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分析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数据的剂量、职业类别和异常原因分布情况,为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质量和改善医疗机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通过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的"放射诊疗机构职业健康系统"收集2020年度全国医疗机构单个监测周期个人剂量监测值超过1.25 mSv的个案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20年全国31个省份共监测到剂量异常数据1 113人次,异常率为2.48‰;主要为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分别占68.01%和18.78%;剂量异常数据主要分布在1.25~5 mSv区间;导致剂量异常的主要原因是不规范佩戴或使用个人剂量计,占63.88%;由于工作量增加导致的剂量监测数据异常的放射工作人员占全部异常人员的12.32%,平均年个人剂量为5.14 mSv,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的年个人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制定具体可行的放射防护管理和奖惩制度,减少不规范佩戴个人剂量计的情况发生;重点关注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采取轮岗等措施降低个人剂量水平;建议制定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数据标准核查程序,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2.
2017年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规范全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提高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和水平。方法 开展2017年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能力考核工作,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参加本次个人剂量能力考核的有效单位为283家,合格的单位249家(包括优秀单位),不合格的单位34家。优秀的单位45家,优秀率为15.9%,合格率为88.0%。结论 大多数参加考核的检测机构能根据组织者提供的考核方案,较好地完成能力考核工作,但一些机构的考核结果与参考值的偏差较大,需要加强实验操作及规范数据处理过程,从而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辐射防护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我国重点行业的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辐射防护现状和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职业健康管理提供技术依据,更好地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权益。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2019年度非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信息系统的监测数据。由辐射安全所制定监测方案,全国各省级任务承担机构根据监测方案对全国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重点行业的辐射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和监测,获得调查和监测结果并上报至非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信息系统。调查分为一般调查和详细监测两类,调查内容包括职业健康监护、个人剂量监测、辐射防护监测仪表的配置情况以及工作场所的辐射防护检测,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在辐射防护和职业健康监护方面的欠缺。结果 一般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报告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9 075家,对其中329个地级行政区内的4 911家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进行了详细调查和辐射防护检测,使用射线装置的机构的X/γ周围剂量当量率检测结果超过2.5 μSv/h的占2.35%,最大值为817 μSv/h,使用放射源的机构的X/γ周围剂量当量率检测结果超过2.5 μSv/h的占9.57%,最大值为1 700 μSv/h,个人剂量监测率和职业健康体检率分别为72.9%和82.1%。结论 我国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的辐射防护现状和国家法规标准的要求尚有差距,应进一步加强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的辐射防护管理和监督。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制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与职业健康监测系统,掌握我国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现状。方法 依据相关法规和标准,根据不同的需求,完成了系统的设计。结果 初步建立了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与职业健康监测系统。系统有4个模块,3个级别的用户,系统运行平稳。结论 通过数据的收集,掌握了放射诊疗活动中存在的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某些关键风险点,为卫生行政部门的决策和修订法规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江苏省非医疗机构职业放射性疾病的防治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全省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基本情况、放射性危害因素种类、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卫生培训健康检查以及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等情况。方法 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制定的监测方案,对2022年度江苏省13个设区市和95个县(市、区)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基本情况和职业健康管理等情况进行全覆盖的调查。调查主要通过发送调查表或根据其他监管部门相关信息进行交叉对比,同时与以往数据比对核实、现场检测、质量控制抽查等方式获得调查和监测结果,确认后在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进行数据填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放射工作人员数、个人剂量监测、培训情况、职业健康检查、个人防护用品等。结果 截至2022年底,江苏省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共2 124家,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26 478人,25 054人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监测率94.62%;24 305人近两年参加了放射防护培训,培训率91.79%;25 293人进行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检查率95.52%;被检测的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均满足国家要求。