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本院肿瘤患者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探讨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就诊于本院并接受伊立替康治疗的肿瘤患者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分析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结果:共计76例肿瘤患者被纳入分析。76例患者均行UGT1A1*28基因检测(突变比率23.68%),其中有45例患者同时行UGT1A1*6基因检测(突变比率24.44%)。UGT1A1*28基因突变患者发生Ⅲ~Ⅳ度白细胞减少的风险显著高于野生型(OR=10.79,95% CI:1.24~93.86, P=0.016)。伊立替康化疗引起的其他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腹泻、肝损伤在本研究中未显示出与UGT1A1基因型的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引起的严重白细胞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基转移酶1家族肽A(UGT1A)基因多态性与抗肿瘤药伊立替康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性,为肿瘤患者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33名健康志愿者和196例应用伊立替康治疗的肿瘤患者。健康志愿者中男性169名,女性64名;平均年龄(25±5)岁。肿瘤患者中肠癌92例,宫颈癌45例,卵巢上皮细胞癌 59例;男性54例,女性142例;平均年龄(61±19)岁。采用焦磷酸测序法对2组受试者进行UGT1A1*6、UGT1A1*28、UGT1A3*1、UGT1A3*2、UGT1A3*3、UGT1A3*4 和UGT1A9*22基因多态性检测,比较2组受试者UGT1A基因型突变频率,比较不同UGT1A基因型患者迟发性腹泻和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采用Logistic 回归方法分析伊立替康致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以相对危险度(OR)及95%置信区间表示。结果肿瘤患者UGT1A3*2基因型突变频率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50.3%比68.5%,P=0.014),而UGT1A3*3基因型突变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26.0%比6.2%, P=0.001)。196例肿瘤患者Ⅱ~Ⅳ度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为48.5%(95例),Ⅲ~Ⅳ度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为11.2%(22例);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49.0%(96例)。UGT1A1*28位点野生型纯合子(WW)基因型携带者Ⅱ~Ⅳ度和Ⅲ~Ⅳ度迟发性腹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突变型杂合子(WM)+突变型纯合子(MM)基因型携带者[Ⅱ~Ⅳ度:40.4%(57/141)比69.1%(38/55),P=0.006;Ⅲ~Ⅳ度:5.7%(8/141)比25.5%(14/55),P=0.001];UGT1A9*22位点WW基因型携带者Ⅱ~Ⅳ度迟发型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WM+MM基因型携带者[26.2%(17/65)比47.6%(40/84),P=0.006;26.2%(17/65)比51.1%(24/47), P=0.0057],未发现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GT1A基因型与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相关(OR=5.657,95%置信区间为4.782~7.245,P=0.039)。结论UGT1A1* 28 和UGT1A9* 22基因多态性可增加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7,(18):2523-2528
目的:系统评价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致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不良反应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 Med、EMBase、Science direct与Cochrane图书馆,收集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致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相关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9项研究,合计2 408例患者。UGT1A1*28基因型分为野生型TA 6/6(UGT1A1*1/*1)和突变型TA 6/7(UGT1A1*1/*28)、TA 7/7(UGT1A1*28/*28),UGT1A1*6基因型分为野生型GG和突变型GA、AA。Meta分析结果显示,UGT1A1*28和UGT1A1*6突变型患者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显著高于野生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GT1A1*28:OR=1.92,95%CI(1.52,2.44),P<0.001;UGT1A1*6:OR=2.49,95%CI(1.46,4.26),P<0.001];伊立替康中、高剂量时UGT1A1*28和UGT1A1*6突变型患者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显著高于野生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GT1A1*28:OR=2.06,95%CI(1.57,2.70),P<0.001);UGT1A1*6:OR=1.92,95%CI(1.35,2.74),P<0.001];而伊立替康低剂量时UGT1A1*28和UGT1A1*6突变型患者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与野生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GT1A1*28:OR=1.20,95%CI(0.70,2.08),P=0.51;UGT1A1*6:OR=3.19,95%CI(0.85,11.89),P=0.08]。结论:伊立替康的中、高剂量使用时,UGT1A1*28和UGT1A1*6突变基因会增加肿瘤患者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风险;但在低剂量时,基因多态性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相关性无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 (UGT1A1)基因与伊立替康致结肠癌患者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入院治疗的60例结肠癌患者,均采用伊立替康治疗,分析并记录患者化疗中出现的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测定UGT1A1基因多态性,研究基因型与2种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 60例患者中,UGT1A1*28野生型50例,杂合突变型10例,突变纯合型无;UGT1A1*6野生型38例,杂合突变型20例,突变纯合型2例。