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人群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延时应用比伐芦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煤炭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NSTE-ACS患者中行冠状动脉造影且符合PCI条件者105例,分为普通肝素组44例(A组),比伐芦定常规组33例(B组)和比伐芦定延时组28例(C组)。出院后进行1次随访(PCI术后30 d),记录出血事件、急性支架内血栓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 3组患者年龄、GRACE评分高危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间冠脉病变支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冠脉造影三支病变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5)。3组间术后总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3组间术后2~5型出血事件及3~5型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随访,A组有2例MACE事件,包括1例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和1例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B组有1例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经抢救成功存活;C组无MACE事件。A组发生1例PCI术后血小板减少。3组间MACE事件、血小板减少症、急性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均多点检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术后即刻、停药后30 min及2 h的ACT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NSTE-ACS人群中,PCI术后延时应用比伐芦定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比伐卢定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预防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2017年3—8月收治的8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编码信封进行分组,将患者分入A组(冠状动脉内注射生理盐水10.00 ml组,n=40)和B组(冠状动脉内注射比伐卢定0.75 mg/kg组,n=46)。记录并比较主要终点[靶血管矫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帧数、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和次要终点[术后30 d内净临床不良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脑卒中、支架内血栓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定义的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纳入时,A、B组的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分别为(78.43±36.62)、(85.10±3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40的比例分别为72.5%(29/40)、82.6%(3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时,A、B组的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分别为(31.43±16.62)、(27.10±15.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40的比例分别为30.0%(12/40)、34.8%(16/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包括支架后扩张全部完成)即刻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A、B组的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分别为(34.16±19.22)、(20.90±1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40的比例分别为27.5%(11/40)、4.3%(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组的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分别为(24.16±22.62)、(17.95±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矫正TIMI帧数≥40的比例分别为7.5%(3/40)、2.2%(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分别为85.0%(34/40)、87.0%(4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术后30 d内净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5%(5/40)、6.5%(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比伐卢定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冠状动脉无复流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冠状动脉内注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淮南市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入A组(n=24)和B组(n=36)。A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给予3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180 mg替格瑞洛片;B组在A组基础上,即刻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入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比较两组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超声心动图指标及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A、B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0级、1级、2级、3级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0级1例(4.2%)、1级3例(12.5%)、2级12例(50.0%)、3级8例(33.3%),B组患者0级0例(0)、1级1例(2.8%)、2级8例(22.2%)、3级27例(75.0%),两组TIMI血流分级0级、1级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级、3级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B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均较治疗前减小,且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25.0%比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冠状动脉内注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溉,延缓心肌受损速度,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减少慢血流和无复流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小剂量重组尿激酶原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附属沭阳县人民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8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入A组和B组,每组各43例。A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B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小剂量重组尿激酶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术后4、8、12、24 h和术后1、3个月6个时间点的心肌酶、心电图QT离散度、血浆B型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ST段回落和再通情况,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B组治疗有效率为95.4%(41/43),高于A组的76.7%(3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肌酶、心电图QT离散度、血浆B型脑钠肽在术后4、8、12、24 h和术后1、3个月这6个时间点呈逐渐下降趋势,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在术后4、8、12、24 h和术后1、3个月这6个时间点呈逐渐上升趋势,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IMI血流分级2~3级所占比例为95.4%(41/43),高于A组的79.1%(3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ST段回落≥50%者所占比例为81.4%(35/43),高于A组的60.5%(2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ST段完全回落者所占比例为55.8%(24/43),高于A组的34.9%(1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再通者所占比例为76.7%(33/43),高于A组的55.8%(2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0%(3/43),低于A组的18.6%(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小剂量重组尿激酶原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心肌灌注,减少出血风险,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PCI)后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对心梗后晚期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入院接受急诊PCI的患者 72例 ,动态观察PCI术前后心电图ST段的变化 ,以PCI术后 1hST段下降大于 5 0 %为ST段下降组 ,相反为ST段抬高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梗后早期 (2~ 3周 )和晚期 (5~ 6个月 )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的变化 ,并随访其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ST段下降组 5 3例 (74 % ) ,ST段抬高组 19例(2 6 % )。