗消毒,合格率为93%;97件使用内镜一体化清洗消毒,合格率为100%。结论运用一体式半自动内镜清洗消毒程序对内镜进行清洗消毒,优于五槽清洗消毒,提高内镜清洗消毒效果,预防医院感染,规范内镜清洗消毒规范,保证了医疗安全,提高内镜使用率。  相似文献   

2.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各种内镜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内镜诊疗技术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微创手术和特殊治疗方法的开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同许多医学发明一样,内镜诊疗技术同样会产生相应的并发症,由于内镜诊疗需要进入人的体内,在接触粘膜的过程中,极易因粘膜破损使内镜沾染致病微生物,有的内镜检查需要做活检,活检钳直接钳取患者的组织标本。因此,如果使用后的内镜未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会导致发生医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甚至造成疾病的传播。同时,由于内镜的材质特殊,精密度高,结构复杂,要求用后的清洗消毒方法既要保证效果,又要使其对内镜的损耗达到最低程度。因此,科学、有效的清洗消毒规程既是预防和控制因内镜诊疗导致病人发生交叉感染的关键环节,也是确保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的重要工作。为加强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并于2004年4月1日正式下发。《规范》对内镜清洗消毒的操作程序、技术要求、消毒效果监测及人员培训提出了具体规定。卫生部在发文中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内镜消毒工作,将内镜消毒质量纳入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减少人为因素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影响,运用思维导图方法对消化内镜中心7名内镜护士和2名专职洗消人员进行《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2016版》(以下简称"规范")培训,采用自制的《内镜清洗消毒清单》进行督导管理,旨在提高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方法 2018年6月前,采用常规PPT授课和操作演示的方法对护士进行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技术培训,日常督导由组长不定期跟班检查.2018年6月将思维导图教学法运用到培训中,制作内镜清洗消毒清单并运用到操作考核和日常督导中.对比分析改善前、后护士及洗消人员的理论考核成绩、不规范操作发生率、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结果 改善后理论考核成绩(94.6±2.61)分,明显优于改善前(81.3±3.80)分;手工清洗消毒不规范操作发生率由32.83%降至6.02%,机洗不规范操作发生率由23.50%降至4.75%;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由78.67%提高至98.73%.结论 运用思维导图联合清单督导管理可提高护士理论知识的掌握,规范实施标准化操作流程,提高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一体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清洗消毒的效果.[方法]两种方法均按<规范>要求采用五步法清洗消毒,观察对比一体化内镜清洗工作站与手工清洗消毒的效果及效率.[结果]一体化内镜清洗工作站的清洗后合格率为88%,工作人员每清洗消毒一条内镜耗时为(4.2±0.5)min,内镜每清洗消毒一次耗时为(18±1.5)min;手工方法的清洗后合格率为72%,工作人员每清洗消毒一条内镜耗时为(6.5±0.4)min,内镜每清洗消毒一次耗时为(17.5±2)min.[结论]一体化内镜清洗工作站清洗后合格率优于手工方法并且具有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内镜消毒与灭菌质量是保证内镜诊疗安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环节,而有效的清洗是保证内镜消毒与灭菌效果重要措施.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中要求,内镜清洗后必须将内镜吹干后方可浸泡消毒.为此,医院内镜清洗室都相继配备了高压气枪用于内镜清洗吹干,但我们在使用高压气枪过程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软式内镜清洗及高水平消毒效果的分析,进一步加强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的规范。方法根据2012年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要求,对消毒后的8条内镜进行生物学检测。结果用常规洗消方法消毒合格率为37.5%,分别通过更换水处理系统、增加生物膜清洗剂浓度和延长酶洗时间等措施,使内镜消毒全部合格。结论内镜清洗消毒各环节必须严格执行,手工清洗必不可少,必须使用清洗消毒剂,水质控制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微创外科的发展,使内镜已从最初的诊断工具演变成重要的治疗工具。随着我国《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颁布,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按《规范》要求,使内镜清洗消毒工作逐步实现了科学规范化管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基于内镜清洗站的水灌注消化道测压导管清洗装置(简称新清洗装置)对测压导管洗消效果的影响。方法 通过现场采样和细菌定量检测方法,评价使用该清洗装置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 用新清洗装置和传统的注射器分别清洗消毒30件导管,合格率均为100%。采用新清洗装置清洗消毒导管仅需14 min,采用注射器清洗消毒导管则需要41 min,2组所需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内镜清洗工作站的水灌注消化道测压导管清洗装置可在保证洗消质量的同时明显缩短导管清洗消毒时间。  相似文献   

