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海水和脂多糖吸入肺损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比较海水型急性肺损伤(SW-ALI)和脂多糖(LPS)型急性肺损伤(LPS-ALI)的特点,为SW-ALI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海水组、LPS组,每组16只,海水组和LPS组分别吸入海水(4ml/kg)和LPS(4me/kg)建立ALI模型,分别于建模前及建模后0.5、1、2、4、8h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并于8h后榆测肺微血管通透性(PMVP)、血管外肺水含量指数(EVLWI)、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及丙二醛(MDA)含量、Na'-K'-ATP酶(NKA)活性,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海水组和LPS组在吸入海水和LPS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迅速下降,30min时最低,分别为40.62±5.04、41.35±5.77mmHg.8h后虽然逐渐回升至52.83±6.38、58.35±7.01mmHg,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99.67±6.95mmHg,P<0.01);吸入海水和LPS后,PMVP分别增高至98.57±16.63、82.32±13.84μg/g,EVLWI分别增高至0.68±0.09、0.52±0.05,MPO分别增高至4.05±0.35、3.97±0.41U/g,MDA分别增高至5.73±0.48、5.95±0.51nmol/mg,NKA活性则分别降至3.35±0.26、3.18±0.22μmol/(mg·h).在2h时点以后,海水组的PaO2显著低于LPS组(P<0.05),PMVP、EVLWI显著高于LPS组(P<0.05),而两组的MDA、MPO含量和NKA活性无显著性差异.海水组肺水肿、肺泡内出血、炎性细胞浸润较LPS组重.结论 与LPS-ALI比较,海水吸入所致的ALI引起的肺水肿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2.
脓毒症肺损伤大鼠鞭毛蛋白含量与TNF-α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脓毒症大鼠肺损伤模型中鞭毛蛋白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相关性.方法 12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即脓毒症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穿孔、不切除盲肠外,其他处理同脓毒症组.分别于致伤后2、4、6、12、24、48h时点,取大鼠颈动脉血做血气分析观察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变化;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肺组织匀浆中鞭毛蛋白含量以及外周血血清TNF-α的含量.结果 成功复制了大鼠脓毒症肺损伤模型,脓毒症组在致伤后12h时点血PaO2明显下降,致伤后48h时点降到最低,脓毒症组12、24、48h时点血PaO2显著低于对应时点假手术组(P<0.01).光镜下可见脓毒症组24h时点肺组织有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肺间质和肺泡水肿,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病理变化.脓毒症组血清、BALF和肺组织匀浆中鞭毛蛋白含量在致伤后12h和24h时点明显增加,12、24、48h时点显著高于对应时点假手术组(P<0.01),脓毒症组血清TNF-α含量在致伤4h后各时点均显著高于对应时点假手术组(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脓毒症发生时大鼠血清、BALF和肺组织匀浆中鞭毛蛋白含量与外周血血清TNF-α含量呈正相关(r=0.711,P<0.05;r=0.66,P<0.05;r=0.52,P<0.05).结论 脓毒症发生时,鞭毛蛋白可能通过诱导TNF-α的产生导致肺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应用1.8%的高渗氯化钠葡萄糖溶液(HEGS)和0.9%的等渗氯化钠葡萄糖溶液(IEGS)进行烧伤早期抗休克治疗对补液量及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采用Beagle犬35%TBSAⅢ度烧伤模型,随机分为高渗盐糖溶液复苏组(H组)、等渗盐糖溶液复苏组(Ⅰ组)和对照组(C组)。分别于伤前及伤后0.5、1、2、4、6、8、24h测血管外肺水(EVLW)、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全身血浆容量(PV)及血浆渗透压(OPP),伤后24h处死,取肺脏测量含水量。结果H组从伤后3~4h开始,EVLW、PVPI显著低于Ⅰ组(P<0.05或P<0.01);H组肺脏含水量明显低于I组(P<0.05);H组从伤后2h开始OPP明显高于Ⅰ组(P<0.05或P<0.01);H组和I组PV无明显差别(P>0.05),但伤后2h开始均高于C组(P<0.01)。结论HEGS进行烧伤早期复苏,能减少补液量,降低肺血管通透性,减轻肺脏水肿程度。其复苏效果优于IEGS。  相似文献   

4.
