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首选手术治疗,但最佳的淋巴结清扫范围仍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肺楔形切除+纵隔淋巴结采样治疗在早期高龄肺癌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2004年6月-2008年2月,共有15例70岁以上周围型肺癌患者接受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纵隔淋巴结采样治疗。右侧肺癌行2R、4R、8及9组淋巴结采样,左侧肺癌行5、6、8及9组淋巴结采样。结果早期高龄肺癌患者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淋巴结采样,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6.6%。结论肺楔形切除术+纵隔淋巴结采样治疗早期高龄周围型肺癌患者是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肺楔形切除和肺叶切除)对70岁以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0年1 月至2006年1 月230 例接受手术治疗的70岁以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预后和影响预后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T 分期、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 < 0.05)。 多因素分析提示,手术方式、T 分期、淋巴结清扫均是影响70岁以上Ⅰ期NSCLC 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 < 0.05)。 肺楔形切除组5 年生存率42.2%(35/ 83),肺叶切除组5 年生存率50.3%(74/ 14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进一步分层分析T 1a 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肺楔形切除和肺叶切除的5 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9% vs . 53.3% ,P > 0.05)。与肺叶切除组相比,肺楔形切除组手术时间短(P = 0.035)、术中失血少(P = 0.031)、术后住院时间短(P = 0.045)。 结论:肺叶切除+ 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仍是70岁以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首选的手术方式;T 1a 期患者行肺楔形切除可获得与肺叶切除相近的远期收益,同时肺组织损失较小,对肺功能差的高龄T 1a 期患者推荐行肺楔形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胸腔镜辅助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治疗94例高龄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行支气管、肺动脉成形肿瘤切除并纵隔淋巴结清扫治疗高龄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1年3月~2003年1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65岁以上手术前已确诊为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支气管、肺动脉成形肿瘤切除并行纵隔淋巴结清扫.与同期90例同年龄段的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行常规开胸全肺切除并纵隔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94例惠者中1例死于手术后术侧脓胸,围术期死亡率1.1%.本组患者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7.8%、52.6%和47.3%,3年和5年生存率与行常规开胸全肺切除并纵隔淋巴结清扫患者40.8%和30.9%相比,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平均每例患者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数(11.61枚)同全肺切除术组(11.97枚)相比,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围术期肺部感染、心率失常、呼吸衰竭、肺栓塞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8.1%、34.0%、7.4%、1.1%和1.1%,与常规全肺切除术组28.9%、70.0%、24.4%、3.3%和6.7%相比,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行支气管、肺动脉成形肿瘤切除并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既达到了完整切除肿瘤和彻底清扫纵隔淋巴结的目的,又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高龄患者手术后的生存质量.是一种符合高龄肺癌人群特点的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外科手术是早期肺癌治疗的首选。肺癌的标准术式是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但淋巴结清扫对肺癌的治疗作用尚存争议。近年来以胸腔镜为代表的微创胸外科技术在临床广泛开展,胸腔镜肺叶切除的安全性已得到认可,但用于肺癌的外科治疗是否能达到如同开胸手术一样的功效,尚未达成共识。医学影像技术进步使更多的早期肺癌得以被发现,对于直径小于2 cm的周围型肺癌,肺段切除或楔形切除能否取代肺叶切除成为此类型肺癌的标准手术方式,还有待新的证据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老年(≥65岁)高危Ib期(pT状态:>2 cm,≤3 cm)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368例Ib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高危组:182例,伴严重心、肺功能及其他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接受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常规风险组:186例,心肺功能储备好,无合并其他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接受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高危组手术时间和失血量[(73.0±25.0) min,(58.0±25.0) ml] 明显低于常规风险组[(102.0±17.0) min,(98.0±16.0) ml]。高危组5年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复发率分别为62.09%、30.22%和13.74%,常规风险组为62.90%、32.80%和12.9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解剖性肺段切除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治疗老年、高危、Ib期非小细胞肺癌创伤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随着胸部CT的应用推广,孤立性肺结节的出现逐渐增多,尤其是胸部薄层高分辨CT的检查,检出直径10 mm以下的微小结节的概率增高,临床上对于如何诊治这类微小结节仍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胸腔镜手术在肺部微小结节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9年11月-2012年5月,对64例肺微结节应用电视胸腔镜手术先行肺结节楔形切除,术前均无明确病理诊断,术中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综合考虑后决定手术方式。结果原发性肺癌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20例;行肺楔形切除44例,其中良性肿瘤21例、癌前病变18例、转移癌3例、不适合肺叶切除的原发性肺癌2例。所有患者均明确病理诊断,确诊率100%。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肺部微小结节影像学诊断有一定难度;胸腔镜手术诊治肺部微小结节创伤小、诊断准确,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术前CT引导的hook-wire定位可帮助手术中探查病变部位。  相似文献   

7.
