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Ki-67、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肌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子宫肌瘤标本和52例瘤旁正常子宫肌层标本中Ki-67、ER及PR的表达情况,分析Ki-67、ER及PR的表达与子宫肌瘤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子宫肌层与子宫肌瘤组织中ER、Ki-67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瘤组织中PR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子宫肌层(P<0.05)。子宫肌瘤组织中PR、ER、Ki-67的表达与肿瘤数量及部位无显著相关性(P>0.05)。肿瘤直径>5 cm的子宫肌瘤与肿瘤直径<5 cm的子宫肌瘤组织中PR、Ki-67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5 cm的子宫肌瘤组织中ER的表达显著高于肿瘤直径<5 cm的子宫肌瘤(P<0.01)。结论 PR可能参与了子宫肌瘤的发生和发展,ER与子宫肌瘤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2.
姜文晓  胡晓丽  朱雪琼 《浙江医学》2015,37(24):1978-1980,1991
目的研究不同月经周期子宫肌瘤中14-3-3γ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雌、孕激素受体、子宫肌瘤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行子宫全切或次切的子宫肌瘤患者65例,取子宫肌瘤和正常子宫肌层组织,标本均经病理确诊并根据子宫内膜确定月经周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14-3-3γ的定位情况。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组织中14-3-3γ、ERα、ERβ、PR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14-3-3γ与月经周期、患者年龄、子宫肌瘤大小、肌瘤位置、肌瘤类型及与ERα、ERβ、PR等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子宫肌瘤中14-3-3γ表达水平在不同月经周期及不同患者年龄、肌瘤大小、肌瘤类型和肌瘤位置中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子宫肌瘤中14-3-3γ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子宫肌层(P<0.05),尤其是增殖期和分泌期。年龄<48岁组、子宫肌瘤大小4~8cm组、多发性子宫肌瘤组和肌壁间子宫肌瘤组中,子宫肌瘤中14-3-3γ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子宫肌层组织(均P<0.05)。(3)子宫肌瘤中ERα、ERβ、PR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子宫肌层增高(均P<0.05),且子宫肌瘤中14-3-3γ表达水平与ERα呈负相关性(r=-0.305,P<0.05),而与ERβ、PR的表达无相关性(r=-0.157、-0.036,均P>0.05)。结论14-3-3γ在子宫肌瘤中的表达不受月经周期、患者年龄及子宫肌瘤大小、类型或位置而改变。14-3-3γ在子宫肌瘤中的表达低于正常子宫肌层组织,其在生育年龄妇女和4~8cm大小子宫肌瘤、多发肌瘤和肌壁间肌瘤中的作用更为重要,该作用与雌激素受体α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橘荔散结丸对子宫肌瘤组织和子宫肌层组织雌激素受体(ER) α、β亚型表达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将40例患者分为2组,服用橘荔散结丸治疗后有手术指征且要求手术者20例为治疗组,未曾服用中西药物治疗而要求手术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子宫肌瘤组织及周围正常子宫肌层组织的ERα、ERβ的表达水平.[结果]两组子宫肌瘤组织和子宫肌层组织均存在ERα、ERβ表达,且子宫肌瘤组织中ERα、ERβ的表达水平高于子宫肌层组织(P<0.01),同时发现ERα在子宫肌瘤组织与子宫肌层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ERβ(P<0.05);而治疗组子宫肌瘤组织ERα、ERB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子宫肌层组织ERα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子宫肌层组织ERβ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ERα、ERβ在子宫局部的表达相关;降低子宫肌瘤患者肌瘤组织中ERα、ERβ水平及子宫肌层ERα水平可能是橘荔散结丸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王瑾蔚  蒋树娟  张羽 《现代医学》2009,37(4):268-270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病灶及其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E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38例子宫肌瘤(肌瘤组)的肌瘤病灶和在位内膜及30例子宫腺肌病(腺肌病组)的腺肌病病灶和在位内膜中ER、PR的表达水平.结果 肌瘤组和腺肌病组病灶的ER、PR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在位内膜组织;肌瘤组中ER、PR表达均符合增生期高于分泌期的变化规律,腺肌病组ER、PR除在位内膜PR外均丧失周期性变化规律.结论 子宫肌瘤的发生与雌、孕激素水平及其受体含量的周期性变化有关,腺肌病病灶ER、PR的低表达和缺乏周期性变化及相应在位内膜ER也丧失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5.
