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7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生脑中心疝诊断及治疗方法,以利于提高重度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病例选自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双额颞脑挫裂伤并发脑中心疝患者126例。全组病人采取包括手术在内的综合治疗,手术采取双侧去颅骨骨瓣减压术及内减压。间脑期手术63例,生存54例,非间脑期手术49例,生存例36;手术112例,生存93例,保守治疗14例,存活2例;进行病例分析,探讨脑中心疝的诊断及治疗。结果手术治疗组的生存率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中心疝间脑期手术治疗组的生存率高于非间脑期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要高度重视脑中心疝诊疗,加强间脑期的监护,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额叶挫裂伤致脑中心疝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额叶挫裂伤导致脑中心疝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病理分期,并探讨不同手术时机的效果。结果间脑期14例患者优良率71.43%,中脑-脑桥上部、脑桥下部-延髓上部期、延髓期无优良患者,3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良好患者中,部分患者记忆力、注意力下降,中残、重残患者均有智能障碍和情感障碍。结论额叶挫裂伤致脑中心疝患者入院后尽快抢救,尽可能在间脑期,即疾病早期进行手术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避免遗留严重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探讨微创钻孔引流手术联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30~50 mL)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传统围手术期组(微创钻孔引流手术加传统围手术期方案)和ERAS围手术期组(微创钻孔引流手术加ERAS理念方案),各40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及血清学指标等情况。结果 ERAS围手术期组的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传统围手术期组(P<0.05)。与传统围手术期组相比,ERAS围手术期组患者监护室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降低(P<0.05)。ERAS围手术期组的Barthel指数(BI)评分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均优于传统围手术期组(P<0.05)。ERAS围手术期组术后第3天的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传统围手术期组(P<0.05)。两组的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手术时间及术后再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钻孔引流联合ERAS理念能减少患者术后应激,可加快恢复速度,减少脑出血患者的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同源框CUT样蛋白1(CUX-1)及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3(XRCC3)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与胶质瘤患者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66例胶质瘤组织以及10例正常脑组织CUX-1及XRCC3的表达水平,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CUX-1和XRCC3表达水平随肿瘤WHO分级的升高而上调(P<0.01),且两者的表达与胶质瘤WHO分级及增殖指标Ki67、P53mut相关(P<0.01)。CUX-1与XRCC3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73,P=0.006)。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CUX-1及XRCC3高表达患者生存时间缩短(P<0.05)。结论 CUX-1及XRCC3两者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并在胶质瘤中表达上调,且与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对脑胶质瘤患者近远期疗效和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204例脑胶质瘤患者,依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采取传统开颅手术)89例和研究组(采取立体定向微创手术)115例。评价两组近远期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治疗前后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结果 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升高(P<0.05),而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均减少(P<0.01)。相比治疗前,两组治疗后CSS评分均下降,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升高(P<0.05);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CSS评分下降,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升高(P<0.05)。研究组2年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取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脑胶质瘤患者近远期疗效,可促进机体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可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根据颈部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斑块组根据斑块性质进一步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sCD40L水平;分析血清sCD40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患者高血压(P=0.026)、空腹血糖(P=0.045)、三酰甘油(P=0.02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05)和sCD40L水平(P<0.001)均高于无斑块组。高血压(OR=2.598,P=0.028)、LDL-C(OR=4.247,P=0.006)和sCD40L水平(OR=1.079,P=0.009)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患者高血压(P=0.031)、白细胞计数(P=0.00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03)和sCD40L水平(P<0.001)均高于稳定斑块组。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组患者,高血压(OR=2.918,P=0.033)和sCD40L水平(OR=2.712,P<0.001)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水平的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相关,亦与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患者术中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及临床药物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86例(2017年11月—2019年6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3)与对照组(n=43)。对照组采取瑞芬太尼+七氟醚,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统计两组围术期[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T1)、麻醉后15 min (T2)、术毕(T3)]血流动力学指水平、脑氧代谢情况、拔管、睁眼及恢复自主呼吸用时、不良反应。结果 (1)血流动力学:①不同时间点的HR、MAP、SBP、SPO2有差别(P<0.05),②组间HR、MAP、SBP、SPO2有差别(P<0.05),③研究组与对照组的HR、MAP、SBP、SPO2变化趋势有差别(P<0.05);(2)脑氧代谢:①不同时间点的CERO2、Da-jvO2有差别(P<0.05),②组间CERO2、Da-jvO2有差别(P<0.05),③研究组与对照组的CERO2、Da-jvO2变化趋势有差别(P<0.05);(3)拔管、睁眼及恢复自主呼吸用时:研究组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睁眼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95%)低于对照组(32.56%)(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术中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异常波动,通过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醚可抑制其波动程度,并能改善脑氧代谢状态,缩短术后拔管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此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及并发脑中心疝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脑中心疝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半年随访,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恢复良好7例,中残7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结论 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应密切观察意识,瞳孔,CT影像学变化,及时的双侧开颅减压,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脑血运重建术是目前烟雾病外科治疗的有效方式,但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可达15.6%,且这部分患者预后不佳。该研究拟分析烟雾病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而指导临床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以降低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纳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2021年4月手术治疗102例烟雾病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该类患者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02例烟雾病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28.22岁,共行118侧脑血运重建术,包括51次联合血运重建术和67次间接血运重建术。