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陈亮  尹良军  梁凯路  何通川  邓忠良 《重庆医学》2012,41(15):1476-1478
目的测定损伤肌腱修复术后康复过程中手术局部分泌型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 21只大鼠切断单侧跟腱后立即以丝线修复,术后第1、3、5、7、14、21和28天分别处死3只实验大鼠。收集损伤局部及健侧跟腱标本,以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TGF-β2、TGF-β3,骨形态形成蛋白(BMP)-12、BMP-13、BMP-1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组织连接生长因子(CT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IGF-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FGF-2,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PDGFa)、PDGFb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等分泌型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第1、3、5、7、14、21和28天损伤修复测标本,TGF-β2表达水平最高,其中术后第1、3、5天表达最明显。BMP-13、BMP-14,VEGF和IGF表达水平基本相当,但较TGF-β2表达水平少。术后第7天,上述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减少。而TGF-β1在术后第21天达到最大表达。对照组标本未测出相关生长因子RNA表达。结论 TGF-β2、BMP-13、BMP-14、IGF-1和VEGF在术后第1天即开始高表达,术后第7天显著降低。TGF-β1在术后第21天表达水平达最大值。在肌腱损伤后局部综合应用上述生长因子可有效加快其愈合进程,增加肌腱修复后的强度,促进肌腱早期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SD大鼠正畸牙根吸收早期修复过程中牙周组织骨形成蛋白-2(BMP-2)、骨涎蛋白(BSP)的表达.方法 选取48只雄性SD大鼠,正畸加力14 d后拆除矫治器,在装置拆除后分别在0、1、3、5、7、10、14、28 d处死, 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MP-2、BSP的表达.结果 BMP-2、BSP的表达在矫治器拆除后开始升高,BMP-2在第1天时达到最高,BSP在第3天时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到第28天时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 BMP-2、BSP的浓度在牙周组织中选择性地表达升高,反映了矫治器拆除后牙周组织的修复过程活跃.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股骨骨不连模型修复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在各个时间段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单一生长因子对骨不连修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别于取材前35天、28天、21天、14天、7天、3天和1天建造股骨骨不连模型,同一天处死大鼠取材,RT-PCR技术检测各个样本的BMP-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大鼠股骨骨不连修复过程的不同时间,BMP-2基因表达在中心区和外周区存在差异,中心区BMP-2基因表达滞后,表达的增幅及峰值低于边缘区.结论:大鼠股骨骨不连中心区在修复早期BMP-2基因的低表达及表达时间滞后可能是其骨不连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BMP-2基因在静脉移植模型中的动态表达及与内膜增生的关系。方法建立兔自体静脉移植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3、7、14、28d取材。Verhoeff染色观察各时间点内膜厚度及管壁厚度;Western blot检测BMP-2蛋白的变化,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BMP-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术后7d内膜明显增厚,14d内膜增厚达到高峰(P<0.01)。BMP-2蛋白在正常对照血管可见表达,术后3d内无表达,术后第七天开始表达,第十四天明显增高,28d达到高峰(P<0.01)。PC-NA的表达于术后7~14d达到高峰。结论 BMP-2基因的表达可能是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环节之一,可能成为治疗移植血管再狭窄的目的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测定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水平变化,探讨丹参促进骨折愈合在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72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只,制作左前臂桡骨骨折模型.实验组肌注丹参注射液(每天1次,每次2 m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每天1次,每次2 mL),至术后28 d.2组分别于术后第1、2、3、4、6、8周选取6只大白兔,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ELISA法检测其血清BMP-7、TGF-β1 和bFGF浓度,处死后取以骨折处为中心的4 mm组织标本,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MP-7、TGF-β1和bFGF在局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①术后第3、4周X线片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骨痂生成量增加,且达到骨性愈合的时间较早.