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炎患者在年龄、性别和发病季节的特征和差异,并且探讨近10年两者比例的变化趋势。方法 5486例鼻高反应症状患者分为变应性鼻炎组和非变应性鼻炎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广州地区近10年变应性鼻炎与非变应性鼻炎的比例无明显变化趋势。变应性鼻炎与非变应性鼻炎均以男性患者为主,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变应性鼻炎患者年龄小于非变应性鼻炎患者年龄,变应鼻炎男性患者发病年龄低于女性患者,而非变应性鼻炎发病年龄在性别分布上无明显差异。随年龄增加变应性鼻炎患者比例逐渐下降而非变应性鼻炎比例逐渐增加。本地区变应性鼻炎在夏季高发,而非变应性鼻炎则高发于冬季。结论 广州地区变应性鼻炎与非变应性鼻炎患者在年龄、性别和发病季节等临床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近10年两者比例无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增高,对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研究也得到了关注,同时变应性鼻炎及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也受到重视,在临床工作中往往注重控制变应性鼻炎症状,很少关注变应性鼻炎患者肺功能的变化.本文对变应性鼻炎及变应性鼻炎伴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变化进行综述,提出变应性鼻炎患者肺功能测定的重要性,以便在临床诊治工作中通过检测变应性鼻炎患者肺功能变化来预防变应性鼻炎转变为支气管哮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测及其对变应性鼻炎诊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变应性鼻炎、正常人和非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分泌物各100例行薄层涂片和瑞-姬染色,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形态及分布程度和阳性率。结果 1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正常人及非变应性鼻炎患者(P<0.01),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和非变应性鼻炎患者(P<0.01)。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鼻腔分泌物涂片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对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变应性鼻炎(AR)又称变应性鼻炎,是鼻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症状是喷嚏、流泪和鼻塞等鼻部症状,常见部分患者同时出现眼部变应性症状.变应性眼病( allergic eye disease)或眼部变应性疾病(ocular allergy)是包括季节性变应性结膜炎(seasonal allergic conjunctivitis,SAC)、常年性变应性结膜炎(perennial allergic conjunctivitis,PAC)、特应性角结膜炎(atopic keratoconjunctivitis,AKC)、春季角结膜炎( vernal keratoconjunctivitis,VKC)和巨乳头性结膜炎(giant papillary conjunctivitis,GPC)等一系列眼部疾病的总称,其中,SAC和PAC最为常见,约占变应性眼病的95%[1],呈自限性,不导致眼表损伤[2].当患者同时出现AR(季节性或常年性)和变应性结膜炎时,诊断为变应性鼻结膜炎( allergic rhinoconjunctivitis).本文就导致变应性鼻结膜炎眼部症状的变应性结膜炎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变应性结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眼部疾病,患病率高达15%~40%,包括季节性变应性结膜炎、常年性变应性结膜炎、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特应性角结膜炎以及巨乳头结膜炎等。变应性结膜炎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可能致盲。近年来,泪液细胞学检查和泪液特异性蛋白检测为变应性结膜炎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新型免疫抑制剂滴眼液在重症变应性结膜炎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季节性和常年变应性结膜炎治疗中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6.
VCAM-1表达在上下呼吸道一致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CAM-1)在呼吸道变应性炎症患者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将39名患有变应性鼻炎并哮喘的患者和21例仅患有变应性鼻炎的患者分成两组,取鼻腔黏膜和支气管黏膜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VCAM-1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变应性鼻炎并哮喘组支气管黏膜中嗜酸粒细胞数显著高于变应性鼻炎组(t=12.81,P〈0.01),变应性鼻炎组鼻腔黏膜中VCAM-1阳性细胞比例与变应性鼻炎并哮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变应性鼻炎并哮喘组支气管黏膜中VCAM-1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变应性鼻炎组(t=9.43,P〈0.01),变应性鼻炎并哮喘组支气管黏膜中VCAM-1阳性细胞比例和支气管黏膜嗜酸粒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r=0.788,P〈0.01)。结论:VCAM-1表达的上调,导致呼吸道变应性炎症的蔓延。  相似文献   

