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蒙古自治区首例三维逆向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优化及剂量的验证.方法用CT模拟定位机收集患者图像资料,根据病变(靶区)及周围重要器官和组织的三维解剖特点和预定的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的限量,借助计划系统计算出射野方向上的应需要的强度分布.结果靶区处方剂量进一步提高,周围正常组织并发症减低,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讨论三维逆向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计划对内蒙古自治区肿瘤患者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多处方剂量融合正向调强治疗计划在鼻咽癌放疗中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限值能否满足RTOG0615的要求。方法对24例接受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利用Pinnacl6.2适形治疗计划系统,根据剂量分布,调整照射野的方向和处方剂量数,各计划融合后得到优化的正向调强计划。其中前期的6例鼻咽癌患者的正向调强计划分别与各自在CORVUS6.3计划上优化得到的逆向治疗计划比较,后期18例直接根据等剂量曲线和DVH图确定。统计计划肿瘤区(PGTV)和计划临床靶区(PCTV1)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剂量分布和PCTV1的适形度。结果根据RTOG0615要求,(1)前期的6例鼻咽癌患者,PGTV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符合处方剂量要求,95%PGTV体积的剂量为69.8~70.8Gy,95%PCTV1体积的剂量为54~55.6Gy。正向调强与逆向调强计划适形度(CI)两者差别不大,中位值分别为0.51和0.5。(2)后期的18例鼻咽癌患者,PGTV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符合处方剂量要求,95%PGTV体积的剂量为69.5~70.8Gy,95%PCTV1体积的剂量为59.42~61.06Gy。完成一个正向计划的时间约为2.5h。结论多处方剂量融合正向调强治疗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符合要求,适用与鼻咽癌的治疗,计划优化和治疗实施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讨论头颈部癌调强放疗(IMRT)治疗计划技术并介绍靶区、正常结构的勾画和优化中的剂量限量及计划评估标准。方法 利用Varian Eclipse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进行逆向计划设计,按照ICRU50号报告的规定勾画靶区和重要结构,使用Sliding Window实现方式,5~7个射束方向,常规分割2Gy/次、5次/周,靶区总剂量50~70Gy。结果 95%等剂量线包绕计划靶区,危及器官的受量大大低于其耐受剂量(TD5/5)。结论 调强技术能够提高靶区的涵盖度和剂量的均一性,并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逆向自动优化与人工优化对宫颈癌调强放疗计划的影响。方法在10例宫颈癌患者的CT影像上,分别完成自动优化的逆向调强放疗计划及人工添加函数完成的逆向调强放疗计划,比较两种计划方式的剂量学参数。结果与人工优化相比,自动优化显著降低了机器跳数、靶区高剂量体积、靶区高量及股骨头的剂量,同时提高了靶区的覆盖度。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膀胱、直肠、小肠接受的剂量。结论自动优化可以显著提高宫颈癌靶区的剂量分布,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膀胱、直肠、小肠的剂量。  相似文献   

5.