②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术后第4周实验组BMP-7血清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第2周实验组bFGF血清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3周实验组TGF-β1血清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HE染色结果显示,术后第3、4周实验组骨痂形成增多,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数量均较对照组多.④术后第3周实验组BMP-7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2周实验组bFGF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3周实验组TGF-β1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能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BMP-7、TGF-β1及bFGF生长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右江医学》2019,(9):653-657
目的动态观察湿润烧伤膏对大鼠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中BMP-7表达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将54只健康成年SPF级SD雄性大鼠分为慢创组(18只)、美宝湿润烧伤膏(MEBO)组(18只)和贝复济组(18只),模型建立后,慢创组创面局部涂生理盐水、MEBO组局部涂美宝湿润烧伤膏、贝复济组局部涂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干预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后第3、7、14天检测并对比各组大鼠创面组织中BMP-7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脂肪细胞的生成情况。结果 (1)在治疗的第3天、第7天、第14天,创面组织中BMP-7蛋白的表达水平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P-7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第3天<第7天<第14天),组间对比:MEBO组、贝复济组与慢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BO组与贝复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脂肪细胞生成数逐渐增多(P<0.01),其中MEBO组、贝复济组脂肪细胞生成数较慢创组多(P<0.05)。结论湿润烧伤膏可有效上调创面组织中BMP-7的表达水平,促进创面组织中脂肪细胞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去卵巢(OVX)骨质疏松大鼠骨形成蛋白BMP-2及其信号转导蛋白Smad1/5表达的调节,探讨BMP-2及其信号转导蛋白Smad1/5在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机制及辛伐他汀对其调节作用.方法:54只3个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每组18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进行手术,术后8周开始给药,实验组给予辛伐他汀5 mg/(kg·d)灌胃,其余2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用药后第4周每组随机处死半数大鼠,12周后处死剩余大鼠,分离胫骨,免疫组化检测胫骨干骺端BMP-2及其信号转导蛋白Smad1/5的表达.结果:①用药4周,大鼠胫骨干骺端BMP-2表达:实验组、对照组较模型组增加(P<0.05或P<0.01);②用药12周,大鼠胫骨干骺端BMP-2表达、Smad1/5表达:实验组、对照组较模型组增加(P<0.05或P<0.01);③用药12周较4周,实验组Smad1/5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BMP-2及信号转导蛋白Smad1/5表达水平的下调可能是原发性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机制,辛伐他汀能上调BMP-2的表达,长期用药能促进信号转导蛋白Smads1/5的表达,可能与其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象皮生肌膏对大鼠慢性难愈性创面模型PTEN、p-AKT、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象皮生肌膏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从72只SD雄性大鼠中随机选取18只为空白组,其余54只大鼠使用全层皮肤缺损法制备慢性难愈性创面模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每组18只。造模完成后实验组予象皮生肌膏外敷,对照组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外敷,模型组和空白组予生理盐水外涂,于造模后的第3、7、14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形态,ELISA检测各组皮肤组织PTEN、p-AKT、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第3、7、14天实验组、对照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模型组(P<0.05),且第7天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第3、7、14天皮肤组织完整,前后无明显形态学变化;模型组第3、7天创面组织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表皮大量坏死脱落,第14天见少量毛细血管形成;实验组及对照组第3天炎性细胞浸润、表皮灶性坏死脱落,第7、14天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减少、较多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肉芽组织基本形成。