UGT1A1*28、UGT1A1*6突变基因型患者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高于野生型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转移器官数目、UGT1A1基因型、伊立替康剂量的结肠癌患者中,伊立替康致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0~4级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ECOG评分者2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UGT1A1*28基因型、UGT1A1*6基因型、伊立替康剂量是结肠癌患者伊立替康致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肠癌患者中,UGT1A1基因野生型最为常见,经伊立替康治疗后,UGT1A1*28、UGT1A1*6突变型患者的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明显增加,可为临床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干预及用药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拭子检测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多态性的可行性,并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分别收集结直肠癌口腔黏膜和对应的外周血为检测标本共110例,提取标本中的DNA,以焦磷酸测序法检测UGT1A1基因多态性,记录标本对应的患者伊立替康化疗的不良反应,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使用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110例结直肠癌患者口腔黏膜拭子与对应外周血检测UGT1A1基因多态性完全一致。其中UGT1A1*28基因野生型TA6/6共85例(77.3%),杂合突变TA6/7共21例(19.1%),纯合突变TA7/7共4例(3.6%)。UGT1A1*6基因包括野生型G/G 82例(74.5%)、杂合突变G/A 23例(20.9%)、纯合突变A/A 5例(4.5%)。UGT1A1*28基因突变型明显增加3~4级腹泻及粒细胞减少的风险,UGT1A1*6基因突变型增加3级以上腹泻,但与粒细胞减少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口腔黏膜拭子与外周血均可检测UGT1A1基因多态性,二者准确性相当。UGT1A1*28与UGT1A1*6可作为伊立替康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李玉  杨成喜 《江苏医药》2016,(4):417-419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UGT1A1)基因多态性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伊立替康联合顺铂(IP)方案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采用IP方案治疗广泛期SCLC患者54例,焦磷酸测序法测定UGT1A1基因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使用伊立替康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54例中,UGT1A1*28基因多态性分布:野生型(TA6/6)42例,杂合突变型(TA6/7)10例,纯合突变型(TA7/7)2例;UGT1A1*6基因多态性分布:野生型(G/G)41例,杂合突变型(A/G)8例,纯合突变型(A/A)5例。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临床疗效无明显相关性(P>0.05)。UGT1A1突变型基因可增加患者发生迟发型腹泻及血小板减少的风险,而对中性粒细胞减少无明显影响。结论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发生不良反应有关,但与其临床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应用伊立替康化疗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UGT1A1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择56例我院晚期胃肠道肿瘤和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含伊立替康的方案化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外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测定UGT1A1基因多态性,分析基因型与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42例患者(75.0%)UGT1A1*28为野生型TA6/6;13例患者(23.2%)为杂合突变型TA6/7;1例患者(1.8%)为纯合突变型TA7/7;UGT1A1*6野生型有44例(78.6%),杂合突变型有10例(17.9%),纯合突变型有2例(3.6%)。UGT1A1*28野生型、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6、3例(14.3%vs.21.4%,P>0.01),其中纯和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者为1例(100%);发生Ⅲ度以上腹泻者分别为6、2例(14.3%vs.14.3%,P>0.01),其中纯和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腹泻为1例(100%)。UGT1A1*6野生型、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3、8例(6.8%vs.66.6%,P<0.01),发生Ⅲ度以上腹泻者分别为2、7例(4.5%vs.58.3%,P<0.01)。结论:晚期胃肠道肿瘤和小细胞肺癌患者中,UGT1A1基因野生型最为常见,杂合突变型次之,而纯合突变型很少见。TA7/7纯合突变型患者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增加,而TA6/7杂合突变型与TA6/6野生型相似,并不增加患者发生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UGT1A1*6突变型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发生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较野生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浙江台州地区使用伊立替康(CPT-11)人群UGT1A1基因多态性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以使用含CPT-11化疗的132例台州地区汉族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取其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 132例以CPT-11为基础化疗方案的台州地区肿瘤患者中UGT1A1*28 TA(6/6)野生型93例(70.45%),TA(6/7)杂合突变型共36例(27.27%),TA(7/7)纯合突变型仅3例(2.27%);UGT1A1*6 G/G野生型共97例(73.48%),G/A杂合突变型共35例(26.52%),未找到A/A纯合突变型。UGT1A1*28非野生型(6/7+7/7)患者发生腹泻的概率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P=0.040)。而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与UGT1A1*28基因多态性无显著性差异。迟发性腹泻、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水平与UGT1A1*6基因多态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浙江台州地区UGT1A1基因突变频率较高,TA(6/6)野生型人群相比TA(6/7)和TA(7/7),CPT-11使用后的腹泻风险增加。