结论 江苏省非医疗机构和放射工作人员数量较大且主要分布于苏南地区,对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放射防护培训和职业健康检查覆盖率均超过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距离全覆盖仍有一定差距,后续应提高职业病防治监督和管理水平,无盲区监护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监测数据也成为放射防护效果评价和剂量-生物效应评估的重要依据.为系统了解贵州省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率以及个人剂量水平,进一步加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现对2010年度全省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我国放射诊疗机构辐射防护用品配备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情况。方法 根据"全国放射卫生信息系统"(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与职业健康监测子系统)2019年的监测数据,对监测医院上报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9年共监测3 806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609家(16.00%),二级医院1 421家(37.34%),一级及未定级医院1 776家(46.66%)。不同级别监测医院放射工作人员数量相差较大,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平均99人,二级医院和一级及未定级医院分别为19和2人。高风险岗位的介入与核医学工作人员人均配备铅橡胶围裙分别为0.40和0.43件,铅橡胶帽子分别为0.27和0.31件,铅橡胶颈套分别为0.38和0.45件,铅橡胶手套分别为0.18和0.08副,铅防护眼镜分别为0.31和0.22副。开展放射治疗的医院中有15.25%未配置个人剂量报警仪,27.90%未配置辐射巡测仪。监测医院中,《放射工作人员证》的持证率为88.13%,有83.69%的放射工作人员参加了岗中辐射防护知识培训,个人剂量监测率为99.20%,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中,发现年个人剂量Hp(10)≥20 mSv人员占0.40%,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建档率为98.05%,在岗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率为96.00%,参加2019年在岗体检的76 627名放射工作人员中,有0.88%和0.11%的体检结论分别为建议暂时脱离放射工作岗位和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结论 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和职业健康检查率较高,放射诊疗机构应增加辐射监测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的配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与分析我国2019-2021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方法 通过国家放射卫生信息平台,收集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19-2021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眼晶状体剂量监测数据。眼晶状体剂量评价指标为个人剂量当量Hp(3),每次监测周期不超过3个月。用Kusal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年份、职业岗位、介入科室、工作所限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分布的差异。结果 2019-2021年共调查6 643人次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平均眼晶状体年剂量为1.03 mSv,中位数为0.17 mSv,最大值为94.88 mSv,其中有59人次超过20 mSv。经分析发现,2019年、2020年医生眼晶状体年剂量水平略高于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秩次差=118.29、129.71,P<0.01),2019年从事心脏介入的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高于从事周围血管介入的放射工作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秩次差=46.52,P<0.05)。结论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低于我国现行标准,但部分人员超过了国际最新推荐剂量限值,为保护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应加强对其眼晶状体剂量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制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系统,掌握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发病情况。方法 根据我国相关法规标准和文献,调研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机构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需求,完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结果 初步建立了具有病例上报、病例查询、统计分析和系统管理4个功能模块的系统,各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机构通过系统顺利完成了2017年度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病例的上报工作。结论 该系统规范了各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机构诊断病例的上报工作,为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  相似文献   

10.
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制建设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采集、分析监测与调查数据,为加强放射卫生工作提供科学手段。方法 参考我国放射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分析监测、科研与管理需求,动态设计、开发和运维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平台终端用户通过网络直报放射卫生监测数据,开展质量控制、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结果 2015年,建立了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内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监测、食品放射性监测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5个业务模块。4年来,平台运行正常并建立了5个业务数据库,采集了800余万条监测与调查数据。平台各层级1 400余终端用户体验良好,交互频繁。结论 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的成功建设不仅促进、规范了放射卫生监测和调查业务数据的网络直报,也为各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人员提供了分析、利用工具,逐步成为我国放射卫生法规标准制定和管理决策、保障国民健康权益的重要科学依据和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1.
