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奥希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及患者生存情况。方法前瞻性选择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2019年2月至2022年1月晚期NSCLC患者108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奥希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组(研究组)和奥希替尼治疗组(对照组), 每组54例。3周为1个周期, 两组均治疗3个周期后观察疗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水平、免疫功能、不良反应;随访1年, 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 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治疗3个周期后, 研究组疾病控制率比对照组高[81.48%(44/54)比59.26%(32/54), χ2=6.40, P=0.011], 研究组客观缓解率比对照组高[57.41%(31/54)比37.04%(20/54), χ2=4.50, P=0.034]。治疗前, 两组间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组织多肽抗原(TP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真实世界中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治疗尿路上皮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32例行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吉西他滨/顺铂或紫杉醇)的尿路上皮癌患者资料,统计分析治疗期间出现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疗效评估。结果 患者分组: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组15例,替雷利珠单抗联合GC组17例。共24例患者获得有效疗效分析,总体的客观缓解率(ORR)为54.2%,疾病控制率(DCR)为83.3%。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组和替雷利珠单抗联合GC组中ORR分别为50.0%与58.3%,DCR分别为75.0%和91.7%。32例患者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包括贫血(56.3%)、食欲下降(53.1%)、皮肤瘙痒(50.0%),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8%。其中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包括皮肤毒性(53.1%)、免疫性结肠炎(9.4%)。结论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尿路上皮癌患者疗效显著,安全可控,但应注意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脐血移植在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复发难治AML患者再诱导治疗失败后使用替雷利珠单抗桥接脐血移植的诊治过程。结果患者, 男性, 59岁, 诊断为复发难治AML。初始予地西他滨+维奈克拉方案诱导化疗后达完全缓解, 后予地西他滨+中剂量阿糖胞苷、中剂量阿糖胞苷+伊达比星等方案巩固治疗。16个月后疾病复发, 先后予克拉屈滨+阿扎胞苷+维奈克拉联合化疗和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再诱导化疗均未缓解, 之后使用替雷利珠单抗治疗, 肿瘤负荷明显降低, 桥接脐血移植后获得完全缓解。移植后给予阿扎胞苷维持治疗。随访9个月, 患者持续缓解, 无严重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脐血移植挽救性治疗复发难治AML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泽布替尼治疗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前瞻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专科医联体北京市朝阳区三环肿瘤医院收治的10例至少接受过含利妥昔单抗一线全身系统性治疗的难治DLBCL患者。所有患者接受替雷利珠单抗(200 mg静脉滴注, 第1天)和泽布替尼(160 mg口服, 2次/d, 第1天至第21天)治疗, 21 d为1个周期, 其中6例2线治疗, 4例≥3线治疗。后续研究方案补充可同时联合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滴注, 第1天)。如果未发生疾病进展或其他需要退出研究的事件, 则入组后12个月达到主要终点。随访至2023年3月, 总结随访结果时疗效, 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0例患者中, 男性6例, 女性4例;年龄[M(Q1, Q3)]55岁(50岁, 69岁);均为Ⅲ~Ⅳ期。10例共完成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泽布替尼90个周期治疗, 治疗周期数为8个(2个, 24个)。完全缓解4例, 部分缓解3例, 疾病稳定1例;随访时间19个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局部进展或复发转移的非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临床资料.贝伐珠单抗7.5mg/kg,每3周1次,联合多西他赛、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铂类化疗.化疗2周期后按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疗效,按美国癌症研究所制定的常见毒性判定标准(NCI-CTC) 3.0版评价不良反应.结果:21例患者中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4例,稳定13例,进展4例,客观缓解率19.0%(4/21),疾病控制率81.0%(17/21),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7.0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0.4月.与贝伐珠单抗相关的不良反应出血6例(28.6%),高血压1例(4.8%),主要为Ⅰ、Ⅱ度,Ⅲ、Ⅳ度少见.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或复发的非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6.
