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以大量蛋白尿表现的儿童紫癜性肾炎肾脏病理及临床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2009年我科临床以大量蛋白尿表现及肾活检病理诊断为紫癜性肾炎的63例患儿,根据ISKDC分类标准进行肾小球病理分级,并对肾小管间质改变进行计量评分。结果:(1)肾脏病理分级:Ⅲ级最常见37例(58.73%),其次为Ⅱ级13例(20.63%),肾病综合征组Ⅳ级和Ⅴ级比例高于肾病水平蛋白尿组(χ2=4.103,P〈0.05);(2)肾小管间质病理评分:0级最常见49例(77.78%),其次1级12例(19.05%),3级仅2例(3.17%),肾小管间质评分与肾小球病理分级存在正相关(r=0.507,P〈0.01),但并不完全平行。(3)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病程呈正相关(r=0.8,P〈0.05)。结论:大量蛋白尿表现的紫癜性肾炎肾小球病理损害较重,肾小管间质损害轻,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病程呈正相关,临床需结合病理(包括肾小球及肾小管)全面评估肾组织损害程度,拟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肾病综合征型紫癜性肾炎肾脏病理及临床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97年~2010年我科34例临床以肾病综合征表现及肾活检病理诊断为紫癜性肾炎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肾小球病理分级根据ISKDC分类标准,肾小管间质病理分级参照Bohle方法。结果:(1)肾脏病理分级如下:Ⅰ级2例(5.88%),Ⅱ级8例(23.53%),Ⅲ级17例(50.00%),Ⅳ级6例(17.65%),Ⅴ级1例(2.94%),其中Ⅲ级最常见;肉眼血尿组Ⅳ级和Ⅴ级比例较镜下血尿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肾小管间质病理分级:(-)级12例(35.30%),(+)级15例(44.12%),(++)级5例(14.71%),(+++)级0例,(++++)级2例(5.88%)。(3)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病程呈正相关(r=0.643,P〈0.01),与血肌酐呈正相关(r=0.577,P〈0.01)。结论:儿童肾病综合征型紫癜性肾炎肾小球病理损害较重,但肾小管间质损害轻,有肉眼血尿表现的临床及病理均较镜下血尿的重,需结合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进行综合评估,拟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成人与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与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疾病转归的差异。方法:收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住院确诊为紫癜性肾炎(HSPN)的成人患者(≥18岁)36例,38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为温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病人,分析比较二者的临床病埋改变及疾病的转归。结果:(1)所有患者均有血尿。成人紫癜性肾炎临床分型为单纯性血尿2例.血尿+蛋白尿23例,肾病综合征11例;儿童患者单纯性血尿6例,血尿+蛋白尿22例,肾病综合征10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成人紫癜性肾炎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肾功能损害9例;而所有儿童患者均无高血压或肾功能损害。(2)成人紫癜性肾炎病理分级:Ⅰ级3例、Ⅱ级2例、Ⅲ级28例、Ⅴ级2例、Ⅵ级1例,而儿童患者Ⅱ级31例、Ⅲ级7例,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3)27例成人紫癜性肾炎患者随访结果A组10例、B组14例、C组3例,30例儿童紫癜性肾炎的随访结果A组15例、B组13例、C组2例,两组预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人与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分型以血尿+蛋白尿最多见,与儿童患者相比,成人临床表现偏重,合并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较多见。成人紫癜性肾炎病理分级以Ⅲ级多见,而儿童病理分级以Ⅱ级多见,提示成人紫癜性肾炎病理较儿童严重。在本研究观察期内,我们发现成人与儿童紫癜性肾炎的预后均较好,二者预后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IgA肾病不同病理分级方法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判断。方法收集明确诊断为原发性IgA肾病且随访大于12个月的18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比较牛津分型、Lee分级及Hass分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对预后的判断。结果 (1)牛津分型的系膜细胞增生(M)、内皮细胞增生(E)、节段性小球硬化/黏连(S)、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新月体形成(C)及Lee分级、Hass分型均与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24 h尿蛋白定量(24 hour urinary protein quantity, 24h-UP)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牛津分型的M、S、T与血尿酸(uric acid, U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牛津分型的T及Lee分级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得出牛津分型的T与eGFR负相关关系最强(r=-0.558,P0.001),与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Scr、UA正相关关系最强(r=0.424、r=0.554、r=0.407,P均0.001);Lee分级与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白蛋白(albumin, Alb)负相关关系最强(r=-0.217、r=-0.367,P=0.003、P0.001),与24h-UP、MAP正相关关系最强(r=0.312、r=0.202,P0.001、P=0.006)。