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髋臼骨折术后淋巴漏的诊治和预防(附五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广泛开展,并发症也逐渐增多。髋臼骨折经髂腹股沟入路术后发生淋巴漏就是其中之一,如处理不当,严重者可导致盆腔内感染,甚至危及生命。自2003年9月~2007年11月,笔者共治疗髋臼骨折45例,术后发生淋巴漏5例,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髋臼骨折髂腹股沟入路并发淋巴瘘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髂腹股沟区手术入路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及骨盆前环损伤常采用的手术途径,若术中广泛、粗暴解剖及长时间的牵拉,容易损伤淋巴管和淋巴结,导致淋巴液外漏,形成淋巴瘘。自1998年1月至2007年6月,我科共采用髂腹股沟途径治疗髋臼骨折67例,发生淋巴瘘4例,均保守治疗,切口愈合,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3.
髋臼骨折手术并发淋巴瘘的原因分析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髋臼骨折是一种负重关节内的骨折,多数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对髋臼横形骨折,波及髋臼前柱或耻骨支骨折的病例,一般要采用髂腹股沟入路.腹股沟区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广泛、粗暴地解剖、牵拉,容易损伤淋巴管和淋巴结,导致术后淋巴瘘形成.自1998年1月~2005年5月共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31例,联合入路5例,发生淋巴瘘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治疗复合髋臼骨折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目的评价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治疗某些复合类型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4年6月~2003年10月,通过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46例复合类型髋臼骨折,对患者的功能结果和并发症进行随访。结果有完整随访结果者40例,平均随访40.4个月,40例骨折全部愈合,未发生感染。异位骨化发生率为2.5%(1例)。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2.5%。结论髋臼骨折中,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大部分双柱骨折及有些T形骨折可以通过单一髂腹股沟入路完成骨折的复位及内固定,手术中能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术后功能良好。经单一入路完成手术减少了手术创伤,可以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累及前柱的髋臼骨折手术多采用前方髂腹股沟入路[1,2]。为改变髂腹股沟入路对髋臼前方暴露的局限性,2010-05-2012-03,我科采用改良髂腹股沟下入路或联合Kocher-Langenbeck(K-L)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髋臼前方、内侧壁或合并髋关节前方损伤的髋臼骨折47例,其中34例获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手术入路的选择。髂腹股沟入路是治疗髋臼骨折的经典前方入路,近年有文献报道采用改良Stoppa入路代替原本应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并取得满意效果。该文通过文献回顾,就髂腹股沟入路和改良Stoppa入路的手术暴露要点、临床疗效、并发症和禁忌证等作一综述,以明确两者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秦晓东  吕天润  李翔  范卫民 《中国骨伤》2014,27(12):1019-1023
目的:比较治疗髋臼骨折的髂腹股沟下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的解剖学差别,并探讨髂腹股沟下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男女新鲜尸体标本7具,同一标本做左右两侧对比研究,左侧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右侧采用髂腹股沟下入路,切口内侧均自耻骨联合上方2 cm开始横行,切口外侧沿髂骨嵴至髂前上棘后外5 cm处,对比测量切口第1窗暴露的长径、横径和髂腰肌游离度.并随访观察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采用单一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的15例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疗效,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0~65岁,平均40.6岁,采用Matta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髂腹股沟下入路在切口第1窗暴露长径、横径和髂腰肌游离度均优于髂腹股沟入路(P<0.01).临床观察15例髋臼骨折患者,根据Mata复位标准,10例获得解剖复位,5例复位满意;所有患者X线片结果为优.结论:相比经典的髂腹股沟入路,髂腹股沟下入路可显著扩大第1窗口的暴露范围,同时手术步骤简单.此入路是暴露髋臼前柱、前内侧壁和髋关节前方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腹直肌外侧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7-12—2018-12诊治36例的骨盆髋臼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18例采用腹直肌外侧入路(腹直肌外侧入路组),18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髂腹股沟入路组)。结果 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7~32)个月。腹直肌外侧入路组术中出现1例髂外静脉损伤,1例腹膜损伤,1例闭孔神经损伤。髂腹股沟入路组出现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血管栓塞,2例腹股沟疝。与髂腹股沟入路组比,腹直肌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骨折复位质量、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髂腹股沟入路相比,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可充分显露四边体骨折,便于骨折复位及钢板置入,进而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4):2286-2289
