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归纳并探析《中华医典》中所载的肺络病有关医案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中治疗肺络病的医案,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录入肺络病有关方剂信息,组建《中华医典》肺络病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所包含的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数据挖掘功能,归纳出治疗肺络病方剂的常用中药、组合规则、显性与隐性药对并发现新方。结果 共筛选出103首有效处方,使用中药208味,得出频次大于10次的中药共有36味,常用药物组合模式共14条,10对关联规则组合,1个新处方。结论 挖掘《中华医典》中治疗肺络病医案处方的隐性规律得出半夏、茯苓、陈皮、当归、白术、人参新方,体现肺络病益气活血、祛痰通络之治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张简斋治疗内伤咳嗽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筛选《张简斋医案》中治疗内伤咳嗽的方剂,将处方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该软件集成的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核心组合分析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新处方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张简斋治疗内伤咳嗽的临床用药经验。结果筛选方剂共86首,中药共计140味,降序排列方中药物使用频次,提取新处方核心药物组合共10个,演化新处方5个。结论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可以阐明张简斋治疗内伤咳嗽的组方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张佩青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张佩青教授门诊治疗膜性肾病的医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结合专家本人校审,共同分析药物使用频次、对药配伍、组方特点等。结果:对筛选出的110个处方进行分析,处方中共出现中药93味,确定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6个、新处方8个,张佩青教授确认药物组合及新处方为其治疗膜性肾病的核心用药。结论:张佩青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特点突出,用药准确细致,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结果与专家临床辨证论治心得基本吻合,该软件可用于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杨牧祥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处方规律,探讨杨牧祥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经验。结果:得出杨牧祥教授治疗慢性胃炎频次最高的7味中药,以及常用药组和核心药物。结论: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对名老中医辨治经验的挖掘,获得了既往传统医案整理和统计学研究未获得的新知识、新信息,为杨牧祥教授慢性胃炎治疗的深入挖掘和传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治疗肝热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张学文教授治疗肝热血瘀证的病案,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张学文教授治疗肝热血瘀证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164个处方进行分析,处方中共出现中药167味,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8个新处方。结论:张学文教授治疗肝热血瘀证经验丰富,多用清热平肝、活血化瘀之品;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软件分析李斌教授采用凉血潜阳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6年2月9日至2017年2月9日李斌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初诊医案100例,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药物使用频次、关联规则和提取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常见的相关临床症状为少汗、冬重夏轻、舌质红等。100份处方中涉及91味中药,以外科六号方(由珍珠母、生牡蛎、灵磁石等12味中药组成)、桂枝、生地黄、菝葜、茜草等,产生中药药对12组,新处方8张。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处方用药规律,有助于提高中医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为总结名中医经验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软件,分析杨文华教授治疗化疗间期白血病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杨文华门诊治疗化疗间期白血病的病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结合专家本人校审,共同分析药物使用频次、对药配伍、组方特点等.结果:对筛选出的153个处方进行分析,处方中共出现中药142味,确定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8个、新处方8个,杨文华教授确认药物组合及新处方为其治疗化疗间期白血病的核心用药.结论:杨文华教授治疗化疗间期白血病特点突出,用药准确细致,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结果与专家临床辨证论治心得基本吻合,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可用于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管理系统(V2.5),探讨李飞跃名中医诊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证经验及用药规律,总结其学术经验。方法:通过临床医案采集,结合软件的分析系统,统计得出医案症状、证候、治法出现频次,使用中药性味、归经、频次以及处方中药物组合使用频次,分析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对14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进行分析,其中中药处方中用药频次前三位的中药分别为川芎、桑枝、土鳖虫,药物组合频次前三位的分别为川芎-桑枝、当归-川芎、川芎-土鳖虫。结论:李飞跃教授认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肝脾肾虚不足为本,风寒湿邪外袭、气血痹阻为标,以活血祛瘀行气、祛风湿、通经络为主,扶正补虚为辅的主要治则。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统计分析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HT)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19年12月1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及维普网收录的中医药治疗HT的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药物的频次、关联规则及熵层次聚类分析。结果:270篇文献中,共涉及171篇中药处方,177味中药,用药频次前五位分别为夏枯草、黄芪、柴胡、浙贝母、茯苓,使用频度超过40次的药对共20组,核心组合共14组,新方组合共7组。结论:HT的中医药治疗思路为扶正补虚以治本,理气、化痰、活血以治标,疏肝、健脾、补肾以防变,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咳嗽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咳嗽的142个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结果:通过处方分析筛选,得到用药频次≥10的药物39味,关联系数0.03的药对22对,核心组合52个,新处方10个。结论:《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咳嗽用药以杏仁为主,外感配以桑叶、沙参、连翘、薄荷等;内伤配以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王平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整理其治疗失眠有较好疗效的病案,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失眠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121个处方、154味中药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1个、新处方11个。结论:王教授运用补肾健脾疏肝辅以安神定志法治疗失眠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徐雯教授清心泻脾法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徐雯教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处方,将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用药规律。