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护理不良事件中--住院病人自杀信息搜寻、评估方法 与心理干预措施.方法 利用心理学有效访谈技术"行为事件,淡化羞耻,小心假设,扩大症状,具体否认,正常化"及CASE方法,早期发现病人自杀信息,9年对30例有自杀观念及自杀未遂病人进行临床心理干预.对照本院58例口服百草枯自杀住院病人情况分析,及时处理病人情绪和情感压力,改变不合理信念和认知思维方式,抗抑郁及转诊治疗.结果 30例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病人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后随访未有发生自杀行为.结论 住院病人早期自杀心理评估,针对性的进行干预或转诊是防止护理不良事件--住院病人自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自杀未遂者有无自杀意念特点,为自杀未遂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S)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病人版(DSM-Ⅳ)轴I障碍临床定式检查为调查和诊断工具,对同一时段内在沈阳市4所三级综合医院急诊室诊治的自杀未遂者进行调查。结果①有无自杀意念两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在这次最早出现伤害自己的想法到自伤所间隔时间、自伤最主要的目的、自杀当时想死程度、对这次自杀态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有无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者的特征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者与自杀未遂者初期产生的心理活动.虽然自杀意念并不是导致自杀行为的产生的原因,但是防止自杀意念的产生仍然是降低自杀死亡的有效措施之一.大学生日常焦虑、抑郁或神经质等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合理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对预防大学生自杀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琦  闫素敏 《吉林医学》2011,32(12):472-473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57例割腕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反应进行分析,进而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并实施。结果:自杀未遂患者自杀前后均有明显的心理反应,实施个性化的的心理干预可使患者获得身心健康。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变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再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沈阳市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者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以及自杀意念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自伤情况问卷、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和美国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第4版病人版(DSM-Ⅳ)轴Ⅰ障碍临床定式检查为调查和诊断工具,对在沈阳市4所三级综合医院急诊室同一时段内诊治的自杀未遂者进行调查,并通过对239例完整的调查资料进行Logistic分析筛查出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自杀意念终生发生率是69.46%(95%CI:60.25%~79.25%),多因素分析显示自杀意念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为近1周有绝望感(OR=2.88)、有现患精神障碍(OR=2.78)、为解脱痛苦(OR=2.29)。结论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者有较高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应及时对其识别并评估他们仍存在的自杀意念风险因素,同时需要对他们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防止其再次发生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6.
郭莉莉  阎丹峰 《中外医疗》2010,29(9):154-154,156
过对导致自杀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以及对引发自杀行为发生的自杀意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干预,预防和降低自杀行为的发生,强化心理护理在自杀因素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防再次乐果自杀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乐果自杀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疾病护理。干预组进行心理行为干预。结果:显示2组相比:QSA、SCL-90各因子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提示本研究运用心理行为干预,改变了乐果自杀患者的不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改善了其不良心理状态,提高了应对应激的能力,防止了患者再次自杀,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冯秋鸿  孙丽敏 《海南医学》2011,22(11):155-156
目的总结42例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干预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42例患者进行个性化心理干预,制订应激策略,帮助患者重拾信心,重返社会。结果 42例自杀未遂患者中,再次发生自杀死亡1例。结论对自杀未遂者,通过及时的心理干预,采取合适的应激策略,可以帮助他们重建心理健康,提高自身的心理耐受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冷静、乐观、豁达地看待人生。  相似文献   

9.
背景 睡眠紊乱是精神障碍患者最突出和普遍的问题,部分研究指出睡眠紊乱可能会增加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然而这些研究结果尚存在争议,因此确定精神障碍患者睡眠紊乱与自杀的关系十分必要。目的 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精神障碍患者睡眠紊乱与自杀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Ovid、EBSC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引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04-01。收集相关文献,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后,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1项研究,其中17项横断面研究、4项队列研究,共8 11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未矫正与矫正混杂因素后,精神障碍患者睡眠紊乱与总体自杀的相对风险增加均相关〔OR=2.22,95%CI(1.98,2.49),P<0.001;OR=2.17,95%CI(1.92,2.44),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未矫正与矫正混杂因素后,总体睡眠紊乱、噩梦、其他睡眠问题与总体自杀、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其他自杀类型的相对风险增加均相关(P<0.05);失眠与总体自杀、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相对风险增加均相关(P<0.05)。矫正抑郁症状后,Meta分析结果显示,精神障碍患者睡眠紊乱与自杀的相对风险增加相关〔OR=1.69,95%CI(1.33,2.15),P<0.001〕。结论 精神障碍患者睡眠紊乱可以增加其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压力普遍加大,自杀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公共问题和卫生问题.在我国自杀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4%[1].在15~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排列在第1位[2~3].自杀行为包括3个方面:即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从预防角度来讲,自杀意念是干预自杀行为的关键点,是预防自杀行为的起始阶段[4].作者调查了城市及农村居民对自杀的态度、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心理健康状况,为自杀干预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杀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自杀者从年龄、性别、自杀原因、文化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不同怠者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77例自杀者,经过及时抢救和有效的心理干预,痊愈76例,死亡1例.跟踪随访未出现再次自杀现象.结论 对自杀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消除其负性情绪,使其转变思维模式,增强其应激能力,预防其再次自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对有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的改变情况。方法对51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自编一般情况问卷,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前、后的评定。结果有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Beck抑郁问卷各类别分(除活动抑制、痛哭、社会退缩、睡眠障碍)及总分心理干预护理前均高于心理干预护理后,心理干预护理前、后Beck抑郁问卷总分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心理干预护理,有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得以改善,对抑郁症患者症状的减轻和恢复及自杀意念的消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萍  卢琼芳  梁艺  覃颖 《右江医学》2024,(3):256-263