血清激素水平和子宫ER、PR含量与子宫肌瘤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瘤旁组织及肌层组织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表达和子宫肌瘤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 ,检测 3 0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标本肌瘤、瘤旁组织及肌层组织ER、PR的表达 ,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中血清雌激素 (E2 )、孕激素 (P)、促卵泡生成素 (FSH )、黄体生成素 (LH)、垂体生乳素 (PRL)及雄激素 (T)水平 ,健康育龄妇女 3 0名作为对照。结果 肌瘤组织ER、PR表达显著高于瘤旁组织及肌层组织 (P <0 .0 1,P <0 .0 5) ,瘤旁组织PR表达显著高于肌层组织 (P <0 .0 5) ;研究组与对照组外周血性激素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外周血E、P在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子宫组织ER、PR强表达有关 ,行子宫肌瘤挖除时应同时切除瘤体周围的肌层组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活性的变化。方法  62例患者中子宫腺肌病 3 2例 (腺肌病组 ) ,无症状子宫肌瘤 3 0例 (肌瘤组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腺肌病组在位子宫内膜、病灶 (包括异位内膜及其周围子宫肌层 )和肌瘤组正常子宫内膜及肌层ER、PR、EGFR、VEGF的表达。结果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组织ER、PR的表达较在位内膜低 (P <0 .0 5 )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及其周围的子宫肌层EGFR的表达较肌瘤组正常子宫肌层组织明显增加 (P <0 .0 1) ;VEGF在腺肌病组中表达明显高于肌瘤组正常子宫组织 (P <0 .0 1)。结论 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组织ER、PR的表达低 ,可能是其对治疗反应差的原因 ;EGFR对腺肌病的发病有一定作用 ;腺肌病异位内膜及其周围肌层VEGF表达增强 ,提示腺肌病子宫血管生成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表达率,探讨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法(SP)测定40例子宫平滑肌瘤和相应子宫肌层组织的ER、PR、PCNA的表达.结果 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阳性率分别为62.5%、70%;相应子宫肌层组织中ER、PR阳性率分别为40%、42.5%,两组ER和PR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瘤中PCNA表达水平,无论在增殖期或分泌期,高于相应肌层组织,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R、PR、PCNA均是反映子宫肌瘤的生物学行为的指标,研制ER、PR、PCNA的拮抗剂,使子宫肌瘤萎缩或凋亡,有望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子宫肌瘤及周围正常子宫平滑肌细胞中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变化及其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方法 选择3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子宫肌瘤组(S组)为手术切除的子宫肌瘤组织,对照组分别为子宫肌瘤周围邻近肌层组织(A组)及远离子宫肌瘤5 cm的正常平滑肌组织(B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SABC)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EGFR的表达,并对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3组子宫组织中,ER及EGFR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子宫组织中,PR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组织中ER、EGFR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肌瘤的生长与子宫肌瘤组织细胞ER、EGFR的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9.
橘荔散结丸对子宫肌瘤雌、孕激素受体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橘荔散结丸对子宫肌瘤患者子宫肌层及瘤体组织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影响。方法选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15例仅服用橘荔散结丸3个月以上又手术治疗的患者子宫肌瘤及子宫肌层ER、PR水平,选择15例未曾服用相关中西药物而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做对照。结果2组肌瘤组织EP、PR的水平均高于子宫肌层组织(P<0.05),而对照组EP、PR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降低子宫肌瘤患者子宫肌层及其瘤体组织中的EP、PR水平可能是橘荔散结丸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多态性与子宫肌瘤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WIT)检测86例子宫肌瘤患者(肌瘤组)和80例非子宫肌瘤女性患者(对照组)的ERα基因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子宫肌瘤患者肌瘤组织与正常子宫肌层组织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  相似文献   

11.