结果:通过对102首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方剂所含药物的频次统计得出常用药物14味,通过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16组;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算法发现26个关联系数较高的潜在药对及13个新处方。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揭示其清心泻脾法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用药规律,即多选用清热、解毒、利湿、疏风、透疹之品进行组方,统计分析结果与专家临床辨证论治心得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分析《柳宝诒医案》中治疗温病的组方规律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柳宝诒医案》中治疗温病的中医处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构建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开展研究,分析处方中各个药物和药对组合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处方规律等。结果: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处方86首,涉及中药116味,常用药物有黄芩、枳实、厚朴、杏仁、生地黄、白茅根、豆卷、滑石、茯苓、黄连等;分析核心药物的性味归经结果显示寒性、苦味药物使用频率较高;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黄芩-豆卷,黄芩-厚朴,黄芩-杏仁,黄芩-枳实,黄芩-茯苓。结论:柳宝诒治疗温病用药特色是泄热逐邪为主,强调攻下,步步兼顾阴液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清代名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呕吐用药规律,以传承经典,应用于临床。方法将《临证指南医案》中呕吐篇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采用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关联分析、熵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药物频次、性味、归经,提取高频药物、核心药物组合等,并生成新处方。结果呕吐篇66首处方中共含药物87味,用药频次以温性药居多,药味以辛、苦、甘味为主,主归脾经、胃经,高频(频次≥5)药物20味,高频(频次≥13)药物组合6组,新处方5首。结论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综合分析,得出叶天士治疗呕吐注重温通,擅用辛开苦降及甘补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使用中医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方药规律。方法:本研究收集CNKI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方剂,并建立数据库,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进行分析,其中数据挖掘方法包括用药频次分析、用药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方剂共计166首,共使用中药168味;同时确定用药频次和常用药对,最后演化得到核心组合28个和新处方14个。结论:中医治疗老年高血压以滋补肝肾为主,并辅以平抑肝阳、清肝泻火、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以及健脾化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探索分析《中医方剂大词典》中治疗积聚方剂的用药原则并深入探究组方规律。方法人工搜集《中医方剂大词典》中治疗积聚的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常用规律、中药关联规则、核心组合,并挖掘新处方。结果共收集到277条治疗积聚的方剂记录,涉及药物286种,分析得出药物用药频次,发现包含13味中药的用药模式,得出核心药物组合12个,挖掘出新处方共6个。结论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积聚的组方用药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中医治疗积聚以健脾行气活血祛瘀散结为要务,注重益气养血祛湿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名老中医侯振民教授治疗寒热错杂型失眠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搜集、整理侯教授治疗寒热错杂型失眠医案100例,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利用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医案中治疗寒热错杂型失眠的用药规律,将最终筛选出来的失眠处方进行总结,计算出处方中每味中药的使用频次,得出药物间关联规则,推导出核心组合、新处方。结果:侯教授治疗寒热错杂型失眠病案中单味药使用频次前6位的分别为乌梅(100次)、细辛(100次)、黄柏(99次)、黄连(99次)、附子(98次)、干姜(96次)。药物多入心经、肝经、脾胃经;四气以平、温为主;五味以辛、甘、苦、为主。舌象分析以舌淡红、苔水滑频次最高;脉以脉象沉细频次最高;运用聚类分析,得出治疗寒热错杂型失眠的5个新处方。结论:文章分析出了侯教授实际临床治疗寒热错杂型失眠的用药规律、用药特点,为更好地治疗失眠、传承名家经验摸索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治疗儿童哮喘发作期的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组方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及新药开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1980~2017年间治疗儿童哮喘发作期的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集成的关联规则及复杂熵聚类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结果:共筛选出139首处方涉及中药178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麻黄、杏仁、甘草、紫苏子、地龙等,药味以苦、辛、酸为主,药性以温、寒居多,归经多属肺、脾、胃、肾经,并得到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新处方5个。结论:目前中医辨治儿童哮喘发作期以辨寒、热证为要点,治肺为关键,兼顾脾肾;治疗以温肺化饮、止咳平喘、清肺化痰、泻肺定喘为主。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为分析和总结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发作期的用药规律提供较大帮助,分析结果可为临床遣方用药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归纳分析迟景勋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迟景勋2014—2018年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有效病案,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数据库,通过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算法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整理出迟景勋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方剂151首,使用中药108味,多归肝、心、肾经,其中使用频次≥50次的药物有12味,高频药物组合9个,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0条药物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16个,新处方7首。结论:迟景勋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兼顾益气养血解毒。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软件,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CNKI中以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相关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的方剂进行频次统计、用药模式及组方规则分析,并在核心药物组合的基础上演化出新处方。结果:筛选出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方剂169首,涉及中药265味,得出药物出现频次以补益药最高,在此基础上统计常用药对及组合规律,并得到新处方4个。结论: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扶正为本,同时以清热解毒类、化痰软坚类、活血化瘀类中药祛除诱因,体现了乳腺癌治疗中“病证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