电视胸腔镜与开胸肺癌切除淋巴结清扫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和完全性。方法:50例准备常规开胸切除的肺癌患者先采用电视胸腔镜行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随后再接受同组医师的开胸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对开胸后清扫的淋巴结单独标注、计数后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50例胸腔镜肺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后,开胸重新清扫淋巴结数共48枚,每例0枚~3枚,平均0.96枚。病理检查全部未查见癌细胞转移。结论:电视胸腔镜肺癌切除淋巴结清扫是彻底的、完全的。  相似文献   

8.
胸腔镜治疗≤10 mm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早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手术切除及淋巴结切除的合理方式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直径≤10 mm的原发NSCLC的微创切除及淋巴结切除的手术方式。方法对2013年7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VATS)治疗并有明确病理诊断为NSCLC的共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行薄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实性结节5例,混合性磨玻璃结节(mixed ground-glass opacity, mGGO)23例,纯磨玻璃结节(pure ground-glass opacity, pGGO)18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术式,包括VATS肺叶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VATS肺楔形切除和选择性淋巴结切除,VATS肺段切除和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或仅采用VATS肺楔形切除。其中7例术前行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结果 VATS肺叶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23例(mGGOs 15例,pGGOs 4例,实性结节4例),只有1例实性腺癌结节出现N2淋巴结转移,VATS肺楔形切除和选择性淋巴结切除5例(mGGOs 2例,pGGOs 3例)和VATS肺段切除和选择性淋巴结切除4例(mGGOs 2例,pGGOs 2例)均无淋巴结转移,仅采用VATS肺楔形切除14例(mGGOs 4例,pGGOs 9例,实性结节1例)。7例Hook-wire定位均成功。围手术期无重大并发症,随访1个月-26个月,平均(13.7±8.7)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直径≤10 mm以mGGO和pGGO为表现的原发性NSCLC淋巴结转移率低,术中可以不进行淋巴结的清扫,实性结节应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或系统性淋巴结清扫。高龄和心肺功能差的患者可以选择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术前运用Hook-wire定位安全有效,可为VATS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总结我院2003年11月至2008年4月应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对37例Ⅰ/Ⅱ期肺癌根治性手术治疗。观察手术类型、并发症、术后病理分期、生存率。结果全组2例中转开胸,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分期Ⅰ期30例,Ⅱ期5例,术后3年生存率为85.7%。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根治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可行、安全的,更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美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Ⅰ期 (T1N0M0和T2N0M0 )NSCLC患者 2 74例 ,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满 5年 ,对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2 74例中 ,通过体检发现 96例 ,有 81例行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 ,查出癌细胞者 33例 ,阳性检出率为4 0 .7%。全组肺叶切除 2 5 7例 ,袖状切除 3例 ,全肺切除 1例 ,楔形切除 9例 ,肺段切除 4例。无围手术期死亡。Ⅰ期NSCLC患者的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92 .9%、79.6 %和 6 6 .1%。行肺叶切除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94 .1%、79.3%和 6 7.5 % ;楔形切除和肺段切除患者的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 .5 %、5 0 .0 %和 38.3% (P <0 .0 5 )。结论 定期体检对Ⅰ期肺癌的早期发现与诊断尤为重要 ,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应作为Ⅰ期肺癌的常规检查 ,低剂量螺旋CT在早期肺癌的检出及诊断方面具有优越性。外科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是早期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胸腔镜治疗肺部微小结节(12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影像技术的发展导致肺部微小结节尤其是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opacity, GGO)检出逐年增多,但术前定性困难。本研究探讨肺部微小结节的临床诊断及微创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病理诊断,微创切除及淋巴结切除的手术方式。方法对2013年12月-2016年11月接受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VATS)治疗并有明确病理诊断的共1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行薄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扫描,其中21个微小结节术前行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并根据病理性质及患者身体状况采用不同手术方式。