[目的]比较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合并骨盆骨折的髋臼骨折患者80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Stoppa入路组和髂腹股沟入路组各4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3 d骨折复位质量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显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oppa入路组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髂腹股沟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 d Matta影像学评分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toppa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髂腹股沟入路组为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有所提高(P<0.05),出院时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骨盆骨折的复杂髋臼骨折,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均效果显著,但前者手术暴露简单,对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符合现代骨科手术微创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累及髋臼前方和内侧壁或合并髋关节前方损伤的髋臼骨折的可行性和优缺点.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7例累及髋臼前方、内侧壁或合并髋关节前方损伤的髋臼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3例,4例;年龄23~55岁,平均39.5岁;左侧11例,右测6例.根据Letournel-Judet分类:前壁骨折2例,前柱骨折6例,前柱伴后方半横形骨折4例,双柱骨折3例,T型骨折2例.采用单一髂腹股沟下入路8例,髂腹股沟下+Kocher-Langenbeck(K-L)联合入路9例.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4~24个月,平均8.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4周,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医源性坐骨神经或股神经损伤发生.3例患者发生Brooker Ⅰ级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5例出现无症状的髂前上棘截骨处骨赘形成.根据Matta髋臼骨折复位标准:解剖复位12例,满意复位5例.按照髋关节功能的d'Aubigne和Postel标准:优13例,良3例,可1例.结论 髂腹股沟下入路可提供扩大的髋臼前壁、内侧壁及髋关节前方结构的手术显露,有利于累及髋臼前方和内侧壁或合并髋关节前方结构损伤的髋臼骨折的手术操作,对于经典的髂腹股沟入路是一良好的改进和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改良Stoppa入路在治疗髋臼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手术治疗部分髋臼骨折7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治疗41例,应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31例.结果 髂腹股沟组平均手术用时125.4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50 mL,术后出现深部感染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异位骨化1例,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改良Stoppa组平均手术用时85.8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10mL,术后出现患侧深静脉血栓1例.骨折复位情况按Matta复位标准,髂腹股沟组复位满意率为85.4%,改良Stoppa组为87.1%.两组患者均获随访9个月~3年,平均15.7个月,骨折处均骨性愈合.关节功能按照改良的Merle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进行评估,髂腹股沟组优良率为82.9%,改良Stoppa组为83.9%.两组复位满意率、关节功能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用时及术中出血量,改良Stoppa组明显少于髂腹股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髂腹股沟入路相比,改良Stoppa入路具有显露充分、创伤小、并发症少,、出血少的优点,某些情况下可替代传统的髂腹股沟入路,是治疗髋臼骨折的理想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严重粉碎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和方法。方法  89例复杂髋臼骨折采用重建钢板和拉力螺钉内固定 ,按照Letournel分类 ,后柱合并后壁骨折 8例 ,横形合并后壁骨折 18例 ,T形骨折 2 1例 ,双柱骨折合并后壁骨折 32例 ,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 10例。K -L入路 2 2例 ,髂腹股沟入路 31例 ,延长髂股入路 4例 ,双入路 36例。结果 随访 3~ 36个月 ,按照d`AubigneandEpstein标准 ,优 6 4例 ,良 18例 ,可 7例 ,优良率 92 13%。深部感染 2例 ,坐骨神经损伤 2例 ,静脉血栓2例 ,中重度骨关节炎 2例 ,股骨头缺血坏死 2例 ,异位骨化 14例。结论 手术前明确骨折分类、手术时机适当 ,合适的入路和可靠的内固定及满意的复位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经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难复性双柱型髋臼骨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髂腹股沟联合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治疗难复性双柱型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0年3月~2001年7月,采用髂腹股沟联合K-L入路手术治疗难复性双柱型髋臼骨折66例,男39例,女27例;年龄19~56岁,平均37岁。其中交通伤40例,坠落伤22例,压砸伤4例。统计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对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和远期X线表现分别按Matta和Epstein标准评估,远期髋关节功能和异位骨化分别按dAubigne和Brooker标准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h,平均失血量为1400ml。其中解剖复位者57例(86%),满意复位者6例(9%),不满意复位者3例(5%)。术后随访2~13年,平均6年,临床和X线优良率分别为89%和82%。K-L入路发生BrookerⅢ度异位骨化5例(8%),BrookerⅠ~Ⅱ度异位骨化24例(36%),髂腹股沟入路无异位骨化;髂腹股沟入路术后深部感染1例(1.5%),K-L入路无感染。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骨不连。结论髂腹股沟联合K-L入路可有效改善难复性双柱型髋臼骨折的显露和复位质量,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复杂型髋臼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 对23例移位的复杂型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采用手术入路分别为前后联合入路、K-L入路、髂腹股沟入路.结果 随访13~53个月,根据改良的Merle d'Aulbigne-Postel髋臼骨折术后功能评定标准:本组优9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2.6%,股骨头坏死1例,异位骨化2例.结论 复杂型髋臼骨折术前正确分析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解剖复位以及对合并伤的积极治疗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徐彬  刘强 《中国骨伤》2005,18(6):338-339
