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采用复杂网络数据挖掘技术梳理中医古籍文献中生脉散适应病证的演变规律。方法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清代以前(截至1912年)的古医籍进行检索,纳入生脉散临床应用相关条文,提取条文中所记载的生脉散适应疾病、证候、症状、治疗药物,采用共现分析和复杂网络方法,对生脉散原方、加减方及合方的核心药物、中医疾病、证候及症状等适应病证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古籍76种,生脉散适应病证相关条文312条,其中金元时期著作载文2条(0. 6%),明代80条(25. 6%),清代230条(73. 7%)。312条古籍条文中生脉散原方109条(34. 9%),生脉散加减方98条(31. 4%),生脉散合方105条(33. 7%);内科应用条文264条(84. 6%),妇科24条(7. 7%),儿科20条(6. 4%),外科4条(1. 3%)。可视化分析显示,生脉散原方的适应病证有热伤元气证;虚劳病,属暑证、气虚证;疫病,属津伤化燥证。生脉散加减方适应病证有咳嗽,属肺气亏虚证或胃气虚败证;时行感冒病或风温病,属脱证;虚劳病,属暑证;不寐病,属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方适应病证有风温病或时行感冒病,属亡阴证,常与六味地黄汤合用;喘病或中暑病,属虚阳上浮证,多与养正丹或八味丸合用;中气不足证,多与补中益气汤合用;热淋病,属暑伤津气证,多与五苓散合用;失音病,多与六味地黄丸合用;吐血病,属肾虚火旺证,多与六味地黄汤合用。结论生脉散原方多用于治疗热伤元气证,其加减用药丰富,并随着时代和疾病谱的演变常与其他方剂合用,其中以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治疗亡阴证为主。  相似文献   

2.
整理分析《张氏医通》中喉喑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张氏认为喉喑的病因病机有寒邪侵袭、火邪侵袭、痰浊壅盛、脏腑虚损、大呼伤气等,辨证论治以疏风散寒,宣肺开音、滋养肺胃,降火开音、祛痰开窍,利喉开音、补益气血,健喉开音为主,所记载方药主要有酥蜜膏、麻黄附子细辛汤、消风散、生脉散、六味丸、紫菀散、麻杏石甘汤、二陈导痰汤、桔梗汤、异功散、七味白术散、四君子汤、十全大补汤等。  相似文献   

3.
刘艳萍  李娟 《四川中医》2014,(2):100-101
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生脉散、交泰丸三方合用,温阳为主、阴阳并举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生脉散、交泰丸汤剂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品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阳为主、阴阳并举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鼻咽癌有着独特优势,不仅能配合放疗的实施,而且能最大限度地缓解症状,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鼻咽癌放疗后患者证型多为热毒郁结,故以清解郁热、利咽消肿为其治则。升降散可通达上下,解气机郁滞;六味汤有清解之力,适用于火热毒盛之症。临床中发现,升降散与六味汤合用加减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的伴随症状。  相似文献   

5.
1 附子与解表药合用 附子与解表药合用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用于太阳病误下或过汗导致卫阳虚损者,因病尚以太阳为主,故仲景以桂枝解表调和营卫为主,配以附子温经复阳。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则因少阴阳虚于内,寒客太阳于外,故用附子内补少阴阳气以治本,用麻黄外除太阳在寒以治标,阳复寒散,表里双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近年来古方新制剂研究情况作一概述。分别介绍了十四种古方,即:四逆汤,参附汤,生脉散,黄芪建中汤,芪附汤、四逆人参汤和通脉四逆加猪胆汤、当归补血汤,安宫牛黄丸,小青龙汤,小建中汤、藿香正气散、补阳还五汤、麻黄汤、大承气汤的制剂研究、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笔者学习陈瑞春教授活用小柴胡汤的经验 ,在深刻理解该方主治病机的基础上 ,常与其它方剂配伍合用 ,以扩大应用范围 ,提高临床疗效。兹举六则如下。1 合苍耳子汤即小柴胡汤与苍耳子散合用。用于副鼻窦炎引起的头昏、头胀闷、头痛、鼻塞、流浊涕等症。苍耳子散出自《重订严氏济生方》 ,由辛夷、苍耳子、白芷、薄荷组成 ,具祛风通窍之功效。临床上常见许多头昏、头胀痛患者 ,病程缠绵 ,久治不愈 ,经X线摄片检查多提示为副鼻窦炎。有时鼻塞流浊涕的症状表现并不典型 ,而主要表现为头昏、头胀闷、头痛、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且常因…  相似文献   

8.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独活寄生汤治疗痛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痹病因病机为阳气虚弱,风寒湿邪侵袭.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治疗少阴袁证,主治阳虚感寒之轻证.独活寄生汤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治疗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麻黄附子细辛汤与独活寄生汤合用治疗痛痹疗效显著,使寒邪借助细辛,独活、防风等药物之透散,使风寒湿邪居无定所,以防闭门留寇之弊.  相似文献   

9.
心、小肠辨证施治心气虚证心悸气喘心气虚,自汗不安慌恐居。面唇色淡苔薄白,脉多细弱沉中取。治以益气养心法、四味生脉合用需。简注: 四味即四味汤,由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组成。有益气作用。生脉指生脉散,由党参麦冬五味子组成,有养心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例举2则验案,分析周仲瑛教授辨治气阴两虚型心悸的临证经验。认为本病病机虽以气阴两虚为主,但义虚中火实,治宜益气养阴、宁心安神,兼顾祛邪,常用方剂为炙甘草汤、生脉散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