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指标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及血清胱抑素C(Cyst-c)的差异。方法 24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痰瘀阻络型78例、阴虚阳亢型84例及肾虚型78例。留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晨起尿液标本,检测各证型患者尿NAG及血清Cyst-c水平。结果痰瘀阻络型尿NAG水平显著低于肾虚型(P<0.05),其余证型尿NA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阻络型、阴虚阳亢型、肾虚型的血清Cyst-c水平依次增高,且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肾虚证患者的尿NAG、血清Cyst-c水平高于痰瘀阻络证和阴虚阳亢证患者,肾虚证患者的早期肾损害程度重于痰瘀阻络证和阴虚阳亢证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中医"湿证"开展临床证候分布特点的大样本研究,以揭示海南地区NAFLD中医"湿证"的分布特点。方法根据课题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NAFLD患者,由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对其进行中医湿证四诊资料记录,填写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AFLD)病例报告表,由2名高级职称医师辨证确认NAFLD中医湿证分型,包括:(1)湿浊证,(2)湿热证,(3)痰瘀证。数据结果双人录入Excel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用SPSS13.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639例NAFLD患者中,通过中医辨证为中医湿证的患者为502例,占78. 6%。其中,湿浊证235例(46. 8%);湿热证178例(35. 5%);痰瘀证89例(17. 7%)。湿浊证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湿热证,痰瘀证占比例最小。结论(1)揭示了海南地区NAFLD中医"湿证"的分布特点;(2)研究结果与中医湿证发生发展的"湿郁化热,聚湿成痰,积痰成瘀"理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痰热壅肺证患者血清IL-8、IFN-γ、TNF-α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COPD患者共60例,其中痰热壅肺证组30例,非痰热壅肺证组(对照组)30例。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8、IFN-γ、TNF-α的含量。结果: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患者肺部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高于非痰热壅肺患者,同时伴见血清IL-8、IFN-γ、TNF-α含量明显增加。结论:IL-8、IFN-γ及TNF-α是AECOPD痰热壅肺证主要炎性因子,对于评估COPD病情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1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通过观察中风患者 14 18例的发病过程 ,探讨其证候分布特点和演变的规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急性期血瘀证 5 37例 (73 9% ) ,痰证 5 14例 (70 7% ) ,痰瘀并见 4 83例 (6 6 4 % ) ;恢复期血瘀证 343例 (82 6 % ) ,痰证32 3例 (77 8% ) ,痰瘀并见 2 85例 (6 8 7% ) ;后遗症期血瘀证 2 0 5例 (74 3% ) ,痰证 178例 (6 4 5 % ) ,痰瘀并见 16 9例 (6 1 2 % )。结论 :认为血瘀证和痰证在中风患者证候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中风病的两大主要病理因素 ;瘀血证和痰证常相兼为患 ,痰瘀互结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 ,并贯穿疾病的始终。这一结论为临床确立痰瘀同治的基本治疗大法 ,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痰证患者体型特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刚  张国伦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2):981-982
目的 :对痰证患者肥胖及体型特征进行了探讨。方法 :以痰浊证型的判断标准将临床 2 80例患者分为痰证证型组和非痰证证型组 ,其中 115例为痰证患者 ,对两组患者的身高、体重 ,腰围 (WC) ,臀围 (H) ,股围 (TC) ,并分别计算体重指数BMI(BMI=体重 /身高2 ,以BMI >2 5kg/m2 为肥胖 ) ,腰臀围比 (WHR)、腰股围比 (WTR)、臀股围比 (HTR)。并以统计学方法对两组进行了比较。结果 :在痰证证型者中表现肥胖者约占 4 7 8% ,肥胖者BMI>2 5Kg/m2 较非痰证证型组多 ,但BMI测量值无差别 ,故不能单纯以此作为判断指标 ;痰证患者在体型上的特征突出表现为腰围 (W)及腰臀围比 (WHR)与非痰证证型者有差异 ,揭示了痰证患者在体型上的特征。结论 :腰围的结果其临床意义与腰臀围比值相同 ,两者均反映了体内脂肪呈中心性分布 ,从一个角度加深了对“脏腑病 ,津液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甲亢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各证候所表现的症状与激素的相关性.方法 对78例甲亢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判断,分析证候与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等)的相关性及证候中的症状与激素的相关性.