结果共129个微小结节,实性结节(solid pulmonary nodule, SPN)37个,恶性比例是24.3%(9/37),术后病理结果为: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3个,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oma, IA)3个,转移癌2个,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1个,错构瘤16个,其他炎症等良性病变12个;49个混合性GGO(mixed ground-glass opacity, mGGO)的恶性比例是63.3%(31/49),术后病理结果为:IA 19个,微浸润腺癌(micro invasive adenocarcioma, MIA)6个,原位腺癌(adenocarcioma in situ, AIS)4个,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ati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 AAH)1个,SCLC 1个,炎症等良性病变18个;43个纯GGO(pure ground-glass opacity, pGGO)的恶性比例是86.0%(37/43),术后病理结果为:AIS 19个,MIA 6个,IA 6个,AAH 6个,炎症等良性病变6个;GGO总的恶性比例是73.9%(68/92)。52个良性病变均采用VATS肺楔形切除;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共73例,VATS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33例,VATS肺楔形切除和选择性淋巴结切除6例,VATS肺段切除和选择性淋巴结切除6例,VATS肺楔形切除28例;2个转移癌和2个SCLC,采用VATS肺楔形切除术。另有6例患者术中冰冻病理存在误差,其中2例选择二次手术行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45例有淋巴结病理结果NSCLC只有两例以SPN为表现的IA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其余均未出现淋巴结转移。术后随访1个月-35个月,平均(15.1±10.2)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肺部微小结节尤其是GGO,是恶性病灶的概率大,应积极外科处理;围手术期应与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冰冻病理结果存在误差可能性,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肺同期联合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行食管肺同期联合切除手术32例的临床资料。26例行同期食管癌根治术及肺叶切除术或肺楔形切除术,6例先同期行食管、肺叶切除术、胸部淋巴结清扫、空肠及颈段食管造瘘术,待病情及营养状况好转后二期行胸骨后胃、颈段食管吻合术。结果食管癌合并肺良性肿瘤7例,食管肺双原发癌21例,食管癌肺侵犯4例。围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吻合口瘘后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及肺不张8例,心律失常12例,吻合口瘘1例。1年生存率为64.0%(16/25),5年生存率为33.3%(3/9)。结论对于食管癌伴肺部肿块或食管癌肺侵犯,在排除转移的基础上均应积极手术,而同期食管肺联合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对部分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可考虑一期切除二期吻合。  相似文献   

13.
155例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背景与目的胸内淋巴结(包括肺门和纵隔)转移是影响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转移方式,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作为淋巴结清扫依据,对155例非小细胞肺癌行完全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155例非小细胞肺癌共清除淋巴结1553枚。总转移率为58.7%(91/155),N1占20.0%(31/155),N2占38.7%(60/155),跳跃性N2共9.7%(15/155)。肺原发肿瘤T分期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呈线性关系。淋巴结转移率在各类型非小细胞肺癌间无差异。肺癌淋巴结可呈跳跃式纵隔转移,且区域性转移与非区域性转移均多见。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组别、多区域及跳跃性特点。除临床分期为T1者外,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在肺癌术中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4.
We present a case of metastatic testicular immature teratomathat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despite resistance to standardchemotherapy and unsuccessful salvage surgery. At first, BEP(bleomycin, etoposide and cisplatin) treatment was performedbut failed. The patient underwent incomplete retroperitoneallymph node dissection. He was then referred to us. By the timeof the referral lung and mediasti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hadappeared and para-aort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had grown larger.We administered the DIP (docetaxel, ifosfamide and cisplatin)regimen as a second line chemotherapy, which was effective with82% reduction of para-aortic lymph nodes, 88% of mediastinallymph nodes and 85% of lung metastasis. We performed para-aorticlymph node dissection followed by resection of lung metastasisand mediasti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The patient is now followed-upat the outpatient clinic without evidence of recurrent disease3.5 years after the last surgery.  相似文献   

15.
