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改制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改制的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分成mCIMT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mCIMT组不限制健手的使用,患肢接受重复、密集的行为再塑的技术强化训练,6 h/d,5 d/周,连续训练2周。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训练。疗效评测使用运动活动日志(MAL)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治疗2周后MAL指数和STEF分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mCIMT组在治疗结束1个月和3个月的MAL指数和STEF分数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1和3个月的MAL指数和STEF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CIMT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认知注意力训练、空间位置觉本体感觉训练和下肢协调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群平衡协调功能的影响。方法100 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认知注意力训练、空间位置觉训练及下肢协调性训练。康复训练前及训练1 个月后,通过静态平衡测试仪和Berg 平衡功能测试量表进行评定。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平衡功能均有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轨迹长度、轨迹总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显著下降(P<0.001),而Berg 评分显著上升(P<0.001)。结论空间位置觉训练、认知注意力训练和下肢协调性训练可增加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社区康复治疗中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204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106),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PNF。治疗前和治疗3 个月后分别采用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 平衡量表(BBS)和静态平衡测定仪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及BBS 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睁眼与闭眼模式下,观察组轨迹长度、轨迹总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社区康复治疗中应用PNF 可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方案(MRP)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TRP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本体感神经肌肉促进法(PNF),MRP组采用MRP方法进行康复训练。于训练前后测评两组患者的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结果训练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均较训练前提高(P〈0.05),但MRP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RP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系统阅读训练对脑卒中失读症的临床效果。方法104例脑卒中失读症患者分成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均采取常规言语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系统阅读训练。每天1次,每次30 min。疗程1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分别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存在3种类型的失读症:额叶失读、失读伴失写和皮质下失语性失读。治疗后两组阅读能力 (出声读和阅读理解) 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阅读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失读症患者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6.
社区简易康复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与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社区简易康复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以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小样本、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北京广外医院的脑卒中患者48例,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社区简易康复技术并结合常规治疗。分别于入选时、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和Fugl-Meyer平衡量表进行评测。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时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时观察组的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与对照组相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社区简易康复技术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7.
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老年脑卒中平衡功能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方案(MRP)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MRP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的易化技术(PNF),MRP组采用MRP。结果:治疗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MRP组和对照组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均有提高(P〈0.01,P〈0.05)。2组间比较,MRP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MRP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池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Tetrax平衡测试与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Tetrax平衡测试与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梗死偏瘫伴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Tetrax平衡测试评估,并根据分析结论给予相应的平衡训练及运动功能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4周、8周、1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衡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Tetrax平衡功能测试评估可进一步了解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点,从而制订更合适的康复训练方法,更好地指导患者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等临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用CSI量表测评痉挛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Fugl-Meyer法测评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测定平衡功能。对偏瘫下肢临床痉挛指数与运动功能、平衡能力临床变量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临床变量最重要的下肢临床痉挛指数因素。结果患者偏瘫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与运动功能、平衡之间负相关(P<0.05),偏瘫侧腱反射、肌张力、阵挛分别是下肢运动功能(P<0.05)、平衡能力(P<0.05)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的偏瘫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可显著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的恢复,合理的评价和改善偏瘫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对优化康复治疗程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模拟绝经及D-半乳糖模型小鼠空间认知的改变,评价雌激素保护海马神经元功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成年雌性C57BL/6小鼠双侧卵巢切除(OVX)并皮下注射D-半乳糖100 mg/kg造模。雌激素替代治疗(ERT)组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E2)50 μg/kg。造模与ERT共8周。Morris水迷宫测试空间学习记忆功能,试剂盒检测雌激素与氧化应激酶。免疫组化染色8-氧鸟嘌呤脱氧核苷 (8-oxo-dG),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海马MTH1表达。结果模型组血中E2水平仅为假手术组的1/5(P<0-01),而ERT组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寻台时间明显延长(P<0-01),ERT组缩短(P<0-05);模型组SOD、GSH-Px明显降低而MDA明显增高(P<0-05),ERT组接近正常。8-oxo-dG作为DNA氧化损伤标志物在模型组海马明显增多,而DNA修复蛋白MTH1表达明显减少(P<0-05),而两者在ERT组恢复正常(P<0-05)。结论雌激素可通过对海马神经元受损DNA的修复及抗氧化作用改善衰老模型的空间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1.