结果 78例甲亢患者中阴虚阳亢占43.6%;痰火内扰占30.8%:心肝火旺占25.6%.各证候中症状的轻重与甲状腺激素均呈正相关关系(r为正值,P<0.05),与甲状腺激素水平无直线关系(P>0.05).结论 甲亢的中医证候以阴虚阳亢最常见;在痰火内扰、心肝火旺、阴虚阳亢三型中,甲状腺激素水平越高,则各证型对应的症状可能越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和探讨喉源性咳嗽中医证候分型及发生规律。方法:对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420例特喉源性咳嗽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证候分型规范。结果:本组420喉源性咳嗽患者中,以风邪犯肺型占比最高达到40.24%(169例),其次为卫表不固禀质过敏型占比为24.05%(101例),再次为脾虚痰浊型占比为18.57%(78例),阴虚火旺型占比为15.24%(64例)。其他类型占比为1.90%(8例)。结论:对喉源性咳嗽患者实施中医证候分型,有利根据中医理论制定治疗方案,发挥辨证论治的特色,标准化﹑规范化的中医证候分型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免疫、炎症角度出发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痰瘀证的本质。方法:将60例ACS患者辨证分型为痰瘀证组(30例)及非痰瘀证组(3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分别检测血脂、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纤维蛋白原(FIB)、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并分析上述指标与ACS痰瘀证及非痰瘀证的关系。结果:研究发现,ACS痰瘀证组患者sCD40L、CRP、TNF-α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痰瘀证组(P0.05),FIB、1L-6水平高于非痰瘀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痰瘀证组患者TC、LDL-C水平明显高于非痰瘀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痰瘀证组与非痰瘀证组患者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痰瘀证的发生发展可能与sCD40L、CRP、TNF-α及D-二聚体及血脂等相关,sCD40L、CRP、TNF-α及D-二聚体等免疫炎症因子可为ACS痰瘀证的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冠心病秽浊痰阻证和非秽浊痰阻证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R)的关系。方法136例冠心病患者中秽浊痰阻证60例,非秽浊痰阻证76例,另设健康对照组52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FINS,采用自我平衡模型分析法指数作为评价胰岛素抵抗的指标。结果秽浊痰阻证组、非秽浊痰阻证组FINS,HOMA-IR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秽浊痰阻证组FINS,HOMA-IR高于非秽浊痰阻证组(P均0.05)。结论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FINS水平及HOMA-I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肺心病中医证型与炎症介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辨证分为痰热壅肺、痰浊蕴肺、气阴两虚及阳虚水泛型,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分别测定不同证型炎症介质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比较不同证型中相关炎症介质的关系。结果:在四种证型中,痰热壅肺型患者TNF-α、IL-1β、IL-6含量较高,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8含量最高为阳虚水泛型患者,与气阴两虚证及痰浊蕴肺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蕴肺证候积分与TNF-α呈正相关,痰热壅肺证候、阳虚水泛证候积分均与TNF-α、IL-8呈正相关。结论:肺心病中医证型与炎症介质具有高度相关性,使用炎症介质相关指标评价肺心病中医证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型变化规律。方法选择439例血脂异常患者,观察基线期(初诊)、访视1(第4周)、访视2(第8周)、访视3(第12周)中医证型及血脂情况,对4次访视进行多层隐类模型分析,归纳人群证型的变化情况。结果 439例血脂异常患者初诊时无症状患者占49.7%(218/439),在有症状的患者中,阴虚阳亢证最多[28.2%(124/439)],痰浊阻遏证[(13.7%(60/439)]其次;至访视1时,有134例仍为无症状者,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证型是阴虚阳亢证[23.5%(103/439)]与痰浊阻遏证[17.3%(76/439)]脱落70例;访视2时主要证型为血瘀痰阻证[21.4%(79/369)]与阴虚阳亢证[19.5%(72/369)],脱落64例;访视3时主要证型为痰浊阻遏证[11.8%(36/305)]与气阴两虚证[11.1%(34/305)],脱落50例。结论随着病程的延长,血脂异常中医证型呈现变化及不稳定状态,中医证型作为血脂异常临床研究的主要疗效指标的依据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患者、气阴两虚证患者与健康人中医证候评价量表异同。