子宫肌瘤中ER、PR和IGF-1受体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子宫肌瘤及周围正常子宫平滑肌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变化及其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IGF-1R的表达,并对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子宫肌瘤细胞中ER、PR、IGF-1R的表达明显高于子宫肌层细胞的表达。结论:子宫肌瘤的生长与子宫肌瘤组织ER、PR、IGF-1R的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雌激素受体α(ERα)和孕激素受体(PR)在不同月经周期的子宫腺肌症中表达的影响.方法 47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腺肌症患者分为米非司酮组(n=24)和未用药组(n=23);无腺肌症的正常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n=15).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在不同月经周期的腺上皮及间质细胞中ERα和PR水平.结果 未用药组ERα和PR在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及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均低于在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内膜(P<0.05).对照组及未用药组ERα和PR在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增生期高于分泌期(P<0.05),而在未用药组异位内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α和PR在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米非司酮组低于未用药组(P<0.05).结论 ERα和PR在异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与在位子宫内膜不同;异位内膜丧失了正常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米非司酮通过下调其性激素受体(ERα和PR)含量治疗子宫腺肌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射频治疗子宫肌瘤后组织的病理改变和雌孕激素受体 (ER、PR)表达的情况 ,探讨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方法 :30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 ,分别采用 0 .5cm、1.2cm长的射频刀行射频治疗 ,2 8例治疗后立即切除子宫 ,2例 3d后切除子宫 ,于消融灶中心 (A组 )、边缘 (B组 )、边缘外 1cm(C组 )、边缘外 2cm(D组 )处取材 ,HE染色下观察病理变化 ,免疫组化检测ER、PR水平 ;选同一患者子宫上未做射频治疗的肌瘤作为对照组。结果 :射频治疗后 ,消融灶中心肌瘤组织呈凝固性坏死 ,ER、PR无表达 ;消融灶边缘肌瘤细胞变性 ,ER、PR表达减少 (P <0 .0 5 ) ;消融灶边缘外 1cm ,肌瘤细胞无变性、坏死 ,但ER、PR表达仍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消融灶边缘外2cm ,ER、P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使肌瘤组织凝固性坏死 ,ER、PR低表达是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射频自凝刀靶点治疗子宫肌瘤的急性临床病理学试验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通过观察被射频消融热毁损肌瘤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和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表达的变化 ,循证射频自凝刀靶点治疗子宫肌瘤微创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 :对需行子宫全切的 30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 ,分别采用 0 .5cm、1.2cm长的射频自凝刀头对其行射频消融 ,其中 2 8例消融治疗后立即切除子宫 (急性试验组 ) ,征得同意 2例于消融治疗 3d后切除子宫 (慢性试验组 )。试验组从消融灶中心 (A组 )、边缘 (B组 )、边缘外1cm(C组 )、边缘外 2cm(D组 )处取材 ,HE染色下观察病理变化 ,免疫组化检测ER、PR水平 ;对照组取材选同一子宫上未做射频消融的肌瘤组织。结果 :射频消融治疗后 ,消融灶中心肌瘤组织呈凝固性坏死 ,ER、PR无表达 ;消融灶边缘肌瘤细胞变性 ,ER、PR表达减少 (P <0 .0 5 ) ;消融灶边缘外 1cm ,肌瘤细胞无变性、坏死 ,但ER、PR表达仍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消融灶边缘外 2cm ,ER、P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射频消融微创技术使肌瘤组织凝固性坏死 ,ER、PR的表达消失或减低 ,从而达到治疗子宫肌瘤的目的 ,这可能是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机制和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子宫肌瘤组织中硫酸基转移酶2A1(SULT2A1)、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及意义。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保存的子宫肌瘤标本110例(子宫肌瘤组),同时选取正常子宫肌层组织70例(正常子宫肌层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SULT2A1、Bcl-2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子宫肌瘤组SULT2A1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子宫肌层组(P<0.05),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9.09%,明显高于正常子宫肌层组(P<0.05);子宫肌瘤组分泌期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增生期(P<0.05);SULT2A1和Bcl-2蛋白表达无相关性(rs=-0.008,P>0.05)。