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引言 中医急诊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急危重症的病因病机、证候演变规律、辨证救治与处理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其在中医学学术发展的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学学术发展和飞跃的突破口。从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医学学术发展的核心是急诊学科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中医脑病学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脑病学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系统阐发脑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等内容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对脑病的论述,及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及有效方剂等的探讨,促进了中医脑病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现代多学科、多途径的研究,更使中医脑病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向前发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发扬中医特色,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传统研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不断加强中医脑病的探索、研究、创新,必将推动中医脑病学规范、有效、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医藏象理论的基础研究是中医学现代研究的起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 ,其理论的核心 ,应对整个学科具有支撑作用。中医藏象理论在中医学中 ,不仅包涵了中医解剖、生理等基础医学方面的内容 ,还外延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处方用药等方面。换言之 ,它不仅是阐明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机制的中心环节 ,也是临床治疗学的理论依据。因此 ,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2 藏象学的理论特征从藏象学的形成及发展来看 ,它在认识论、方法论上体现了以下特征 :依据人体内外的完整统一性 ,通过“见外而知内”的方法 ,把…  相似文献   

4.
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水平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学辉  张良芝 《光明中医》2008,23(11):1847-1848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的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医课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临床专业课。中医内科学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加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在中医学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它系统地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临床其它学科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提出中医内科学教学几个须注重的方面:突出病因病机的讲解,强调审机论治;注重前后章节融会贯通,纵横相联;结合临床实践,将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融合;引入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形象和直观。  相似文献   

7.
李运伦 《中医药学刊》2004,22(8):1484-1485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综合中医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特点的集中体现,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其中,病因病机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8.
根据子宫内膜病理特点以及中医病因病机古今认识,创新性地提出子宫内膜损伤性疾病概念,基于文献整理归纳,从中医学的“异病同治”角度出发,分析思考子宫内膜损伤性疾病的共性病因病机及证治特点,旨在为中西医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信息,进一步促进中医妇科学常见共性病机的内涵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是研究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中医系统论是关于人类健康与疾病系统规律的学说,简单数字既提示了中医学有关理论基础、思维方法、诊断、病因病机等核心内容,又体现了系统论思想与中医学的紧密结合。通过简单数字了解中医学与中医系统论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把握中医学的理论要点和中医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其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就认识而言,只有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中医系统论是中医学与系统科学的交叉学科,是系统中医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旨在将人体视为有机、自主的系统,通过整体调控以防治疾病。脑小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隐匿,病机复杂,治疗相对困难,且缺乏整体防治机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现从中医系统论角度分析脑小血管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及处方用药,探讨中医系统论策略对脑小血管病全周期辨治及用药思路的指导意义,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姿慧  王键 《中医杂志》2012,53(17):1516-1519
中医病因病机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围绕中医病因病机学在诸多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分别概述了近年来有关中医病因学及病机学研究现状,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目前对此病的病因、病机、病性和病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结合艾滋病中医学理论相关文献,将常见的艾滋病中医学病因、病机、病性、病位进行归纳并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因学说与病机理论追溯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渊源;总结既往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立足继承、注重融会新知,立足传统、借鉴现代科技,立足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等三个方面;认为现有的病因病机概念远不能满足新的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研究方法上应结合体质特点及时空背景综合分析,结合时代特点全面探讨,注重“未病”的病因病机研究,注重中医学科研体系的完善,以进一步充实中医学病因病机理论,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4.
《温病条辨》一书,是温病学派著作中最系统、最完整、集大成的一部代表著作。其书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温病的辨证论治,涉及了多种温病从病因病机、证候表现到治则、治法、方药、禁忌、病后调理等各方面的内容,为后来中医的外感病治疗提供了可资遵循的轨范,至今仍在中医学领域中具有很大影响。惟其对中医学影响很大,才值得我们今天依旧去学习和研讨它,从而把握中医学发展的脉络,为中医学未来的前进寻找航向。  相似文献   

15.
中医急诊学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学科,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各科常见急危重症的病因病机、证候演变规律、辨证论治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针对中医急诊学科地位、内涵与外延、常见急危重症的的学科独特性,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方法时要根据其特点调整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深度与广度。本文就中医急诊学的教学方法做一个简单的探析。  相似文献   

16.
丁彤晶  程培育  王笑民 《天津中医药》2021,38(12):1557-1561
文章从《周易》卦象入手,探索人体之于此两卦之间的联系。结合文献,对火水未济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医辨治进行整理与探究分析,最终从不同病证出发,阐释火水未济病机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中得到临证启示,以期为今后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疾病的病因病机是中医内科学教学中重点和难点,开发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都有着积极意义。本文通过"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病因病机"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如何提炼课件内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分工协作,提高制作效率,大型交互式动画课件的合成技术和网络兼容性,以及中医课件中中医文化及抽象概念的表达等问题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医药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各课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专业课程。中西医结合专业为我校新开设的专业,中医内科学更是新开课程。基于以前笔者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有比较丰富临床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认真备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临床学科,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中医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因此,中医内科学课程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在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基本技能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一直采取的是科班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培养了一批批中医临床工作者.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对医学(包括中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COPD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明静  吴维平 《光明中医》2009,24(1):168-16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且难根治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学对本病认识有较大进步.通过回顾近年来中医各家对COPD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方面的认识,为进一步探索cOPD病因病机、统一中医证型及其标准提供依据,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