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在慢性根尖周病患者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中的表达情况,探讨SCF阳性MCs在根尖周病发病机制及根尖周纤维组织的形成,尤其在根尖周囊肿纤维组织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3年6月期间在暨南大学荔湾口腔教学医院临床诊断为根尖囊肿或根尖肉芽肿并接受根尖刮治手术的病例30例,其中根尖肉芽肿15例,根尖囊肿15例。正常对照组20例,取自因正畸需要拔除的牙周健康的前磨牙。标本经10%甲醛固定48 h以上。组织标本经石蜡包埋、组织连续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标本组织中MCs数目及MCs脱颗粒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双染色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标本组织中tryptase-SCF双阳性MCs数目。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2组慢性根尖周病组织中MCs和脱颗粒MCs数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多(P<0.01);根尖囊肿组的MCs和脱颗粒MCs的数量均明显高于根尖肉芽肿组(P<0.05)。免疫荧光双染色结果显示,2组慢性根尖周病组织中的tryptase-SCF双阳性MCs密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多(P<0.01);根尖囊肿组tryptase-SCF双阳性MCs密度明显高于根尖肉芽肿组(P<0.05)。各组标本组织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MCs密度与免疫荧光双染色MCs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Tryptase-SCF双阳性肥大细胞在慢性根尖周病的炎症损害,尤其在根尖囊肿的纤维组织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Tryptase-SCF双阳性肥大细胞与慢性根尖周病炎症损害的发生、进展及其持续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细胞)在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中的数量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急性期川崎病患儿2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XCR5+ICOS+T细胞(Tfh)的比例,采用real-time PCR检测转录调节因子Bcl-6、Blimp-1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IL-4和IL-21浓度;20例同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1)急性期KD患儿Tfh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6±0.6)%vs(1.8±0.7)%,P<0.05];(2)Tfh细胞转录因子Bcl-6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其拮抗因子Blimp-1 mRNA表达降低(P<0.05);(3)血浆IL-21和IL-4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Tfh细胞过度活化可能参与了KD免疫发病机制,Bcl-6/Blimp-1表达失衡,IL-4和IL-21细胞因子微环境改变可能与Tfh细胞异常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类型慢性根尖周病组织中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的分布,分析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在MCs上的表达情况,探讨类胰蛋白酶(tryptase)-TGF-β双阳性MCs在慢性根尖周病免疫病理中的作用。方法:共收集78例样本,分为3组:(1)根尖肉芽肿组25例;(2)根尖囊肿组25例;(3)正常对照组28例。组织标本经4%甲醛固定48 h以上。石蜡包埋、制备组织连续切片。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改变;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各组标本组织中MCs的数量及MCs脱颗粒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双染色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标本组织中tryptase-TGF-β双阳性MCs的数量。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两组慢性根尖周病组织中tryptase-TGF-β双阳性MCs密度显著增多(P0.01);(2)根尖囊肿组tryptase-TGF-β双阳性MCs密度明显高于根尖肉芽肿组(P0.01);(3)与甲苯胺蓝染色法相比,tryptase-TGF-β免疫荧光双染色法结果中各组标本组织的MCs密度显著增多(P0.01)。结论:慢性根尖周病组织,尤其是根尖囊肿组织中tryptaseTGF-β双阳性细胞明显增多,提示tryptase-TGF-β双阳性MCs可能在慢性根尖周病中的致病过程,尤其在根尖周囊肿纤维组织形成中发挥作用。Tryptase免疫荧光染色法比传统鉴别肥大细胞的甲苯胺蓝染色法更灵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人不同类型慢性根尖周病组织中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上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和TLR4的表达情况,探讨TLR2-类胰蛋白酶(tryptase)和TLR4-tryptase双阳性MCs在慢性根尖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60例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受试者按根尖周病分类标准分为3组:(1)正常对照组;(2)根尖周肉芽肿组;(3)根尖周囊肿组。