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在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到的破裂斑块部位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的血流变化。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接受择期冠状动脉造影(CAG)并行PCI的冠心病患者36例,按IVUS所见,将患者分为有破裂斑块(RP)组18例和无破裂斑块(CTL)组18例,应用校正的TIMI帧数法(cTFC),研究PCI术后冠状动脉的血流变化。结果 RP组共发现18处破裂斑块,破裂斑块空腔面积平均为(3.3±2.8)m2,破裂斑块处斑块负荷平均为68.7%±12.1%,CTL组为69.2%±11.7%。RP组平均cTFC由术前25.5±8.0降为22.1±5.3(P=0.13),CTL组则由术前25.2±7.6下降到15.1±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CTL组相比,在破裂斑块处行PCI后冠状动脉血流TIMI帧数下降不明显,可能与该处介入后冠状动脉微小血管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冠状动脉内注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淮南市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入A组(n=24)和B组(n=36)。A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给予3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180 mg替格瑞洛片;B组在A组基础上,即刻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入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比较两组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超声心动图指标及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A、B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0级、1级、2级、3级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0级1例(4.2%)、1级3例(12.5%)、2级12例(50.0%)、3级8例(33.3%),B组患者0级0例(0)、1级1例(2.8%)、2级8例(22.2%)、3级27例(75.0%),两组TIMI血流分级0级、1级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级、3级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B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均较治疗前减小,且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25.0%比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冠状动脉内注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溉,延缓心肌受损速度,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减少慢血流和无复流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12 h与12~48 h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 66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至急诊就诊时间将患者分为A组(发病时间<12 h,n=1 405)与B组(发病时间12~48 h,n=264)。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新发脑卒中、出血、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采用生存分析评价不同时间段对STEMI急诊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预后影响。结果 B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靶病变血管、靶病变术前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及植入支架总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669例患者中,失访47例,随访成功率为97.2%(1 622/1 669)。A、B两组患者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0%(239/1 405)、15.5%(41/2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B组较A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高,晚期(时间12~48 h)介入治疗为危险因素,但不同时间段(时间<12 h与12~24 h)并非介入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危险比=1.125,95%可信区间0.519~2.438,P>0.05)。结论 STEMI患者发病时间>12 h(12~48 h)行介入治疗并非远期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输卵管开窗取胚术治疗异位妊娠的预后情况。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武警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8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A组和B组,每组各40例。A组患者接受输卵管切除术,B组患者接受输卵管开窗取胚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近期预后指标(恶心呕吐、腹胀、皮下气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下降至正常水平天数),以及5年宫内妊娠率和重复性异位妊娠率。结果 B组术中出血量为(51.56±16.58)ml,低于A组的(60.71±19.4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为(1.16±0.23)h、住院天数为(5.34±1.36)d,B组手术时间为(1.13±0.22)h、住院天数为(5.25±1.42)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恶心呕吐、腹胀、皮下气肿的发生率分别为10.0%(4/40)、7.5%(3/40)、5.0%(2/40),B组分别为12.5%(5/40)、5.0%(2/40)、2.5%(1/4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下降至正常水平天数为(8.40±2.72)d,B组为(8.12±2.51)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5年宫内妊娠率为52.5%(21/40),明显高于A组的30.0%(1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5年重复性异位妊娠率为10.0%(4/40),B组为15.0%(6/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卵管开窗取胚术治疗异位妊娠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提高术后宫内妊娠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小剂量重组尿激酶原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附属沭阳县人民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8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入A组和B组,每组各43例。A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B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小剂量重组尿激酶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术后4、8、12、24 h和术后1、3个月6个时间点的心肌酶、心电图QT离散度、血浆B型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ST段回落和再通情况,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B组治疗有效率为95.4%(41/43),高于A组的76.7%(3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肌酶、心电图QT离散度、血浆B型脑钠肽在术后4、8、12、24 h和术后1、3个月这6个时间点呈逐渐下降趋势,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在术后4、8、12、24 h和术后1、3个月这6个时间点呈逐渐上升趋势,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IMI血流分级2~3级所占比例为95.4%(41/43),高于A组的79.1%(3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ST段回落≥50%者所占比例为81.4%(35/43),高于A组的60.5%(2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ST段完全回落者所占比例为55.8%(24/43),高于A组的34.9%(1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再通者所占比例为76.7%(33/43),高于A组的55.8%(2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0%(3/43),低于A组的18.6%(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小剂量重组尿激酶原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心肌灌注,减少出血风险,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患者中,应用静脉标准剂量比伐卢定的情况下,给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预防术中冠脉无复流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3—8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急性STEMI接受PPCI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2)与常规组(n=40)。