袖式切除治疗82例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PC  Zhou XM  Chen QX  Liu JS  Yan FL  Jiang YH 《癌症》2008,27(5):510-515
背景与目的:支气管袖式切除和/或肺血管袖式切除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健康肺组织,为肺癌外科治疗提供了一种手术方式。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袖式切除的技术问题、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方法:选择2001年6月至2006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袖式切除的82例中央型肺癌患者,其中23例同时行肺动脉血管袖式切除,2例单独行肺血管袖式切除。所有患者术中行系统淋巴结清扫。观察淋巴结清扫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2例患者清扫9~57个淋巴结,平均20个,中位数19个。淋巴结N1转移49例,占59.8%;N2转移21例,占25.6%。2例(2.4%)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无支气管吻合口瘘发生。全组中位生存期26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4%、52.5%、39.1%、23.4%。男性和女性、<60岁与≥60岁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N1(-)N2(-)、N1( )N2(-)、N2( )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Ⅰ期、Ⅱ期、ⅢA期、ⅢB期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肺癌袖式切除手术死亡率以及与吻合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在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代替全肺切除。系统淋巴结清扫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袖式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与淋巴结转移状况以及临床分期有关,而与性别、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手术治疗孤立性肺转移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研究对其诊断、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方法对15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孤立性肺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肿瘤为癌者134例,肉瘤21例,不明组织类型1例。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153例,随访时间1年-10年。术后5生存率为31.2%,中位生存期为35.8个月。113例行淋巴结系统性清扫,淋巴结转移阴性和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7.3%、12.5%。行肺叶切除术患者5年生存率为38.5%。结论手术治疗孤立性肺转移瘤可取得满意的疗效,电视胸腔镜手术是有效的手术方式,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肺叶切除方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及影响复发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Chen FJ  Li QL  Zeng ZY  Song M  Yang AK  Zhang Q 《癌症》2004,23(11):1311-1316
背景与目的:有关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目前仍存在不少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包括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切除的合适范围、颈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等。本文主要研究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及影响其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1日~1997年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581例,研究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方式和效果,分析影响其复发的因素。结果:在我院行首次手术治疗、以单侧腺叶加峡部切除术加或不加颈淋巴结清扫为主要治疗方式的377例分化型甲状腺癌中,28例复发,复发率为7.43%,对侧腺叶的复发率为0.80%。在外院行首次手术治疗、以局部肿物切除加或不加颈淋巴结切除为主要治疗方式的195例分化型甲状腺癌中,143例再行手术治疗,100例再次术后病理阳性,肿瘤残留率为69.93%,其中腺体阳性率为46.15%,颈淋巴结阳性率为48.95%,195例中有47例复发,复发率为24.10%。以局部肿物切除加或不加颈淋巴结切除为主要治疗方式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高于以单侧腺叶加峡部切除加或不加颈淋巴结清扫为主要治疗方式的患者(P<0.05)。结论:单侧腺叶加峡部切除术加或不加颈淋巴结清扫应作为原发灶局限于一侧腺叶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首次手术治疗方式。首次手术方式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复发。  相似文献   

18.
肺癌术后乳糜胸的治疗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回顾肺癌肺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乳糜胸的病例,分析其治疗对策方法:1997年7月~2003年12月,共1546例肺癌患者行肺切除术(至少是肺叶切除术)并行系统的淋巴结清扫其中16例术后并发乳糜胸,均以保守治疗(闭式引流,胸腔内注药,全胃肠外营养或低脂饮食)。结果:全部16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该组患者在乳糜胸确诊后经6-2l天治疗,平均于9.8天后可进正常饮食胸引流量最多2100ml/天。结论:由于解剖及生理的原因,以及各种营养支持治疗的进展使其保守;台疗的成功率不断提高,我们认为该类术后乳糜胸如果处理得当,完全可以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