目的 动态观测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SP-D)水平并探讨它与创伤性急性肺损伤(ALI)/ARDS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将3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分为多发伤后并发ALI/ARDS组20例(ALI/ARDS组)与多发伤后未并发ALI/ARDS组16例(非ALI/ARDS组).分别于伤后第1,3,7,14天收集外周血;同时计算PaO2/FiO2并行肺损伤评分;另12例体检健康者设为正常对照组.运用ELISA测定血浆SP-D的浓度.结果 ALI/ARDS组患者血浆SP-D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非ALI/ARDS组(P<0.01);ALI/ARDS患者重度肺损伤组血浆SP-D水平明显高于中度肺损伤组(P<0.05);SP-D水平与其相应的PaO2/FiO2呈负相关关系(rs=-0.745,P<0.01).结论 严重多发伤后血浆SP-D水平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性ALI/ARDS发生密切相关,而且与肺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浆SP-D在ALI/ARDS病程中是一种具有价值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舒氧康对创伤性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60例创伤性急性肺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舒氧康治疗组(n=30)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舒氧康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舒氧康1500 ml,0.3 ml/(kg.min),1次/d,连用3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及治疗第2、3天的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变化。结果舒氧康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TNF-α、IL-6和IL-8水平无差异。治疗后舒氧康治疗组的TNF-α、IL-6和IL-8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舒氧康治疗组治疗后呼吸频率(RR)、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氧康可显著抑制机体炎症介质的产生,创伤性急性肺损伤早期应用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盐酸戊乙奎醚(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PHC)对创伤性休克后大鼠肺组织NF - κB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 mRNA表达的干预影响,探讨PHC对创伤性休克继发肺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创伤性休克动物模型,104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四组:对照组、休克组、PHC小剂量组(P1组)和PHC大剂量组(P2组).复苏开始时,P1、P2组大鼠分别经颈静脉注入含PHC 0.15 mg/kg和0.45 mg/kg的等渗盐水,给药容积2 ml/kg;休克组、对照组仅注入等容积的等渗盐水.复苏后2,6,12,24 h四个时相点处死大鼠.RT - PCR法检测各组NF - κB、iNOS mRNA表达;计算肺湿/干重(W/D)比值、肺通透指数(lung permeability index,LPI)和肺损伤评分(lung injury score,LIS).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休克组、P1、P2组各时相点NF - κB、iNOS mRNA表达、肺W/D比值、LPI、LIS均明显增高( P<0.05).与休克组比较,P2组复苏后各时相点及P1组复苏后2,6 h NF- κB、iNOS mRNA表达、肺W/D比值、LPI、LIS明显减低,同时P1组复苏后12 h LPI、LIS也明显降低.P2组6 h NF- κB、iNOS mRNA表达、肺W/D比值、LPl、LIS均明显低于P1组(P<0.05).结论 PHC可减轻创伤性休克后继发肺损伤,大剂量PHC作用更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肺组织NF - κB、iNOS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郭晓东  张巍  郭静  苏清明  杨贵荣  张杰  孙鲲  王立祥 《武警医学》2015,26(12):1216-1220
 目的 探讨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溶栓药物尿激酶对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20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被分为溶栓组和常规复苏组,每组10只。采用氯化钾注射法结合窒息法致心搏骤停后,常规复苏组只进行心肺复苏及基本生命支持,溶栓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激酶2万U/kg进行干预。通过细胞凋亡原位检测(Tunel),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以此来证明尿激酶对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溶栓组复苏24 h后大脑皮质和海马Tunel和 Casepase-3阳性细胞均明显低于常规复苏组,Tunnel:皮质29.22±7.86比37.20±7.04(t=-2.392,P=0.028),海马18.80±7.58比27.4±8.15(t=-2.442,P=0.025),Caspase-3:皮质22.1±9.93比33.1±12.64(t=-2.165,P=0.044),海马31.3±15.23比46.8±16.73(t=-2.167,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复苏组与溶栓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s)、自主呼吸恢复时间(min)、平均动脉压(mmHg,)均无明显差异[自主循环恢复时间:307.9±96.4比242.0±71.0(t=-1.741,P=0.09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20.6±12.5比19.3±10.0(t=-0.256,P=0.801),平均动脉压:65.5±6.2比69.0±6.7(t=1.217,P=0.239)]。