目的 通过网状Meta分析评价不同干预措施对阴道产后盆底肌力恢复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搜集有关阴道分娩产妇产后早期康复的文献,检索时限设定为建库至2021年11月,采用Cochrance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风险评估,然后采用StataMP 14.2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研究20项,涉及研究对象3537名产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提高阴道分娩产妇盆底肌肌力临床效果排序依次为生物反馈训练+阴道哑铃训练、产后盆底功能锻炼(PFMT)+产后康复教育、PFMT+电刺激+生物反馈训练、PFMT+Bobath球训练、阴道哑铃训练、PFMT+电刺激、电刺激、PFMT+生活干预、PFMT、PFMT+产后瑜伽锻炼+会阴部按摩、产后常规护理。结论 生物反馈训练+阴道哑铃训练对提高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肝癌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1月确诊肝癌后情绪波动较大甚至情绪反常住院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行为干。结果:通过对有自杀意念的肝癌患者进行干预后,有效消除其自杀心理,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息,积极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结论:行为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肝癌患者的自杀意念,值得临床医护人员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长沙市艾滋病患者的自杀意念率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艾滋病患者自杀意念制定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自制的人口学量表、Zung氏抑郁量表、Zung氏焦虑量表及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对长沙市某专科医院 的504名就诊或住院的艾滋病患者进行匿名现场问卷调查。结果:长沙市艾滋病患者最近1周、最严重时及终身自杀 意念率分别为13.9%,26.6%和27.2%。同性恋(OR=4.79,2.66,2.37)及有过自杀未遂史(OR=8.56,5.63,5.56)是最近1 周、最严重、终身3种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焦虑是最严重时(OR=3.28)及终身(OR=3.05)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抑郁 是最近1周有自杀意念(OR=4.97)的危险因素。结论:长沙市同性恋艾滋病患者为存在自杀意念的高危人群,而有过 自杀未遂史则为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风险因素.方法 623例双相障碍患者中筛选出68例初诊为"单相抑郁"而单用抗抑郁剂治疗的双相抑郁患者,根据半结构式访谈以及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服药前后的自杀风险以及服药过程中出现的激活症状等进行评估,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对患者的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的自杀风险进行因素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7例(10.3%)在抗抑郁剂治疗过程出现自杀意念,4例(5.9%)出现自杀未遂,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的出现时间在抗抑郁剂治疗后2~63d,平均(17.45±5.90)d.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与服药前的自杀风险(P=0.012,OR=2.073)、是否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P=0.043,OR=0.236)有关,而与临床亚型、性别、年龄、症状特点、抗抑郁剂的种类以及用药过程中是否出现激活症状无关(P>0.05).结论 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未遂与服药前的自杀风险呈正相关,而与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的使用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张琼华 《大家健康》2016,(10):242-242
目的:探讨在对服药自杀患者实施洗胃急救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洗胃急救的72例服药自杀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洗胃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89%,患者再次自杀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服药自杀患者的洗胃急救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促进急救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学生家长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级整群抽样法,用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对5 640名中学生家长进行调查,调查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杀意念终生发生率、1年内发生率和自杀未遂终生发生率分别为11.99%、6.15%和1.33%,其中,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文化程度较低者其自杀意念高于文化程度较高者(x2=4.354,P=0.037);经济状况差者其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发生率明显高于经济状况好者(x2=4.703,P=0.030;x2=6.993,P=0.008);无工作者发生率高于有工作者。结论:深圳市居民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女性、文化程度较低和经济状况差的人群中,应引起社会与家庭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干预,尽量减少自杀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乳腺癌患者家庭关怀度与自杀状况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乳腺癌患者家庭功能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为临床心理干预工作的加强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112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及非手术患者)采用APGAR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分别评定家庭关怀度和自杀意念状况,并分析家庭关怀度与乳腺癌患者自杀意念各因子得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正常对照组间家庭关怀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且家庭关怀度与自杀意念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呈负关联.结论改善家庭功能、增加家庭支持可能有利于减低乳腺癌患者自杀意念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住院晚期癌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分析与安全管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住院晚期癌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制定安全护理管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3年间在肿瘤科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行为的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自杀行为分类,原因分析,并采取安全护理干预措施。结果71例发生自杀行为的患者中,自杀成功6人,占8.5%,自杀未遂的16人,占22.5%,有自杀意念的49人,占69.0%。发生自杀行为的原因与疼痛、生活质量下降、心理障碍、经济负担过重、缺乏情感支持等有关。通过干预措施,自杀行为人数逐年下降(P<0.01)。结论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强化病区安全护理管理,增强医护人员法律意识,帮助患者得到社会支持等干预措施,能使住院的晚期癌症患者自杀行为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