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伤寒论》的版本一向为学者所注意,但因年代久远,汉唐之时,书籍皆靠手抄传授而无刻版印刷,难以广为流传.通过对近10年《伤寒论》版本研究的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归纳总结《伤寒论》版本研究的成果和现况.近年来,对于《伤寒论》版本研究的成果并不特别突出,《伤寒论》在版本研究方面,多数认同以宋本和成注本为权威版本.《伤寒论》版本的研究者中以钱超尘教授为首,其对宋本《伤寒论》的研究最为透彻,对张仲景本人及宋本《伤寒论》的流传演变研究颇为详细.另有其他学者亦对宋本《伤寒论》及其他版本的《伤寒论》进行了版本研究,但研究不够深入且不具有系统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三纲鼎立”学说的渊源、形成、发展及对后世《伤寒论》研究的影响,阐述了笔者对此学说的看法,即认为此学说做为研究《伤寒论》的一种方法很值得赞赏,对后世研究《伤寒论》具有深远的影响,但若据此进行错简重订,以图恢复《伤寒论》原貌则实在不妥。并进一步就目前应如何进行《伤寒论》的研究略抒浅见,认为应分两条途径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3.
柯韵伯精研《伤寒论》,借鉴历代名医研究《伤寒论》的得失,重新确立了六经的价值,引入孙思邈方证学说,创立六经—方证—药证三级分类系统,将《伤寒论》方剂进行重新严格归类,对《伤寒论》条文进行科学分类,使得《伤寒论》的逻辑性、严谨性极大增强,促进了《伤寒论》的临床应用及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4.
明·赵开美刊刻的《伤寒论》所据底本为宋·元祜问国子监雕印的“小字本”《伤寒论》,在《伤寒论序》后有国子监牒文一则,此牒文为国子监刊刻“小字本”《伤寒论》而准尚书礼部的符。此牒文反映了宋国子监刊刻“小字本”《伤寒论》的原因以及所用费用等事宜,为后世研究《伤寒论》流传史提供了史料,后世学者研究《伤寒论》版本流传史也多以此牒文为基础的。由于现在流传的《伤寒论》多不附上此牒文,对此进行研究者也少,有的学者甚至对此牒文提出了疑义。对牒文进行全面研究不仅可以正本清源,对研究《伤寒论》版本及其流传史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回顾《伤寒论》研究的发展历史 ,从文献、临床、实验 3个方面 ,就目前已取得的成果及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及发展战略。认为《伤寒论》学科发展的首要任务 ,是对仲景辨证论治思想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综合性研究 ,并始终贯彻“以《伤寒论》为本 ,为《伤寒论》所用”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试论宋儒治学方法对宋代《伤寒论》文献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宋儒治疗方法的特点及其对宋代《伤寒论》文献研究的影响,认为儒医将儒家治学方法带进了《伤寒论》的研究后,宋代医家不仅注重对《伤寒论》内在辨证治疗规律的阐发,且在治疗温病时,不拘泥于经典著作,对《伤寒论》中治方较少的温病的治法进行了补充,开《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研究之端,并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介绍日本江户中后期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概况,特别列举了大师们学习运用清代朴学训诂考据方法,对《伤寒论》的文字训诂、校勘以及名物方面进行的研究。作为例证,简介了有关《伤寒论》中“似”、“几几”、“钱匕”、“微除”、“喘冒”等的考证,同时也指出日本学者研究《伤寒论》中存在繁琐考据的缺点。  相似文献   

8.
试探“须臾”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整理研究方法,从古汉语训诂、翻译学与中医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归纳、总结《伤寒论》中表示时间的专有词汇"须臾"在历史上各时期出现的不同的含义,对其使用规律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深入理解张仲景学术思想提供帮助,希望能对研究《伤寒论》中其它的虚词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9.
介绍日本江户中后期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概况,特别列举了大师们学习运用清代朴学训诂考据方法,对《伤寒论》的文字训诂、校勘以及名物方面进行的研究。作为例证,简介了有关《伤寒论》中“似”“几几”、“钱匕”、“微除”、“喘冒”等的考证,同时也指出日本学者研究《伤寒论》中存在繁琐考据的缺点。  相似文献   

