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目的:制备奥昔布宁凝胶剂,评价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以氮酮为促透剂,以羟丙甲基纤维素为凝胶基质,正交法设计处方,用扩散池进行奥昔布宁凝胶剂12h的经皮扩散试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累计释放浓度,用时间滞留法求算经皮渗透参数。结果:奥昔布宁凝胶剂经度扩散参数分别为T_(lag)3.3h,D7.95E-07cm~2.h~(-1),Km20.91,Jss2.11E-04mmol.cm~(-2).h~(-1),12h体外累计释放量为(11.11±0.96)%。结论:奥昔布宁凝胶剂透过率高,渗透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单剂量和多剂量口服奥昔布宁缓释片/胶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考察缓释制剂达稳态的趋势和程度。方法:18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口服试验制剂奥昔布宁缓释片(T1)、缓释胶囊(T2)和参比制剂(R)10mg,取血浆经去蛋白处理,采用液相-质谱法(LC-MS)测定单剂量和多剂量给药奥昔布宁血浓度,计算各制剂奥昔布宁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单剂量给药奥昔布宁缓释胶囊、缓释片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峰值降低,相对于普通片生物利用度F(%)分别为(107.17±10.89)%和(104.52±10.48)%。多剂量给药,奥昔布宁缓释胶囊波动系数明显小于普通片。结论: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为生物等效制剂。试验制剂具有释放缓慢(达峰时延迟)、波动度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盐酸奥昔布宁醇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透皮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采用乙醇注入均质法制备盐酸奥昔布宁醇质体,正交设计优化处方。用动态光散射测定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其形态;水平透皮扩散试验仪考察其大鼠离体皮肤经皮渗透量。蛋黄卵磷脂、乙醇、盐酸奥昔布宁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45%和5%时,制备的醇质体平均粒径为(98±12)nm,包封率为(48.1±1.4)%。各种盐酸奥昔布宁制品24 h的经皮渗透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醇脂质体(盐酸奥昔布宁5%)、除去游离药物的醇脂质体(盐酸奥昔布宁2.4%)、物理混合物(盐酸奥昔布宁5%)、无水乙醇(盐酸奥昔布宁5%)、质量分数为45%的乙醇溶液(盐酸奥昔布宁5%)。研究表明醇脂质体是盐酸奥昔布宁经皮给药系统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辛伐他汀渗透泵型控释片体外释放度的方法。方法:以5.0 g/L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为释放递质,转速100 r/min;递质温度3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二部附录XC转篮法操作,分别于0.5,1.0,1.5,2.0,3.0,4.0,6.0,8.0,12.0,24.0 h取样10 ml,及时补加同温度、同体积的相应递质。取续滤液稀释适当倍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二部附录ⅣA分光光度法,在238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不同时间样品液浓度,计算药物的累积释放百分率Q。结果:浓度在2.048~16.384μg/ml时,辛伐他汀-5.0 g/L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的浓度与吸收度线性关系良好:c=16.591 0A-0.038 3(r=0.999 8),回收率与精密度良好。结论:紫外分光光度法可准确地测定辛伐他汀渗透泵型控释片的体外释放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溴吡斯的明缓释片的体外释放和体内药代动力学,并研究其体内外相关性.[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XD释放度测定第二法,以磷酸缓冲液为释放介质,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溴吡斯的明的累积释放百分率.6只新西兰兔采用自身交叉给药方案,单剂量口服溴吡斯的明缓释片和普通片后,采用HPLC-紫外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体内血药浓度.[结果]溴吡斯的明缓释片12h体外累积释放率达98.6%,其体内药动学参数如下:tmax为(4.001±0.004)h;Cmax为(15.442±0.215)mg/L;AUC0-∞为200.557±3.357.Loo-Riegelman法计算溴吡斯的明缓释片体内外的相关性,其体内累积吸收百分率与体外累积释放百分数X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为:fa=0.4851,fr+3.8377,r=0.9865,大于临界值r6.0.01(P<0.01).[结论]溴吡斯的明缓释片释放行为的体内外相关性显著,通过体外释放行为可预测其体内释放动力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溴吡斯的明缓释片的体外释放和体内药代动力学,并研究其体内外相关性。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XD释放度测定第二法,以磷酸缓冲液为释放介质,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溴吡斯的明的累积释放百分率。6只新西兰兔采用自身交叉给药方案,单剂量口服溴吡斯的明缓释片和普通片后,采用HPLC-紫外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体内血药浓度。结果溴吡斯的明缓释片12 h体外累积释放率达98.6%,其体内药动学参数如下:tmax为(4.001±0.004)h;Cmax为(15.442±0.215)mg/L;AUC0-∞为200.557±3.357。Loo-Riegelman法计算溴吡斯的明缓释片体内外的相关性,其体内累积吸收百分率与体外累积释放百分数X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为:fa=0.485 1 fr+3.837 7,r=0.986 5,大于临界值r6,0.01(P<0.01)。结论溴吡斯的明缓释片释放行为的体内外相关性显著,通过体外释放行为可预测其体内释放动力学。  相似文献   

7.
