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对进展期贲门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价值。方法:对38例进展期贲门癌进行CT平扫或增强扫描,分析CT表现,评估治疗方法。结果:进展期贲门癌CT表现为病变区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贲门管狭窄15例,侵犯胃底、胃体及小弯抬高合饼癌性溃疡23例。侵犯食管下段3例,浆膜外侵犯9例,淋巴结肿大9例,肝内转移和腹水各2例。结论:CT对进展期贲门癌的术前可切除性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贲门癌CT影像表现,探讨螺旋CT诊断贲门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贲门癌患者CT影像学资料。结果螺旋CT诊断贲门癌61例,诊断符合率89.71%;误诊为淋巴瘤1例,间质瘤2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例,误诊率7.35%;漏诊2例,漏诊率2.94%;螺旋CT平扫显示贲门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腹腔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增强扫描贲门部肿块明显强化,容积扫描多轴位重建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情况更清晰。结论螺旋CT可显示贲门癌局部、周围侵犯和转移情况,对贲门癌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消化道造影与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胃底贲门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59例胃底贲门癌患者,均行消化道造影与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方法检测结果及影像学表现检出情况。结果:联合诊断及消化道造影诊断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T诊断,误诊率及漏诊率均低于CT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造影检查软组织肿块、恶性龛影及黏膜病变检查率均高于CT诊断检出率;胃壁增厚检出率低于CT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胃壁增厚、食管下端狭窄、恶性龛影及黏膜病变检出率高于消化道造影及CT单一诊断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造影在胃底贲门癌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与多层螺旋CT联合应用,可提高不同影像学表现检出率,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贲门癌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1999~2004年经手术病理或内镜活检证实的78例贲门癌病例,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为CT表现、X线表现、B超表现。结果贲门区软组织肿块69例,食管下段狭窄37例,浅表溃疡42例,淋巴结肿大18例,其他脏器转移11例。结论各种影像学检查对贲门癌的检出各有其优势。传统上消化道钡餐造影(GI)检查对中晚期贲门癌易检出;而对浸润性贲门癌、有无胃外侵犯、淋巴结及其他脏器转移,CT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钡餐和CT检查在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食管癌的影像学资料。本组钡餐造影检查141例,43例同时进行了CT检查。结果钡餐造影检出食管癌141例,病灶共144处。早期的病变可显示食管壁的浅表隆起征象,病灶表面显示有溃疡,食管粘膜中断,管壁僵硬,软组织肿块影,杯口状充盈缺损等。CT检查食管癌43例,显示管壁增厚,部分病变段周围脂肪层模糊不清甚至消失,CT显示肿瘤与胸主动脉夹角增大,纵隔淋巴结肿大,腹腔淋巴结转移等情况。结论钡餐造影是发现食管癌的重要手段。CT对食管癌的诊断、术前分期、预后及治疗方案的确定有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超声检查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对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1例超声诊断胃癌经胃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患者,先经腹扫查胃区及周围组织,然后饮造影剂,逐段扫查贲门、胃底、胃体、胃窦部必要时扫查邻近器官和周围淋巴结,观察胃壁是否平滑、胃壁厚度、层次是否清晰及蠕动情况。结果超声显像诊断超声显像诊断胃窦占位病变l0例,胃体占位病变6例,胃壁增厚原因待查3例,大部份胃内弥漫占位2例,后腹膜淋巴结肿大5例。结论超声检查可以作为胃癌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CT在胃底贲门部肿块诊断重要性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32例及经临床、胃镜,钡餐检查证实22例胃底贲门部肿块的CT表现。结果:引起胃底贲门部肿块的疾病有癌肿21例、静脉曲张14例、间叶组织肿瘤11例、食管裂孔疝8例。