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方案应用于妇科肿瘤腹腔镜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120例实施妇科肿瘤腹腔镜术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4例患者不使用其他抗凝剂和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观察组66例患者实施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抗凝,持续10d,对比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下肢周径、血流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5d 纤维蛋白原、D -二聚体分别为(2.77±0.73)g/ L、(0.63±0.18)μg/ ml,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P =0.029);观察组术后3d、术后5d PT 分别为(13.85±3.93)s、(13.95±3.14)s,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2,P =0.034);观察组下肢周径、血流速度分别为(20.33±3.52)cm、(0.95±0.18)m/ s,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1,P =0.019);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3.03%(2/66)与对照组9.26%(5/5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方案应用于妇科肿瘤腹腔镜术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流状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 D- 二聚体 (DD) 与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的动态变化对早期预测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的意义。方法 选择 2012 年4月至9月,108 例初次 THA 手术患者,术前所有患者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测均阴性,根据术后5天下肢彩超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 (n=28) 和非血栓组 (n=80) 。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1、3、5天对血浆 DD、FIB 进行检测,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B超检查结果对比,比较血浆 DD、FIB 两个检测指标及两个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组 DD 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 (P<0.01),FIB 术后3、5天明显增加 (P<0.01)。与基础值比较,两组 DD 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于术后1天到峰值:非血栓组 (4.94±1.27) mg/L,血栓组 (8.96±1.67) mg/L (P<0.01);FIB 术后3、5天明显增加,且5天值较3天值增高明显:非血栓组 (5.13±0.48) g/L,血栓组 (7.24±1.23) g/L (P<0.01)。术后3天,DD 结合 FIB 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 94.7% 和 93.3%。结论 本研究涉及参数均提示术后血液呈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风险增大。血浆 DD、FIB 的联合检测对 THA 术后并发下肢 DVT 具有早期预测价值,其在术后第3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最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结肠癌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结肠癌患者9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留置胃管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留置胃管组给予术后间断夹闭胃管并给予肠内营养,肠内营养组术后早期给予拔除胃管同时给予肠内营养.观察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营养学指标.结果 术后三组之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组:(50.07±11.59)h、(76.75±27.37)h、(10.11±1.57)d;对照组:(62.03±12.31)h、(90.67±25.64)h、(11.80±1.83)d;留置胃管组:(43.53±11.94)h、(61.17±22.67)h、(8.70±1.53)d;均P< 0.05],留置胃管组住院时间最短,术后排气、排便最早.术后1周患者血红蛋白、血浆清蛋白在留置胃管组、肠内营养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术后留置胃管组与单纯营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肠癌患者术后留置胃管并同时给予肠内营养是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56例,分别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手术(I组,28例)和传统开窗手术(II组,28例)治疗。于术前及术后1天、3个月、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MacNab改良的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并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骨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手术疗效明显,术后1天、3个月、6个月两组VAS评分分别为(3.52±0.23,2.99±0.11,3.15±0.19;4.02±0.23,3.48±0.13,3.03±0.04),较术前(7.36±0.29;7.29±0.28)均有明显改善;ODI指数分别从术前(70.18±1.63;69.82±1.31)降至(34.24±1.39,32.84±1.38,33.33±1.40;36.51±1.39,33.50±1.50,32.48±2.87),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和OD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4,P=0.80)。术后6个月,依据MacNab标准,两组患者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4%∶92.9%,P=0.62)。I组在术中出血量、切除骨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II组(P<0.001);手术时间I组长于II组(52.93±6.66分:41.79±7.85分,P<0.001)。术后并发症,I组2例下肢麻木,1例硬膜破裂;II组1例下肢麻木,4例经保守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无永久性神经损害或症状加重。结论与传统开窗手术相比,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达到相同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及住院康复时间短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观察近期与远期预后状况。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9月在本院诊治的结肠癌患者89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开腹结肠癌根治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主要观察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术后恢复、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57.36±11.42)ml,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66.38±15.59)min,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排气时间、术后镇痛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06±0.19)d、(20.31±2.16)h和(12.53±1.08)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为8.33%(4/48),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癌细胞转移率、复发率和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康复时间短、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并可达到开腹手术的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术后个体化饮食指导对下肢手术患者康复质量及QOL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于本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行术后个体化饮食指导。