王秀楠  田慧臻  杨慧  倪文婕 《重庆医学》2022,51(5):730-734,740
目的 比较调强放疗技术(IMRT)和旋转调强放疗技术(VMAT)在全中枢放疗中骨髓剂量差异.方法 选取10例在北京世纪坛医院进行全中枢放疗的患者CT图像,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对所有病例分别设计IMRT和VMAT计划,对两种计划的靶区、骨髓及重要危及器官剂量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MRT与VMAT的靶区适形度指数(CI...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动态同步加量调强放疗,观察腮腺不良反应.方法 鼻咽癌患者共32例,设定靶区处方剂量和危及器官限量,根据靶区内剂量分布情况以及剂量体积直方图对各阶段治疗计划整合后的治疗计划进行总体评估,采用RTOG/EORTC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正常组织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其中唾液腺、咽、黏膜以2级反应为主,皮肤以1级反应为主.结论 鼻咽癌动态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的急性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调强同期推量照射技术治疗脑恶性胶质瘤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涉及6例病理确诊的恶性胶质瘤。根据ICRU50号和62号报告要求勾画肿瘤靶区,用调强同期推量照射技术(SI昏IMRT)治疗,通过CMS逆向计划计算系统分别得出肿瘤靶区的剂量分布情况以及肿瘤周围重要器官的照射剂量。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治疗,无放疗所致的毒性反应。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局部复发,3例GBM死亡。靶区剂量分布满意,各重要器官的照射量亦明显达到较低水平。结论用调强同期推量照射技术治疗脑恶性胶质瘤从剂量学和放射生物学角度来看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比宫颈癌调强中自动计划(AP)方式与手工计划(MP)在计划靶区(PTV)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差异,探讨宫颈癌自动计划方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接受术前调强放射治疗的10例宫颈癌患者,进行CT模拟定位、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用Pinnacle39.10治疗计划系统(TPS)对每一组CT图像同时设计AP与MP。在PTV的95%体积达到处方剂量的前提下,比较两种调强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分析靶区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OAR受照剂量以及计划时间。结果 AP与MP计划相比,在肿瘤区计划靶区(PGTV)的平均剂量Dmean稍有优势、在临床计划靶区(PCTV)的适形度上稍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计划所有OAR的剂量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优化时间上AP明显优于M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在保证了计划一致性的同时节省了优化时间,能够提高计划效率。  相似文献   

9.
俞星明  李康明 《中外医疗》2011,30(17):189-190
高剂量率近距离后装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认同,目前国外已将一些先进的影象学和治疗计划手段引入近距离后状治疗。对宫颈癌患者采用PET进行近距离治疗计划的设计,根据PET确定肿瘤体积,应用逆向治疗计划进行设计、分析剂量体积直方图。内外融合调强后装,是指同时行腔内、外照射调强合成计划,完善靶区计量分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瓦里安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中的PBC算法和AAA算法在儿童颅内髓母细胞瘤的逆向调强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5例术后和行全中枢放疗后的髓母细胞瘤患者,分别采用PBC算法和AAA算法设计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并比较两种算法获得的靶区的剂量分布,包括靶区均匀指数HI、靶区适形指数CI、靶区最大剂量、靶区最小剂量、靶区平均剂量以及危及器官包括脑干、垂体、晶体、视神经的受照剂量的差异。结果 PTVmin、V95,脑干max、脑干mean和左视神经max在PBC与AAA两种算法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Vmax、PTVmean,靶区适形指数CI、靶区均匀指数HI,其它危及器官以及机器输出量MU两种算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BC算法比AAA算法中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要求,对髓母细胞瘤患者在进行术后和全中枢二维普通放疗后期进行的调强放疗计划设计时推荐选用PBC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192Ir高剂量率腔内与敷贴后装近距离放疗配合直线加速器体外照射治疗Ⅱ、Ⅲ期子宫颈癌的疗效。方法:123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颈癌患者,采用192Ir高剂量率腔内加敷贴近距离放疗配合外照射,首先全盆腔前-后野外照射,每次1.8~2 Gy,5次/周,盆腔平面中心剂量30~32 Gy/3~3.5周完成,然后盆腔中间挡铅3 cm,子宫旁剂量追加20~24 Gy/2.5~3周;同时采用近距离放疗,腔内18~24 Gy/3~4次/3~3.5周,敷贴12~18 Gy/2~3次/2~3周,总剂量30~42 Gy/5~6.5周(A点)。结果:123例随访均满5年,5年生存率为62.6%,Ⅱ、Ⅲ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68%和45.8%。RTOG/EROTC≥2级放射性直肠损伤22例,膀胱损伤8例;晚期放射性直肠、乙状结肠损伤40例,膀胱损伤为10例,直肠阴道瘘2例。结论:192Ir高剂量率腔内加敷贴后装近距离放疗配合体外照射治疗子宫颈癌疗效肯定,应用方便,晚期直肠损伤发生率稍高,但总体上放射性损伤可以接受,是安全的近距离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2.