氢溴酸高乌甲素双层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与处方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氢溴酸高乌甲素双层渗透泵控释片,并优选最佳处方.方法 以累积释放度为评价指标,设计单因素实验考察聚氧乙烯N750(PEO N750)、聚氧乙烯WSR303 (PEO WSR303)、增塑剂用量及包衣增重对释药行为的影响.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对优化后处方的体外释药行为进行模型拟合.结果 正交试验结果显示,包衣增重对释药行为影响显著(P<0.05).最佳处方为:含药层氢溴酸高乌甲素20 mg,PEO N750用量为160 mg,NaCl为30mg;助推层中PEO WSR303用量为75 mg,NaCl为20 mg;增塑剂PEG 4000用量为10%,包衣增重5%.氢溴酸高乌甲素双层渗透泵控释片在12 h内释药速率恒定,药物基本释放完全(95.02%).结论 氢溴酸高乌甲素双层渗透泵控释片工艺稳定,体外释药行为在12 h内具有零级释放特征(r=0.992 1),达到控释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制褪黑素双层控释片,研究其药动学性质。方法:以HPMC、硬脂酸为骨架材料,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和双层压片工艺,制备褪黑素双层控释片。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体外释放和Beagle犬随机交叉口服单剂褪黑素片(3 mg)和褪黑素双层控释片(6 mg)后血浆中褪黑素浓度,推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褪黑素双层控释片和褪黑素片有关药动学参数如下:t1/2Ke分别为(3.27±0.89),(1.21±0.52)h;cmax为(8.31±5.11),(11.27±3.77)ng/mL;tmax为(1.00±0.37),(0.50±0.18)h;AUC0~t为(38.03±16.45),(25.23±7.71)ng/mL.h。结论:研制的褪黑素双层控释片具有显著的速释和缓释作用特性。达峰时间与普通片没有显著性差异。体内平均滞留时间显著长于普通片。体外释放和体内吸收符合生理节律需要。褪黑素双层控释片的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LC—MS/MS法对自制微孔型盐酸文拉法辛渗透泵控释片在比格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进行研究。方法8只比格犬随机分成2组,分别单剂量口服受试制剂(自制微孔型盐酸文拉法辛渗透泵控释片)和参比制剂(市售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在相应的时间点采集血样,经1周的清洗期后交叉给药。采用LC—MS/MS法测定比格犬体内文拉法辛血药浓度,使用WinNonlin5.2应用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各药代动力学参数:半衰期(T1/2)分别为2.86、3.15h,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3.25、7.50h,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253.72、127.14ng/ml,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3126.14、1552.80ng·ml^-1·h^-1,平均滞留时间(MRT(0-∞))分别为13.79、10.35h。结论该测试方法简便可行,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在吸收的速度和程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受试制剂生物利用度较高,二者生物不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丹参多组分渗透泵控释片处方及其制备工艺,并对影响其累积释放度的各种因素进行考察,使丹参各组分达到同步释放。方法以丹参有效成分累积释放度为指标,分别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设计法考察各因素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促渗剂的用量、致孔剂的用量以及衣膜增重率对药物释药具较大影响;两种指标性成分体外释放相似性良好,12 h累积释药均在90%左右且呈零级释放,并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得到了最终处方。结论丹参提取物可制备成释药恒速、完全的渗透泵控释片,达到了控释目的。  相似文献   

11.