其CT表现癌肿胃壁不规则增厚呈肿块状并有不同程度的强化;静脉曲张平扫可见肿块,增强肿块呈血管样强化;间叶组织肿瘤肿块呈圆形、椭圆形及分叶状,密度均匀及肿块内有时可出现气液平,良性常呈圆形、椭圆形直径多小于5cm,恶性常呈分叶直径多大于6cm。强化均明显;食管裂孔疝肿块较大,边缘光整,可见气体影;淋巴瘤其壁较厚,肿块也可较大等。结论:CT对于胃底贲门部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贲门癌的CT表现,探讨CT检查在贲门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病理或胃镜活检证实的贲门癌患者的CT表现及手术病理资料。结果 46例贲门癌患者CT表现:贲门区管壁增厚46例,腔内肿块25例,邻近组织浸润19例,淋巴结肿大16例,远处转移7例。结论 CT能显示贲门癌的形态、大小,判定有无周围浸润、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对疾病的评估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淋巴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以提高胃淋巴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2012年1月~2016年12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淋巴瘤的CT及临床资料,9例均行腹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9例胃淋巴瘤的CT图像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9例胃淋巴瘤中,局限型7例,弥漫型2例;位于胃贲门部1例,胃窦部4例,胃体部2例,全胃弥漫2例;CT图像表现为局部胃壁或全胃壁不规则增厚,胃腔狭窄,密度均匀,未见钙化,少有坏死;增强后肿块轻中度强化,局部胃粘膜线完整,胃周有肿大淋巴结。结论:淋巴瘤的CT表现有特征,主要要与胃癌进行鉴别,确诊仍然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贲门癌的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方法及X线表现,提高对贲门癌的X线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分析近三年来35例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贲门癌的胃双对比钡餐造影X线表现。结果:贲门部软组织肿块(29例):表现为结节状、分叶状、类圆形充盈缺损,表面租糙,凹凸不平;贲门区龛影(6例):表现为贲门区龛影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多数为浅溃疡。食管下段浸润(32例):表现为食管下端出现钡剂分流、喷射现象,或呈虫蚀样环状、鸟嘴样狭窄,或食管下端可见细颗粒样,息肉样增生。胃体小弯侧僵硬(12例):贲门癌侵犯胃体小弯使胃体上1/3小弯侧轮廓高低不平,胃壁僵硬,浸润区黏膜破坏变平、消失,与周围正常胃黏膜分界清楚。结论:X线气钡双重造影是诊断贲门癌的首选方法。可以多体位、不同角度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及周围黏膜情况。  相似文献   

11.
贲门癌侵犯胃裸区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贵门癌侵犯胃裸区的CT表现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6例贲门癌CT表现,观察贲门癌侵犯胃裸区的CT表现特征。结果56例贲门癌侵犯胃裸区有43例,达76.8%。43例中33例(767%)表现为胃裸区软组织肿块,10例(23.3%)表现为类圆形肿大淋巴结。结论解剖特点和淋巴引流是贲门癌易侵犯胃裸区的重要原因,且提示预后较差。贲门癌的CT检查有助于全面判断胃裸区有无累及、术前方案的制定和术中对瘤灶、淋巴结的探查和处理。  相似文献   

12.
Three patients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metastasized to the gastric cardia (1 from the esophagus, 1 from the hypopharynx, and 1 of unknown origin) are described. Two patients presented after apparent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the primary malignancy. In all 3 cases the lesion appeared as a large solitary submucosal mass in the region of the gastric cardia. Squamous metastase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radiographic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 large submucosal gastric mass. Metastasis to the proximal stomach from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may be more common than suspected. Contrast evaluation of this area may be indicated in both the initial evaluation and the routine follow-up in thes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3.