结果提示,SULT2A1和Bcl-2表达与子宫肌瘤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子宫肌瘤组织雌激素受体(ER)亚型α、β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I)的表达,探讨其与子宫肌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21例患者的增生期子宫肌瘤组织及6例配对增生期肌层组织中ERamRNA,ERβmRNA和IGF-I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所有标本均以ERαmRNA表达为主,ERβmRNA表达微弱.ERαmRNA在肌瘤中表达高于肌层,ERβmRNA在肌瘤中表达低于肌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GF-I mRNA的表达在肌瘤中高于肌层(P<0.05).ERαmRNA与IGF-I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72,P=0.014);ERβmRNA与IGF-I mRNA表达水平亦呈正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子宫肌瘤中IGF-I mRNA表达增高,ERαmRNA与IGF-I mRNA表达呈正相关,提示雌激素可能通过ERα上调IGF-I mRNA的表达促进肌瘤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子宫肌瘤的关系.方法对28例子宫肌瘤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EGF-R水平,以正常子宫平滑肌作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肌瘤内ER、PR和EGF-R显著升高(P<0.01);肌瘤内ER、PR含量与EGF-R水平呈正相关.结论EGF-R在子宫肌瘤的增长中起重要作用,雌、孕激素可能影响肌瘤内EGF-R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β1(ERβ1)在结直肠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结直肠腺癌石蜡标本91例,制作石蜡组织芯片,并以周围正常肠黏膜组织作对照,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ERβ1、ERα、雄激素受体(A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联系.结果:91例结直肠腺癌组织中,ERβ1阳性率为46.15% (42/91),周围正常肠黏膜ERβ1阳性率为62.64% (57/9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直肠腺癌中ERβ1表达情况与患者性别有关,男性(61.54%)高于女性(34.62%)(P=-0.01),而与年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是否复发无关.正常大肠黏膜中ERβ1的阳性表达率男性(74.35%)高于女性(5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ERα、AR、PR在结直肠腺癌及周围正常肠黏膜中阴性表达.结论:结直肠腺癌及癌旁正常黏膜都可表达ERβ1,ERβ1的失表达可能参与了结直肠腺癌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水平及肌瘤大小的影响。方法将郑州颐和医院妇科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72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前未接受任何激素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前接受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肌瘤组织中ER、PR、EGFR水平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肌瘤组织中ER、PR及EGFR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2%比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接受米非司酮治疗有利于降低肌瘤组织中ER、PR及EGFR表达水平,缩小肌瘤体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雌激素受体α(ERα)和孕激素受体(PR)在不同月经周期的子宫腺肌症中表达的影响。方法47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腺肌症患者分为米非司酮组(n=24)和未用药组(n=23);无腺肌症的正常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n=15)。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在不同月经周期的腺上皮及间质细胞中ERα和PR水平。结果未用药组ERα和PR在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及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均低于在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内膜(P<0.05)。对照组及未用药组ERα和PR在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增生期高于分泌期(P<0.05),而在未用药组异位内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α和PR在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米非司酮组低于未用药组(P<0.05)。结论ERα和PR在异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与在位子宫内膜不同;异位内膜丧失了正常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米非司酮通过下调其性激素受体(ERα和PR)含量治疗子宫腺肌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