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去氢吴茱萸碱是吴茱萸中主要的生物碱类成分.为研究吴茱萸主要生物碱成分在大鼠脑脊液中的代谢和在脑组织中的分布,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去氢吴茱萸碱以1∶1∶1的质量比混合,以15 mg/kg的剂量灌胃给予大鼠.本文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脑脊液和脑组织中三个生物碱成分的液质联用方法,测定结果显示,三个生物碱...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东北红豆杉中分离纯化出一种产三尖杉宁碱的内生真菌,为三尖杉宁碱的来源提供了新的途径.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东北红豆杉叶内生真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PLC-Orbitrap-MS/MS)法对内生真菌发酵液提取物成分进行分析,并通过表面形态观察及真菌ITS序列对产三尖杉宁碱的内生真菌进行种属鉴定.结果:内生真菌Y32可特异性产三尖杉宁碱,菌落呈现花纹放射状,中心呈现棕色,边缘呈现白色;经ITS序列比对,该菌与Xylaria primorskensis ITS序列相似性为98%.结论:从东北红豆杉中分离到一株产三尖杉宁碱的内生真菌Y32,鉴定为滨海炭角菌(Xylaria primorskensis).  相似文献   

3.
吴茱萸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吴茱萸的活性成分。方法用硅胶色谱技术和重结晶等方法分离化学成分,用IR、NMR和MS等波谱方法确定其结构。结果获得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吴茱萸碱(Ⅰ)、吴茱萸次碱(Ⅱ)、吴茱萸内酯(Ⅲ)和羟基吴茱萸碱(Ⅳ)。结论 首次系统归属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波谱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吴茱萸药材中去氢吴茱萸碱、二氢吴茱萸次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1-甲基-2-[(Z)-5-十一碳烯]-4-(1H)-喹诺酮、吴茱萸卡品碱、1-甲基-2-[(6Z,9Z)-6,9-十五碳二烯]-4-(1H)-喹诺酮、二氢吴茱萸卡品碱8种生物碱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  相似文献   

5.
范瑜珊 《海峡药学》2014,(10):141-145
目的通过组织块分离法从闽浙马尾杉中分离内生真菌,利用LC-MS/MS筛选产石杉碱甲的内生真菌。方法将采集到的新鲜植物闽浙马尾杉进行表面灭菌消毒及将植物的根际土壤稀释,接种于含有3%的链霉素的PDA平板培养基上,挑取尖端菌丝进行分离、纯化和保藏;通过石杉碱甲菌株LC-MS/MS法对分离到的内生真菌进行快速的筛选,筛选出产石杉碱甲的内生真菌。结论通过组织块及稀释平板法从闽浙马尾杉植物中分离到306株内生真菌,其中根(G)8株,茎(J)65株,叶(Y)173株,茎尖(M)60株。通过LC-MS/MS筛选法共筛选到产石杉碱甲菌株15株,其中根(c)o株,茎(J)2株,叶(Y)11株,茎尖(M)2株。  相似文献   