运动再学习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运动再学习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甘露醇及丁咯地尔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运动再学习法训练,包括仰卧位床边坐起、坐位平衡、站与坐起、站位平衡及行走训练等。结果:治疗后3、7及14d2组眩晕等级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和0.01),观察组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Berg平衡量表评分在3、7及14d时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上升(P〈0.01);观察组各时间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干诱发电位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7d时Ⅰ~Ⅲ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d时观察组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合运动再学习法有显著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微峰  马跃文 《中国康复》2016,31(3):183-186
目的:观察头颈部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头颈部训练,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测定(MMT)对躯干及偏瘫侧髋的屈、伸肌群进行评定,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及运动功能量表(FMA)分别评定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躯干及患侧髋的屈、伸肌群肌力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及6周后,2组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及6周后,观察组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和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颈部训练能有效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强化蹬踏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均接受常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和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强化蹬踏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8 周后分别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改良Barthel 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改良Ashworth 量表(MA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FMA-L、MBI、FAC、MAS 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蹬踏训练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CST)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MRP)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均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MRP,观察组在训练前进行CST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躯干控制能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治疗后行步行能力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下肢FMA、MBI及TC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步行相关参数比较,观察组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及步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长和步行速度具有正相关性(P〈0.01)。结论:CST结合MRP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乳腺癌根治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及功能训练对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 5 8例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 (3 0例 )和对照组 (2 8例 ) ,对前者 ,术后第 3天即开始早期康复护理 ,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辅以心理康复指导及自我检查训练 ;后者术后 2 0天才开始康复护理和训练。结果康复护理组通过早期康复护理和功能训练 ,患肢水肿及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和功能训练可改善患肢的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冯畑  王盛强  汤智伟  肖峰  闫勃  陈灿  方征宇 《中国康复》2022,37(12):718-721
目的:观察普拉提训练对脑卒中恢复中期患者肺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7例脑卒中恢复中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3例。2 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于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普拉提训练。2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流量峰值(PEF)和FEV1/FVC评估肺功能,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估患者疲劳度,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比较2组患者肺功能、疲劳度变化情况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VC、FEV1、FEV1/FVC、PEF及FMA-L、FSS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2组FVC、FEV1、PEF及FMA-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FEV1/FVC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普拉提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恢复中期患者肺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缓解疲劳度,临床治疗应充分重视脑卒中患者的肺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7.
魏巍  程凯  杨云 《中国康复》2021,36(4):200-203
目的:观察全身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及健侧下肢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身振动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内科疾病药物治疗及常规肢体运动康复训练,每日1次,共持续4周。研究组加用全身振动治疗,设置振动频率为30Hz,振幅2mm,每天1次,每次2min×5组,组间体息2min,4周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运用Pro-Kin 254P型本体感觉定量测试系统采集2组患者患侧及健侧下肢平均轨迹误差(ATE)及测试执行时间(TTE),并比较2组Berg平衡量表(BBS)、简化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肢及健肢ATE值、TTE值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下降(均P<0.05),研究组下肢FMA评分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全身振动疗法可改善双侧下肢本体感觉,提高下肢运动控制能力,改善平衡功能,具有便捷、价廉、效优、可量化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早期床上康复操对偏瘫病人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床上康复操的临床介入对中轻度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2例中轻度脑梗死病人分为实验组(17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接受一般的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并在3天内将病人肢体进行功能位置摆放,以防关节强直。实验组在7天内生命体征平稳后同时接受床上康复操训练,观察两组病人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训练2个月后进行下肢步行能力评价,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床上康复操训练有助于明显改善脑梗死病人下肢步行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