结论 心脏骤停后在心肺复苏时给予溶栓药物尿激酶可以改善并减轻因细胞凋亡所致脑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内毒素(ET)致兔急性肺损伤(ALI)时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含量变化及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其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组和血晶素组。对照组经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内毒素组经颈静脉注射内毒素(700μg/kg)复制ALI模型;血晶素组于手术前连续2d经腹腔注射血晶素(40μmol/kg,2次/d),其余操作同内毒素组。各组均于实验前(0h),实验后0.5、1、2、4h时点采动脉血行血气分析,ELISA方法检测血浆vWF值;处死动物后,测定肺组织干/湿重比,检测肺组织HO-1蛋白的表达情况,光镜下行肺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内毒素组静注ET后,PaO2、PaO2/FiO2下降,符合ALI诊断标准,0.5、1、2、4h时点血浆vWF明显升高(P<0.01),肺组织干/湿重比明显降低(P<0.01),病理学观察可见肺组织水肿、出血等改变;血晶素组肺组织HO-1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内毒素组(P<0.01),4h时点血浆vWF值明显低于内毒素组(P<0.01),肺组织水肿、出血等改变较内毒素组有所减轻。结论ALI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作为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的血浆vWF含量升高,HO-1抑制内皮细胞受损,对ALI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7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后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高病死率的影响因素,筛选其临床预后指标.方法 收集呼吸重症监护窒(RICU)2001年6月-2008年5月收治的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慢性疾病史,免疫抑制药物使用情况,诱因,确诊24h内各种化验指标(血常规、血气分析、肾功能、血电解质等)的最差值,治疗方法(保护性肺通气策略、预防性抗真菌治疗、早期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无创通气、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急性病理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n评分,肺外衰竭器官以及确诊后21d病死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种因素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纳入病例71例,男50例,女21例,年龄18~80(45.3±16.0)岁;到确诊后21d为止,死亡42例,死亡率59.2%.联合使用免疫抑制药物(≥3种)患者死亡率为25%(2/8),低于其他未联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病死组患者PaCO2、APACHEⅡ评分(分别为36.5±11.5mmHg、21.7±6.9分)高于存活组(分别为30.0±6.5mmHg、16.7±5.4分,P<0.05).氧合指数(PaO2/FiO2)≤150mmHg的ARDS患者死亡率为72%(36/50),高于PaO2/FiO2>150mmHg的患者(28.5%,6/21;P<0.05).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免疫抑制药物≥3种、PaCD2≥50mmHg、PaO2/FiO2≤150mmHg、APACHE Ⅱ≥18分、PaO2/FiO2≤150mmHg+APACHEⅡ≥18分等因素与ARLVS病死率相关.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aO2/FiO2≤150mmHg+APACHEⅡ≥18分是ARD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对ARDS患者进行以治疗原发病为主的综合治疗的前提下,PaO2/FiO2≤150mmHg+APACHE Ⅱ≥18分可以作为评价ARDS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时机行轻度低温干预对室颤兔心肌组织能量、超微结构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I)、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近期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兔54只,随机分为5组:常温(39.0±0.5℃)对照组(n=8),低温(33.5±0.5℃)对照组(n=8),常温(39.0±0.5℃)复苏组(n=14),复苏前低温(33.5±0.5℃)组(n=10),复苏后低温(33.5±0.5℃)组(n=14)。采用心外膜电刺激致颤法制备兔心肺复苏模型。复苏后4h采血检测血清cTNI、TNF-α水平;低温各组均持续控温4h后自然复温,观察各组存活情况至复苏后48h,将兔处死后行左室心尖组织电镜检查和三磷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磷酸腺苷(AMP)含量测定,计算心肌能荷(EC)。结果复苏后低温组和两对照组48h存活率均为100%,高于常温复苏组和复苏前低温组(60.0%和44.4%,P<0.05),复苏前低温组48h存活率低于常温复苏组(P<0.05)。