6.
吴茱萸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吴茱萸的有效成分。方法运用色谱法及重结晶法进行分离和纯化。结果从芸香科植物吴茱萸 (Evodiarutaecarpa (Juss .)Benth .)中分离得到 6个化合物 ,经综合分析分别鉴定为吴茱萸碱 (evodiamine ,Ⅰ )、去氢吴茱萸碱 (dehydroevodiamine ,Ⅱ )、吴茱萸内酯 (limonin ,Ⅲ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 (p hydroxy benzoicacidethylester ,Ⅳ )、小檗碱 (berberine ,Ⅴ )、齐墩果酸 (oleanolicacid ,Ⅵ )。结论其中化合物Ⅳ、Ⅴ、Ⅵ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吴茱萸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奇志  梁敬钰 《药学学报》2004,39(8):605-608
目的研究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法、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吴茱萸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鉴定出其中的10个化合物,分别为吴茱萸宁碱(evodianinine, 1)、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 2)、 吴茱萸碱(evodiamine, 3)、吴茱萸酰胺I(wuchuyuamide I, 4)、羟基吴茱萸碱(hydroxyevodiamine, 5)、柠檬苦味素(limonin, 6)、胡萝卜苷(daucosterol, 7)、三十碳酸(triacontanoic acid, 8)、二十九烷(nonacosane, 9)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 10)。结论通过UV,IR,ESI-MS,HREIMS,1HNMR,13CNMR,HMQC,HMBC和NOESY分析,鉴定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命名为吴茱萸宁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吴茱萸中成分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内酯和辛弗林在体外对人胚肾细胞(HEK-293)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内酯和辛弗林对肾细胞活力的影响;给药后检测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功能性指标乳酸脱氢酶(LDH)含量;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对给药后的细胞形态进行观察。结果 MTT法显示,8.3~33.2 g.mL-1的吴茱萸碱、5~40 g.mL-1的吴茱萸次碱和50~200 g.mL-1的吴茱萸内酯对HEK-293细胞活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 or 0.05),辛弗林对肾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4.15~33.2 g.mL-1的吴茱萸碱、5~20 g.mL-1的吴茱萸次碱和50~200 g.mL-1的吴茱萸内酯能显著升高肾细胞上清液中的LDH(P<0.01),给予辛弗林后LDH无变化。给予4.15~33.2 g.mL-1的吴茱萸碱和100~200 g.mL-1的吴茱萸内酯后,肾细胞均不同程度的皱缩、减少、甚至死亡,吴茱萸次碱和辛弗林对肾细胞形态无明显影响。结论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吴茱萸内酯对肾细胞均有毒性作用,而辛弗林对肾细胞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南药学》2015,(8):858-862
目的考察吴茱萸不同采收期的主要成分的差异,为吴茱萸药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应用HPLC方法测定吴茱萸果实中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以此为指标考察不同采收期药材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吴茱萸品种随成熟期不同,生物碱含量呈先升高、再保持稳定、最后随药材的老熟而呈降低的趋势。结论湖南浏阳地区吴茱萸的最佳采收期是8月底,湖南浏阳地区石虎的最佳采收期是9月初,广西柳城地区疏毛吴茱萸的最佳采收期是8月中下旬,广西桂林地区疏毛吴茱萸的最佳采收期是8月中旬。  相似文献   

10.
34种吴茱萸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建立了吴茱萸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并用该法测定了 34种不同产地及不同炮制方法吴茱萸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 .采用峰面积内标法定量 .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在 0 5~ 2 0g/mL范围内均呈线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9999、0 9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6 6 %、96 0 %  相似文献   

