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影响本院中医护理技术临床运用和发展的因素,包括学科内涵模糊、医院护士缺编、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知识及临证能力薄弱、护理工作性质对技术操作应用的约束、中医技术收费不合理等.建议中医护理管理机构和临床专家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界定中医护理技术范畴,建立专业认证制度,解决好本院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现象、完善终生教育体系,提高中医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加强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倡导人性化护理服务,以促进调动护士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积极性,提升中医护理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一步促进中医护理方案的落实,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方法进行全员培训,加强患者教育,优化中医护理方案评价标准,定期督查。结果 2016年度实施14种中医护理方案的969名患者、2024人次中医护理治疗,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满意度和依从性分别达到98.37%和97.92%,比2015年度分别提升19.81%和19.62%,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认可度明显提高,护士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水平也明显上升。结论员工培训、患者教育、方案优化和定期督查四联法对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的推广和落实有很好的作用,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和依从性,促进了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方案的熟悉,提升了护士中医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李红  李涛  任玉珍 《全科护理》2014,(15):1404-1404
探索中医护理方案在综合医院的应用。通过在相关科室实施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经过系统化培训学习,我院护理人员对中医知识的认识有所提升。中医护理方案在综合医院的临床应用需要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与护理技能的培训,从而加大中医知识的传承力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中医护理操作技术项目在我院的临床应用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方法 借医院等级评审检查的机会,对我院10个科室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各科室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掌握不熟练,开展情况不够普及,在开展的项目中,主要是涂药法、穴位按摩法、耳穴埋豆法、熏洗法。结论 医院护理人员缺编,护士对中医护理技术认识不够,无医嘱等,是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应用局限性的主要原因。急需培养一批理论扎实、技术熟练的中医护理人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文献回顾,分析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的现状,拟定干预对策,促进其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方法经计算机检索CNKI、CBM、VIP、万方数据库,收集和整理2000年1月-2012年12月有关中医护理操作类调查文献258篇,根据文献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检索标准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最终纳入调查类文献11篇,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开展百分率超过50%的项目较少,且各医院情况不尽相同;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掌握情况也不能与西医护理技术相比;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存在因人力资源紧缺、缺乏相应中医护理操作医嘱、护理人员对其态度积极性较低等诸多问题。结论尽管中医护理技术以其直观安全、收费低廉、创伤小等优点被国内外医患广泛接受,但其目前临床开展情况、护理人员的掌握情况都阻碍了其发展。提示在响应国家号召基础之上,教育培训相关护理人员使其专业化、补充足够的人力完成中医特色护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如何实施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推广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方法:成立中医护理方案管理小组,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对胸痹胸痛病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改善患者症状,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中医护理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推广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提高了患者对中医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论:综合医院推广中医优势病种护理方案具有重大意义,能够满足患者的中医护理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7.
侯庆梅  杨丽华 《护理学报》2016,23(10):34-37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肿瘤科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应用现状及护理人员对中医技术应用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江苏省中医院2015年1—6月使用过中医护理技能的住院患者展开深入分析。结果肿瘤科中医护理技能按使用频次排名前6位的依次为艾灸、耳穴埋豆、中药外敷、穴位按摩、中药涂药、中药熏洗;而恶心呕吐、盗汗、乏力、纳差、便秘、呃逆成为各项中医技术开展主要针对的症状;护理工作性质、中医项目收费低以及护理人员缺编成为肿瘤科中医操作技术临床实施受限的主要原因;90.2%的护士认可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发展前景。结论肿瘤科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开展积极、发展潜力尚可,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促使中医技术收费标准化、科学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将有助于中医护理工作在肿瘤科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评价在中医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8年在本院选取20位护理人员,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护理人员分为两组(10位/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优化的护理质量评价。结果观察组中医护理常规应用、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医护理效果评价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质量评价经使用后,可在中医护理管理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能够明显改善护患间的关系,在实际护理操作中其服务质量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分析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浙江省内中医院的临床应用现状.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自设问卷对省内17家中医院612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各级中医院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掌握的较好,但总体开展情况不够普及,被调查者选择偶尔采用、常规开展、广泛开展的分别为54.1%、26.1%、9.2%;在开展的项目中,排在前7位的主要是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雾化吸入法、湿敷法、刮痧法、穴位按摩法、拔罐法和水针法.毫针法和灸法三级医院排在第10、11位,二级医院排在第9、10位.结论 医院护理人员缺编,护士对中医护理技术认识不够等是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急需培养一批理论扎实、技术熟练的中医护理人才.  相似文献   