心梗后早期两组间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无明显差异 ;晚期ST段抬高组LVEF明显低于ST段下降组 (P <0 .0 5 ) ,而LVEDVI、LVESVI和VWMA积分均明显高于ST段下降组 (P <0 .0 5 ,P <0 .0 1)。随访期间ST段抬高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略高于ST段下降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段下降组梗死前心绞痛和直接支架术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组 (P <0 .0 5 )。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成功直接PCI后ST段持续性抬高者心梗后晚期左室功能较差。有梗死前心绞痛和直接支架术者PCI术后ST段持续性抬高的发生率可能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Sema4D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协庄煤矿医院收治的89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清可溶性Sema4D基线水平将患者分为高Sema4D组(n=40,Sema4D>10.76 ng/ml)与低Sema4D组(n=49,Sema4D≤10.76 ng/ml)。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记录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超敏C反应蛋白、B型钠利尿肽、肌钙蛋白Ⅰ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可溶性Sema4D基线水平与收缩压、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0.05),与超敏C反应蛋白、B型钠利尿肽、肌钙蛋白Ⅰ呈正相关(P<0.05)。高Sema4D组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低Sema4D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Sema4D组的存活期低于低Sema4D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ma4D>10.76 ng/ml、肌钙蛋白Ⅰ及左室射血分数是影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可溶性Sema4D对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其基线水平升高提示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延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亚急性期不同阶段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首诊并行延时PCI治疗的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到介入手术时间分为早期介入治疗组(自发病起48 h~6 d行介入治疗,n=49)与择期介入治疗组(自发病起7~14 d行介入治疗,n=18)。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即刻成功率及患者院内病死率。观察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患者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0%(67/67),无院内死亡事件出现。早期介入治疗组术后3个月MACE发生率为2.0%(1/49),择期介入治疗组MACE发生为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延时介入手术治疗时,早期及择期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段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超高龄(年龄≥80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方法选取2010、2012、2014、2016年"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系统"中明确诊断为STEMI并行急诊PCI的年龄≥80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院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入选超高龄患者725例,2010、2012、2014及2016年入选患者占该年所有接受急诊PCI治疗STEMI患者的比例分别为4.2%(39/936)、5.8%(202/3 499)、6.4%(228/3 544)、7.0%(256/3 671)。2010、2012、2014及2016年患者的心肌梗死病史、PCI史、PCI经桡动脉入路及PCI靶血管为前降支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使用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替罗非班、低分子肝素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到达急诊室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围术期并发症、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中死亡、术后死亡及院内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述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结论接受急诊PCI手术的STEMI患者中,超高龄患者比例逐渐提高,院内并发症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功能不全(RI)对冠脉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CHD)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老年CHD患者200例,根据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分为中重度RI(A)组和正常或轻度RI(B)组,分析RI对冠脉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A组术前用冠状动脉造影来评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TIMI血流分级为0级者明显高于B组(χ2=13.928,P<0.05);A组TIMI血流分级为1级者0例,明显低于B组(χ2=5.407,P<0.05);两组TIMI血流分级为2级和3级的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单支病变例数明显高于B组(χ2=12.990,P<0.05),3支及以上病变例数显著低于B组(χ2=11.216,P<0.05),双支病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变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A组的MACE和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χ2=5.162、5.347,P<0.05),全因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期间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主要心脏(冠脉)不良事件(MACE)、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的RI对冠脉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明显高于轻度RI或正常的患者,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有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1年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2月至2012年9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 368例A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1年内是否发生MACE,将患者分为发生组251例和未发生组1 117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STEMI患者1年内发生MACE与患者一般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等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既往心肌梗死比例、既往行PCI比例、Killip分级、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植入支架支数、口服阿司匹林比例、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中,既往行PCI[比值比(OR)=1.70,95%可信区间1.08~2.70,P<0.05]、Killip分级>1级(OR=1.55,95%可信区间1.30~1.86,P<0.05)、冠状动脉病变血管>1支(OR=3.07,95%可信区间2.19~4.29,P<0.05)是患者1年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既往曾行PCI、心功能差、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是ASTEMI患者1年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