建议浙江台州地区肿瘤患者使用CPT-11化疗前进行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以预测患者对CPT-11的耐受性,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中国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患者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的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伊立替康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等方法对202例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所有患者均采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观察并记录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使用伊立替康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202例患者中UGT1A1野生型TA6/TA6 156例(77.2%);杂合突变型TA6/TA744例(21.8%),纯合突变型TA7/TA7 2例(1.0%).3~4度不良反应的情况:腹泻27例(13.4%)、白细胞减少19例(9.4%),TA6/TA6与TA6/TA7基因型患者出现3级以上腹泻、白细胞减少与1~2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7/TA7基因型患者出现3级以上腹泻100%,白细胞减少50%.结论 用伊立替康化疗前行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可以筛查高危人群,预测伊立替康的严重不良反应,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UGTlA*6和8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癌症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通过直接测序法分析85例接受伊立替康治疗的肺癌或消化道肿瘤等患者的UGTlAl。6和”28基因型。同时观察应用伊立替康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85例患者中,UGTlAl*6野生型G/G有46例(54.1%),杂合突变型G/A有30例(35.3%),纯合突变型A/A有9例(10.6%);UGTlAl*28野生型TA6/6有64例(75.3%),杂合突变型TA6/7有19例(22.4%),纯合突变型TA7/7有2例(2.3%)。85例肿瘤患者中,*6突变型(G/A和A/A)可以增加发生3级以上腹泻(12.8%vs2.2%,P〈0.05)的风险;UGTlAl*6和*288突变型个体,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P〉0.05)、白细胞减少(P〉0.05)等的发生率与野生型相比有升高趋势。结论中国患者中UGTlAl*28突变分布频率较低,而UGTlAl*6突变分布频率较高;UGTlAl*6基因突变可以显著增加患者发生3级以上腹泻的风险,而’6或’28突变型个体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何奕  赵瑾  龚倩 《肿瘤药学》2014,(3):182-186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6(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IP方案治疗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D-SCLC)患者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我院应用IP方案治疗的46例ED-SCLC患者,化疗前采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焦磷酸测序法测定UGT1A1*6的基因多态性,化疗过程中观察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不良反应和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46例患者中,UGT1A1*6位点野生型G/G 34例(73%),杂合突变型G/A 8例(17%),纯合突变型A/A 4例(8%)。化疗期间,突变杂合型(G/A)及纯合突变型(A/A)患者3-4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UGT1A1野生型(G/G)(P〈0.05),UGT1A1*6各种基因型之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IP方案治疗ED-SCLC发生严重的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但与其临床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酰转移酶(UGT)1A6基因多态性对癫痫患者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对40例癫痫患者应用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技术分析中国汉族人常见的UGT1A6552A>C等位基因变异,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患者丙戊酸的血药浓度,在进行标准化以排除剂量和体重对血药浓度的影响后,分析不同UGT1A6基因型患者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差异。结果:UGT1A6552A>C等位基因频率为0.2625,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将患者分为 AA野生纯合子型慢代谢组和AC合并AA突变型快代谢组,慢代谢组的丙戊酸标准化血药浓度显著高于快代谢组(P<0.01)。结论:UGT1A6552A>C基因多态性与丙戊酸的血药浓度有相关性,该位点突变可导致丙戊酸血药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谢娟  温宁绥  查艳  袁军 《贵州医药》2010,34(7):579-582
目的研究肾功能不全患者细胞色素P4502D6酶的CYP2D6*10等位基因的基因多态性。方法采用5引物单管聚合酶链反应扩增CYP2D6*10等位基因,对103例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细胞色素P4502D6酶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 103例肾功能不全患者的CYP2D6*10等位基因频率为49.51%,其中33例(32.04%)为野生型(C/C),32例(31.07%)为突变型(T/T),其余38例(36.89%)为杂合子型(C/T),与健康汉族人群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C等位基因频率为50.5%,T等位基因频率为49.5%。结论 CYP2D6*10等位基因是影响肾功能不全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细胞色素P450(CYP)2C9、维生素K环氧化还原酶复合体1(VKOR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健康人群中的频率分布及与其他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为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群实施华法林个体化用药剂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BaiO华法林敏感性基因检测试剂盒的芯片检测技术对506位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健康者的CYP2C9*2和CYP2C9*3位点以及VKORCI(-1639A/G和1173T/C)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统计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并与国外多个民族的这两个基因多态性分布进行比较。