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率震荡(HRT)对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9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未合并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组)为研究对象,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0和震荡斜率(TS)≤2.5 ms/R-R认为是阳性,比较两组HRT阴性和阳性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HRT阳性和阴性患者在年龄、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肾功能不全、LVEF<40%、窦性心动周期(R-R 间期)的标准差(SDNN)、心率变异性(HRV)阳性和HRT参数(TO、TS)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组HRT阳性和阴性患者在年龄、LVEF水平、SDNN和HRT 参数(TO、TS)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中,糖尿病组肾功能不全(OR值为4.8,95% CI:1.8 ~ 10.7,P=0.008)和 HRT 阳性(OR值为3.7,95% CI:1.5~8.6,P=0.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糖尿病组HRT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为23.0,95% CI:5.2~86.0,P<0.01).结论 动态心电图参数HRT能够预测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PCI)术中发生慢血流现象对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在医院心内科,在直接PCI术中发生慢血流现象的STEMI的患者53例作为实验组(慢血流组),并选择同期直接PCI治疗术中无发生慢血流现象的STEMI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直接PCI术后24h、1w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测定HRT指标震荡起始(TO)与震荡斜率(TS)并进行对比。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慢血流、术后24h TO、TS对STEMI患者术后12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血流组STEMI患者术后24h、1w的TO明显升高,TS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S、慢血流均是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12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再灌注治疗中发生慢血流会导致HRT现象的渐弱,慢血流及HRT指标TS对STEMI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噪声对作业工人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的影响。方法选取某公司动力车间单纯接触噪声的作业人员96人、不接触噪声的工作人员95人,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室性早搏能够测量HRT的51名接触噪声的作业人员作为接触组、49名不接触噪声的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经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得出HRT的两个指标——震荡初始(turbulence onset,TO)及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e,TS),HRT阳性标准为TO≥0,TS≤2.5 ms/RRI。按照TO及TS的结果可将HRT分为三类,HRT 0类,TO0且TS2.5 ms/RRI;HRT 1类,TO≥0或TS≤2.5 ms/RRI;HRT 2类,TO≥0并且TS≤2.5 ms/RRI。结果 TO值接触组[(-0.01±3.18)%]较对照组[(-1.72±2.09)%]增高(P0.05);TS值接触组[(7.23±4.33)ms/RRI]较对照组[(9.72±5.03)ms/RRI]降低(P0.05);HRT 0在接触组中的构成比(41.2%)明显低于对照组(79.6%)(P0.05);HRT 1、HRT 2在接触组中的构成比(39.2%、19.6%)明显高于对照组(16.3%、4.1%)(P0.05)。结论噪声作业工人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减弱,提示噪声接触可引起作业工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震荡(HRT)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预测猝死的价值。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0月大连市儿童医院住院40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及40例对照儿均接受24hholter检查,分别计算HRT的初始值(TO)、HRT的斜率(TS)、动态心率震荡(TD),并进行TO、TS、TD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与健康对照儿HRT间存在显著差异,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组中TO明显高于对照组中TO(P<0.025),TS明显低于对照组中TS(P<0.001)。结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窦性心率震荡明显减弱。可凭借TO、TS、TD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危险度分层,但它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有待于大样本长期随访来证实。  相似文献   

5.
潘婕 《中国辐射卫生》2016,25(1):106-108
目的 分析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重型新生儿肺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住的重型新生儿肺炎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应数字为偶数者为观察组,奇数者为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包括抗感染等在内的综合治疗,此外对照组给予鼻导管吸氧或头罩吸氧,观察组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经气道正压通气治疗24 h后呼吸、心率、危重症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 < 0.05),血气分析指标24h后亦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 0.05),呼吸困难缓解时间、心率恢复正常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治疗重型新生儿肺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操作简单、经济实用、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口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118例既往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两组: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患者术后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1月后改为20 mg/d;对照组患者术后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观察PCI术后8 h、术后24 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 (cTnI)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随访1月记录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CK-MB、cTnI及hs-CRP在PCI术后8 h、PCI术后24 h分别同PCI术前比较,数值明显升高(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K-MB、cTnI及hs-CRP增高程度显著降低(P< 0.05)。随访1月后,观察组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 0.05)。结论 STEMI患者PCI后口服阿托伐他汀,能减少PCI术后1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震荡现象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BT)的临床意义.方法 30例CHF患者(CHF组)及28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将CHF组分为轻度CHF组(Ⅰ~Ⅱ级)16例及重度CHF组(Ⅲ~Ⅳ级)14例;CHF组中缺血性心脏病18例及非缺血性心脏病12例.分析比较各组HRT的初始值(TO)及震荡斜率(TS)两项指标.结果 CHF组TO值[(0.43±0.83)%]较对照组[(-1.49±1.00)%]明显增高(P<0.05),CHF组TS值[(2.67±0.66)ms/RRI]较对照组[(8.52±2.09)ms/RRI]明显降低(P<0.05).重度CHF组TO值[(0.79±0.67)%]较轻度CHF组[(0.12±0.86)%]明显增高(P=0.026),重度CHF组TS值[(2.88±0.79)ms/RRI]较轻度CHF组[(2.40±0.35)ms/RRI]明显增高(P=0.045).