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9年11月经手术治疗和腔内治疗的4例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通过CT血管成像(CTA)或血管造影明确诊断,3例采用传统的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行分叉型带膜支架腔内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夹层均得到完全修复,未出现内脏动脉缺血、肾缺血、下肢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患者随访3个月至3年,效果满意。结论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发病率低,CTA是诊断腹主动脉夹层最常用的方法 ,手术治疗和腔内治疗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相比手术治疗,腔内治疗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但仅适用于解剖学条件良好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重建术后,发生结肠缺血虽然不多,然并不罕见.本文报告对主动脉重建术后伴发结肠缺血的识别和预防方法.本文资料为1983~1986年在Mich.Ann Arbor退伍军人医疗中心施行择期性或急诊主动脉重建的100例男性病人.平均年龄62.4±7.9岁.其中58例为主动脉瘤,42例为慢性主动脉阻塞性疾病.58例主动脉瘤切除术中,20例植入人造血管,38例植入分叉的主动脉人造血管;17例与髂总动脉吻  相似文献   

3.
单纯主动脉缩窄矫治术中阻断缩窄处的近、远端血管是实施手术操作的前提.而血流阻断后主动脉缩窄处远端器官的缺血状况可能恶化,侧支循环发育不良的患者可出现严重的低灌注、酸中毒或脊髓缺血,而缩窄处近端的高血压、左心超负荷也可诱发急性心功能衰竭.本研究拟经上、下肢动脉测压管建立临时旁路分流,评价维持下半身血流灌注并减轻左心室后负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自制"血管分流栓"在杂交手术治疗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和方法。方法对40例急性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采用杂交手术,采用自制"血管分流栓"保持颈动脉血流重建颈部血管。结果均手术成功,术后无脑部急性缺血及左上肢缺血症状;破口封闭良好,无内漏,旁路血管通畅;2例术后死亡,1例术后3 d发生A型夹层;一过性精神症状6例;左侧血胸1例;随访38例,失访2例,1例于出院后1周死亡。术后1个月、1年复查,无脑缺血及左上肢缺血症状;主动脉CTA均示支架无移位和内漏,移植的人工血管通畅。结论杂交手术治疗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自制"血管分流栓"能保持颈动脉血流通畅,有效减少脑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覆膜血管支架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覆膜血管支架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2001年6月~2006年7月,经CT增强扫描确诊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31例。切开右或左侧股动脉置入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原发破口,置入后重复造影检查。结果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术后即可造影27例无内漏,4例轻度内漏。术后早期1例出现左上肢缺血,1例截瘫,其余患者无支架移位与远端脏器缺血。术后半年复查CT增强扫描,31例均示支架段内假腔消失,血栓形成。术后半年4例轻度内漏均好转;1例术后4年出现支架近端严重内漏,行开胸手术治疗。结论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的Stanford B型夹层主动脉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on aneurysm,ADA)引起肠道缺血(intestinal ischemia)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8例累及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的Stanford B型急慢性ADA的治疗方法。其中有5例SMA完全开口于假腔,为了预防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repair,EVR)术后出现肠道缺血,先行髂动脉-SMA人工血管旁路术,再行腔内修复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ADA急性期出现肠坏死行小肠部分切除,SMA内膜切除及固定。1例EVR术后肠缺血缓解。1例EVR术后7个月出现SMA夹层,保守治疗。结果所有5例行内脏动脉重建者均获得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所有8例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EVR均获得成功,1例出现Ⅱ型内瘘,无肠道缺血症状出现。术后随访平均7.5(1~14)个月,CTA示SMA通过移植血管显影通畅;人工血管内支架无移位、断裂;出现Ⅱ型内瘘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CTA内瘘消失。结论内脏动脉受累的Stanford B型急慢性ADA,术前正确的判断及合理的手术方式往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主动脉破裂的危险以及内脏缺血致死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原发破口位置对腹腔主要分支动脉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主动脉CTA资料,对受累的腹腔主要分支血管(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缺血类型和灌注损伤程度进行分型,并分析二者与不同夹层原发破口位置的关系。结果 130例患者共计542支分支动脉中,465支(465/542,85.79%)存在缺血,包括337支(337/542,62.18%)动力型缺血及128支(128/542,23.62%)静力型缺血,其中灌注受损69支(69/542,12.73%)、灌注未受损396支(396/542,73.06%);77支(77/542,14.21%)血管无缺血。灌注受损的分支血管中,动力型缺血37支(37/69,53.62%),静力型缺血32支(32/69,4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77,P=0.215)。夹层原发破口位置对腹腔主要分支动脉缺血类型(动力型、静力型)及灌注改变情况(受损、未受损)无明显影响(χ~2=1.352、0.776,P=0.509、0.678)。结论 B型主动脉夹层原发破口的位置对腹腔主要分支动脉缺血类型及灌注损伤程度无明显影响,评估腹腔主要分支血管缺血及灌注改变情况对指导手术方案制定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保守治疗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急性期(发病14 d内)的死亡相关因素,指导急诊手术病例的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进行保守治疗的42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0±12)岁.治疗方法包括止痛、控制性降压及抑制心肌收缩等对症治疗.其中急性期存活28例,死亡14例,分别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其急性期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分支血管缺血(P=0.018)和主动脉最大径(P=0.002)是急性期B型夹层的死亡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亦证实分支血管缺血(P=0.041)和主动脉最大径(P=0.005)为死亡的相关因素.当主动脉最大径超过40 mm时死亡风险明显增高(P=0.000).结论 存在主动脉分支血管缺血或主动脉最大径>40 mm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应考虑急诊手术或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5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5例患者年龄31—76岁,平均52.6岁。25例中6例术前合并肠管缺血,5例合并肾动脉缺血,3例既有肠管缺血又有肾动脉缺血,5例腹主动脉真腔完全被假腔压闭,4例合并下肢缺血,2例合并腹主动脉瘤。所有患者进行了腔内血管外科治疗,并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2例合并腹主动脉瘤的夹层患者予以支架型人工血管封闭夹层破口后行开腹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后内漏3例(2例漏血7d后停止,1例漏血持续存在);其余22例患者术后即时造影示瘘口已被完整覆盖,假腔无血漏人,内脏动脉等恢复真腔供血。前述的合并症术后均逐渐恢复,无脏器及肢体缺血坏死发生,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对复杂的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腔内治疗与传统的手术相比,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度大、并发症少,且可大大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腔内血管外科技术上的改进,使复杂的主动脉病变得以成功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修补胸腹和胸降主动脉动脉瘤采用传统的钳夹阻断血流术常易引起广泛缺血、截瘫和轻瘫。当然神经系统损害与钳夹阻断血流时间、动脉瘤范围和破裂、患者年龄、近端主动脉动脉瘤和肾功能衰竭等有关。1 0年前作者已开始采用远端主动脉灌注、脑脊液引流等辅助措施以减少末端器官缺血的发生。美国休斯敦Texas健康科学中心心胸血管外科等单位于1 991~2 0 0 3年共收治1 0 0 4例胸降主动脉或胸腹主动脉血管替换手术。病人中位值年龄68岁( 8~89岁) ,1 0 3例患有脑血管疾病,41例有壁间动脉瘤,3 0例有穿孔。741例( 74%)进行了远端主动脉灌注和脑脊液…  相似文献   