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指导前后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状态、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QOL评分情况。结果 术后个体化饮食指导后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及Harris评分分别为(84.7±8.0)分、(81.5±10.3)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4±8.2)分、(72.6±8.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饮食指导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分别为(29.8±3.1) 分、(22.1±1.8)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2±4.5) 分、(31.5±2.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4/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95%(1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QOL评分分别为(50.3±5.4)分、(30.7±5.0)分,均显著高于个体化饮食指导前,而观察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后个体化饮食指导可有效提高下肢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缓解心理负性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Unifuse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经多普勒超声确诊的16例恶性肿瘤合并急性下肢DV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加置管溶栓,应用尿激酶高压注射器冲击溶栓剂量为30万U,微量泵溶栓(236±42.34)万U,以及球囊扩张等方法,以术前、后的健侧、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膝上周径减少(8.6±0.9)cm,vs (2.7±0.6)cm,膝下周径减少(3.5±0.3)cm,vs (1.3±0.5)cm。术前、后静脉通畅度评分显著改善(8.3±1.1 vs 2.0±0.6,P<0.05),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能是恶性肿瘤病变的一种局部临床表现,要重视其合并恶性肿瘤的可能,减少漏诊率。应用尿激酶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具有见效快、治愈率高等特点,效果显著,症状缓解明显,能够迅速恢复深静脉血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肘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肘关节骨折患者101例,其中男55例,女46例;年龄13~85岁,平均(41.79±16.99)岁;依据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O分型,A型18例,B型21例,C型62例;根据闭合性骨折的Tscherne软组织损伤分型:C0 15例、CI 31例、CII 34例、CIII 21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切开解剖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50),观察组在术前进行康复宣教,术后即进入康复期,由康复医师以及治疗师进行康复指导;对照组术后早期未介入康复,待骨折稳定后自行锻炼。术后12、24周分别评定肘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ague scale,VAS)、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功能评分;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随访24周,VAS评分:术后12周,观察组(1.24±1.46)分,对照组(1.22±1.2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观察组(0.53±0.95)分,对照组(0.84±1.1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关节ROM:术后12周,观察组(104.27±21.96)°,对照组(88.98±3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周,观察组(117.84±26.06)°,对照组(105.40±3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肘关节HSS功能评分:术后12周,观察组(80.08±16.67)分,对照组(69.02±18.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周,观察组(89.71±8.90)分,对照组(81.56±18.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肘关节骨折术后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能改善患者肘关节的功能及预后,但肘关节的疼痛缓解与康复开始的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对肝癌患者术后康复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间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快速康复护理,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进水时间、排气时间、肠蠕动时间和下床时间,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进水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和肠蠕动时间分别为(29.4±11.5)h、(56.7±18.2)h、(38.5±7.7)h和(32.1±9.2)h,均低于对照组的(38.2±11.4)h、(68.5±13.5)h、(46.9±12.9)h和(39.4±10.6)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WHOQOL-100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患者WHOQOL-100量表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和环境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癌患者术后采用快速康复护理,能够加速患者术后康复,控制并发症发生,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因宫颈癌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方法总结本院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32例因宫颈癌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患者情况,同时筛选了同时期年龄、病变分期相匹配的56例因宫颈癌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线性回归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有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DVT组与对照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5 ±1.2)小时和(3.0±0.8)小时,围手术期化疗患者占比为35%和23%,术中失血量为(645±120) ml和(400 ±200) ml,三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年龄和疾病分期无明显差异.结论 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较多、围手术期接受化疗为宫颈癌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的患者罹患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早发现、早治疗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transforaminalendoscopicdiscectomy, PTED)和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discectomy,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探讨PTED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我科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确诊为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8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试验组)和常规椎板开窗组(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在局部麻醉、G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TESSYS穿刺技术,内镜下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进行神经根的减压和松解。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单侧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松解。术后随访13~29个月,平均19个月,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JOA评分和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手术效果。