第3、7、14天空白组PTEN、p-AKT、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第3、7、14天模型组PTEN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空白组(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且第7天达到最低水平(P<0.05)。第3、7、14天模型组p-AKT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组(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且第7天达到最高水平(P<0.05)。第3、7、14天模型组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空白组(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且第7天达到最高水平(P<0.05)。结论象皮生肌膏能降低大鼠创面中PTEN蛋白表达水平、提高p-AKT、VEGF蛋白表达水平,加快慢性创面愈合速度,调控PTEN/AKT/VEGF信号通路可能是象皮生肌膏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OPG、RANKL、PDGFs、BMP-2、BMP-7、tGF-β1、bFGF水平与骨折愈合的关系.方法:临床纳入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折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健康体检人群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所有研究对象血清OPG、RANKL、PDGFs、BMP-2、BMP-7、tGF-β1、bFGF水平,分析骨折患者血清OPG、RANKL、PDGFs、BMP-2、BMP-7、tGF-β1、bFGF水平与骨折愈合情况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后OPG水平急速上升,在患者骨折1周后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RANKL水平在骨折后3天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骨折愈合期,观察组患者PDGFs水平高于对照组(P<0. 05);骨折后3天,观察组患者BMP-2、BMP-7水平急剧增高,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5),至第7-14天水平逐渐下降,与对照组无差异性(P>0. 05);骨折愈合前期2组患者tGF-β1水平无差异(P>0. 05),骨折愈合中后期,观察组患者tGF-β1水平逐渐递增,尤其后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骨折愈合期观察组患者bFGF水平增高,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骨折愈合期内,血清OPG、RANKL、PDGFs、BMP-2、BMP-7、tGF-β1、bFGF等多种细胞生长因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在大鼠角膜碱烧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MP-7在正常对照组及角膜碱烧伤后1、3、5、7和14 d角膜中的定位与蛋白水平的表达,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BMP-7的表达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第1天降低,第3、5天逐渐升高,第7天基本接近正常水平,14 d时表达最强。结论BMP-7可能参与了角膜碱烧伤后炎性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2 cm的微创切口应用Achillon微创跟腱吻合器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Achillon跟腱缝合器治疗29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并随访.根据术前查体和MRI检查结果,判断跟腱断裂部位,在断裂部位采用2 cm微创切口显露断端,置入Achillon吻合器夹持跟腱近侧断端,引入缝线;同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肌腱修复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在肌腱内及肌腱周围组织中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IGF-Ⅰ在肌腱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兔跟腱修复过程中跟腱内及跟腱周围组织中IGF-Ⅰ蛋白及IGF-Ⅰ mRNA变化情况.结果:跟腱损伤后第4 d跟腱周围即出现IGF-Ⅰ蛋白和mRNA的强烈表达,随后开始逐渐下降;在跟腱内第4 d出现IGF-Ⅰ蛋白和mRNA的表达增加,第28 d达到峰值.IGF-Ⅰ蛋白和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984,P<0.05).结论:肌腱损伤修复过程中肌腱内及肌腱周围组织中均存在内源性IGF-Ⅰ表达,肌腱周围组织中IGF-Ⅰ表达出现早且强度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清化散对创伤性异位骨化模型大鼠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的影响。方法:80只SD大鼠,除1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外,其余64只行右侧跟腱切断术,建立创伤性异位骨化大鼠模型,造模后第18天,除正常对照组外,将造模后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模型组、局部外用清化散治疗组、口服西乐葆治疗组、局部外用清化散并口服西乐葆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用药32、61天后每组各处死一半大鼠,取组织标本,检测跟腱组织内BMP-4的含量。结果:用药32天后,模型组的BMP-4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治疗组(P〈0.05)。各治疗组的BMP-4含量均较对照组稍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治疗组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61天后,模型组的BMP-4含量较30天前增幅更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治疗组(P〈0.05)。