11.
复杂主动脉病变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复杂主动脉病变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21例合并有内脏动脉缺血等复杂的主动脉病变,双球管定位下经锁骨上动脉到股动脉交换导丝以确保真腔内植入带膜支架,对真腔完全被假腔压闭的患者采取真腔内加压推进以通过导丝,用超长带膜支架来封堵大破口治疗夹层合并巨大假性动脉瘤形成,对夹层合并腹主动脉瘤患者采取血管腔内技术联合开腹手术等方法。结果 术后内漏3例,其中2例7 d后停止,1例漏血持续存在。3例主动脉创伤术后完全康复,余18例复杂主动脉夹层术后即时造影示瘘口已被完整覆盖,假腔无血漏入,内脏动脉等恢复真腔供血。18例中6例合并肠管缺血,3例合并肾动脉缺血,3例肠管缺血、肾动脉缺血,2例腹主动脉真腔完全被假腔压迫,以及2例合并下肢缺血术后均逐渐恢复,无脏器及肢体缺血坏死发生。2例合并腹主动脉瘤夹层行支架型人工血管封闭夹层破口后行开腹手术切除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16例随访5~36个月,平均22.3月,1例内漏持续存在,但假腔未继续加大,其余患者存活良好。结论 对复杂的主动脉病变的治疗,通过对腔内血管外科技术进行改进,并适当结合传统手术方法,使某些过去被认为不能够治疗的复杂主动脉病变可得以成功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其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而合并严重并发症的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则更为凶险,需要紧急外科干预.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对该类疾病定义为起病在14d以内出现血管破裂或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的B型主动脉夹层[1].长久以来,胸主动脉置换开放修复、开放或介入破膜开窗术、旁路血管搭桥等各种手段对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都不理想,均因围手术期死亡率高而逐渐被淘汰.  相似文献   