烟雾病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为6.78%,其中缺血性卒中5例,出血性卒中3例,无死亡病例发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铃木分期(OR: 9.814;95%CI: 1.655~58.204, P=0.012)、低脑梗死评分(OR: 0.646;95%CI: 0.440~0.948, P=0.026)及脑白质高信号(WMHs)(OR: 7.302;95%CI: 1.203~44.310, P=0.031)是烟雾病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具有高铃木分期、低脑梗死评分及WMHs特征的烟雾病患者围手术期卒中发生风险高,需对这些患者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近几年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被证明与胆固醇代谢相关,而他汀类药物能否治疗AD也颇具争议。现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联合常规药物治疗A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联用他汀类药物类药物治疗A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由2名研究者独立平行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SCI中他汀类药物与AD的相关文献,筛选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8篇,共计8个随机对照研究(RCT),609例患者,其中他汀类药物联合常规用药治疗组304例,对照组305例。与对照组相比,他汀类药物类药物联合治疗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更高(MD=1.30,95%CI:0.70~1.90,P<0.001);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更低(MD=-5.28,95%CI:-7.61~-2.96),P<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82,95%CI:0.37~8.99),P=0.46)。结论 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可进一步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A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探讨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手术指征的研究进展。通过查阅国内外近年来大量文献著作,对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手术指征进行分析和总结。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手术指征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大多数学者认为因为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极易形成中央型脑疝,其中间脑期为抢救中央型脑疝成功的关键期,开颅手术指征要适当放宽,早期识别并积极进行手术,可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对双侧额叶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采用双额去骨瓣减压术的疗效。 方法选择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7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5例采用双额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双侧额叶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手术效果及预后。 结果6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预后良好(4~5分)20例;预后不良:2分13例,3分17例;死亡(1分)15例。其中GOS评分2~3分的30例患者术后长期随访(至少3年)显示,其GOS评分改善不明显。 结论双侧额叶挫裂伤病情发展快,易导致中央型脑疝发生,双额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中央型脑疝患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颞叶和非颞叶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的不同临床特点并探究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33例确诊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将患者分为颞叶组和非颞叶组,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点以及预后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 5例(15. 15%)患者术后仍有癫痫发作,且均为颞叶组患者。统计学分析提示术后癫痫症状控制不佳的患者起病年龄更大、患病时间更长(P 0. 05)。非颞叶组患者的预后更好(P=0. 018)。结论病灶部位、起病年龄以及患病时间与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单侧入路大脑镰切开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采用单侧入路大脑镰切开治疗非对称性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手术方法.方法 将我科自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120例双额叶脑挫裂伤病人分为两组:一组单侧开颅60例;另一组常规双侧开颅60例,两组病人临床基本情况、伤情、伤后至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的病人术前术后都经CT检查证实颅内变化情况.结果 根据伤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判断预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恢复良好48例,重残3例,中残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双侧组恢复良好45例,重残4例,中残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但是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精神障碍、嗅神经损伤单侧组明显优于双侧组(P<0.01).结论 选择单侧入路大脑镰切开清除双额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能明显减少迟发血肿发生,减少因出血水肿造成的大脑镰疝及脑中心疝的发生,但采用此法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应用阶梯式减压技术的疗效。方法 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56例,依据术中有无采用阶梯式减压技术,随机分成两组:阶梯式减压组(n=187),传统减压组(n=169),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时GOS评分并行统计分析。结果阶梯式减压组急性脑膨出以及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低于传统减压组(P 0.05);阶梯式减压组术后6个月时预后好于传统减压组(P 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采用阶梯式减压技术能够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并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顶枕着力双额脑挫裂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顶枕着力所致双额脑挫裂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57例患者临床资料,31例急症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26例行非手术治疗。结果恢复良好35例,中残7例,重残5例,死亡10例。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因病情恶化中转手术12例,其中5例为突发脑疝后紧急开颅。结论顶枕着力双额脑挫裂伤的病情易出现突变,去骨瓣减压、解除颅内高压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局限性脑挫裂伤继发脑疝早期手术保留骨瓣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单脑叶为主的局限性脑挫裂伤早期脑疝手术治疗中能否保留骨瓣问题.方法 回顾我科2000年1月至2003年3月收住78例单脑叶为主的局限性脑挫裂伤继发早期脑疝病例,行损伤脑组织及脑内血肿清除术,其中观察组40例保留骨瓣治疗,对照组38例行去骨瓣外减压术.术后对颅内压进行临床观察半月,随访半年.结果 78例患者均安全度过高颅压期,保留骨瓣与去骨瓣无显著性差异(P>0.05);半年后随访,观察组并发症少,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单脑叶为主的局限性脑挫裂伤早期脑疝,术中保留骨瓣是可行的,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微小RNA(miRNA)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8例脑梗死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将其分为对照组(稳定型脑梗死,82例)和观察组(进展型脑梗死,56例)。观察组患者按照高级中枢损伤严重程度评定标准(MESSS)评分为轻度进展(30例)、中度进展(17例)、重度进展(9例)三个亚组。对观察组出院两个月后进行预后随访,并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良好组。分析进展型脑梗死患者miRNA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结果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miRNA-21、miRNA-223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型脑梗死患者(P 0. 05); miRNA-21、miRNA-223的高表达均是进展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 0. 05),且进展型脑梗死的严重程度与血清miRNA-21、miRNA-223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 834,P=0. 008;r=0. 896,P=0. 001)。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miRNA-21、miRNA-22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 0. 05);血清miRNA-21、miRNA-223表达水平预测进展型脑梗死预后的AUC面积分别为0. 805、0. 834,并分别得出截断值4. 45 (敏感度77. 14%,特异性82. 28%)、7. 06(敏感度82. 86%,特异性73. 42%)。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miRNA-21、miRNA-223呈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同时对预测进展型脑梗死预后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有可能成为一种早期诊断和预测进展型脑梗死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