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及随访。PTED组平均手术切口(0.7±0.2)cm,手术出血量(7.2±2.1)ml,手术时间(73.7±11.2)min,术后卧床时间(13.1±5.2)h,术后住院时间(3.5±0.7)天。FD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3.2±0.4)cm,手术出血量(47.5±11.3)ml,手术时间(52.4±8.5)min,术后卧床(98.7±19.6)h,术后住院时间(13.4±2.3)天。两组病例术后ODI、VAS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改良的MacNab法评定两组术后1年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和FD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PTED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PTED近期疗效与FD相近,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囊修复与否对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经改良直接外侧入路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经改良直接外侧入路初次行THA的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128例,根据是否修复前方关节囊分为A、B两组。关节囊修复组(n=61)术中修复前方关节囊;关节囊切除组(n=67)术中切除前方关节囊,比较并分析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发生率、Harris 评分、术后髋关节早期、后期内外旋功能。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原因、病程、骨折类型、合并内科疾病、假体选择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78,0.19,1.73;P>0.05)。术后6周及6、12个月,各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关节囊修复组:t=43.08,48.71,50.20;关节囊切除组:t=41.50,44.30,53.28;P<0.05);组间比较显示,术后6周及6个月,关节囊修复组评分显著高于关节囊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8.45,228.70;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3.22,P>0.05)。A、B 两组患髋内、外旋范围各时间点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1,1.47,0.14;F=0.57,0.58,0.24;P>0.05),各组术后6、12个月与术后6周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10,20.62;t=19.45,19.82;t=27.22,20.72;t=17.71,15.43;P<0.05)。结论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经改良直接外侧入路初次行THA可以提高患髋Harris评分,有利于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建议术中常规保留并修复关节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截骨矫形术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将2009年5月至2013年12月,33例后凸>70°的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根据截骨术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双节段(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 )组(18例):均为男性,年龄19~47(平均34.8±10.6)岁;脊柱后凸Cobb’s角(82.6±17.5)°(70~108)°;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角之间的垂直距离(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 )为(18.3±14.8) cm (11~35) cm;站立位颌眉垂线角为(67.2±21.9)°(43~130)°;单节段( closing-opening wedge osteotomy,COWO )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22~43(平均31.2±8.5)岁,脊柱后凸Cobb’s角(76.3±11.2)°(73~98)°;SVA为(16.7±7.3) cm (10~26) cm;颌眉垂线角为(63.5±15.6)°( 47~86)°。比较两组的临床矫形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双节段PSO组脊柱后凸角、颌眉垂线角以及SVA矫正率分别为(74.2±8.3)%,(86.2±9.5)%和(83.6±10.2)%;COWO组脊柱后凸角、颌眉垂线角以及SVA矫正率分别为(70.2±6.5)%,(86.6±8.3)%和(88.0±8.7)%,以上矫正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上,两节段PSO组明显高于COWO组( P<0.05)。COWO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双节段PSO组( P<0.05),尤其以术中螺钉松动和截骨断端移位发生率高。结论对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单节段COWO可以取得与双节段PSO相似的临床效果,且单节段COWO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但围手术期并发症相对要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Neurotropin,NTP)治疗颈髓过伸伤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部分颈椎过伸伤患者2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NTP组(NTP治疗)和对照组(非NTP治疗)。NTP组应用NTP结合牵引治疗3周后,石膏固定3个月;对照组仅行颌枕带牵引治疗3周,石膏固定3个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测定两组患者的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并记录和比较两组治疗前、牵引结束时以及治疗结束时的评分。结果牵引结束时,NTP组患者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的VAS评分(1.2±0.78)分、(1.6±0.84)分、(0.6±0.51)分均较治疗前(6.2±1.81)分、(5.3±1.15)分、(5.4±0.84)分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触电感外患者疼痛、肢体麻木感的VAS评分(2.3±0.82)分、(2.9±0.99)分也均较治疗前(7.1±1.37)分、(4.3±1.56)分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TP组患者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VAS评分分别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的疼痛、麻木、触电感VAS评分分别与各自牵引结束时的变化均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TP组患者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的VAS评分(1.3±0.98)分、(1.8±0.86)分、(0.5±0.49)分仍分别小于对照组(2.6±0.49)分、(2.9±1.26)分、(1.8±0.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至解除石膏固定时,颈椎力线均恢复,颈椎稳定,无颈椎不稳定、肺炎、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Frankel分级A级的3例中2例为NTP治疗,1例为非NTP治疗,治疗后均获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例改善至C级,1例改善至D级。结论 NTP结合保守牵引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环钻在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经椎弓根切除半椎体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行半椎体切除的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25例,男8例,女17例,年龄5~14岁,平均9.6岁。9例接受常规的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术(A组),16例采用环钻经椎弓根行半椎体切除术(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侧凸角和后凸角的矫正率及末次随访时丢失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6.2)个月,两组病例的年龄及性别组成相匹配。手术时间A组平均(213±33)min;B组平均(174±2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3,P<0.05)。出血量A组平均(840±118)ml;B组平均(710±7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P<0.05)。