全部患者均给予标准剂量比伐卢定进行术中抗凝。在梗死相关动脉恢复至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2级血流的情况下,观察组患者经指引导管、血栓抽吸导管或冠脉微导管一次性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500μg,常规组患者经指引导管、血栓抽吸导管或冠脉微导管一次性冠脉内注射生理盐水10 ml。观察支架植入完成后即刻冠脉血流情况,包括TIMI血流及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结果观察组患者支架植入完成后靶血管即刻出现的无复流(TIMI血流≤2级或CTFC≥40)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急性STEMI接受PPCI患者中,在静脉应用比伐卢定进行全身抗凝的情况下,给予预防性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梗死相关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无复流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应用束缚带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将90例行冠状动脉CTA扫描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及C组,每组30例。利用束缚带限制心脏上下运动幅度,并利用钙化积分图像进行增强扫描定位。比较3组病例冠状动脉树显示的完整性以及辐射参数,包括辐射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辐射剂量。结果三组病例冠状动脉树显示完整性评分分别为A组(3.0±0.0)分、B组(2.9±0.2)分、C组(2.6±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C组评分低于A组及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三组病例辐射剂量分别为A组DLP为(621.1±59.1)mGy*cm、ED为(8.7±0.8)mSv,B组DLP为(570.8±69.4)mGy*cm、ED为(7.9±0.9)mSv,C组DLP为(516.2±68.9)mGy*cm、ED为(7.2±0.9)mSv,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比B组高约8.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B组比C组高约10.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利用束缚带可以降低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功能不全(RI)对冠脉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CHD)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老年CHD患者200例,根据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分为中重度RI(A)组和正常或轻度RI(B)组,分析RI对冠脉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A组术前用冠状动脉造影来评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TIMI血流分级为0级者明显高于B组(χ2=13.928,P<0.05);A组TIMI血流分级为1级者0例,明显低于B组(χ2=5.407,P<0.05);两组TIMI血流分级为2级和3级的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单支病变例数明显高于B组(χ2=12.990,P<0.05),3支及以上病变例数显著低于B组(χ2=11.216,P<0.05),双支病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变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A组的MACE和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χ2=5.162、5.347,P<0.05),全因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期间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主要心脏(冠脉)不良事件(MACE)、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的RI对冠脉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明显高于轻度RI或正常的患者,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有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术中,冠脉内注射比伐芦定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罪犯冠脉血流恢复情况,以及术后30 d内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探索性临床研究,选择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拟行PPCI的急性STEMI患者8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比伐芦定组(n=44)。经冠状动脉插入指引导丝或小直径球囊导管预扩张,使冠状动脉恢复前向血流≥TIMI 1级后,对照组不予冠脉内注射比伐芦定,正常进行PPCI常规操作;比伐芦定组经指引导管或微导管一次性冠脉内推注50%静脉负荷剂量的比伐芦定,此后按照PPCI常规正常操作。主要观察终点为PPCI术终靶血管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次要观察终点为患者30 d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脑卒中)、支架内血栓及出血学术研究会(BARC)定义的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者靶血管PPCI术后,最终CTF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内,MACCE事件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伐芦定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改善冠脉血流方面无显著作用;冠脉内应用比伐芦定对术后30 d的临床缺血及出血事件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消蚀术(ELCA)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大隐静脉桥血管(SVG)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即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1月至2020年3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的240例CABG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应用ELCA治疗的43例患者(57支SVG)纳入B组;剔除未处理SVG的37例患者,将160例未应用ELCA治疗的患者纳入A组,匹配后A组患者共43例(54支SVG)。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SVG术后TIMI血流分级和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为主要观察终点。结果匹配后,两组患者男性比例、年龄、CABG术后时间、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卒中史比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史比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TIMI 3级血流比例、CTFC<40帧比例高于A组,CTFC帧数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PCI,在CABG后SVG病变患者的PCI术中应用ELCA可显著改善SVG的最终血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