各复苏组血清cTNI水平均高于两对照组,复苏前低温组血清cTNI水平低于常温复苏组和复苏后低温组(P<0.05);常温复苏组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两低温复苏组间及两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前和复苏后低温组心肌组织ATP含量均高于常温复苏组,复苏后低温组和常温复苏组心肌组织ATP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常温复苏组EC明显低于两对照组和复苏前低温组(P<0.05);复苏后低温组EC与复苏前低温组及两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前和复苏后低温组复苏后48h心肌超微结构损害均较常温复苏组轻(P<0.05)。结论室颤兔自主循环恢复后存在心肌组织损害和能量代谢异常;自主循环恢复后轻度低温干预可减轻心肌组织结构损害,降低48h死亡率,其保护机制与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抑制炎症反应有关;室颤前轻度低温处理不能降低48h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超声在创伤救治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快速评估病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内容更加丰富,除了经典的创伤超声检查(FAST),还扩展到肺、心脏、颅脑、眼、肌肉骨骼、胃肠、血管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等,可对创伤患者进行从头到脚的评估和引导治疗。超声在创伤救治的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均有重要价值,本文介绍了相关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创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卫生问题。优化创伤患者早期评估的流程,缩短受伤至确定性治疗的时间至关重要。影像学检查作为重要的诊断手段,在创伤患者早期评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确定性治疗提供依据。本文介绍了创伤影像学检查常用手段的优缺点和价值,包括X线片、CT、介入放射学、MRI、超声,并探讨了放射安全问题,为临床进一步优化创伤影像学评估的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可促进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损伤区血管新生,并保护神经元的再生。近年来,外源性EPCs移植、动员内源性EPCs以及运用EPCs等治疗方法在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的实验研究中证实有很好的疗效,并表明EPCs的水平与脑创伤的恢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为了详细阐明最新相关研究,笔者就EPCs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治疗策略、临床应用、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细菌生物膜被证实与慢性伤口的持续性感染有关,本文就慢性伤口细菌生物膜的概念及分布、临床特点及识别要点、临床诊断标准、实验室识别方法作一综述。旨在帮助伤口专业人员早期识别及诊断生物膜感染伤口,为尽早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始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 PTA)的分型和血供特点及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经CTA和MRA检查出的PTA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分型、血供特点及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92例PTA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9.6±17.5)岁,其中,男性38例(41.3%),女性54例(58.7%),女性高于男性。CTA发现36例(39.1%),MRA发现56例(60.9%)。41例位于右侧(44.6%),51例位于左侧(55.4%),未发现双侧型。按Weon分型,Ⅰ型29例(31.5%),Ⅱ型18例(19.6%),Ⅲ型20例(21.7%),Ⅳ型13例(14.1%),Ⅴ型5例(5.4%),特殊类型7例(7.6%)。按Salas分型,外侧型69例(75%),中间型23例(25%)。合并基底动脉发育不良54例(58.7%)(含双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47例),Ⅰ型14例(48.3%),Ⅱ型15例(83.3%),Ⅲ型12例(60.0%),Ⅳ型8例(61.5%),Ⅴ型3例(60.0%),特殊类型2例(28.6%),以Ⅱ型合并基底动脉发育不良的比例最大。伴有脑梗死35例(38.0%),Ⅰ型8例(27.6%),Ⅱ型11例(61.1%),Ⅲ型7例(35.0%),Ⅳ型6例(46.2%),Ⅴ型2例(40.0%),特殊类型1例(14.3%),以Ⅱ型伴发脑梗死的比例最高。结论 CTA和MRA可较好的显示PTA的解剖特点及其分型,辅以椎-基底动脉发育不良的情况,能更为全面的诠释各型PTA的血液循环特点,评估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及评价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疼痛治疗效果。方法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疼痛科收治4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男性8例,女性34例;年龄59~86岁,平均75.1岁;BMI14.5~30.1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SP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ESP组采用基础治疗(卧床休息、镇痛和抗骨质疏松药物、物理治疗)结合ESP阻滞;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两组若出现较严重疼痛,疼痛数字评分法(NRS)≥5分,均使用曲马多肌注缓解。评估ESP组患者入院时(T1)、第4天ESP阻滞前(T2),阻滞后2h(T3)、8h(T4)、第5天(T5)、第6天ESP阻滞前(T6)、阻滞后8h(T7)、第7天(T8)、出院后21d(T9)NRS疼痛评分,以及各相同时间对照组患者NRS评分,两组患者第3天、出院后21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两组患者第4~7天肌注曲马多需求总次数。