[方法]通过多中心、小样本、精细化临床研究,纳入7家临床单位124例受试者,因未完成访视脱失7例,最终纳入受试者117例,其中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38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丹蒌片治疗,气阴两虚证患者39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脉养心丸治疗,健康人40例不予干预。比较冠心病患者0、4、8、12周、健康人第0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中医证候评价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1)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第4、8、12周时,各症状评分及舌下脉络青紫情况较0周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2)冠心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第4、8、12周时,各症状评分较0周有所下降(P0.05或P0.01)。3)与健康人比较,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各项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冠心病气阴两虚证患者各症状评分及舌质紫暗、舌下脉络青紫、脉弦、脉涩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冠心病两组患者各时点比较,部分指标及舌脉情况存在不同程度差异。4)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0、8周时,身重、口黏腻、苔腻、脉滑、舌有瘀斑瘀点聚为一类,脉弦、舌质紫暗、舌下脉络青紫、脉涩、口唇青紫、面色晦暗聚为一类;冠心病气阴两虚证患者0、8周时,胸闷、胸痛、身重、口黏腻、口唇青紫、面色晦暗聚为一类,舌有瘀斑瘀点、舌质紫暗、脉涩聚为一类。[结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与气阴两虚证患者经治疗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中医证候评价量表》中相关症状表现均有所改善,且不同证型的表现不同。《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中医证候评价量表》可以为进一步临床诊断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蒙药阿嘎如-8味散治疗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痰热壅肺证患者22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68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患者服用蒙药阿嘎如-8味散,对照组患者服用芩暴红止咳颗粒。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评价蒙药阿嘎如-8味散治疗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试验组咳嗽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药阿嘎如-8味散有较好的止咳作用,对痰热壅肺证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肥胖病的中医病理因素,并探讨其与血清脂肪因子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采集64例肥胖病患者和87名健康对照组的中医四诊资料,进行证素辨证,对两组的中医病理因素的分布频率进行统计和比较。利用抗体芯片检测4例痰证肥胖者与4例非痰证肥胖者血清中的62种脂肪因子,筛选肥胖病痰证的差异因子。结果:痰、湿、热为肥胖病患者中分布频率最高的中医病理因素,其频率与体质量正常的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肥胖者中痰证与非痰证组的血清脂肪因子水平的比较结果显示,3个促炎症因子:ENA-78、IP-10和MCSF在痰证组中显著升高(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痰、湿和热是肥胖形成的关键中医病理因素;炎症可能是肥胖病痰证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5.
陈黎  蒋阳昆  林海  张红星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709-171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的临床特征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83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按中医证候分型,其中41例为痰瘀证,42例为非痰瘀证,以健康体检的50例受检者作为对照,两组年龄和性别构成匹配。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组谷丙转氨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脂联素、胰岛素抵抗指标均显著高于非痰瘀证组及健康对照组,痰瘀证及非痰瘀证组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瘦素水平无显著差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组合并代谢综合征显著高于非痰瘀证组及健康对照组(51.2%VS38.1%VS8%),合并中心性肥胖者亦高于非痰瘀证组及健康对照组(70.7%VS61.9%VS26%)。提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的病理本质是痰凝及血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患者临床特征表现为糖脂代谢紊乱,脂联素、谷丙转氨酶、胰岛素抵抗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水平均较非痰瘀证升高,存在明显的代谢综合征各组分集聚的特征,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6.