将根尖周组织标本置于4%甲醛固定液中浸泡48 h以上,制作连续组织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根尖周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免疫荧光双染色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TLR2-tryptase和TLR4-tryptase双阳性MCs在根尖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根尖周病变组TLR2-tryptase和TLR4-tryptase双阳性MCs比正常牙周膜组明显增多(P<0.01);与根尖肉芽肿组相比,根尖囊肿组TLR2-tryptase及TLR4-tryptase双阳性MCs数目明显增高(P<0.01)。结论: TLR2及TLR4在慢性根尖周疾病组织中MCs上表达增加,提示TLR2-tryptase及TLR4-tryptase双阳性MCs可能参与慢性根尖周病发病过程的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慢性根尖周病组织中肥大细胞(mast cells, MCs)的分布情况,并分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在MCs上的表达情况,探讨MCs IL-1β和IL-17在根尖周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共收集102例样本,分为3组:(1)根尖肉芽肿组32例;(2)根尖囊肿组35例;(3)正常对照组35例。组织标本经4%中性甲醛缓冲液固定48 h以上;石蜡包埋,组织连续切片,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学改变;采用免疫荧光双染色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标本组织表达IL-1β和IL-17的MCs数目。结果:两组慢性根尖周病的炎症反应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根尖囊肿组与根尖肉芽肿组之间炎症反应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两组慢性根尖周病组织中IL-1β和IL-17阳性MCs数目均显著增多(P<0.01);根尖囊肿组与根尖肉芽肿组IL-1β和IL-17阳性MCs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3组标本组织中IL-1β和IL-17阳性MCs密度与组织炎症反应程度存在直线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慢性根尖周病组织中MCs数目明显增多,同时IL-1β和IL-17阳性的MCs密度显著增高。IL-1β和IL-17阳性MCs密度与根尖周病的炎症程度趋势相一致。这提示IL-1β和IL-17阳性MCs可能在慢性根尖周病的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白细胞分化抗原14(CD14)、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不同类型慢性根尖周病根尖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将88例样本分为3组:(1)正常对照组45例;(2)慢性根尖周脓肿组23例;(3)根尖周囊肿组20例。组织标本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中浸泡48 h以上,制作连续组织切片。HE染色,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的组织学变化;免疫荧光双染色,于荧光显微镜及共聚焦显微镜下分别观察TNF-α-CD14和IL-4-CD14双阳性细胞在根尖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两组慢性根尖周病组织中TNF-α-CD14及IL-4-CD14双阳性细胞密度均显著升高(P<0.05);(2)与根尖周囊肿组对比,慢性根尖周脓肿组织中TNF-α-CD14双阳性细胞密度显著升高(P<0.05);(3)与慢性根尖周脓肿组相比较,根尖周囊肿组IL-4-CD14双阳性细胞密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TNF-α-CD14和IL-4-CD14双阳性细胞分别在慢性根尖周脓肿及根尖周囊肿中高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limp-1)和B细胞淋巴瘤分子6(Bcl-6)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两因子与URSA的关系。方法收集URSA患者(URSA组)和正常怀孕者(对照组)的蜕膜组织,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蜕膜组织Blimp-1和Bcl-6的mR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蜕膜组织Blimp-1和Bcl-6的蛋白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Blimp-1和Bcl-6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RSA组蜕膜组织中Blimp-1和Bcl-6的mRNA均增加,Blimp-1的蛋白水平也显著增加,而Bcl-6蛋白表达水平增加不明显。Blimp-1和Bcl-6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正相关。结论 URSA组患者蜕膜组织中Blimp-1和Bcl-6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根尖周囊肿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537例根尖周囊肿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组织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37例根尖周囊肿男性282例,女性255例;发病年龄7~81岁,发生于乳牙者仅2例,上颌前牙受累最多。根尖周囊肿皆内衬复层鳞状上皮,有炎细胞浸润;部分病灶可见出血、钙化、泡沫细胞、牙源性上皮、Rushton小体、胆固醇裂隙以及含铁血黄素等。结论 根尖周囊肿乳牙少见,上颌前牙区为好发部位。炎细胞浸润、胆固醇结晶、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等炎症表现是根尖周囊肿的重要组织学表现,钙化、牙源性上皮团和Rushton小体等是与其余牙源性囊肿、发育性囊肿的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9.