SIVmac251的MID100为32TCID,而SIVmac239的MID100高于320TCID。体内滴定感染成功的5只猴(SIVmac2513只,SIVmac2392只)和用ZMID100SIVmac251感染的7只猴感染后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并出现规律性的血浆病毒血症和抗体反应。SIVmac251感染的7只恒河猴和2只食蟹猴的淋巴结和脾脏的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现规律的SIVmac感染后的组织学变化。上述结果表明两株SIVmac均能诱发SIVmac感染猴的系列表现和变化,可应用于抗艾滋病药物猴体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建设研究型医院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研究型医院的提出,与研究型大学有关,但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鲜见报道.作者认为,研究型医院的定义是:以完成临床医疗工作为基本任务,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突出优势,以创新性科学研究为重要使命,以制定和修定临床医学标准和规范为水平标志的大型综合型医院.文中作者还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在解放军总医院的建设实践,对研究型医院的特征、功能、分类及评估做了系统讨论,对我国未来研究型医院的建设目标提出了初步设想;明确了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特别讨论了建设研究型医院需要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eavage activity of ribozymes directed against 2 sites of PDGF receptorP subunit cDNA gene in vitro. Methods: The 608 bp fragment of PDGF receptor β subunit cDNA was clonedinto T-vector under the control of T7 promoter, named pPDGFR-β. Two ribozymes were designed to cleavethe CUU sequence at codon 45 and codon 252 of PDGF receptor β subunit mRNA respectively. These 2 ham-merhead ribozyme genes were cloned into vector PI. 5 between 5' -cis ribozyme and 3' -cis ribozyme to gener-ate the plasmids of pRZ1 and pRZ2. The pPDGFR-β, pRZl and pRZ2 were linearized and then transcribedwith T7 promoter in vitro. Results: The RZ1 showed high cleavage activity in vitro, but the RZ2 showed nocleavage activity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Conclusion: The cleavage site selec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cleavage activities of ribozym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胃置纵隔位颈部胃食管吻合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住院手术治疗的2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术后2例发生颈部吻合口瘘,经局部换药短期内瘘口愈合,2例发生喉返神经损伤,无心肺并发症和死亡。术后存活2年达70%,存活4年达30%。3个月后进食基本正常。结论对于食管癌患者的手术操作,尽量采用创伤小,减轻心肺干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根治效果,提高术后远期疗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聚于胃,关于肺”指出咳嗽与肺胃相关。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为小儿久咳的根本原因,调理脾胃是治疗小儿久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中法医学教育制度的异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于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作为FFI(实习住院医生)工作于法国里昂一大附属Edouard Herriot医院烧伤整形中心,对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有了较深切的体会。现将其与中国的医学教育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并结合目前国内一些不容乐观的教育和医疗现状,提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对 8 0例低血清钾患者作血清镁测定 ,发现其中 7例患者伴有低镁血症 ,并对其进行分析 ,提示临床对严重复合性酸碱失衡、电解质失衡患者应作全套电解质分析 ,给患者以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杨梅素体内外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Century SIL BDS C18(200 mm×4.6 m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水-磷酸(57∶43∶0.02),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0 m L/min,柱温:30℃。结果:杨梅素溶液在体外的线性范围是8.72μg/m L~17.44μg/m L,体内的线性范围是30μg/m L~130μg/m L。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我室制备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程多肽(Ph—SA)对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体内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Ph-SA对69株临床分离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腹腔感染后经尾静脉注射药物方法测定Ph—SA及对照药物对小鼠的体内保护作用。结果体外抗菌试验结果显示Ph-S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强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耐药株和敏感株的MIC50分别为8mg/L和0.5mg/L,按相对分子质量差异换算,强于万古霉素12倍和48倍;体内抗菌试验结果显示:Ph—SA对MRSA菌株ATCC BAA-42抗菌效力极强,按相对分子质量差异换算,至少强于万古霉素59倍。结论Ph-SA对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内外均呈现极强的抗菌活性,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适合猪蛔虫幼虫体外培养的最佳条件。方法将猪蛔虫幼虫在不同培养液(KW-2、RPMI-1640、DMEM(含酚红)、DMEM(不含酚红))中进行培养,并观察其存活、生长以及发育情况。结果幼虫在KW-2培养液中生长情况最好,虫体活力很强,3d后成活率最高达87.67%,其次是在RPMI-1640培养液中。在培养液DMEM(含酚红)、DMEM(不含酚红)中生长情况较差,存活不超过7d。其中KW-2培养液中在4~5d出现虫体头端有松动的鞘出现,在RPMI-1640培养液中7~8d出现鞘松动,DMEM(含酚红)、DMEM(不含酚红)中未发现有脱鞘现象出现。结论猪蛔虫的体外培养的最佳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从而为研究寄生线虫的发育生物学以及特异性发育的功能基因组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