结果ESP组患者行ESP阻滞后NRS评分与入院时、阻滞前比较均下降(P<0.01);出院后21dPSQI与阻滞前比较显著降低(P<0.01)。行ESP阻滞后各时间点NRS评分、曲马多需求量及夜间睡眠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ESP阻滞联合基础治疗显著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睡眠质量,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应用,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基础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前瞻性探讨治疗前、中和治疗后采用PET/CT确定的同步放化疗中晚期食道癌原发肿瘤代谢体积(PTMV)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12年9月~2017年6月38例中晚期食道癌行放化疗患者,在治疗前、放疗后第3~4周、治疗后第6周行PET/CT检查。利用ROC寻找治疗前、中和治疗后PTMV的变化的最佳界值,将其分为高、低值组。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全组患者中位OS时间为19.1个月(95%CI为8.1~30.1),1、2、3年OS率分别为63.2%、47.4%和31.6%。pre-PTMV、mid-PTMV、Post-PTMV、ΔPTMV和ΔPTMV2的阈值分别为80.68(cm^3)、58.75(cm^3)、53.90(cm^3)、-35.02%和-13.65%。但只有治疗后PTMV比治疗中PTMV缩小体积在13.65%者有较高的总生存率,而根据其余各项阈值进行分组的两组之间没有差异。结论对于行CRT的中晚期食道癌患者,治疗前、中和后PTMV的绝对值以及治疗后PTMV/治疗前PTMV的变化率与患者的预后无关,治疗后PTMV/治疗期间PTMV的变化率对判断食道癌的预后总生存期相关,这一指标可为食道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辅助麻醉在老年创伤性颈胸段脊髓损伤减压手术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创伤性颈胸段脊髓损伤老年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68.24±3.22)岁;道路交通伤41例,高处坠落伤21例,重物砸伤9例,运动损伤7例。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利多卡因组(利多卡因辅助麻醉)与右美托咪定组(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各39例,两组均给予减压手术治疗。记录、观察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术后日本骨科协会颈椎评分系统(JOA)评分、术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及患者麻醉满意度。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麻醉,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术后1h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无显著波动(P>0.05)。术后3d利多卡因组中脊髓神经功能0级1例,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30例;右美托咪定组中分别为5、6、8、10与10例(P<0.05)。利多卡因组与右美托咪定组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均高于术后3d,利多卡因组高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两组术后14d的血清TNF-α、IL-6值低于术后1d,利多卡因组低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术后14d利多卡因组与右美托咪定组的麻醉满意度分别为100.0%和84.6%(P<0.05)。结论利多卡因辅助麻醉应用于老年创伤性颈胸段脊髓损伤减压手术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促进保护脊髓神经功能与改善颈椎功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具有很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前便携式超声已经广泛运用到急诊、重症监护、麻醉等相关领域并取得成就。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便携式甚至口袋型超声机出现并得到应用,便携式超声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也逐步得到发掘及认可。本文旨在阐述目前国内外便携式超声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紧急气道管理及其他创伤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屈膝外翻位经前内侧辅助入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7年1月泸州市中医医院治疗38例因ACL损伤而接受重建手术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17~63岁,平均36岁;右膝21例,左膝17例。致伤原因:运动伤22例,道路交通伤12例,其他4例。采用关节镜下屈膝外翻位经前内侧辅助入路建立股骨隧道方式进行ACL重建。术后12个月,对患者膝关节采用Lysholm评分表及IKDC 2000膝关节主观评价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术中无后壁破裂情况发生,术后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52. 71±7. 50)分提高至(90. 39±3. 26)分; IKDC评分由术前的(48. 87±9. 05)分提高至(89. 16±4. 29)分(P <0. 05)。术后1年随访显示4例出现Ⅰ度松弛(11. 76%)。结论屈膝外翻位经前内侧辅助入路更有利于ACL重建,具有视野开阔、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