缺血性心脏病与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TO及T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F组中TO及TS值同时异常(TO≥0,TS≤2.5 ms/RRI)占53.3%(16/30),而TO或TS值仅1项异常占40.0%(12/30),CHF组HRT检测异常率为93.3%(28/30).结论 CHF患者HRT现象明显减弱,HRT可作为CHF严重程度的有效观测指标,对CHF患者预后的预测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绝经激素补充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7月温州市中医院妇产科门诊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入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绝经激素补充治疗(HRT)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HRT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3、6个月的绝经症状变化(Kuppernann)评分、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结果 (1)干预后3、6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E2比干预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而血清FSH和LH的表达水平则明显较干预前下降(均P<0.05),且两组患者的血清性激素表达水平之间比较,观察组E2升高、FSH及LH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均P<0.05)。(2)干预后3、6个月,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增大,较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两组在3、6个月时子宫内膜厚度之间比较,观察组厚度(3.7±0.4 cm, 5.1±0.8 cm)明显大于对照组(2.9±0.5 cm, 4.3±0.5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干预后3、6个月,两组患者的Kuppernann 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在3、6个月Kuppernann 评分分别为(11.6±3.7)、(7.6±2.8),较对照组(16.3±4.5,10.5±2.5)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健康教育应用于HRT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过程中,能够促进患者的血清性激素表达水平和子宫内膜厚度的恢复,促进患者内分泌的稳定,并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咸宁市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咸宁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226例,根据患者骨密度情况分为骨质疏松组153例,正常骨量组73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T2DM病程及合并症等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病程、绝经年限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文化程度、合并心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病变构成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2.181)、文化程度越低(OR=1.777)、绝经年限≥10年(OR=4.781)、合并心血管疾病(OR=3.283)及周围血管疾病(OR=3.251)为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并发骨质疏松与年龄、绝经年限、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明显相关性,应通过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及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来防控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MI患者行PCI术后,窦性心率震荡与室性早搏在其远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67例在住院期间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按随访结果分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室早宽度、切迹数、窦性心率震荡TO、TS;并作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生存组与死亡组的室早宽度、切迹数、TS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TO无显著差异(P>0.05);室早切迹数和TS与远期死亡有相关性(OR=4.641[1.376,15.653],P<0.05;OR=0.111[0.022,0.552],P<0.01)。结论HRT参数TS值与室早切迹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预后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早期诊断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2014年2月-2015年7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75例2型糖尿病确诊患者的骨密度值,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OP组)80例和非骨质疏松组(NOP组)95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BMI)、血磷、糖化血红蛋白(HbA1c)、碱性磷酸酶(ALP)等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各因素和骨密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OP组骨密度为(0.82±0.17)g/cm,显著低于NOP组(1.25±0.12)g/cm的骨密度值(t=5.862,P<0.01)。OP组年龄[(67.26±11.35) vs.(61.85±10.62)]岁、病程[(10.44±10.13) vs.(7.03±3.45)年]、BMI[(24.38±3.51) vs.(26.82±4.89) kg/m2]、空腹胰岛素[(12.887±5.265) vs.(18.429±6.166)mIU/L]、HbA1c[(8.23±2.57) vs.(8.23±2.57)%]和ALP[(69.75±23.37) vs.(62.26±20.81) U/L]与N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病程、HbA1c、ALP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有负相关关系(r=-0.753、-0.657、-0.587、-0.641、-0.714,P<0.05)。BMI和空腹胰岛素与骨密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626、0.765,P<0.05)。 结论 高龄、病程长、低体质量、血糖控制差及高ALP和HbA1c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更高,宜给予特殊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采用卡培他滨、放疗、热疗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48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卡培他滨、放疗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热疗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T淋巴细胞亚群、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转移率。病情达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患者行手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率、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87.50%)明显优于对照组(58.33%),有统计学意义(χ2 = 5.1692P < 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复发率(4.17%)、转移率(8.33%)均低于对照组(45.83%)、(25.00%)、(33.33%),有统计学意义(χ2 = 6.45384.18124.5474P < 0.05);联合组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高(P < 0.05);研究组手术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有统计学意义(χ2 = 6.0000P < 0.05);联合组PFS时间(56.2 ±5.2)月明显长于对照组(42.6 ±5.8)月,有统计学意义(t = 8.5531P < 0.05)。