13.
大鼠移植动脉硬化加快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一种简捷 ,有代表性且稳定的移植物动脉硬化模型。方法 将SD大鼠的腹主动脉分别冷缺血 1、2 4、48h行SD→SD及SD→Wistar的原位腹主动脉移植 ,观察术后植入段血管病理改变、TGF β1表达及手术前后过氧化脂质的变化。结果 SD→SD及SD→Wistar缺血1h组分别于术后 10周及 6周见内膜明显增厚 ,而缺血 2 4h组只需 2周 ;各组移植后 2h过氧化脂质均明显高于术前 ,术后 4、2 4h与术前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强化缺血组TGF β1不论是SD→SD还是SD→Wistar均于术后 1周即出现高表达。结论 以SD/Wistar作为供 /受体行腹主动脉移植 ,强化冷缺血损伤 ,可加快移植物动脉硬化 ,可望成为新型慢排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包括三种技术:一是腔内夹层远端破膜术以解决假腔远端流出道问题,二是主动脉或分支血管真腔内支架成型术以解决内脏和肢体缺血问题,三是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repair,EVR)致力于封堵夹层裂口达到降低假腔内压力和改善脏器肢体供血的目的。前两种技术从原理上既不能解决主动脉夹层的主要问题,又只能在特定的病变中才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因此并没有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而主动脉夹层的EVR从理论上实现了封闭夹层裂口的目的,实践中也已被证实其良好的安全性。因此一经出现,主动脉夹层的EVR便得到广泛认同并在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良好的EVR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封闭了夹层第一裂口,二是改善了分支血管供血。鉴于主动脉夹层致命的形式即是破裂和脏器及肢体缺血,因此EVR解决了主动脉夹层的主要问题。但是,取得成功的EVR并不简单,仍存在很多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促进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2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2组,外科结扎切断各兔股动脉及其分支,制作兔后肢缺血模型。试验组各兔在缺血后肢肌肉内多次注射重组人bFGF蛋白(n=15);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n=10)。术后4周,各兔行腹主动脉造影观察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取内收肌和腓肠肌肌肉行病理切片HE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统计血管密度,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内收肌和腓肠肌中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数。结果:试验组兔侧支循环血管条数、血管密度及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数均大于对照组(P<0.01),缺血状态得到改善。结论:在兔缺血后肢肌肉中注射bFGF蛋白可促进血管新生,增加兔缺血后肢血液灌注,改善肢体缺血状态。  相似文献   

16.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治疗:附15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6年问收治的158例急、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资料.急诊手术19例,限期手术139例.术后定期复诊,动态观察主动脉的变化.结果 支架释放后即刻造影显示第一破口封堵率为92.4%.22例并发胸腔积血的患者,9例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3例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5例并发下肢动脉缺血患者,3例慢性夹层动脉瘤瘤腔巨大患者均于术后达到临床治愈标准.19例非左侧椎动脉优势患者术中直接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后均未出现窃血综合征.住院期间无死亡.141例获得3~48个月的随访,2例存在持续内漏,1例因支架移位再次手术并获得成功,1例并发脑梗死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进行血管腔内治疗后近期、中期内观察疗效确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预防和减少胸腹主动脉手术中脊髓缺血性损伤的发生。方法 4 5只家兔用于三个部分实验 ,实验一 ,研究血管活性药物对脊髓缺血的影响。实验二 ,研究脊髓减压对脊髓缺血的影响。实验三 ,研究低温对脊髓缺血的影响。结果各组相比 ,低温组脊髓神经元细胞变性数最少 (均值 3 0 )、预防脊髓缺血损伤效果良好 ,前列腺素药物组和脊髓减压组也有一定有益作用。结论在胸腹主动脉手术时 ,低温、前列腺素药物投入可以有效预防脊髓缺血性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由于冠状血管细小及冠状动脉吻合手术的需要,常用缺血性停搏来提供安静的手术野。但停搏的安全时间有限,多根静脉和冠状动脉吻合时主动脉和冠状血流阻断期间将产生心脏的严重缺血损害,以心肌深部的心内膜下层肌肉最危险,最易受损,而手术原来  相似文献   

19.
<正>主动脉弓部常见的病变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和主动脉溃疡等。传统的开放手术死亡率高,并发症多。血管腔内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腔内治疗。但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弓部病变是血管腔内治疗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如果直接覆盖颈部血管有上肢缺血、脑梗塞和截瘫等风险~[1]。目前常用的重建弓上分支血管的办法各有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导致颅内缺血的血管旁路术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5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14例Ⅰ型头臂型大动脉炎致颅内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14例均采用动脉旁路术,其中单侧颈总动脉闭塞且willis环不完整行升主动脉-单侧颈内动脉搭桥5例;双侧颈总动脉闭塞且willis环完整行升主动脉-单侧颈内动脉搭桥5例;双侧颈总动脉及双侧锁骨下动脉闭塞且willis环完整行升主动脉-双侧腋动脉搭桥1例;单侧颈总动脉及双侧锁骨下动脉闭塞且willis环完整行升主动脉-双侧腋动脉搭桥3例。结果 14例病人手术成功,共搭桥18条人工血管,1例术后出现右下肺感染及胸腔积液,1例术后人工血管急性血栓形成。病人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0例、好转3例、无变化1例,近期治疗有效率为92.9%(13/14),人工血管通畅率为94.4%(17/18)。随访5~115个月,1例在术后5个月突发脑出血死亡,3条血管分别在术后6、66、79个月发生单侧颈内动脉人工血管闭塞,其余13条人工血管通畅,通畅率为81.3(13/16)。结论大脑willis环完整性对Ⅰ型头臂型大动脉炎导致颅内缺血的血管旁路术的选择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