(2)牛津分级M、E、S组间的肾脏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组的肾脏累积生存率较T0组及T1组低(P0.05);C2组的肾脏累积生存率较C0组及C1组低(P0.05)。Lee分级与Hass分级的Ⅰ、Ⅱ、Ⅲ级/型间两两比较及Ⅳ、Ⅴ级/型间的肾脏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Ⅴ级/型的肾脏累积生存率较Ⅰ、Ⅱ、Ⅲ级/型低(P0.05)。结论原发性IgA肾病病理分级与临床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牛津分型的T在评价肾功能改变方面临床适用性最强,对于伴有血压升高、贫血改变、白蛋白降低及蛋白尿的IgA肾病患者更适宜使用Lee分级进行病理评价。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50%、新月体形成25%的患者及Lee分级、Hass分型为Ⅳ、Ⅴ级/型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henoch-sch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收集1987年2月~2011年2月经肾活检确诊的HSPN儿童51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及治疗转归资料。结果:临床分型以血尿和蛋白尿型最多(55.5%),孤立性血尿型次之(26.0%);病理分级以Ⅱ级最多(64.9%),Ⅲ级次之(31.1%)。孤立性血尿型、孤立性蛋白尿型的病理分级近乎均为Ⅱ级;血尿和蛋白尿型、急性肾炎型的病理分级均为Ⅱ级和Ⅲ级;而肾病综合征型、急进性肾炎型、慢性肾炎型均为Ⅲ级和(或)Ⅲ级以上。不同临床分型其病理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呈正相关(r=0.557,P0.01),临床分型越重,病理分级亦越重。临床分型与免疫复合物Ig A、Ig G、Ig M和C3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且均呈正相关(r=0.341,P0.01;r=0.526,P0.01),临床分型越重,免疫复合物沉积越明显。不同临床分型和病理分级其治疗转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且均呈正相关(r=0.564,P0.01;r=0.699,P0.01),临床分型和病理分级越重,治疗转归越差。结论:儿童HSPN的临床分型、病理分级与治疗转归彼此密切相关。尽早明确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101例病理为Ⅲ级的紫癜性肾炎患儿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血管炎性病变,肾脏是否受累则是影响HSP患儿预后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对经肾活榆确诊的285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中病理分型为Ⅲ级的10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Ⅲa级与Ⅲb级的临床、病理、治疗、预后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影响非大量蛋白尿(24h蛋白尿3. 5 g)狼疮肾炎(LN)患者肾脏病理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以及预后情况。方法纳入2004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肾脏穿刺活检确诊为LN并且起始24h蛋白尿3. 5 g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肾活检时相关临床信息,并行规律随访。对所有患者肾活检时的病理切片进行重新阅片,采用统一标准进行评分,根据患者肾脏病理严重程度分为病理轻组和病理重组。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缓解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非大量蛋白尿LN患者肾脏病理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5例非大量蛋白尿LN患者,以女性为主,平均年龄(32. 4±1. 1)岁,其中有随访者共79人。肾脏病理轻组43例,肾脏病理重组52例,病理轻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IgA水平均高于病理重组(P 0. 05),而血氯水平显著低于病理重组(P 0. 05)。随访结果显示,病理轻组患者的远期(大于6个月)累积完全缓解率大于病理重组(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年龄(OR=1. 219,95%CI:1. 043~1. 425,P 0. 05)、SLEDAI-2K评分(OR=1. 202,95%CI:1. 025~1. 411,P 0. 05)、起始蛋白尿定量(OR=3. 793,95%CI:1. 058~13. 595,P 0. 05)、血清IgA水平(OR=0. 222,95%CI:0. 063~0. 781,P 0. 05)是肾脏病理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龄、高SLEDAI-2K评分、高起始蛋白尿定量和低血清IgA水平可能与非大量蛋白尿LN患者的肾脏病理较重相关。  相似文献   

8.