2023年开年,胃癌领域备受瞩目的重磅研究——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晚期胃癌一线治疗(RATIONALE305)研究,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研讨会(ASCOGI)召开前夕发布了PD-L1阳性人群的详细数据。在这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显著延长PD-L1阳性患者的总生存期,为胃癌一线PD-L1阳性患者带来全面治疗获益。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二线化疗单药在晚期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ncer)患者中的治疗疗效不佳,并且接受治疗的患者生命质量也较差。因此一个能够具有良好疗效并且提升患者生命质量的治疗方法对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十分重要。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单抗药物替雷利珠单抗已获批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本项研究探索分析了真实世界中,替雷利珠单抗单药与化疗单药治疗方案分别在二线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中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数据。方法:利用“肿瘤免疫治疗进展与实践提升项目”数据库,纳入接受替雷利珠单抗治疗或化疗单药治疗的晚期经治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先指定的关键HRQoL分析是治疗后第2个月和第4个月较基线的平均变化值以及EORTC QLQ-C30量表中总体健康状况/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分的恶化时间。结果:分析纳入了207例既往接受过一线含铂类药物治疗的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其中替雷利珠单抗单药二线治疗组102例,化疗单药二线治疗组105例。研究结果显示,与基线相比,替雷利珠单抗组患者治疗后第2个月的总体健康状况/QoL评分的平均变化值为4.69,化疗单药组为-8.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9,P=0.030);替雷利珠单抗组患者治疗后第4个月的整体健康状况/QoL评分的平均变化值为14.58,化疗单药组为-8.97,两组之间同样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t=-3.538,P<0.001)。并且,替雷利珠单抗组患者总体健康状况/QoL评分的TTD优于化疗单药组(χ 2 =7.214,P=0.007)。结论:本次分析表明,在晚期尿路上皮癌的二线治疗方案中替雷利珠单抗较化疗单药可提高患者的HRQol。但因本次调研收集Qol量表所设计的时间节点少,收集到的案例数少,分析结果可能存在偏倚风险,所以仍需进一步增加观察例数和随访频率,以获得更坚实的数据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以卡瑞利珠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策略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晚期/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12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其中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29例,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存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率(DCR)为72.22%(26/36),高于对照组的33.33%(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能改善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PFS和OS,且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信迪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在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Ⅲb~Ⅳ期NSCLC患者132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61例、研究组71例。对照组采用安罗替尼+紫杉醇方案化疗,研究组采用信迪利单抗+安罗替尼方案化疗,统计比较2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水平、黏附分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免疫指标(CD4+、CD4+/CD8+)、生存质量(FACT-L)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ORR为66.20%、DCR为85.92%,高于对照组的49.18%、65.57%(P<0.05);治疗3个周期后研究组血清CEA、CA125水平及sICAM-1、sVCAM-1含量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3个周期后研究组CD4+、CD4+/CD8+及FA...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尼妥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纳入15例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Ⅳ期NSCLC患者,其中腺癌9例,鳞状细胞癌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尼妥珠单抗治疗(尼妥珠单抗400 mg,静脉滴注,每周1次)。每治疗6周后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进行疗效评价,按照NCI-CTC 3.0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结果 15例患者均可评价药物安全性,其中11例可评价药物的客观疗效。在这11例患者中,疾病稳定(SD)8例,病情进展(PD)3例,疾病控制率为72.7%(8/11);药物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尼妥珠单抗治疗相关的皮疹发生率低,且与临床获益无关;与尼妥珠单抗相关的不良反应轻。结论尼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或放化疗能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并且总体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1.
尼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LF  Wang HQ  Liu XM  Zhang HL  Qiu LH  Qian ZZ  Li W 《中华肿瘤杂志》2011,33(8):626-628
目的 评价尼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尼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的37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Ⅲb期12例,Ⅳ期25例.采用尼妥珠单抗联合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24例,尼妥珠单抗联合非铂类药物的化疗方案13例.尼妥珠单抗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方案患者10例,二线方案23例,三线方案4例.结果 37例患者共计化疗137个周期,平均每例3.7个周期.其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9例,稳定(SD)16例,进展(PD)11例,有效率(RR)为27.0%,临床获益率(CBR)为70.3%.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仅有1例患者出了Ⅰ度座疮样皮疹.结论 尼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患者可提高疗效,且耐受性良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nimotuzumab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7 NSCLC patients who received nimotuzumab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therapy in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Cance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October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Of the thirty-seven patients, 12patients were in stage Ⅲ B, 25 patients in stage Ⅳ. Twenty-four patients recived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in combination with nimotuzumab, 13 patients recived non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in combination with nimotuzumab. Ten patients received nimotuzumab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regimen, 23 patients as second-line regimen, 4 patients as third-line regimen. Results Of the 37advanced NSCLC patients who received nimotuzumab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therapy, the total number ofchemotherapy were 137 cycles, the mean number was 3.7 cycles. One patient had complete remission (CR), 9 patients had partial remission (PR), 16 cases had stable disease (SD), and 11 patients hadprogressive disease (PD). The response rate (RR) was 27% and clinical benefit rate (CBR) was 70.3%.The main side effects were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and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 Grade I acneiform rash was found in one patient. Conclusion The regimen of nimotuzumab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therapy can improve the response rate and was well tolerated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相似文献   

12.