11.
A new natural product, 10-hydroxyrutaecarpine (1), and a rarely new glycosidic alkaloid, rutaecarpine-10-O-rutinoside (2), along with the known compounds rutaecarpine (3), evodiamine, wuzhuyuamide-I, and dehydroevodiamine were isolated from the butanol fraction of 70% ethanol aqueous extract of the dried and nearly ripe fruits of 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spectroscopic dat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银杏内生真菌在浙江天目山地区和建德地区以及在同一地区雄株与雌株银杏中的种群结构。方法利用PDA培养基对采集自天目山地区和建德地区以及天目山地区雄株和雌株的银杏内生真菌分别进行分离、纯化,根据菌株群落的培养特征及5.8S和ITS区片段序列相似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进行菌株鉴定。结果从天目山地区和建德地区分别分离得到440、382株内生真菌。天目山地区内生真菌归属到9目、14科、19属、28种;建德地区内生真菌归属到8目、10科、11属、26种。银杏各组织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和种类按由多到少排序:枝条>树皮>叶。天目山地区雄株银杏内生真菌在定殖率和菌株个数上均高于雌株银杏。结论银杏内生真菌具有极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天目山地区银杏内生真菌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多于建德地区。天目山地区雌雄株银杏在菌种种类和数量上存在差异,雄株银杏内生真菌在菌种数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离和鉴定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根状茎、叶柄及叶中的内生真菌,并检测其抑菌活性。方法用平板法分离菌株,对照真菌鉴定手册,根据菌株的菌落形态、大小、颜色、生长速率、质地、生长培养基的颜色变化以及菌丝体和孢子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鉴定;选择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指示菌,采用杯碟法对内生真菌的发酵上清液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从三角叶黄连中分离获得的297株内生真菌,分属2目、3科、32属;抑菌实验表明:22株内生真菌的发酵液对指示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6号内生真菌同时对两种致病菌的抑菌效果明显。结论三角叶黄连内生真菌在种类、不同部位呈多样性分布,且部分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可作为筛选抑菌活性物质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生长期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内生真菌的差异性,为其品质评价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纯培养法对不同生长期的川贝母内生真菌鳞茎中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 分别分离得到一年生内生真菌10株,鉴定为8个属;一年生内生真菌8株,鉴定为7个属;二年生内生真菌13株,鉴定为9个属;三年生内生真菌48株,鉴定为14个属;四年生内生真菌11株,鉴定为7个属.结论 不同生长期川贝母的内生真菌在类别和数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树儿子内生真菌在类别和数量上最多,这与川贝母的品质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吴茱萸水提物体外肝毒性的谱-毒关系。方法制备16批不同产地吴茱萸水提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以及《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建立吴茱萸水提物的指纹图谱,并进行共有峰指认及相似度评价;以正常人肝细胞L02为对象,考察16批吴茱萸水提物对该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分析吴茱萸水提物UPLC指纹图谱的共有峰与L02细胞肝毒性的谱-毒关系,并对与吴茱萸体外肝毒性相关性最大的色谱峰的对应成分进行分离、制备及鉴定。结果16批吴茱萸水提物共有27个共有峰,相似度为0.375~0.995;共指认出9个成分,分别为新绿原酸(峰5)、绿原酸(峰9)、隐绿原酸(峰10)、咖啡酸(峰12)、芦丁(峰16)、金丝桃苷(峰17)、去氢吴茱萸碱(峰19)、吴茱萸碱(峰24)、吴茱萸次碱(峰25)。16批吴茱萸水提物对L02细胞的生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抑制率在6.68%~67.95%之间。经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关联度大于0.8的共有峰有18个,由大到小依次为峰8>峰3>峰23>峰7>峰4>峰9>峰12>峰2>峰19>峰6>峰15>峰5>峰1>峰17>峰21>峰26>峰20>峰14;经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发现,回归系数为正且变量重要性投影值大于1的共有峰有14个,按回归系数大小排序依次为峰8>峰3>峰23>峰2>峰7>峰4>峰12>峰9>峰19>峰5>峰17>峰26>峰10>峰15。峰8与吴茱萸体外肝毒性相关性最大,进一步鉴定该峰对应的化学成分为6-O-反式咖啡酰葡萄糖酸。结论吴茱萸水提物的体外肝毒性作用是其多组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6-O-反式咖啡酰葡萄糖酸与其体外肝毒性相关性最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离鉴定安徽地区野生铁皮石斛内生真菌,旨在丰富其内生真菌资源种类。 方法 通过组织块法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1株内生真菌,鉴定为5属11种。 结论 铁皮石斛内生真菌种类资源广泛分布,为研究其与宿主石斛共生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离鉴定丹参内生真菌,考察其代谢产物粗提物的体外抗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凝集活性。方法:对丹参的叶、茎和根中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采用ADP诱导血小板凝集实验测试丹参内生真菌粗提物的抗血小板凝集活性,并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筛选出的活性内生真菌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80株内生真菌,发现5株内生真菌的粗提物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结论:丹参中分离的多种活性内生真菌具有潜在的抗血小板凝集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进行了353株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抗菌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内生真菌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现象较为普遍,且抑菌效果明显;对细菌的抑菌效果较差。其中对番茄早疫霉和番茄灰霉产生抑制作用的内生真菌比例分别达到15.9%和11.3%。  相似文献   

19.
Nine indoloquinazoline alkaloids (1-9) were isolated from the dried and nearly ripe fruits of 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Euodiae Fructus), along with limonin and β-sitosterol.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spectroscopic data. Among them, compounds 1 and 2 were new compounds and characterized as (7R,8S)-7-hydroxy-8-methoxy-rutaecarpine and (7R,8S)-7-hydroxy-8-ethoxy-rutaecarpine, respectively, and 1-hydroxy-rutaecarpine (3) and (7R,8S)-7,8-dihydroxy-rutaecarpine (4) were isolated from Euodiae Fructu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nine indoloquinazoline alkaloid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cytotoxic activities against human promyelocytic leukemia HL-60 cells and human gastric carcinoma N-87 cell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从采自云南省中甸县的中华山荷叶 (DiphylleiasinensisLi)的根状茎中分离出可产生鬼臼毒素或其类似物的内生真菌。方法 按常规无菌方法分离内生真菌 ,纯化后接种于PDA斜面备用 ,液体培养基为改良的MM培养基。用TLC和HPLC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检测。结果 经TLC检测 ,发现 99SJ2 1的Rf值与标样的Rf值相同。经HPLC分析 ,发现 99SJ2 1的发酵产物在相同的设定条件下与标样在tR4 34min的波峰一致。经鉴定 ,99SJ2 1为纠缠青霉 (PenicilliumimplicatumBiourage)。 结论  99SJ2 1的确产鬼臼毒素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