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不同人路途径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3月来本院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70例颅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各患者具体颅脑肿瘤的部位采用相应的手术人路途径,其中颅脑肿瘤完全被切除者66例,次全切除者3例,颅脑肿瘤大部分被切除者1例。分析手术的临床疗效,并分别于术后4、6、10、12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预后。结果手术后各月生活质量较手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预后情况良好,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颅脑肿瘤病灶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途径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脑肿瘤,可大大提高显微外科手术的临床疗效,且患者预后良好,生活质量评分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颅脑肿瘤患者80例,根据不同患者的局部颅脑肿瘤部位采取相应的手术入路途径,观察患者在手术后4、6、10、12个月生活质量的评分以及各个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的4、6、10、12个月生活质量都明显比手术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与手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同颅脑肿瘤患者采取相应的手术入路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曾晖  朱明亮  闫国防 《河北医药》2013,(22):3407-3408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经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途径,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收集42例颅脑肿瘤患者,所有患者根据其颅脑肿瘤病灶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比较,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原发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P<0.05)。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感染,经抗感染处理后治愈。结论颅脑肿瘤治疗应根据患者病灶的特点选取不同路径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颅脑肿瘤患者采用不同入路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颅脑肿瘤患者,分别采用不同入路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治疗,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脑桥小脑角区肿瘤、鞍区肿瘤、蝶骨脊区肿瘤患者手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其手术前生活质量评分,手术后患者的头痛(6.00%)、肿瘤压迫(3.00%)、恶心呕吐(4.00%)与手术前患者的头痛(51.00%)、肿瘤压迫(49.00%)、恶心呕吐(53.00%)症状明显较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行显微外科手术(观察组)和传统开颅手术(对照组)治疗的颅脑肿瘤患者,各43例,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升高幅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创伤小、安全、可靠,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颅脑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开放式手术组和不同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各50例。开放式手术组实施常规开放手术,不同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实施不同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总留院观察时间、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角色功能、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角色功能、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95.15±3.21)、(90.24±6.21)、(86.67±14.57)、(95.80±3.21)、(87.24±6.27)分,均高于开放式手术组的(80.13±3.21)、(80.21±5.33)、(72.56±10.21)、(80.11±2.61)、(82.01±1.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手术时间及总留院观察时间分别为(67.01±0.21)min、(7.23±0.27)d,均短于开放式手术组的(76.12±2.78)min、(9.56±1.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6%(3/50)低于开放式手术组的20%(1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肿瘤患者实施不同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可获得较好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手术损害,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脑肿瘤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2例颅脑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颅手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以及手术前与手术后1年生活质量。结果手术前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临床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相比手术前临床症状均有显著缓解(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社会、认知、情绪、角色和躯体功能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1年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相比手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后1年生活质量改善要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肿瘤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手术治疗相比传统开颅手术,术后临床症状发生率更低,手术1年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更好的改善,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及如何提高全切率,降低手术死残率,改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脑膜瘤病例,采用翼点入路、经额下入路等不同手术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术后恢复良好44例(73.3%),好转10例(16.7%),术后新增颅神经损伤4例(6.7%),死亡2例(3.3%),结论根据肿瘤的大小和部位,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熟悉显微神经解剖关系,熟练应用手术技巧能够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手术死残率。  相似文献   

9.
陈钫  谢薇 《中国医药指南》2013,(10):171-172
目的采取措施对显微外科手术入路治疗三脑室区肿瘤的临床效果进行有效性研究。方法本组所研究的32例三脑室区肿瘤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20例,女性12例,他们的年龄在18~59岁。对这些患者采取胼胝体-侧脑室-室间孔入路的方式,胼胝体-侧脑室-脉络裂的入路方式或终板-翼点联合的入路方式等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所有的手术方式在显微操作下进行。结果运用不同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其结果包括全切除的概率为53.12%,次全切除的概率为31.25%,部分切除的概率为9.38%,病死率为6.25%。结论在对三脑室区肿瘤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肿瘤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方式,且在显微操作下进行,有助于降低手术结束之后的病死率与致残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35例侧脑室肿瘤的主要临床表现、手术入路,探讨侧脑室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原则,以提高侧脑室肿瘤的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手术效果。