王谨  莫淼  季永领 《肿瘤学杂志》2022,28(11):972-981
摘 要:KEYNOTE-799研究近期更新了2年生存结果。这是一个由10个国家52个研究中心参与的非随机Ⅱ期研究,旨在研究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不可切除的Ⅲ期NSCLC的疗效,其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和3级及以上肺炎的发生率。研究共纳入216例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其中112例患者进入A队列(鳞癌和非鳞NSCLC),104例患者进入B队列(非鳞NSCLC)(2022ASCO更新时变为102例)。两组在给予帕博利珠单抗+化疗诱导治疗1个周期后行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接着行帕博利珠单抗巩固治疗。结果显示,A队列ORR为71.4%,疾病控制率(DCR)达到88.4%;B队列ORR为75.5%,DCR达到93.1%。A队列中位PFS为 30.6 个月,2年PFS率55.3%;B队列中位PFS未达到,2年PFS率为60.6%。两队列的中位OS和缓解持续时间都未达到。KEYNOTE-799进行了免疫联合同步放化疗的尝试,有望使更多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接受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PD-L1肿瘤免疫疗法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联合化疗(卡铂和Abraxane[Nab-Paclitaxel,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一线治疗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组肿瘤畸变的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q NSCLC)成人患者。今年9月,Tecentriq的这一治疗适应症于获得欧盟批准。此次批准基于III期临床研究IMPOWER130(NCT02367781)的数据。该研究表明,在意向性治疗野生型(ITT-WT)患者群体中,与化疗相比,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显著延长了总生存期、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ZD1839)系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 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主要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观察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不能耐受化疗或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6例,其中属于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者占66.7%(24/36),使用吉非替尼250mg,1次/日,口服,服药时间至少30天,定期进行客观疗效及毒副作用评价,一旦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作用或疾病进展即停药。结果使用吉非替尼口服治疗晚期NSCLC共36例,全组随访时间2~22个月,其中CR1例,PR13例,NC12例,PD11例,客观缓解率38.9%(14/36),有效患者中位缓解时间为7.5个月,疾病控制率(CR PR NC)为69.4%(26/36)。中位肿瘤进展时间(mTTP)为3.5个月。1年生存率为38.9%(14/36),肿瘤相关症状缓解率为55.6%(20/36)。常见毒副作用为Ⅰ、Ⅱ度皮疹和腹泻,Ⅲ度不良反应仅占5.6%(2/36),且无因毒副作用严重而停药者。结论gefitinib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明显,临床获益率高达69.4%,不吸烟、腺癌、女性患者客观缓解率及生存期更好。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和顺从性较好,是晚期NSCLC患者最佳选择之一。对不能耐受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症状好转比病灶缓解对生存期更有益),有望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或一线的标准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同步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以及该方案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免疫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徐州市肿瘤医院60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 按治疗方法分为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和常规化疗组, 各30例。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水平,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肿瘤性M2丙酮酸激酶(TuM2-PK)、脂肪酸合成酶(FAS)水平,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水平,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简易生命质量量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生命质量。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水平、免疫细胞水平、生命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46.67%(14/30), 高于常规化疗组的20.00%(6/30)(χ2=4.80, P=0.029)。治疗前两组间血清CEA、CA125、VEGF、CYFRA21-1、TuM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82例晚期NSCLC患者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33),两组均给予化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生活质量[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34.6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2.12%(P<0.05),疾病控制率为87.7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6.6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水平和CD4+/CD8+均高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CD3+、CD4+  相似文献   

17.