侧凸Cobb’s角A组术后即刻矫正率为81.9%,术后1年随访矫正丢失率为4.3%;B组术后即刻矫正率为83.0%,术后1年随访矫正丢失率为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P=0.16;t=1.35,P=0.20)。后凸角A组术后即刻矫正率为77.9%,术后1年随访矫正丢失率为7.1%;B组术后即刻矫正率为74.3%,术后1年随访矫正丢失率为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P=0.22;t=1.12,P=0.29)。两组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神经、血管及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行半椎体切除联合内固定矫形是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手段,应用环钻在增加手术安全性的前提下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引入一种新型的可远程操作的骨水泥推注机器臂,初步评价在其辅助下的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7至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2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30个病变椎体行椎体成形术,其中手动组10例(16个椎体),行传统椎体成形术;机器臂推注(RCIM)组10例(14个椎体),在可遥控操作的骨水泥推注机器臂辅助下完成。RCIM组整个骨水泥推注过程中,通过术中X线透视全程监控,术者远离手术野,在屏蔽保护下完成遥控操作,从而免受放射线照射。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价所有患者疼痛程度,同时利用放射线测量仪测量患者和术者放射线暴露剂量。结果手动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8.3±1.0和4.6±0.9,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RCIM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7.6±1.1和4.1±0.8,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前、术后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动组和RCIM组患者放射线暴露剂量分别为(32.4±12.1)uSv和(35.1±11.7)u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者在术中的放射线暴露剂量分别为(28.9±15.2)uSv和(0.29±0.014)uSv,手动组放射线暴露量显著高于RCI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椎体成形术的操作不同,机器臂辅助下的椎体成形术使术者在进行骨水泥推注时,完全免受放射线的伤害;与此同时,通过术中X线透视全程监控,理论上亦相对增加了骨水泥推注过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行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的(治疗组)56例,行单纯运动疗法的(对照组)28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估患者疼痛改变,根据Harris评分法标准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前VAS评分8.14±0.94,治疗后1.93±1.08;对照组治疗前 VAS 评分8.03±1.02,治疗后2.71±0.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膝关节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6%(优35例,良14例,中5例,差2例),对照组为82%(优12例,良7例,中4例,差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运动疗法相比,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对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帕米膦酸二钠对不同程度病情的累及股骨近端多发性纤维结构不良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累及股骨近端的多发性纤维结构不良者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8~61(平均24)岁。手术+术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11例,其中肿瘤刮除植骨内固定术8例,不刮除病灶单纯行内固定者3例;单纯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13例。术后或第一次治疗后,每3个月按疗程应用帕米膦酸二钠,共2年。所有病例于治疗前及每次给予帕米膦酸二钠前检测骨代谢指标骨钙素和I型胶原C端肽,并行影像学检查。采用VAS评分系统评价治疗前后的疼痛变化,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本组24例共接受了205次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所有病例均获24~55个月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治疗后第2年血清骨钙素水平(80.195±64.75)μg/L较治疗前(147.198±104.86)μg/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血清I型胶原C端肽水平(0.672±0.61)μg/L较治疗前(1.396±0.6)μg/L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手术+术后应用帕米膦酸二钠的11例中仅有1例出现病情恶化,再次骨折,其余10例内固定均牢靠,7例骨量增加,3例病情无变化。单纯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的13例仅有1例病情恶化,其余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量增加、溶骨区减少、骨皮质增厚。所有病例治疗后疼痛逐渐减轻,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为优,手术+药物治疗组:末次随访VAS评分(1.33±1.1)明显小于治疗前VAS评分(7.25±1.7);单纯药物治疗组:末次随访VAS评分(1.17±1.5)小于治疗前VAS评分(5.8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所有病例髋关节功能明显恢复,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为良,手术+药物治疗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79.58±5.2)大于治疗前Harris评分(43.67±31.8);单纯药物治疗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79.17±8.4)大于治疗前Harris评分(69.75±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除5例在首次静滴帕米膦酸二钠后次日发热外,24例均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结论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累及股骨近端多发性纤维结构不良疗效确切,能减少溶骨性破坏、预防骨折风险、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不良反应轻微、短暂。对无症状的PFD、MAS无须手术治疗,可直接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对病变范围局限、溶骨性破坏者须行刮除植骨内固定术,对于股骨近端病变范围大、骨强度不佳者可单纯内固定,二者术后均须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以防止植骨吸收及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定量CT(quantitativecomputedtomography,QCT)测量股骨近端的松质骨骨矿物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对股骨近端内固定物头钉的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股骨颈骨折或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骨折组,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17~94(63.8±16.3)岁;招募75位年龄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组,其中男18例,女57例,年龄23~76(61.2±10.4)岁。使用QCT分别对骨折组健侧和健康组双侧股骨近端的不同兴趣区域内的BMD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骨折组健侧股骨头、股骨颈及粗隆部的骨密度分别为(153.0±37.6)mg/cm3、(24.9±39.7) mg / cm3、(26.6±30.6) mg / cm3,健康组(左侧股骨近端)股骨头、股骨颈及粗隆部的骨密度分别为(220.2±46.1) mg/cm3、(74.8±49.1) mg/cm3、(70.8±41.3) mg/cm3,骨折组各部分骨密度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与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部的骨密度下降的平均值不平行。结论骨质疏松是股骨近端骨折的危险因素;股骨粗隆部的骨密度并不能完全反映股骨头的骨密度;QCT 是目前测量股骨头骨密度的惟一方法;术前使用QCT评估股骨头的BMD对于内固定物头钉的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