方法对35例侧脑室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按肿瘤中心部位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运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手术全切肿瘤25例,大部分切除8例,部分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血液供应以及有无脑积水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合理运用显微手术技术切除侧脑室肿瘤,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6例斜坡表皮样囊肿的病例手术治疗分析。方法 6例均行显微外科治疗,根据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生长部位及形状,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结果 4例达到完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术后5例病人痊愈,1例术前面瘫术后无明显改善。结论 选择合理手术入路行显微外科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颅底脊索瘤的诊断分析与手术入路选择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为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正确选择提供积极有效的参考和指导价值。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颅底脊索瘤患者124例,观察本组患者临床影像学诊断情况、手术治疗效果,KPS(肿瘤患者生存功能状态评分)及治疗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X线、CT、MRI影像学诊断结果可高度明确肿瘤T1、T2影,临床医师根据病灶分布行相应的手术方式,其结果显示肿瘤全切率62.90%(78/124),次全切率32.26%(40/124),肿瘤没有全切除率4.84%(6/124);经治疗后本组患者KPS评分为(82.59±5.69)分,不良反应事件即视力下降、头痛、再次手术合计发生率12.10(16/124)。结论颅底脊索瘤的正确诊断分析与手术入路选择,可增强肿瘤病灶分布的明确率,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颅眶沟通性肿瘤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分析21例颅眶沟通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采用经额下入路或经翼点入路以及扩大联合入路3种手术方法,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经额下手术6例,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1例;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4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2例;联合入路11例,全切8例;均无死亡患者。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针对肿瘤的性质及位置特点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是提高颅眶沟通性肿瘤全切率、减少并发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23例侧脑室肿瘤的主要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和临床效果,以提高侧脑室肿瘤的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侧脑室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术前以CT、MRI作为诊断和设计手术入路的主要依据.其中经皮质入路20例,经额胼胝体3例,运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手术全切16例,次全切4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运用显微手术切除侧脑室肿瘤,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水平,总结65例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的经验。肿瘤全切除率为93.8%,手术死亡率为3.1%。术中一侧或双侧嗅神经的保留率为86%。仔细辨认和分离垂体柄,防止损伤后发生尿崩症,垂体柄的保存率达95.4%。术中颈内动脉或其它血管破裂出血,可行显微缝合。大多数病人术后视力得到满意的恢复。因此,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和大小,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药科学》2016,(10):166-168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切除入路显微外科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2014年12月间28例经后路椎板切除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神经鞘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均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其中肿瘤位于颈段13例,胸段10例,腰骶段5例。28例病例中行半椎板切除术20例,全椎板切除8例,所有病例肿瘤均完全切除,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28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改善。随访6~12个月,无影像学复发。8例全椎板切除术患者进行椎管内固定,内固定稳定。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见椎体滑脱、失稳征象。结论后路椎板切除入路能充分暴露肿瘤,有利于手术全切肿瘤。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可避免脊髓及神经损伤,提高手术疗效。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具有创伤性小,有利于脊柱稳定,所以对肿瘤较小且位于脊髓一侧时应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巨型鞍结节肿瘤( MTSM)的病理解剖及血供特点,研究其显微外科治疗对策。方法选取MTSM患者4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总结MTSM病理解剖、血供特点及手术和随访结果。结果肿瘤直径5 X.27~7.69 cm,平均(5.5±0.4) cm;SimpsonⅠ、Ⅱ级切除(全切除)39例,Ⅲ级切除8例;1例患者术后死亡,24例(52.2%)患者视力较术前提高;9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术后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得到控制。结论 MTSM具有独特的病理解剖及血供特点,应针对性采取显微外科治疗对策,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并结合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是肿瘤全切除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显微手术入路。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三叉神经鞘30例的临床治疗结果,结合文献复习该肿瘤的最佳手术入路选择。结果三叉神经鞘瘤术前诊断并不困难,正确选择手术入路是确保全切肿瘤的关键,本文报告30例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行显微手术,全切率达50%,肿瘤大部以上切除率达83.3%,取得良好效果。结论三叉神经鞘瘤显微手术治疗最佳方法,中颅窝肿瘤主张采用颞下入路,后颅窝肿瘤枕下乳突后入路是最佳选择,哑铃型肿瘤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颞下经小脑幕或颞下-乙状窦前入路等联合入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张成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7):108-109
目的探讨第四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成人第四脑室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应根据肿瘤位置及其与四脑室粘连位置的不同,灵活运用不同的入路和方法进行分离和切除。肿瘤切除均在显微镜下操作。结果肿瘤全切除35例,次全切除13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3例,出现运动协调障碍1例。幕上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2例,皮下积液2例。术后因脑积水死亡1例。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全切除第四脑室肿瘤,保护脑干功能,预防术后脑积水,有助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9月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5例鞍结节脑膜瘤临床资料。结果翼点入路21例,单侧额下入路10例,双侧额下入路4例。肿瘤全切27例,次全切6例,部分切除2例。未能全切的肿瘤术后行伽玛刀治疗。手术无死亡、无偏瘫、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颅内积气、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视力改善19例,无变化10例,视力减退6例。术后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症。结论在鞍结节脑膜瘤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运用良好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精细的术中操作,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