摘 要:KEYNOTE-021研究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多队列研究,其Ⅱ期研究G队列比较了培美曲塞和卡铂联合及不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在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lung cancer,NSCLC)中作为一线治疗策略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研究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次要研究终点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根据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肿瘤细胞阳性比例分数(tumor cell proportion score,TPS)<1%、1%~49%和≥50%进行分层。结果显示,在ITT人群中,ORR在免疫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分别为55%(33/60)和29%(18/63),估计治疗差异为26%(95% CI:9%~42%,P=0.001 6);亚组分析显示,在PD-L1<1%、1%~49%和≥50%患者中,ORR分别为57%(12/21)、26%(5/19)和80%(16/20)。次要研究终点中位PFS在免疫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分别为13.0个月和8.9个月(HR=0.53,P=0.01)。两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免疫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为39%(23/59)和26%(16/62)。更新的3年生存率显示,免疫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分别为 50%和37%,ORR分别为58%和33%。在PD-L1<1%和PD-L1≥1%的亚组中,免疫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ORR分别为67%和17%,54%和43%。因此,不论PD-L1表达状态,免疫联合化疗均能显著性延长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期。此外,12例完成35个周期(2年)患者的估计3年肿瘤持续缓解时间均为100%。基于此项研究,2017年5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加速批准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用于未经治疗的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非鳞状NSCLC的一线治疗,并为后续的KEYNOTE-189扩大样本Ⅲ期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放射治疗同步联合厄洛替尼或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治疗组17例,给予厄洛替尼150mg口服,1次/d。对照组18例,采用TP方案:顺铂30mg/m2,d1~d3;紫杉醇135mg/m2,d1。两组第1天同时开始放疗,总剂量60~70Gy/6~7周。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CR)、部分缓解率(PR)、无变化+病变进展(SD+PD)分别为41.2%、52.9%和11.8%;对照组分别为38.9%、50.0%和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952。1年生存率分别为76.4%、7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3,P=0.774。生活质量的改善稳定率分别为88.2%、7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1,P=0.237。血液(χ2=5.402,P=0.02)及上消化道反应(χ2=4.265,P=0.039)对照组高于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放疗同步联合厄洛替尼联与同步联合化疗治疗NSCLC相比疗效相当,但毒性较低,安全性和耐受性比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3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9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接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作为二线治疗。评估疗效以及不良反应, 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总生存(OS)影响因素。结果 19例患者中, 无完全缓解者, 部分缓解4例(21.1%), 稳定9例(47.4%)。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21.1%(4/19)和68.4%(13/19)。错配修复缺陷(dMMR)者ORR高于错配修复完整(pMMR)[100.0%(2/2)比11.8%(2/17), P<0.05],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联合阳性分数(CPS)≥1的患者DCR较PD-L1 CPS<1者高[100.0%(5/5)比25.0%(1/4), P<0.05]。19例患者中位随访14.7个月(12.0~17.4个月), 中位无进展生存和OS时间分别为2.8个月(95%CI 0.8~4.8个月)和5.7个月(95%CI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卡瑞利珠单抗单药或联合阿帕替尼和化疗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患者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2016年5月11日至2019年11月19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开展的2项前瞻性临床研究中73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3例患者中, 出现肝功能异常35例。PD-1抗体单药治疗的43例患者中, 肝功能异常13例, 首次发生肝功能异常的中位时间为55 d。PD-1抗体联合阿帕替尼和化疗治疗的30例患者中, 肝功能异常22例, 首次发生肝功能异常的中位时间为41 d。35例肝功能异常患者中, 伴有临床症状者2例, 临床症状为乏力、食欲减低, 其中1例伴有黄疸。35例肝功能异常患者中, 28例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 7例患者肝功能好转至1级, 无一例患者因肝功能异常严重危及生命或死亡。联合治疗是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P=0.007)。结论 PD-1抗体卡瑞利珠单抗单药或联合阿帕替尼和化疗治疗过程中, 大部分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的程度较轻, 经对症治疗后肝功能可恢复正常或好转。对于接受PD-1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