成人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分析及转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成人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特征及其与肾脏病理的联系;探讨其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9年12月间经我院临床及肾活检确诊的紫癜性肾炎52例,对其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成人紫癜性肾炎多好发于30岁以下,40岁以后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2)临床分型以蛋白尿+血尿型(59.6%)最多见,其次为单纯性血尿(21.2%)和肾病综合征型(19.2%);病理分级以Ⅱ级(44.2%)及Ⅲ级(36.5%)多见。(3)肾小管间质病变与肾小球慢性病变及活动病变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7(P〈0.01)和0.260(P〉0.05);蛋白尿越多的患者,其肾小球活动病变积分就越高。(4)多因素分析显示疗效与肾小球硬化率及肾小管间质病变呈负相关。结论:深圳地区成人紫癜性肾炎发病相对年轻,临床以蛋白尿+血尿型多见,病理以Ⅱ、Ⅲ级常见;蛋白尿的严重程度与肾小球活动病变关系密切;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为肾小球慢性病变及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病理分级为Ⅲ级的紫癜性肾炎患儿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1月~2013年6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儿童肾内科住院,经肾活检病理诊断为紫癜性肾炎Ⅲ级患儿资料,比较患儿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分析了解临床与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1)HSPN-Ⅲa组29例,HSPN-Ⅲb组23例。HSPN-Ⅲb组患儿的体重校正尿蛋白多于HSPN-Ⅲa组。(2)HSPN-Ⅲb组较HSPN-Ⅲa组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重度系膜增生更为多见,系膜增生程度更为严重。(3)两组患儿在治疗及疾病转归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Ⅲb级HSPN蛋白尿程度及肾小管萎缩、系膜增生更为严重,早期积极予以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干预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儿肾脏病理分级与临床分型及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1月~2011年12月经肾活检确诊的84例原发性IgAN患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分型为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者,病理改变最轻;单纯性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综合征和慢性肾炎综合征者,病理改变逐渐加重;肾炎性肾病综合征者,病理改变最重。高尿酸组肾脏病理改变以Ⅲ级为主,正常尿酸组以Ⅱ级为主,高尿酸组Ⅳ级、Ⅴ级病变较正常尿酸组多见,正常尿酸组Ⅰ级病变较高尿酸组多见。结论:病理分级与临床分型和血尿酸水平相关联,通过IgAN患儿的临床分型和血尿酸水平有助于了解其肾脏病理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58例儿童原发性IgA肾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收集自2008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肾脏内科肾活检诊断为IgA肾病患儿258例。所有肾活检样本均行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比较IgA肾病不同病理分级和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结果 258例IgA肾病患儿平均年龄为(9.3±3.2)岁,男女比为2.23∶1。临床表现为孤立性血尿型84例,肾脏病理Lee氏分级以Ⅱ级为主(51.1%);孤立性蛋白尿型45例,Lee氏分级以Ⅱ级为主(40.0%);血尿和蛋白尿型72例,Lee氏分级以Ⅲ级为主(56.9%);急性肾炎型4例,其中Lee氏分级为Ⅲ级者2例,Ⅱ、Ⅳ级各1例;肾病综合征型50例,Lee氏分级以Ⅲ级为主(80.0%);慢性肾炎型3例,其中Lee氏分级为Ⅳ级者2例,Ⅴ级1例。不同临床型IgA肾病患儿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沉积形式为IgA、IgM、C3共沉积;随着病理分级的加重,IgA、IgM、C3共沉积所占比率显著增多(P0.05)。结论 IgA肾病临床分型与病理分级有一定相关性,急性肾炎型、肾病综合征型及慢性肾炎型患儿病理损伤程度重,通过临床分型间接判断IgA肾病进展情况,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疾病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onocyte-to-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ratio,MHR)与不同比例新月体紫癜性肾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肾穿刺活检确诊为紫癜性肾炎患者47例,依据年龄分组,18岁以下为儿童组,18岁以上为成人组,依据新月体比例分为无新月体组(C0组),新月体比例25%组(C1组),新月体比例≥25%组(C2组);收集患者的生化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值、淋巴细胞值、单核细胞值、高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尿素氮(BUN)、肌酐(Scr)、尿酸(uric acid,UA)、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补体C1q、补体C3、补体C4、IgG、IgM、IgA、IgE、24 h尿蛋白,计算NLR、MHR。分析各指标在不同年龄紫癜性肾炎患者以及不同比例新月体紫癜性肾炎患者的差异。