目的:探讨严重粉碎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策略和方法。方法:47例复杂髋臼骨折采用重建钢板和拉力螺钉内固定,按照Letoumel分类,后柱合并后壁骨折5例,横形合并后壁骨折9例,T形骨折11例。双柱骨折合并后壁骨折16例,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6例。合并髋脱位22例。K-L入路11例,髂腹股沟入路16例,延长髂股入路2例,双入路18例。结果:随访6~36个月,按照d‘Aubigne-Postel标准,关节功能优34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93.60%。深部感染1例,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1例,静脉血栓1例,中重度骨关节炎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异位骨化7例。结论:手术前明确骨折分类、手术时机适当、合适的入路和可靠的内固定及满意的复位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不同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5年4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各类髋臼骨折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22~58岁。骨折依据Letournel分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进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0例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8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5例采用Kocher—Langenbeck及髂腹股沟联合入路。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髋臼骨折复位效果采用Matta标准进行X线评估,18例获得解剖复位,3例复位良好,2例复位较差。临床效果评估采用改良的Merle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优17例,良3例,一般0例,差3例,优良率为86.96%。23例患者中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为腹股沟疝,1例发生睾丸鞘膜积液,1例为坐骨神经牵拉伤。结论术前三维CT扫描对骨折的分型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有重要意义。多数情况运用单一的Kocher—Langenheck或髂腹股沟入路均可使骨折的显露和复位问题得到解决。对于复杂的髋臼骨折或合并骨盆骨折、髋关节脱位者,依据骨折情况,可考虑采用Kocher—Langenbeck及髂腹股沟联合入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下经髂腹股沟联合K—L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本院56例髋臼骨折经髂腹股沟联合K—L入路治疗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输血400~1400ml,平均900ml。手术时间平均为2.8小时。随访时间6~52个月,平均38个月。获解剖复位者38例,满意复位者16例,不满意复位者2例;关节功能优42例,良10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92.8%)。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股骨头坏死1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坐骨神经牵拉伤1例,无切口感染。结论在漂浮体位下,髂腹股沟人路联合K—L入路同时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某些复杂髋臼骨折,具有显露充分、复位满意、固定牢靠等优点。笔者总结采用漂浮体位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是值得推荐的手术人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行手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98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改良Stoppa入路组48例、髂腹股沟入路组50例。临床评估指标包括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复位满意度、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获6个月至5年随访(平均12个月)。改良Stoppa入路组和髂腹股沟入路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9.2±2.7)cm和(15.1±4.3)cm、(1.7±0.7)h和(2.0±0.5)h、(545±230)m L和(721±156)m L,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5)。改良Stoppa入路组和髂腹股沟入路组复位优良率、末次随访Matta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4%(45/48)和92%(46/50)、96%(46/48)和96%(48/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Stoppa入路组术后深静脉血栓2例,髂腹股沟入路组切口浅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1例、股外侧皮神经麻痹3例、腹股沟疝1例;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效果可靠,与传统髂腹股沟入路相比,可以缩小手术切口、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及术后并发症,在显露髋臼四边体、高位耻骨支及双侧骨盆髋臼损伤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9.
复杂髋臼骨折手术入路的设计及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髋臼部位解剖特殊,骨折类型复杂,特别是复杂髋臼骨折,恰当的手术入路对于术中满意的显露、复位、固定尤为重要。髋臼骨折的手术入路有许多种,根据其适用范围可分为:前侧入路(髂股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及其改良入路)、后侧入路(K-L入路、改良K-L入路)、扩展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K-L入路 髂腹股沟入路或髂股入路);根据其特点可分为:经典入路(K-L入路、髂腹股沟入路、髂股入路)、扩展或改良入路、特殊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本文总结了各种髋臼骨折的手术病例,简要概述了各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联合顺行拉力螺钉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联合顺行拉力螺钉治疗8例髋臼骨折患者。记录复位质量、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14. 5±3. 2)个月。术后切口周围软组织感染1例,经引流及抗感染治疗后伤口愈合。术后2例出现患侧大腿前外侧麻木,术后3个月逐渐消失。术后按Matta评分标准评价髋臼骨折复位质量:优6例,良1例,差1例。骨折均愈合,时间10~16(12. 5±3. 6)周。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优7例,良1例。结论 采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联合顺行拉力螺钉治疗髋臼骨折,复位好,固定有效,创伤小,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