各治疗组的BMP-4含量较30天前降低,接近正常对照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清化散、西乐葆或者二者联合应用均能抑制跟腱组织内BMP-4的合成,从而抑制创伤性异位骨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跟腱再断裂原因及相关防治措施与临床结果。方法:对16例跟腱再断裂患者,分析其断裂原因,再次手术清除断端瘢痕组织,Bennett直接缝合9例;V-Y延长术后,断端直接缝合5例,跟腱附着点再断裂2例,先作跟骨结节骨隧道,再用小钢丝做Bennett抽丝缝合,其周围用丝线缝合加强固定。术后踝关节保持跖屈位,屈膝30°,石膏管型固定6周后,改成短腿石膏外固定4周,再穿高跟矫形鞋2-3月,1年内禁止过量活动。结果:跟腱全部愈合,踝关节功能优12例,良2例,差2例。结论:只要严格手术操作,掌握缝合技巧,术后处理得当,跟腱再断率将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猪小肠粘膜下层替代兔跟腱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Gu Y  Dai K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8):1279-1282
目的 制备小肠粘膜下层,用作肌腱替代物。观察其替代肌腱的过程和结果。检验体内组织工程理论的可行性。方法 用猪小肠粘膜下层制成SIS,用制成的SIS替代兔跟腱,观察期为1、4、8、12、16周,各观察期处死4只动物,进行组织学检查和力学测试,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检验。结果 SIS替代肌腱的过程是代谢过程,经过16周,SIS为宿主肌腱完全替代,其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与正常肌腱极其接近。结论 体内组织工程理论至少在肌腱再生方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研究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局部转染后,BMP-2基因蛋白过表达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抑制作用,探讨防治移植静脉再狭窄的新途径。方法:以包载BMP-2基因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的纳米级粒子混合物(BMP-2-PLGA)转染培养的兔VSMC,作为BMP-2-PLGA纳米粒子组,同时设空白PLGA纳米粒子组及对照组,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建立自体静脉移植兔模型,随机分成转基因组、空白载体粒子组及单纯静脉移植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7、14和28 d取出移植静脉,Verhoeff染色检测血管内膜厚度,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MP-2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MP-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MP-2-PLGA纳米粒子组细胞发生明显的G1期阻滞(P<0.05),细胞增殖抑制率及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与空白载体粒子组及单纯静脉移植对照组比较,转基因组兔血管内膜平均厚度明显减少(P<0.05),空白载体粒子组与单纯静脉移植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载体粒子组及单纯静脉移植对照组比较,转基因组兔移植静脉组织BMP-2蛋白表达于术后3、7和14 d明显增多(P<0.05),PCNA表达于术后7~28 d明显降低(P<0.01);空白粒子组与单纯静脉移植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P-2基因的表达能够有效抑制自体静脉移植后内膜增生及VSMC的增殖,促进体外培养VSMC的凋亡。
  相似文献   

17.
接骨宝对实验性骨折愈合过程中BMP-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接骨宝对实验性骨折愈合过程中BMP-2表达的影响和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制作40只兔桡骨骨折模型.随机分为接骨宝组及对照组,术后1d接骨宝组即喂服接骨宝,对照组喂服白开水。分别于术后1、2、3、4、5周取样,随后进行组织学切片及BMP-2免疫组化染色,并采用图像分析系统对BMP-2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①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两组在骨痂处的BMP-2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相同,均为早期高后期低,用药组的BMP-2高峰值出现在第2周.对照组出现在第3周;②接骨宝组在整个愈合过程中BMP-2的含量均高于同期的对照组。结论:接骨宝能影响骨折愈合过程中BMP-2的合成、分泌、分布和衰减,进而调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的分化,促进骨细胞的成熟,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加速骨折的修复和塑形,缩短了骨折愈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可吸收医用膜在手肌腱损伤一期修复中的疗效。方法:126例(285条)肌腱损伤患者为治疗组,均一期采用改良Kessler法缝接肌腱,并用可吸收医用膜包裹,术后早期循序渐进康复锻炼。对照组120例(282条肌腱损伤)予一期改良Kessler法缝接肌腱,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结果:随访3~24个月,按TAM法评定疗效:治疗组优59例,良52例,可10例,差5例,优良率为88.10%;对照组优45例,良50例,可12例,差13例,优良率为7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修复肌腱损伤应仔细清创,无创操作、良好肌腱吻合技术加可吸收医用膜的应用及早期功能锻炼是肌腱功能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