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张光荣贺支支(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关键词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疗法综述狼疮性肾炎(LN)是常见的继发性肾炎。近年来,我国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病,在疗效上较单纯用西药要高,副作用亦小,现就其治疗进展作一综述。1中医药...  相似文献   

2.
辨证治疗狼疮性肾炎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治疗狼疮性肾炎初探李雅芳(丰润县中医院064000)参照有关资料及临床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70%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如无症状性蛋白尿、血尿、水肿、夜尿多等。病程一般较长,晚期可出现尿毒症。中医辨证治疗狼疮性肾炎,不仅可减轻激素的毒副作用,且有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与比较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狼疮性肾炎患者的效果与中医症候评分。方法:采取回顾性的分析方法,筛选出符合入选条件的狼疮性肾炎患者,其中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的有57例,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的有56例,分析在6个月治疗过程中,两组方案的治疗效果、中医症候评分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并加以比较。结果:根据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中西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9.3%,高于西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1.9%);根据疾病疗效判定标准,中西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1%,高于西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5.4%);中西药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低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肾膏治疗狼疮性肾炎,能显著性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降低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15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予以环磷酰胺、激素特等及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75例)予以单纯西医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狼疮性肾炎(LN)活动指标,尿蛋白,血浆白蛋白、血脂的变化及两组在复发率和不良发生率上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显著高于对照组(79%,P〈0.05),治疗组在改善LN活动指标,尿蛋白,血浆白蛋白,  相似文献   

5.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主要死因之一,有研究表明狼疮性肾炎发生率与SLE病程长短有关,确诊SLE4年以上的患者狼疮性肾炎发生率高达92.3%。西医治疗狼疮性肾炎以大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为主,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笔者现对其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霞治疗狼疮性肾炎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霞教授是全国第一批中管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年,对狼疮性肾炎(LN)有较深入的研究。笔者有幸师承学习,现将其临床经验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3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性肾炎(LupusNephritis,LN)是SLE累及肾脏所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是SLE的主要合并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SLE患者中70%以上有明显的。肾损害,其中50%可发展到狼疮性肾炎尿毒症。  相似文献   

8.
通过整理历代中医学者对狼疮性肾炎的病名的认识,阐述狼疮性肾炎的病因病机;通过分析现代中医各家对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辨证施治的文献报道,详细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进而综合提出应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姜兆荣  莫成荣 《中医药学刊》2004,22(9):1735-1736
狼疮性肾炎是由系统性红斑狼疮迁延不愈,致毒损肾络。经免疫病理或电子显微镜检查。几乎所有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肾都可发现异常。围绕“毒损肾络”这一理论,从中医角度系统的论述了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以及这一理论在治疗该病中的应用,并结合现代生理病理学知识,从微观角度阐述了狼疮性肾炎的病理改变,以期在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中能够早诊断、早治疗,真正做到“已病防传”和“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10.
中药对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影响中山医科大学肾脏研究所(广州510080)叶任高,余俊文,周霞,张萍环磷酰胺(CTx)冲击疗法,在狼疮性肾炎(LN)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由于CTX是细胞毒药物,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许多患者在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在福建地区分布情况,探寻其证型分布规律,为福建地区狼疮性肾炎辨证分型提供框架结构和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采集5 a间狼疮性肾炎病例资料493例,总结分析福建地区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的构成比。结果狼疮性肾炎临床常见证型依次为热毒炽盛、阴虚内热、肝肾阴虚、风湿热痹、脾肾阳虚、脾肾气虚、湿毒痹阻、气滞血瘀等8种。结论以上8种证型反映了狼疮性肾炎的病变机理,为进一步探讨和制定福建地区狼疮性肾炎辨证分型的客观标准提供了一定的框架结构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狼疮性肾炎(LN)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通过纵向研究73例LN临床病例,于第1,12,24周收集患者的中医证候四诊信息,作出中医证型诊断。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分布及演变规律。结果:狼疮性肾炎病初热毒炽盛证较多,整个24周内脾肾阳虚证、瘀热痹阻证、风湿热痹证均较多。结论: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演变呈现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孟如教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经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严重的程度与预后直接相关,是本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云南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一孟如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该病有较深入的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Ⅲ型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IL-13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60例各型Ⅲ型狼疮性肾炎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IL-13的表达水平。结果血清中IL-13表达水平在Ⅲ(A)组、Ⅲ(A/C)组和Ⅲ(C)组患者中依次降低,3种类型的Ⅲ型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IL-13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结论Ⅲ型狼疮性肾炎中活动性病变患者IL-13表达增加,在Ⅲ型狼疮性肾炎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丹参对培养中狼疮性肾炎成纤维细胞的影响用LN(狼疮性肾炎)病人肾活检组织培养分离出成纤维细胞,观测了丹参(1%和2%两个浓度)对人肾成纤维细胞3HTdR掺入率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凋亡)。结果显示,丹参对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抑...  相似文献   

16.
活血化瘀治疗狼疮性肾炎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王付民 《辽宁中医杂志》1994,21(10):454-455
活血化瘀治疗狼疮性肾炎  王付民江苏省邳州市中医院肾科(221300)狼疮性肾炎(LN),在临床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46%~77%如包括亚临床肾损害,则高达78%~100%。70年代本病被认为是不治之症。自从使用大剂量长疗程的标准化激素和免疫...  相似文献   

17.
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对狼疮性肾炎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对狼疮性肾炎的研究叶任高,孙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脏器损伤的结缔组织疾病,在人群中发病率为1%,男:女约为1:9,狼疮性肾炎(LN)是SLE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内脏损害,约70%SLE患者有LN的临床表现,肾活俭几乎1...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SLE)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35%~90%有累及肾脏病变,即狼疮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病情常常迁延反复,易出现各种并发症。2002年1月-2006年12月,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72例SLE性肾炎患者,疗效满意,现将治疗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狼疮性肾炎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中医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贤 《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0):453-453
狼疮性肾炎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中医治疗李贤广西玉林地区中医院(玉林537000)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而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累及多脏器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几乎所有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临床上可见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或呈典...  相似文献   

20.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并且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根据有关肾活检的报告统计,SLE患者的肾脏受累率几乎为100%。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LN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已使得狼疮肾患者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减少、提高了10年肾脏生存率,但其长期应用这些药物副作用亦很明显。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肾炎有较好效果优势,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