锥束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是一种提供高质量,高精确的三维影像诊断形式。这种成像系统在低辐射量条件下提供颌面部细小病损的高分辨率图像,这个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1]。近年来,CBCT在牙体牙髓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过去传统根尖片中被忽略的病损特点在CBCT图像下显示出来,这些特点在诊断根尖周病损及评价根管治疗效果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本文就CBCT在根尖周病变诊断及预后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年轻恒牙根尖周病变应用根尖诱导成形术与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年轻恒牙根尖周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根尖诱导形成术治疗,研究组采取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牙龈相关生长因子水平变化,并分析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VEGF、bFGF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感染、牙根折断及微渗漏发生率均略低于对照组,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髓血运重建术可有效治疗年轻恒牙根尖周病变,利于患者牙龈生长,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FK506)作为佐剂通过刺激Tfh细胞增强疫苗体液免疫水平的机制。方法:利用FK506与模式蛋白(卵清白蛋白,OVA)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免疫三次,利用ELISA方法检测抗体水平;利用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Tfh细胞、B细胞表面分子IL-21R及记忆性B细胞标志分子CD27表达。结果:FK506作为OVA蛋白佐剂,能够显著提高小鼠OVA特异性的IgG水平,增强体液免疫水平;免疫后的小鼠Tfh细胞表达IL-21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对照组。同时,B细胞表达IL-21R及记忆性B细胞标志分子CD27显著高于其他对照组。表明FK506作为佐剂刺激Tfh细胞表达IL-21,作用于B细胞增强抗体水平。结论:FK506能够作为蛋白疫苗佐剂刺激Tfh细胞表达IL-21;IL-21可能通过与B细胞表面IL-21R作用,增强抗体的分泌;并刺激记忆性B细胞的产生,进而增强体液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Tfh细胞)及其亚类失衡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HSP)及紫癜性肾炎(HSP nephritis,HSP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收集确诊的HSP患儿45例,根据肾脏受累情况分为3组:无肾脏受累组(A组)21例,孤立性血尿组(B组)12例,血尿合并蛋白尿组(C组)12例,另收集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儿童17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fh(CD3~+CD4~+CXCR5~+)细胞及其亚类Tfh1(CCR6~-CXCR3~+Tfh),Tfh2(CCR6~-CXCR3~-Tfh),Tfh17(CCR6~+CXCR3~-Tfh)比例,同时检测ICOS及OX40在Tfh细胞及其亚类上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C组Tfh细胞及表达ICOS水平都明显增高(P0.05);C组Tfh2细胞、(Tfh2~+Tfh17)/Tfh1、Tfh细胞OX40和ICOS表达、Tfh2细胞ICOS表达均上调,而Tfh1细胞水平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Tfh1细胞、Tfh2细胞、Tfh17细胞及这些亚类细胞上ICOS和OX40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SP各组间比较,C组Tfh细胞比例较A、B组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间Tfh细胞无差异(P0.05)。进一步发现外周血Tfh细胞、Tfh2细胞、Tfh细胞上ICOS和OX40表达与血清IgA水平成正相关,而Tfh1细胞与IgA水平成负相关,Tfh17细胞与IgA无相关性。结论 Tfh亚类紊乱(Tfh2增加,Tfh1降低)参与了HSP及HPSN发生。而Tfh可能通过ICOS和OX40信号通路参与HSP高IgA血症,但其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和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的表达,并确定其与疾病活动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募集RA患者30例、健康对照26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CD8~+的效应记忆T细胞(Tem)和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比例,而后检测淋巴细胞亚群中PD-1和ICOS阳性的细胞比例;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其与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 RA组患者外周血Tem和Tfh细胞绝对数增高, Tem和Tfh细胞的ICOS与PD-1表达增加; RA组患者外周血CD3~+CD8~+ Tem和Tfh细胞ICOS和PD-1表达水平与DAS28之间呈正相关。结论外周血CD3~+CD8~+ Tem和Tfh细胞PD-1和ICOS可能参与RA的发生发展,并可能作为RA活动度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背景:慢性根尖周炎症导致根尖周骨质破坏及缺损并不少见,若不能及时消除炎症终止骨吸收和牙龈组织的破坏,修复根尖周组织缺损,最终将导致牙丧失。脱细胞真皮基质和珊瑚羟基磷灰石在动物实验中常用于修复牙周损伤。