宫颈癌放疗新方法—宫腔内补量照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寻宫颈癌后装治疗宫腔内补量照射方法与剂量学特点。方法:治疗过程划分为宫颈段,全子宫段与宫腔段三部分并做治疗计划, 将宫颈段与宫腔段计划融合成为一新的合成计划,然后将合成计划与全子宫段计划反复比较后确定出宫腔段计划(即补量照射计划)。补量照射计划的最后确认用胶片剂量仪。结果:宫腔内补量照射计划与宫颈段计划融合成的合成计划等剂量曲线呈正梨形分布,与宫颈癌的常规治疗计划比较剂量曲线的分布与总驻留时间都非常接近。合成计划等剂量曲线经胶片剂量仪测定呈正梨分布,与宫颈癌的常规治疗计划等剂量曲线基本吻合。结论:宫腔内补量照射最终形成的等剂量曲线呈正梨型分布,能满足宫颈癌后装治疗的剂量学要求。  相似文献   

13.
比较外照射联合高剂量率后装腔内放疗与单纯外照射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后遗症。对80例鼻咽癌(T1~2N0~1M0)首程外照射联合高剂量率后装腔内放疗(综合放疗组),配对80例鼻咽癌(T1~2N0~1M0)同期接受单纯外照射治疗(单纯外照射组)。综合放疗组,外照射剂量为52~72Gy,腔内后装剂量为7~24Gy/1~4次,1~2周;单纯外照射组剂量为66~82Gy。结果:综合放疗组与单纯外照射组的鼻咽肿瘤完全消退率分别为98.8%和97.5%,差异无显著性(P>0.05);鼻咽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5.0%和83.8%,差异有显著性(P<0.05);5年生存率分别为81.3%和70.0%,差异无显著性(P>0.05)。张口困难发生率综合放疗组低于单纯外照射组(17.5%对33.8%,P<0.05)。综合放疗组未发现硬软腭穿孔、溃疡等。认为鼻咽癌外照射结合腔内高剂量率后装治疗,能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其生存率似有所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2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了保留乳房式手术和高剂量率Ir~(192)插植放疗以及外照放疗,初步获得满意效果。目前国内尚少有报道。  相似文献   

15.
张宗平  杨文  叶锋 《广东医学》2001,22(12):1121-1122
目的 评价比较CT定向组织间插植高剂量率近距离后装内放疗胶质瘤术后残瘤的疗效。方法 对13例胶质瘤术后残瘤患者进行脑内插置后装内放疗,内放疗组在术后1~2周内进行,剂量分割为20Gy/3f/2周;对照组外放疗剂量分割为60Gy/30f/2周。结果 随访1~4年,与对照组比较,接受后装治疗的患者肿瘤局部控制而并发症少。结论 CT定向组织间插植高剂量率近距离后装内放疗术是治疗术后胶质残瘤又一可行方法,它能够减少并发症,控制肿瘤生长,改善残瘤局部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调强放疗宫颈癌不同治疗模式改变及缩短总治疗时间的可行性及急性反应差异.方法 107 例根治性放疗宫颈癌患者,外照射用三维适形放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37 例、常规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26 例和螺旋断层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HT)44 例.3D-CRT 外照射40Gy/4 周后加后装放疗,1 次/ 周,总治疗时间9-10 周;IMRT 和HT 组外照射3 周后加后装放疗,2 次/ 周,总治疗时间为6-7周;后装放疗均为6-7 次.结果 放疗期间膀胱Ⅰ级反应发生率在3D-CRT 组、IMRT 组和HT 组分别为56.76%、23.08%和18.18%,3D-CRT 与其他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χ2=6.13,P<0.05) ;直肠Ⅰ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6.49%、53.85% 和29.55%,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χ2=10.37,P<0.01).结论 外照射采用常规IMRT 和HT 技术根治性放疗宫颈癌比3DCRT缩短治疗时间2-3 周,且放疗反应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马军  常则灵 《安徽医学》2004,25(2):103-104