结果:506份样本中共检测到CYP2C9的3种等位基因CYP2C9*1、CYP2C9*2和CYP2C9*3,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9.6%、2.8%和7.6%;5种等位基因型分别为CYP2C9*1/*1,CYP2C9*1/*2,CYP2C9*1/*3,CYP2C9*2/*3和CYP2C9*3/*3。VKORC1-1639A/G检测出两种等位基因A和G,其频率分别为63.8%和36.2%;三种等位基因型AA(41.7%)、AG(44.3%)和GG(14%)的频率分别与1173T/C的TT、TC和CC型完全相同。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群CYP2C9和VKORC1存在明显的基因多态性,其分布与中国汉族等亚洲人群以及欧美人群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曾湖  蔡茂德  钟亮  韦华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1622-1623
目的 探讨替吉奥联合顺铂治疗老年人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85例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给予替吉奥联合顺铂治疗,对照组给予氟尿嘧啶联合顺铂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化疗周期.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67.4%和52.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x2=2.491,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控制率分别为93.0%和81.0%,观察组优于对组组(x2=2.827.P<0.05).两组不良反应前三位依次是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及血红蛋白降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全部患者均获得全程随访,随访时间(15.5±2.7)个月,观察组1年生存率60.5%(26/43),对照组1年生存率52.4%(21/4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93,P>0.05).结论 替吉奥联合顺铂治疗老年人进展期胃癌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其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YP3A5*3基因突变对他克莫司全血谷浓度(经体表面积剂量校正)、不良反应和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内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检测227例肾移植患者CYP3A5*3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他克莫司的全血谷浓度、不良反应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CYP3A5*3基因多态性中,*1/*1型18例(7.9%),*1/*3型81例(35.7%),*3/*3型128例(56.4%)。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1/*1型、*1/*3型和*3/*3型患者的他克莫司全血谷浓度经体表面积剂量校正后分别为1.84±0.71、2.06±0.83和4.11±2.13,*1/*1型和*1/*3型之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3/*3型之间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不良反应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患者的CYP3A5*3基因多态性与他克莫司的服用剂量密切相关,对含CYP3A5*3等位基因的患者在应用他克莫司时应较常规减少用药剂量并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而对CYP3A5野生型的肾移植患者应适当增加服药次数以降低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17.
刘建锋  李艳春  张国利  唐强 《中国药房》2014,(36):3433-3435
目的:考察CYP3A5基因多态性对汉族癫痫患者卡马西平(CBZ)稳态血药浓度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确诊为癫痫并使用CBZ治疗的患者40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CYP3A5基因型并分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卡马西平的稳态血药浓度,同时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40例患者中CYP3A5*1/*1基因型(A组)27例,CYP3A5*3/*3基因型(B组)13例。两组患者CBZ剂量校正浓度分别为(12.39±4.13)和(16.54±3.89)μg/ml,标准化浓度分别为(0.21±0.08)和(0.30±0.11)μg/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效(P=0.726)和不良反应(P=0.61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YP3A5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汉族癫痫患者CBZ的稳态血药浓度,而对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216 G/T基因多态性与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疗效间的关系。方法:利用Sequenom MassArrayiPLEX GOLD系统对135例晚期NSCLC患者外周血EGFR基因启动子-216 G/T(rs712829)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EGFR-216G/T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客观缓解率(RR)、疾病控制率(DCR)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关系。结果:EGFR-216G/T基因频率为GG 81.5%(112/135),GT 11.9%(16/135),TT 6.6%(9/135)。EGFR-216G/T GG和GT+TT基因型RR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vs.48.0%,P=0.002);EGFR-216G/T GG和GT+TT基因型DCR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6%vs.76.0%,P=0.042);GG和GT+TT基因型之间中位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5个月vs.6.80个月,P=0.038)。结论:EGFR-216G/T多态性与厄洛替尼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有相关性。EGFR-216G/T多态性可用于预测厄洛替尼治疗NSCLC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