目的:评价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与珊瑚羟基磷灰石两种材料联合修复根尖周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6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异体脱细胞基质与珊瑚羟基磷灰石联合修复根尖周组织缺损;对照组患者不植入任何材料。2组患者均行根尖切除及根尖倒充。修复后1周及6,12个月复诊,通过临床症状和 X 射线片检查评价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修复1个月后,实验组患者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全部存活,因修整瘘管口周围炎性的肉芽组织导致的牙龈组织缺损已经愈合。在修复12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修复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患者修复6个月后骨缺损区阴影基本消失,珊瑚羟基磷灰石颗粒间的透射影减小,出现有一定致密度的影像,提示有新骨长入;12个月后珊瑚羟基磷灰石颗粒密度已接近正常的骨组织密度,与正常骨组织之间有密度移行改变,逐渐与牙槽骨形成骨融合。异体脱细胞基质与珊瑚羟基磷灰石的生物相容性良好。提示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与珊瑚羟基磷灰石联合修复根尖周组织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Henoch Sch?nlein purpura,HSP)患儿外周血滤泡调节性T细胞(follicular regulatory T cells,Tfr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Tfh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肾脏受累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98例HSP患儿为研究组,同时段6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根据患儿肾脏受累情况将研究组分为无肾脏累及组44例(A组)、孤立性血尿组22例(B组)以及血尿合并蛋白尿组32例(C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入组儿童外周血Tfh、Tfr细胞比例,采用RT-PCR法检测细胞相关调控因子(Bcl-6、c-MAF、Blimp-1、PD-1)mRNA的表达,并比较4组之间的水平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外周血Tfh、Tfr细胞水平与血清IgA的相关性。结果 4组受试者外周血Tfh、Tfr细胞以及Tfh/Tfr比值、血清Ig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研究组IgA、Tfh和Tfh/Tfr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Tf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组Tfh水平和Tfh/Tfr比值明显高于A、B组,而Tfr水平明显低于A、B组(P0.05)。研究组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的Blimp-1 mRNA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D-1 mRN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外周血CD4+T细胞的Blimp-1 mRNA明显低于对照组,而Bcl-6、c-MAF m RN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儿Tfr细胞水平与血清IgA表达量呈负相关性(r=-0.683, P0.001),患儿Tfh细胞水平与血清IgA表达量呈正相关性(r=0.594,P0.001)。结论 Tfh、Tfr细胞紊乱(Tfh增加,Tfr降低)导致HSP患儿免疫功能异常活化,促进自身损抗体的分泌,从而参与HSP的发生、发展过程,Tfh/Tfr比值与患儿肾脏受累程度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细胞( T follicular helper , Tfh)在儿童持续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persistent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 pITP )免疫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pITP患儿2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循环CD4+CXCR5+ICOShigh PD-1high T ( cTfh)细胞比例及CD19+B细胞ICOSL(inducible co-stimulator ligand)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Bcl-6、c-Maf、IL-21 mRNA及CD19+B细胞ICOSL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IL-2、IL-6、IL-21浓度。结果(1)pITP患儿cTfh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7.45±9.04)% vs (7.57±2.57)%, P<0.05],地塞米松(DEX)治疗7 d后cTfh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治疗前[(5.93±1.64)%vs (17.45±9.04)%,P<0.05];(2)Tfh细胞转录调节因子Bcl-6及c-Maf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3)pITP患儿CD19+B细胞ICOSL蛋白和基因表达明显增高(P<0.05),DEX治疗后CD19+B细胞ICOSL表达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4)Tfh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21血浓度和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DEX 治疗后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2及IL-6血浆浓度治疗前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ICOSL和IL-21表达异常所致Tfh细胞过度活化可能与pITP患儿免疫发病机制有关;B细胞持续高表达ICOSL和IL-21持续高水平可能是导致pITP患儿病情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 Tfh)是辅助B细胞的主要CD4+T细胞亚群,其特点是表达转录因子B细胞淋巴瘤6(B-cell lymphoma 6,Bcl-6)以及趋化因子受体5(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5,CXCR5)、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 ICOS)、PD-1等表面分子和产生细胞因子IL-21。