结果不同年龄患者的hs-CRP、IgA、C4、Scr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在不同比例新月体紫癜性肾炎患者中,hs-CRP、IgA、补体C1q、补体C3、BUN、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0组hs-CRP分别与C1组、C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0组IgA与C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组补体C1q与C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组补体C3分别与C0组、C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2组BUN、Alb分别与C0组、C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0、C1、C2组患者PA、IgG、IgM、IgE、UA、Scr、补体C4、24 h尿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LR与PA(r=0.299)、hs-CRP(r=0.369)、Scr(r=0.305)、BUN(r=0.353)、新月体评分(r=0.320)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MHR与IgM存在显著负相关(r=-0.435,P0.05),与UA(r=0.404)、BUN(r=0.296)、Scr(r=0.377)存在正相关(P0.05),与新月体评分无相关性;hs-CRP与新月体评分有显著正相关(r=0.346,P=0.017)。以新月体评分1分为分类变量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NLR评价紫癜性肾炎新月体的临界值为4.60,ROC曲线下面积为0.737(95%CI 0.567~0.907,P=0.036),灵敏度为62.5%,特异度为79.5%。结论在紫癜性肾炎患者中NLR、MHR与肾功能有显著的相关性,NLR与新月体比例和hs-CRP有关,hs-CRP与新月体比例有关,说明NLR在紫癜性肾炎中作为炎症免疫指标是有意义的,MHR在紫癜性肾炎中能否成为炎症免疫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临床怀疑为IgA肾病的轻微尿检异常患者是否需要肾活检一直有争议,本研究通过分析轻微尿检异常的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与病理表现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旨在进一步探讨肾活检对单纯轻微尿检异常IgA肾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临床表现为单纯轻微尿检异常且肾活检明确诊断的患者91例中,筛选达到明确病理诊断标准的患者77例,其中病理确诊为IgA肾病的患者53例,依其临床表现不同分为蛋白尿合并血尿组、单纯血尿组和单纯蛋白尿组,并采用Lee分级和牛津分类两种IgA肾病病理评估方法对其肾脏病理严重程度进行评价,且分别评价三种不同临床表现IgA肾病患者之间肾脏病理严重程度评分分布有无不同。结果 77例明确病理诊断标准的患者中,被诊断为IgA肾病患者53例(占68.8%),其中蛋白尿并血尿者39例(占73.6%),单纯血尿者5例(占9.4%),单纯蛋白尿者9例(占17.0%);53例轻微尿检异常IgA肾病患者中,病理分级以LeeⅢ级为最多(29例,占54.7%),其他依次为Ⅱ级(14例,占26.4%)和Ⅰ级(5例,占9.4%),而病变严重的Ⅳ级和V级,分别为2例(占3.8%)和3例(占5.7%);不同临床表现IgA肾病患者之间肾脏病理无论Lee分级还是牛津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鉴于临床表现不能作为鉴别肾脏病变轻重的依据,因此,怀疑IgA肾病的单纯尿检异常患者,应在无禁忌症的前提下尽可能行肾活检以明确诊断,以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和肾组织病理改变特点及其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2月~2007年12月进行过肾活检的105例HSPN患儿的临床和肾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105例HSPN患儿中,单纯血尿组18例(17.14%),血尿及蛋白尿组61例(58.10%),肾病综合征组26例(24.76%);三组间的Scr、BUN、IgA、IgE、CRP和C3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血浆白蛋白在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1)。病理上ISKDC分级结果为:Ⅱa级8例(7.62%),Ⅱb级21例(20.00%),Ⅲa级33例(31.43%),Ⅲb级38例(36.19%),Ⅳ级5例(4.76%);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4.51,P〈0.01)。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组织学分级结果为:(-)级34例(32.38%),(+)级64例(60.95%),(++)级6例(5.71%),(+++)级1例(0.95%),(++++)级0例(0%);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0.59,P〈0.01)。结论:儿童HSPN临床表现多样,肾病理改变相对较轻,且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脏病理表现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的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NS)患者早期蛋白尿未缓解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观察研究,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0年6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IMN且治疗6个月后血清白蛋白恢复正常NS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尿蛋白量是否 < 3.5 g/24 h且尿蛋白量下降≥基线值的50%分为蛋白尿缓解组和蛋白尿未缓解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及病理表现特征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蛋白尿未缓解的影响因素。结果 95例肾脏病理诊断为IMN的NS患者入选本研究, 年龄57(43, 65)岁, 男性50例(52.6%), 其中蛋白尿缓解组75例, 蛋白尿未缓解组20例。