7.
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50例,其中常年性变应性鼻炎34例,季节性变应性鼻炎16例。给予中药黄防冲剂治疗。治疗结果:显效30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90%。提示黄防冲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而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局部变应性鼻炎是新近提出的、区别于变应性鼻炎与非变应性鼻炎的鼻腔局部变应性病变,以鼻痒、喷嚏、清水样涕、鼻塞为主要临床症状。目前对局部变应性鼻炎的研究和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从局部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转归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变应性鼻炎与非变应性鼻炎临床症状极为相似,同样是哮喘发生的高风险因素.现有研究表明变应性鼻炎主要是一种由变应原激发的、由Ig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性反应,但同时也存在非IgE介导的免疫学机制.本文就变应性鼻炎及非变应性鼻炎的非IgE介导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深圳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调查,发现并发有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皮肤病等其他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其家族史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单纯变应性鼻炎患者.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个人哮喘病史、过敏性结膜炎病史、家族哮喘病史、家族变应性鼻炎病史、母亲患有变应性鼻炎及一级亲属患有过敏性疾病是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的重要因素,其中个人哮喘病史的OR值最大,进一步论证了变应性鼻炎与哮喘属“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概念,提示在临床中应注意变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ARAS)的诊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分布情况以及季节对嗜酸性粒细胞分布情况影响。方法对417例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及98例非变应性鼻炎儿童的鼻腔分泌物薄层涂片,经瑞-姬染色后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程度,417例变应性鼻炎患儿根据4个季节分为4个亚组,比较各季度亚组之间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结果变应性鼻炎患儿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阳性人数显著高于非变应性鼻炎患儿人数(P<0.001),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高于非变应性鼻炎患者(P<0.001),变应性鼻炎患儿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差异明显(P<0.01),其中夏季高于冬季(P<0.01),其他各个季节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在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变应性鼻炎患儿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上升,同时随着季节变化,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也变化明显,对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中山市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与台风天气的相关性。方法在广东中山市通过气象资料确定典型台风登陆时间,以台风过境当天及前后各一天为台风期间,并设置非台风期间作为对照组,在台风期间及非台风期间,分别调查变应性鼻炎及全部门诊患者就诊人次,并分别计算其比率。结果 2017年8月到9月中山市发生了三次台风。台风期间的9天,变应性鼻炎及门诊患者就诊人次分别为517和2128人次,变应性鼻炎患者占全部门诊比例为24.3%;非台风期间的9天,变应性鼻炎及门诊患者就诊人次分别为579和2671人次,变应性鼻炎患者占全部门诊比例为21.7%;台风期间变应性鼻炎患者就诊人次比值明显高于非台风期,P0.05。结论台风不良气候可能影响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台风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动物模型探讨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实验动物肺功能检测仪检测肺功能、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分别检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免疫组化检测上述组织中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Ⅰ (vascularcellularadhesionmolecular Ⅰ ,VCAM Ⅰ )和白细胞介素 13 (interleukin 13 ,IL 13 )的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assay ,ELISA)检测外周血IL 5浓度。结果 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 ,变应性鼻炎组和变应性哮喘组肺功能 0 3s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前两组肺组织中VCAM Ⅰ和IL 13阳性血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变应性鼻炎组和变应性哮喘组外周血IL 5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且与嗜酸粒细胞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具有一致性 ,变应原反复激发上呼吸道也能引起下呼吸道炎症改变和功能减退。诊治变应性哮喘时应注意评估变应性鼻炎  相似文献   

14.
变应性鼻炎的研究,七十年代着重在免疫方面,八十年代则着重在其与全身变应性疾病的关系,鼻粘膜神经化学感受器、受体,以及鼻分泌物的活性介质方面。【变应性鼻炎与哮喘的关系】早就发现,婴儿期或一周岁时患变应性湿疹的,以后罹患变应性鼻炎与哮喘的机会增多。对Brown大学1352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哮喘、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初发年龄分别是6.9、9.1及10.6岁。大部分学生有变应性鼻炎,但无肺部症状或哮喘史,肺功能检查却都不正常。连续观察7年,变应性鼻炎患者中,  相似文献   

15.
儿童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均表现为呼吸道黏膜的炎性反应.两者常共同发病,变应性鼻炎是哮喘的一个危险因素.与只患有变应性鼻炎或哮喘相比,同时患有两种疾病会显著增加患儿就医负担且影响其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与未患有变应性鼻炎的哮喘患儿相比,同时患有哮喘和变应性鼻炎的患儿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6.
变应性鼻炎是最常见的特异反应性疾病,目前认为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环境因素、免疫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几年,变应性鼻炎基因遗传多态性成为研究热点,为更好的认识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可能。其中人类抗原处理相关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易感性和严重性相关,是近期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抗原处理相关转运蛋白基因遗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关系等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病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免疫学和遗传学的进展,近年来对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疾病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复习有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侧重介绍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鼻窦炎及变应性喉炎的新理论、新疗法。1变应性鼻炎 随着工业化进展、现代生活方式和人类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1]。1989年,Strachan[2]提出了变态  相似文献   

18.
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患病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变应性鼻炎患者中20%~38%伴哮喘,而哮喘患者中60%~70%伴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在病因学、发病机制和病理学改变等方面极为相似,许多患者常先后或同时患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目前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已提出"同一个气道,同一种疾病"的观点[1].  相似文献   

19.
局部变应性鼻炎容易被误诊或漏诊,患者的鼻部症状可在数年内进展至中-重度,显著影响其生活质量,并可进一步发展为哮喘。当患者出现变应性鼻炎症状但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检测结果为阴性时,应将局部变应性鼻炎作为鉴别诊断之一。目前局部变应性鼻炎的诊断依赖于鼻黏膜过敏原激发试验。参照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策略,其治疗应包括避免接触过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了解Eotaxin在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以及变态反应炎性递质组胺对Eotaxin表达的影响,以期深入了解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卵蛋白致敏法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及ELISA法,观察组胺及组胺HR1拮抗剂干预后鼻黏膜、血清及鼻腔灌洗液中Eotaxin的表达量或含量变化。结果:变应性鼻炎干预组与变应性鼻炎无干预组相比,鼻腔灌洗液以及鼻黏膜中Eotaxin的表达量较前者显著增加(P〈0.05),而H1拮抗剂干预组血清、鼻腔灌洗液以及鼻黏膜中Eotaxin增加均显著受到抑制(P〈0.05)。结论:本实验进一步确认了Eotaxin参与了变应性鼻炎发病的理论基础。组胺作为一种变应性鼻炎中的重要炎症递质可以通过影响Eotaxin的表达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且HR1亦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