胡丽娜  王侠  娄田田 《新中医》2018,50(12):56-59
目的:通过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技术对痰证、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和非痰瘀证冠脉斑块进行分析,探讨冠脉斑块和中医学痰浊、血瘀等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中医辨证分型为痰证(10例)、血瘀证(10例)、痰瘀互结证(10例)和非痰瘀证(10例)的冠心病的患者共40例,根据不同证型分为4组,应用VH-IVUS影像定量分析不同证型间坏死核心(NC)、钙化部分(DC)、纤维脂质成分(FF)和纤维成分(FI)分布的差异。结果:痰证、血瘀证患者NC水平明显高于痰瘀互结证(P 0.05),痰证、血瘀证和痰瘀互结证患者FF水平明显高于非痰瘀证(P 0.05),痰瘀互结证患者FF水平又明显高于痰证和血瘀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证型间NC、DC、FF、FI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痰浊或血瘀均可增加冠脉斑块FF的含量,且二者同时作用于机体时增加FF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中一种单因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证三个不同的证型冠脉斑块血管内超声的显像特点,并以此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证不同证型的区分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且中医诊断为痰证、瘀证及痰瘀互结证人群血管内超声结果并结合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研究。结果共纳入的患者数为56例,36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其中包括痰证患者18例,瘀证患者20例,痰瘀互结证18例。在人口特征和临床特征方面,三组不同证型患者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痰瘀互结证组患者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和平均血管直径均大于瘀证组患者,同时均大于痰证组患者(P值均小于0.05);而瘀证组患者大于痰证组患者(P值均小于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痰瘀互结证组患者的斑块负荷大于痰证组患者和瘀证组患者(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痰证组患者与瘀证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14);痰证组患者的最大斑块厚度小于痰瘀互结证组患者和瘀证组患者(P值均小于0.05),而瘀证组患者和痰瘀互结证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最小管腔面积、脂质池面积、脂质池面积/斑块面积、斑块最小厚度、斑块纤维帽厚度、斑块偏心指数、平均管腔直径及重构指数相关方面三组人群结果无明显差异(P均大于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不稳定斑块面积、血管外弹力膜面积和平均血管直径最大,痰证患者最小,瘀证患者居中;痰瘀互结证患者的斑块负荷大于痰证患者和瘀证患者;同时痰证患者的斑块最大厚度小于瘀证患者和痰瘀互结证患者。这一结果有助于不稳定心绞痛痰瘀证不同证型的实验室鉴别。  相似文献   

18.
血脂康胶囊治疗冠心病血脂异常患者11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珂  丁邦晗 《中医杂志》2007,48(11):992-993
目的观察血脂康胶囊对痰瘀辨证中不同证候冠心病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对11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经血脂检测诊断为血脂异常的患者进行痰瘀辨证,其中血瘀证30例,痰浊证23例,痰瘀证26例,非痰非瘀证37例。在规范使用冠心病治疗用药的基础上,每次给予血脂康胶囊0.6g,每日2次,连续治疗24周。结果不同证候的患者经血脂康胶囊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显著升高(P<0.05);痰浊证组降低TG疗效优于非痰非瘀证组(P<0.01),痰瘀证组升高HDL-C疗效优于非痰非瘀组(P<0.05)。结论血脂康胶囊对冠心病血脂异常不同证候患者均有良好的调脂作用,其降低痰浊证组TG的疗效和升高痰瘀证组HDL-C的疗效要优于非痰非瘀证。  相似文献   

19.
李圆  张昌政 《新中医》2011,(6):67-68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症的数字化钼靶征象与其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寻找乳腺增生症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方法:分析13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数字化钼靶征象及中医证型,观察之间的关系。结果:130例患者中,腺性小叶增生62例占47.69%,其中肝郁气滞证50例占80.65%,痰瘀凝结证7例占11.29%,冲任不和证5例占8.06%。囊性小叶增生43例占33.08%,其中肝郁气滞证8例占18.60%,痰瘀凝结证25例占58.14%,冲任不和证10例占23.26%。纤维性小叶增生25例占19.23%;其中肝郁气滞证2例占8.00%,痰瘀凝结证8例占32.00%,冲任不和证14例占56.00%。结论:X线表现为腺性小叶增生患者多为肝郁气滞证,囊性小叶增生患者多为痰瘀凝结证,纤维性小叶增生患者多为冲任不和证及痰瘀凝结证。  相似文献   

20.
汤翠英  胡绚  庾慧 《新中医》2016,48(12):22-23
目的:探讨肺栓塞不同中医证型与西医危险分层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肺栓塞患者共78例,中医证型分为气虚血瘀、阳气暴脱、痰浊阻肺、气虚水停、痰瘀互结5型。对所有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分析中医证型与危险分层及预后关系。结果:高危组中阳气暴脱证为50.0%,中危组气虚血瘀证为46.9%,低危组痰瘀互结证为44.4%。不同中医证型与危险分层的相关性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假设检验,P=0.004。高危组院内死亡、气管插管及心肺复苏率均显著高于中危组(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假设检验,P=0.020)。低危组患者无不良事件发生。阳气暴脱型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假设检验,P=0.015)。结论:肺栓塞中医证型对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入院早期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及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