职业性低剂量电离辐射给放射工作人员带来的健康风险备受关注。笔者结合国内外低剂量电离辐射所致健康效应的调查和研究进行综述,讨论目前放射生物学领域重点研究的健康效应的主要类型及发生机制,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保护和职业健康监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全国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信息系统构建及应用情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依托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建立全国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信息系统,支持国家医用辐射防护监测项目数据上报,全面了解医用辐射防护现状。方法 根据国家医用辐射防护监测方案、法规和标准,前端采用HTML、CSS、JavaScript,后端采用JAVA语言,平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开发中间件为Tomcat。系统通过B/S的架构建立数据上报和分析系统,并对2017年度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平台的业务组成包括数据采集(通过各业务系统)、数据资源整合(整合业务系统公共数据)、应用和展现4个层次。实现架构灵活、信息集中、操作便捷的全国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系统,完成2017年国家医用辐射防护信息的上报,汇总和数据统计分析,2017年度共上报33 565所医院放射防护基本情况和10 624台放射诊疗设备性能及防护信息。共完成统计信息报表95个,分别从时间、行政地理信息、医院级别、设备种类4个维度描述全国医用辐射防护现状。结论 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系统达到设计目的,顺利完成2017年数据上报,为了解全国医用辐射防护现状和放射诊疗防护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规范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提升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监督工作的水平和技术含量。方法建立并运行放射工作人员证件信息系统,并在河北省试运行。结果截至2018年12月,共为140个医疗机构的4339人发放了放射工作人员证,通过放射工作人员证件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掌握了河北省省级注册医疗机构及其放射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和特征分布,提高了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和发放放射工作人员证的效率,减少了中间环节。结论为探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电子卡片式管理,实时查看放射工作人员的单位、教育培训、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和鉴定等信息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卫生行政部门开展放射工作人员监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UNSCEAR assesses worldwide public exposure from natural and man-made sources of ionizing radiation based on information submitted to UNSCEAR by United Nations Member States and from peer reviewed scientific literature. These assessments are used as a basis for radiation protection programs of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regulatory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s. Although UNSCEAR describes its assessment methodologies, the data are based on various monitoring approaches. In order to reduce uncertainties and improve confidence in public exposure assessments, it would be necessary to harmonize the methodologies used for sampling, measuring and reporting of environ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5.
A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the individual monitoring of occupationally exposed workers in the Policlinico Universitario of Messina during the years 1975 divided by 1984 is presented. Collective dose equivalent, average dose equivalent pro capite, ratio of the fraction of the collective dose due to annual doses above 1.5 cSv for the observed distribution to the fraction for the reference distribution and other interesting parameters are analyzed. The cumulative percentage of individual dose equivalents were plotted on log-probability graphs. Short considerations on the status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for workers are also provided, using the last ten years as reference.  相似文献   

16.
《Radiologia》2022,64(2):128-135
Exposure to ionizing radiation is a decisive factor in women's choice of entering the field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This issue explains the low percentage of women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nd the high number of women who take leave from work when they are pregnant even though they have no problems with their pregnancy.The current guidelines and legal framework regarding pregnancy and ionizing radiation from different national institutions are not in line with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They establish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disinformation and a need to protect the fetus that has not been scientifically validated. Lack of knowledge and lack of evidence-based information could contribute to gender-based inequality at work.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vidence from the articles and clinical guidelines in PubMed,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publications from the last five years (2015-2020). Additionally, it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n online survey of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exposed to radiation in their work.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是电离辐射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开展监测工作以来,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已走过近30个年头,在辐射防护最优化、保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我国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探讨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规范全国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不确定度评定工作,提高不确定度评定能力和水平,确保评定质量。方法 开展2017年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能力考核工作,对其考核报告中不确定度评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提交完整考核报告及检定/校准证书机构259家,A类不确定度评定正确率为20.8%,校准、能量响应、角度响应、非线性响应B类不确定度评定正确率分别为55.2%、50.6%、25.5%、51.4%。被测量估计值及其不确定度有效位数表述正确率为34.0%。结论 关于不确定度评定方面检测机构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建议加大对检测机构不确定度评定的系统化培训力度,规范考核报告表述,从而提高测量结果报告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