目的 观察外照射剂量受限的上段食管癌体外照射辅助腔内放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自 1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10月采用体外配合腔内放疗治疗此类患者共 2 2例。外照射DT5 0~ 5 4Gy。除 2例外 ,双锁骨上预防性照射DT45Gy。腔内放疗参考点取放射源中心轴外 1cm处 ,参考点剂量 6~ 7Gy/次 ,总量 6~ 13Gy。 结果 食管X线片基本恢复正常 10例 ( 4 5 .5 %) ;明显好转 12例 ( 5 4.5 %)。随访时间 1.5~ 4年 ,放疗后仅 1例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未发现食管溃疡、穿孔等严重腔内放疗并发症。全组 1、2年生存率分别为 72 .7%( 16/2 2 )、46.7%( 7/15 )。结论 上段食管癌双锁骨上预防性照射可能有一定价值。对外照射剂量受限的患者 ,辅助腔内放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60)钴外照射加高剂量率腔内后装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60 Co外照射加腔内后装放射治疗鼻咽癌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我院 1985年 7月~ 1993年8月采用60 Co外照射加高剂量率后装腔内放射治疗 5 8例鼻咽癌回顾性分析 ,本组病例随访 5年以上 ,失访按死亡统计。结果 :本组病例 5年局部控制率 84.5 % ( 4 9/5 8) ,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 75 .9% ( 4 4/5 8)和 6 8.9%( 4 0 /5 8)。结论 :外照射加腔内放射治疗可适当减少外照射剂量和放射损伤 ,提高鼻咽早期原发肿瘤和鼻咽癌外照射后鼻咽腔内残瘤病灶的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调强计划膀胱体积剂量,探讨合适的膀胱体积剂量限制参数。方法以膀胱D40<40 Gy(计划一)及D2cc<49 Gy(计划二)分别设计调强计划,靶区及其余危及器官限制条件相同,比较两个调强计划膀胱各水平体积(90%、70%、50%、40%、30%、10%、2cc)剂量D90、D70、D50、D40、D30、D10、D2cc、膀胱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及靶区和其余危机器官剂量。结果计划一与计划二PTV及除膀胱外OARs体积剂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计划一膀胱D90、D70、D50较计划二低,分别为(10.1±0.4)Gy vs(12.0±0.6)Gy、(20.2±0.7)Gy vs(21.9±0.9)Gy、(30.2±1.1)Gyvs(30.7±1.2)Gy,(P均<0.05)。计划一膀胱D30、D10、D2cc、Dmax较计划二高,分别为(43.0±0.6)Gy vs(42.6±0.5)Gy、(46.7±0.7)Gy vs(45.9±0.8)Gy、(49.1±0.4)Gy vs(48.5±0.2)Gy、(49.7±0.3)Gy vs(49.3±0.3)Gy(P均<0.05)。两个计划膀胱D40及Dmean相似,分别为(38.5±0.9)Gy vs(38.4±1.0)Gy、(38.7±0.7)Gy vs(38.8±0.7)Gy,(P均>0.05)。结论 D2cc替代D40作为膀胱的限制剂量参数具有临床可行性,且为靠近靶区的膀胱壁组织提供了更好的剂量学保护。  相似文献   

20.
报道1990年10月至1991年9月采用体外照射与Micro-Selectron高剂量率(192)~铱后装机腔内照射治疗55例宫颈癌患者的治疗结果。由治疗计划系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按国际辐射剂量与测量委员会38号文的建议,计算参考点剂量和参考体积。体外及腔内照射A点总剂量为6200~7500cGy。腔内治疗:膀胱和直肠参考点平均剂量分别为A点剂量的69.36%和56.93%;盆壁和淋巴结参考点剂量较低;A点100%剂量水平的参考体积为99.39cm3。分析了高剂量率~(192)铱后装机腔内治疗宫颈癌的参考点剂量和参考体积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