CT及X线钡餐造影在中晚期胃癌诊断中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中晚期胃癌进行CT与X线钡餐造影的对照研究。方法 分析48例经手术及/或胃镜病理证实的中晚期胃癌的CT与X线钡餐造影的表现。结果 CT及X线钡餐造影在中晚期胃癌病灶的检出率上无显差别,CT在检出转移灶及判断邻近器官的受侵的程度上明显优于X线钡餐造影。但有对CT在检出转移灶及判断邻近器官的受侵程度上也可出现假阳性(误诊)与假阴性(漏诊)。X线钡餐造影在观察病变空间位置、胃壁柔软度方面则优于CT。结论 在中晚期胃癌的诊断上,X线钡餐造影仍不失为一种首选的常规检查方法。CT检查则可用来作佐证,以相互补充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胃无力症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7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胸胃无力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病人经过综合治疗于术后3~6周缓解,1例病人经过胃镜检查后自愈。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胃无力症,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属非机械性梗阻,是一种功能自限性疾病,持续时间一般为4~6周,综合保守治疗可以缓解。切勿盲目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的X线及CT表现,评价影像学检查在PHT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临床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60例,X线钡餐摄片检查60例,并用增强CT检查36例。结果:60例患者X线钡餐检查,显示食管静脉轻度曲张17例、中度曲张29例、重度曲张14张;胃底静脉曲张者16例;36例患者CT检查显示,门静脉增宽及脾门、胃底贲门部血管纡曲扩张32例,脾脏肿大30例,肝脾外周低密度16例。结论:X线钡餐和CT检查是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简单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贲门癌体素内不一致运动(intro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MR成像的特点及其与正常贲门间IVIM各参数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贲门癌患者与贲门正常患者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扫描和双指数模型IVIM扫描,并测量两组患者的IVIM得到的标准ADC、D、D*和f值,进行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贲门癌组标准ADC、D、D*和f分别为(1.18±0.35)×10-3 mm2/s、(0.63±0.67)×10-3 mm2/s、(21.29±18.83)×10-3 mm2/s、0.37±0.37,贲门正常患者标准ADC、D、D*和f值分别为(1.56±0.38)×10-3 mm2/s、(1.32±1.06)×10-3 mm2/s、(8.59±3.98)×10-3 mm2/s、0.70±0.22,贲门癌组标准ADC、D、f值均低于正常组,D*值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20、2.473、2.325、2.923;P=0.006、0.027、0.019、0.006)。贲门癌组、正常组标准ADC与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73、0.868;P=0.543、0.326)。结论贲门癌组标准ADC和D值较低、D*较高,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贲门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贲门癌手术入路的最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贲门癌经腹切口,经左胸切口,经胸腹联合切口手术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入路分为经腹组和经胸组,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清扫淋巴结数,上切缘癌阳性卒,吻合口瘘发生率,心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上切缘癌残留率,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心肺并发症少。结论贲门癌术前需认真分析病情,合理选择手术入路,病情允许者经腹为首选。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防治吻合口瘘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防治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病人防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护理措施.[结果326例病人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3例,1例吻合口瘘并发严重肺部感染、营养不良行再次吻合、胸廓改型、空肠造瘘手术后治愈出院,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出院.[结论]针对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可能出现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加以预防和处理,能有效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内镜套扎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贲门早期浅表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内镜套扎黏膜切除术和单独内镜套扎术治疗食管、贲门早期浅表癌的疗效。方法在食管癌高发区人群普查确诊的14例食管、贲门早期浅表癌中,7例采用内镜圈套结扎后行黏膜切除术,另外7例接受了单独内镜圈套结扎治疗。根据切除标本和治疗1个月后内镜复查活检标本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评价其疗效。结果癌灶完全切除者13例(92.86%)。部分切除者1例(7.14%)。无创面出血和穿孔并发症。完全切除的13例病人随访1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内镜套扎黏膜切除术和单独内镜套扎术均是治疗食管、贲门早期癌安全有效的方法。后者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陶芳 《上海医学影像》2001,10(3):203-204
目的 利用奶液作为超声显像剂,探讨无创性诊断胃癌的新方法。方法 对20例病理确诊为胃癌患的超声奶液显像、胃镜及X线钡餐检查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奶液超声显影诊断胃癌的成功率100%,检出率高于胃镜和X线钡餐检查,同时可对胃壁结构、胃周围脏器和淋巴结及胃动力进行客观分析。结论 胃超声奶液显像,是一种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为临床分型和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