10.
黄裕 《当代临床医刊》2016,(1):1881-1882
目的探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下发的《13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对针灸、推拿、脊柱骨科2014年8~11月收治的29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中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结果实施中医护理方案既能提高患者常见症状的施护效果,也能提高患者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依从性及满意度。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效果好,对临床积极应用中医护理技术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万媛  王莉 《上海护理》2020,20(10):52-54
基于SWOT分析法,探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护理方案实施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包括:成立中医护理质控小组,选派专人负责中医护理工作及分层对工作人员培训中医知识等。通过实施以上措施,《52个疾病中医护理方案》正式实施48个;自拟并实施中医护理方案6个,临床实际执行中医护理方案54个;护理操作中医适宜技术由2013年的20种增加到2018年的34种;单个中医适宜技术的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等。可见,相关措施不仅提高了中医护理质量,而且促进了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专科病证中医护理特色方案并观察应用效果。方法 制定13个常见专科病证中医护理特色方案,由多部门协作将此方案应用于中医护理门诊。结果 方案应用后,中医护理门诊就诊量、各项中医护理技术实施量较方案应用前有明显增长,常见病证中医特色护理实施效果优于方案应用前,患者对中医护理门诊的满意度评分高于方案应用前。结论 专科病证中医护理特色方案的构建及临床应用增加了中医护理门诊就诊量,提升了中医护理实施效果,提高了患者对中医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升临床实习护生中医护理技能,培养实用性中医护理人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5月在肾病科实习的护生4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观察组采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BL)联合以病例为引导教学法(CBS),护生针对病人的病情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全程跟踪中医护理技术实施效果;对照组护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实施中医护理技术,比较两组护生中医护理理论、操作考试成绩和中医护理技能临床应用能力。[结果]两组护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结合临床实际病例的专科技能应用考核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L联合CBS教学法能有效提升护生应用中医护理技能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对提升护生的中医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我国公立三级甲等中医院住院病人的中医护理服务供需差异展开调查,探讨提升中医护理特色服务方案。[方法]采用多中心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针对3所公立三级甲等中医院36个科室的3 585例住院病人,应用病人中医护理服务需求问卷、实际开展服务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其住院期间中医护理服务需求与实际开展中医护理服务情况。[结果]中医护理服务需求和实际开展服务情况在中医饮食指导、情志护理、中药调护、康复护理、养生保健、中医护理操作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病人中医护理服务需求与实际开展服务情况差异最大的前5项是: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注意事项、个性化饮食指导、常见疾病家庭康复护理知识、个性化康复训练疗法、中药的服法;不同科室间病人中医护理服务需求和实际开展服务情况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消化内科中医饮食指导、乳腺外科养生保健、骨伤科康复护理及泌尿外科中医护理操作差异最大。[结论]住院病人中医护理服务需求与实际开展服务项目存在差异,护理人员应充分关注专科专病中医护理服务的开展情况,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移动护理系统中的中医护理模块的构建在临床中医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比较应用中医护理模块前1年(2015年)与应用模块后2年(2016年、2017年)每项中医护理操作项目的实施人数和实施数量。结果中医护理模块的构建可以明显提升中医操作次数和人数。中医操作人数占住院患者比例在2015~2017年分别为70.9%、91.9%和97.5%,3年之间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6.69,P=0.000),2016年较2015年中医操作次数和人数增加了142.5%和133.2%,2017年中医操作项目使用效果也优于2016年。2015年未使用中医护理操作模块时,中医护理项目仅开展了4项,而在2016年应用中医护理模块之后,住院患者开展的中医护理项目增加至11项,至2017年增加至15项。结论移动护理系统中开发并使用中医护理模块,可以明显提升临床中医护理操作项目开展的数量,可显著提高护士对中医方案的应用掌握效果,促进护理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中医护理技术进行难度分级,确立准入管理机制,以提高护理人员中医护理技术水平,实现分层次培训。方法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36名专家进行3轮问卷调查,形成中医护理技术的难度分级并给出准入管理建议。结果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分级结果:中医护理技术项目的平均难度水平在5.57,68%属于中、低难度水平的项目。其中耳针法等7项针刺法为高难度操作;穴位按摩等8项技术操作为中难度操作;中药煎煮等7项技术操作为低难度操作。中医护理技术准入机制:(1)高难度技术操作准入建议本科及以上学历、主管护师、10年以上中医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且必须接受过1年以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理论和实践专项培训;(2)中难度技术操作准入建议大专及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从事中医护理工作5年以上、经过6个月以上中医理论和技能系统培训;(3)低难度技术操作准入建议中专及以上学历、护士以上职称、从事中医护理工作2年以上、经过3个月以上中医理论和技能系统培训。结论中医护理技术难度分级及准入机制的确立,为护理人员资质培训内容的界定、中医临床护理技术操作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通过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中11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共计217例病人的临床应用,结合参与"中医护理优势病种护理方案"骨痹(骨关节病)、黄疸病、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病的梳理情况,对照《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006版)中的护理常规的临床应用,探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  相似文献   

18.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适应中医临床需要,对振兴中医、保证医院声誉,提高医疗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中医临床应用型的护理人才,近几年来,我们狠抓了以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为主的护理人员在职培训,使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辩证施护水平不断提高,确保了中医临床的疗效。曾多次荣获省、市中医系统护理竞赛前三名,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领导的表杨。1990年护理质量竞赛又被评为全市第一,获得了“天使杯”流动奖杯。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相似文献   

19.
郭艺  陈祖琨 《全科护理》2016,(19):1971-1973
综述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现状,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应用中对缓解病人关节肿胀、疼痛,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生存质量等方面效果明显,今后需要进一步挖掘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规范护理操作流程,辨证施护,探索类风湿性关节炎行之有效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完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临床护理路径,丰富尪痹中医护理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在提高中医病房患者对中医护理操作满意度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成立品管圈、组织确定品管圈主题、制定品管圈活动计划,建立规范化中医护理培训体系,量化考核方案,进一步完善中医护理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增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比较活动实施前后患者对中医护理操作的满意度。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中医病房患者对中医护理操作满意率远远高于实施前(P 0. 05),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均明显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患者对中医护理操作满意度的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