Tfh的分化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 pSS)是一种以外分泌腺局灶性淋巴细胞浸润为特点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fh参与pSS的发病过程,是pSS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一些治疗pSS的药物可影响Tfh从而缓解病情。该文对近年来Tfh在pSS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重组干扰素-α(IFN-α)佐剂在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重组疫苗免疫应答中对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T helper cells,Tfh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为IFN-α佐剂免疫调节的新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6周龄雌性Balb/c小鼠分为3组,实验组联合免疫表达猪IFN-α的重组腺病毒(r Ad5po IFN-α)和表达FMDV VP1的重组腺病毒(r Ad5VP1),另设2对照组,分别注射r Ad5VP1和空载体腺病毒(Advirus)。免疫后7 d,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淋巴细胞中Tfh细胞(CD4+CXCR5+PD-1+)和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GC)B细胞(B220+GL-7+)的增殖分化;real-time PCR技术检测Tfh细胞转录因子Bcl-6m RNA的表达水平;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2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单独免疫r Ad5VP1组相比,联合免疫r Ad5po IFN-α和r Ad5VP1能明显促进FMD重组腺病毒疫苗诱导小鼠Tfh细胞和GC B细胞的增殖分化;重组IFN-α能明显促进FMD重组腺病毒疫苗诱导小鼠Bcl-6 m RNA的表达,提高小鼠血清中IL-21蛋白的分泌水平。结论重组IFN-α能有效增强FMD疫苗诱导小鼠Tfh细胞免疫,为IFN-α佐剂免疫调节作用的新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可溶性融合蛋白(ICOSIg)能否向不成熟DCs传递逆向信号及其性质。方法:以流式细胞仪结合特异性抗体检测DCs表型分子改变;以ELISA检测培养上清细胞因子变化;以RT-PCR检测各组DCs细胞内细胞因子及受体、趋化因子等mRNA表达水平。结果:ICOSIg或膜锚定ICOS作用于不成熟DCs,均可诱导其高表达MHC-Ⅱ、CD80、CD86和CD83等表型分子;促进DCs特异性分泌IL-6。结论:ICOS作用于不成熟DCs表面的ICOSL可以向DCs细胞传递逆向信号,诱导DCs细胞高分泌IL-6,同时其表面重要的表型分子也上调,可能参与了DCs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其信号转导机制可能涉及p38-MAPK通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小RNA 204(miR-20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可能分子机制。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60例肝细胞癌及对应癌旁肝组织,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miR-204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iR-204下游潜在靶点Bcl-2与组蛋白脱乙酰酶1(Sirt1)的表达;用人工合成的miR-204模拟物转染人SMMC-7721肝癌细胞,MTT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SMMC-7721细胞的增殖、凋亡的情况,q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Bcl-2与Sirt1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miR-204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应癌旁组织;肝癌组织中miR-204低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个数、肿瘤TNM分期显著相关;miR-204低表达组Bcl-2与Sirt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miR-204高表达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miR-204与Bcl-2、Sirt1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miR-204可显著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并下调Bcl-2与Sirt1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miR-204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并与肝癌恶性临床病理特征有关,miR-204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的作用可能与下调Bcl-2和Sirt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