与蛋白尿缓解组比较, 蛋白尿未缓解组患者基线体重指数[(26.83±4.03)kg/m2比(24.68±3.97)kg/m2, t=-2.149, P=0.034]和超重比例(85.0%比58.7%, χ2=4.765, P=0.029)均较高, 基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尿标本miR-374b表达水平与IgA肾病(IgAN)病情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01月~2016年10月我科住院病人,且首次经肾活检证实为Ig AN40例(少量蛋白尿(1 g/d)肾脏病理高积分IgAN、少量蛋白尿(1 g/d)肾脏病理低积分IgAN、中等量蛋白尿(1~3.5 g/d)IgAN、大量蛋白尿(3.5 g/d)IgAN各10例)、轻微肾小球病变、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及狼疮性肾炎各10例,我院体检中心正常健康对照组25例,收集上述各组尿液,采用RT-qPCR检测上述各组miR-374b表达水平,并分析miRNA-374b表达水平与肾脏病理Haas分级及尿蛋白的相关性。结果:IgA肾病患者miR-374b表达水平高于其他类型肾小球肾炎及健康对照组(P0.000 1),肾脏病理高积分少量蛋白尿IgAN患者miR-374b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miR-374b表达水平与患者尿蛋白水平及肾脏病理损伤程度正相关(r~2=0.89,P0.01)。结论:尿液miR-374b表达水平与Ig A肾病病情呈正相关,为少量蛋白尿Ig A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以单纯血尿为主的Ig A肾病患者的预后及验证牛津分型在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以单纯血尿为主Ig A肾病患者,根据临床特点分为单纯性镜下血尿组、发作性肉眼血尿组、镜下血尿合并少量蛋白尿三组,根据预后分为临床缓解组、持续存在组、临床进展三组;根据牛津分型中提出的四项病理指标及排除的两项病理指标(球性硬化Y、新月体形成C),来综合分析牛津分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1)纳入临床预后随访患者共55例,70.9%的患者病情得到缓解或无变化,29.1%的患者发生临床进展,其中3例发生肾功能恶化,(2)牛津病理分型以M1S0E0T0及M1S1E0T0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单项病理指标S、E、T、Y在临床分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Y、C在临床分组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Y在临床预后分组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T与临床预后具有相关性,为预后不良指标。结论:以单纯性血尿为主的Ig A肾病患者30%左右出现临床进展,6%患者预后差,牛津分型中内皮细胞增生(E)及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与临床进展相关,为预后不良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隐匿性肾炎的临床和肾组织病理改变特点及其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肾活检的323例隐匿性肾炎患儿的临床和肾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323例隐匿性肾炎患儿中,单纯性血尿229例,单纯性蛋白尿19例,血尿伴蛋白尿75例。肾组织病理改变类型包括:轻微病变103例(31,89%)、基本正常74例(22.91%)、IgA肾病(IgAN)73例(22.60%)、薄基底膜病(TBMN)27例(8.36%)、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18例(5.57%)、局灶增生性肾炎(FPGN)10例(3.10%)、膜性肾病(MN)8例(2,48%)、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舢)8例(2.48%)、微小病变(MCD)1例(0,31%)、IgM肾病(IgMN)1例(0.31%)。单纯性血尿组中肾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的比例较血尿伴蛋白尿组明显偏高(P〈0,01);血尿伴蛋白尿组中IgAN的比例高于单纯性血尿组和单纯性蛋白尿组(分别P〈0.01、P〈0.05)。IgAN的Lee分级:单纯性血尿组中Ⅰ、Ⅱ级85.00%,Ⅲ级及以上15.00%;血尿伴蛋白尿组中Ⅰ、Ⅱ级58.10%,Ⅲ级及以上41.90%,明显高于单纯性血尿组(x^2=6.47,P〈0.05)。结论:儿童隐匿性肾炎的病理以轻微病变、基本正常、IgAN为常见表现,血尿伴蛋白尿患儿病变较单纯性血尿患儿为重。  相似文献   

19.
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西医治疗疗效及转归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中西医结合及单纯西医治疗的疗效及转归.方法:HSPN 48例,随机分为两组,西医组给予潘生丁、Vit E、部分加用洛汀新及激素等常规治疗;中西医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加服黄芪地黄汤.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中西医组总缓解率高于西医治疗组(P<0.05);紫癜复发率低于西医组(P<0.05).两组中病理类型Ⅲ型总缓解率低于Ⅱ型,遗留尿异常Ⅲ型远高于Ⅱ型.结论:HSPN中西医结合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并且疗效及预后与病理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20.
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研究及青少年和成人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表现及青少年和成人紫癜性肾炎的不同特点.方法对31例紫癜性肾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组织学检查进行分级或定量分析,并分别比较青少年组和成人组的情况.结果首次皮肤紫癜后1月内出现尿液异常的患者青少年多于成人(分别为92.9%和47.1%).临床表现以中等量蛋白尿最多(48.4%),肾病范围的蛋白尿青少年略多于成人.高血压发生率、肾小球周围炎症、间质细胞浸润及小血管病变成人多于青少年.新月体在紫癜性肾炎中较常见(64.5%).蛋白尿与组织学表现之间存在相关性.血IgA水平成人高于青少年[(2.81±1.35)g/L,(1.89±0.71)g/L,P<0.05].结论紫癜性肾炎在青少年和成人之间存在一些不同的临床和组织学特点,病理和临床有一定的联系,血IgA水平并不反应疾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