9.
硬式内镜清洗、消毒、保养及监控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确保内镜检查患者的安全,防止交叉感染,必须重视内镜的彻底清洗及消毒保养,并建立一套完整的清洗、消毒、保养及监控管理程序。方法:通过5步清洗消毒法对内镜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并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结果:运用完整的清洗、消毒、保养、监控管理程序,将内镜消毒灭菌管理程序化,达到了《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结论:规范化清洗、消毒、灭菌、保养及监控程序可有效预防和杜绝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室硬式内镜规范清洗,完善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版)(以下简称《规范》)和《内镜与微创器械消毒灭菌质量评价指南(试行)》内容。方法分析《规范》的临床依从性,包含硬式内镜清洗的范畴和《规范》未予明确的问题。结果改进硬式内镜处理流程,规范硬式内镜清洗。结论实施《规范》应不仅有强制性,同时还应有较强的指导性和临床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王海玲  王利民 《中国内镜杂志》2008,14(1):101-102,104
目的探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对由内镜检查所致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分别检测用“水洗消毒法”消毒的胃镜95支和“酶洗消毒法”消毒的胃镜80支,观察胃镜用后的初始污染情况、清洗或酶洗效果和消毒效果。结果采用“酶洗消毒法”消毒的胃镜,消毒合格率为100%(80/80),而采用“水洗消毒法”进行消毒,胃镜的消毒合格率仅为81%(77/95),前者消毒效果明显好于后者,P〈0.005。结论《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提倡的“酶洗消毒法”消毒效果明确,各医院内镜室必须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杜绝内镜检查所致的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2.
基层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预防和杜绝由内镜检查治疗所造成的医源性感染,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严格遵守卫生部颁发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加大对内镜及其配套设施的投入与管理,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清洗消毒工作程序,使内镜清洗消毒工作逐步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电子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检查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必不可少的手段。电子内镜作为一种侵入体腔的仪器,由于其结构复杂、材质特殊,不易达到完全灭菌的要求,又因其使用频率高、清洗不彻底、操作不规范、消毒时间不足、清洗消毒细节未关注等原因~([1-3]),常导致电子内镜清洗消毒质量不达标现象的发生,易引起医院感染。因此做好电子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是保证医疗安全质量、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之一。内镜清洗分为手工操作流程和内镜清洗消毒机操作流程。手工清洗流程中,内镜通过全自动灌流器  相似文献   

14.
我院胃镜室严格按照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规范诊疗过程中消毒灭菌环节,使胃镜室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山东省不同级别医院呼吸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状。方法: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要求,制定调查方案,对不同级别的10所医院进行现场查看和问卷调查,并对使用后呼吸内镜的清洗消毒效果进行抽样检测。结果:10所医院呼吸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基本符合要求,其中2所二级医院未设置独立洗消间,5所医院消毒灭菌方式正确但清洗过程不规范;抽样检测42条电子支气管内镜清洗消毒效果,内镜外表面合格率82%,内镜内腔面合格率81%。结论:山东省医院呼吸内镜消毒管理较以往已有较大改进,但在某些环节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应进一步规范相关程序,并加大培训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镇江市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改进状况,提高内镜清洗消毒质量,为控制院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抽样监测方法,问卷调查每天消化门诊和做内镜人数,多酶洗液的使用等内容,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对内镜及其相关用品进行采样。结果检测内镜及其相关用品293份,合格203份,合格率为69.3%,合格率比2006年提高了43.0%,上级医院明显好于下级医院。结论镇江市医疗机构内镜消毒现状不容乐观,应实行内镜诊疗许可制度,严格制定要求和标准,加强内镜消毒质量监测,提高消毒质量,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7.
内镜消毒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为加强医疗机构内镜管理,为制定我国《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提供依据,卫生部医政司于2001年8月~9月,组织有关专家对三省市14所医院内镜的清洗消毒及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存在对内镜的清洗消毒重视不够,内镜及配件配置数量与需求不符,时间安排欠合理,消毒灭菌工作不规范,消毒灭菌知识欠缺等问题。建议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规范内镜的清洗消毒或灭菌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对内镜清洗消毒或灭菌工作的认识和知识水平;加强内镜诊疗质控工作的环节和质控要素的管理,把好内镜诊疗工作的质量关;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内镜诊疗工作的准入管理;卫生监督部门应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监督。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在清洗消毒消化内镜中的优势.方法 随机抽取同期使用后的消化内镜120件,随机分为全自动组和工作站组各60件.全自动组采用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工作站组采用一体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对2组消毒后的消化内镜进行细菌学检测,比较消毒效果.结果 2组内镜的消毒合格率均为100%.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和一体化清洗工作站清洗消毒1条内镜耗时分别为(21.0±2.0)min、(20.5±1.5)m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洗消毒1条内镜消耗人工分别为(1.0±0.5)min,(10.0±0.5)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种方法清洗消毒1条内镜所需时间无明显差异,但全自动组在人工消耗上有明显优势.结论 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流程规范,消毒效果可靠,且节省人力资源,对人体无损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影响消化内镜消毒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内镜的清洗消毒也受到普遍关注,为此,卫生部制定并颁布实施了2004年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我们从2004年5月1日起严格按《规范》执行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并定期检测消毒效果,发现在具体操作中较易忽视的几个环节影响监测的结果。我们遵照《规范》程序操作,加强操作中易忽视的几个环节,消除影响消毒效果的不利因素,采用多酶洗液充分浸泡刷洗管腔清洗镜身;  相似文献   

20.
吴函  陆云  张勤 《中华护理杂志》2012,47(9):862-864
器械在消毒灭菌之前需全面细致的清洗,器械表面残留的有机和无机污物会阻碍消毒剂和灭菌剂与器械表面的接触,从而影响消毒和灭菌效果[1-2]。因此,彻底清洗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3]。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4](以下简称《规范》)明确要求器械采用含酶清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