10.
对《伤寒论》的经方汤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一部所载其成方制剂煎煮工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伤寒论》对汤剂加水量、煮取量有明确规定,而《中国药典》对伤寒论制剂加水量、煮取量规定不明确;《伤寒论》原汤剂煎煮时间从14~ 65 min不等,而《中国药典》相应制剂累计煎煮时间均在3h以上;《伤寒论》原汤剂皆只煎煮1次,而《中国药典》制剂煎煮达2~3次;《伤寒论》麻黄、葛根规定先煎,而《中国药典》对小青龙合剂、小青龙颗粒、葛根芩连片均未注明先煎操作.以上差异的存在提示在对从传统著作中挖掘出的古方进行现代化工艺研究时要研究并比较传统制剂的经验,要以传统制剂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1]阳明病篇中论述下法的内容全面详实,文章主要是结合《伤寒论》当中的相关条文对承气汤方的应用规律和组方法则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临床实践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辨证,从而验证《伤寒论》阳明病相关内容的治则治法理论在临床实践,特别是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上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伤寒论》养阴保津治法有全面的认识,探讨了《伤寒论》中各种养阴法。  相似文献   

13.
运用实验研究文献,证明<伤寒论>方证原理,证明<伤寒论>方证原理,启发求异思维,开拓科研思路,结合实践,编著<实验伤寒论>一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分析阳明病与温病的关系 ,认为阳明病与温病紧密关联 ,温病中的气分证包括阳明病在内 ,清、下两法是治疗阳明病和温病的主要方法。《伤寒论》相对《素问·热论》是个进步 ,但《伤寒论》并未究尽外感热病的证治 ,把阳明病与温病等同起来 ,不承认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也是不对的。吴鞠通运用承气汤遵古法而不拘古方 ,《温病条辨》对阳明下法的运用不但有继承 ,更有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一直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教学的主干课程。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辨证论治成为《伤寒论》教学最薄弱的环节。创新《伤寒论》教学通过提高《伤寒论》专业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多途径加强经典与临床的联系、开设选修课等方法,将《伤寒论》的教学始终置于临床氛围之中,不断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应用经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伤寒论》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柯雪帆教授长期专注于《伤寒论》的教学与研究,且善于总结《伤寒论》的临床经验,提出新见解;同时认为《伤寒论》编次顺序应尊重宋版,要重视《伤寒论》经典价值,提倡逐字体会《伤寒论》。在研究中,发掘出了《伤寒论》中医腹诊体系和仲景药物剂量换算规律,还于细微之处解读出仲景医德观,并进行了仲景学说与日本汉方医观点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经典必修课程,近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伤寒论》的理论何以能经久不衰?为什么对临床各科都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其根本原因是《伤寒论》中所体现、所揭示的辨证思维方法,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具有着普遍的指导作用。研究《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是进一步深入学习《伤寒论》的主要内容,通过领悟《伤寒论》原文中蕴含的临证思维规律,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和治疗水平。因此在系统学习《伤寒论》课程之后,我们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选修课。试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伤寒论》辨证思维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伤寒论》辨证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作者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课程的实践过程及体会,同时对教材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人体系统"的系统特性、系统环境以及疾病产生和治疗的一般模式。认为要对"人体系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就要划分出合理的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子系统",并对子系统作了尝试性的划分。认为《伤寒论》是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调节进而调整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达到祛邪、治病的目的,因此以《伤寒论》作为系统论研究中医的切入点甚为恰当。从《伤寒论》入手,逐次深入,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从功能到结构、从定性到定量、从模糊到精确,使中医理论更为完善,为中医药的临床和科研提供明确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唐代医学著作《千金方》在中医学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的伤寒方剂与东汉《伤寒论》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其命名亦延续了《伤寒论》中方剂的命名特点。总结了《千金方》中伤寒方剂的10种命名特征,即以君药、方剂功效、功效和药物组合、主治病症、古代传统鬼神崇拜、道家文化、组方种类、药色、主药与入药方式、药物特征为命名依据,分析其与《伤寒论》的关系及异同,阐述二者方剂命名的传承关系。揭示了《千金方》中伤寒方剂的命名规律以及与《伤寒论》方剂的命名联系,为古代中医方剂命名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