结论 对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采用卡培他滨、放疗、热疗联合治疗可优化整体治疗效果,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不良反应,防止肿瘤转移,近期疗效突出,手术率提高,PFS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临床痊愈的Tourette综合征(TS)患儿的主观生活质量,为TS患儿的远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TS组患儿129例,对照组儿童129例,所有被试者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少儿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TS组在初诊和临床痊愈时评估主观生活质量。采用χ2检验、t检验等方法,应用SPSS 20.0完成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两组儿童在性别、出生体重、家庭类型、出生后4个月内的喂养情况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家庭收入、父/母亲的文化水平以及儿童胎次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S组患儿主观生活质量的总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168.08±21.28 vs 155.67±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临床痊愈前比较,TS组患儿临床痊愈时主观生活质量总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认知成分方面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痊愈的TS组患儿主观生活质量各因子得分仍不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患儿临床痊愈时的主观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但与健康儿童相比,其主观生活质量仍欠佳;需继续给予规范治疗和足够的重视,不断改善其主观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术后焦虑和抑郁影响。方法 60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是否在冠状动脉造影时接受支架植入术治疗分为支架组(n = 400)和非支架组(n = 200),400例支架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接受心理干预治疗进一步随机分成干预组(n = 200)和非干预组(n = 200)。患者入院后1 d、PCI治疗后1 d、出院时分别采用焦虑自我量表和抑郁自我量表进行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不同时间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结果 3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构成、血红蛋白含量、总胆固醇含量、甘油三酯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具有可比性。入院后1 d,3组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PCI治疗后 1 d,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显著高于非支架组(均P < 0.05),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冠心病患者焦虑(t = 11.21,P < 0.01;t = 9.96,P < 0.01)和抑郁评分(t = 8.56,P < 0.01;t = 6.73,P < 0.01)均显著高于入院后1 d。出院时,3组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冠心病患者出院时焦虑(t = 21.57,P < 0.01;t = 15.77,P < 0.01)和抑郁评分(t = 24.33,P < 0.01;t = 15.01,P < 0.01)均显著低于PCI治疗后 1 d,干预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非干预组(均P < 0.05)。结论 PCI治疗会加重冠心病患者术后焦虑和抑郁状态,而心理干预治疗可减轻焦虑和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南宁市城市和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2018年南宁市1个城区300例及1个县区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血糖检测。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分析,并利用LASSO回归模型分析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 结果 城市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比例(45.61%)高于农村患者(29.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19,P<0.05)。血糖控制达标组每天锻炼身体、门诊随访方式、规律使用降血糖药物、血压控制达标、糖尿病防治知识回答正确>6题的比例均高于不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回归结果显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糖尿病病程≥10年(β分别为0.30、0.07)、一年内吸烟(β分别为0.23、0.27)、不规律使用降糖药物(β分别为0.29、0.36)、糖尿病防治知识回答正确≤6题(β分别为0.21、0.08)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而一年内随访次数<4次(β分别为-0.44、-0.81)是保护因素。除城镇医疗保险外的其他医疗保险、每天检测血糖频率不足1次是城市患者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β分别为0.14、0.15),但却是农村患者的保护因素(β分别为-0.13、-0.87);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城市患者血糖控制的保护因素(β=-0.22),但却是农村患者的危险因素(β=0.40)。除此之外,城市患者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还包括一年内饮酒(β=0.07);农村患者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已婚(β=0.08),保护因素包括无糖尿病家族史(β=-1.66)。 结论 南宁市2型糖尿病城市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农村患者,并且城乡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不同,应根据城市和农村不同地区采取针对性措施,从而改善患者健康生活方式和血糖控制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初发1型糖尿病(T1DM)儿童血脂水平, 并分析其与患儿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保定市儿童医院于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68例T1DM患儿的临床资料, 并以同期内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血脂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分析及多元回归方法分析T1DM患儿血脂水平与HbA1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T1DM组儿童TC、TG和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4.691、7.705、4.119, P<0.001), 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3.845, P<0.05)。血脂异常组患儿HbA1c水平显著高于血脂正常组患儿[(13.09±2.71)% vs.(11.78±2.56)%, t=3.209,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T1DM患儿TC、TG和LDL-C水平与HbA1c水平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547、0.514、0.438, P<0.05), HDL-C与HbA1c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109, 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TC和TG与HbA1c显著正相关(β=0.008, 0.045, P<0.05)。结论 T1DM患儿中血脂异常比例较高, HbA1c水平越高合并血脂异常风险越高, 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宁波市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其控制情况的影响因素,为糖尿病的社区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2015年12月从宁波市江东区5个街道招募600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集中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linear线性回归对空腹血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对空腹血糖控制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本次调查检测600名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空腹血糖为(6.94±2.25)mmol/L,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有345人(57.50%)。Linear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与腰围、舒张压、吸烟、糖尿病病程及高脂饮食呈正相关(P<0.05),与行为转变阶段、按照糖尿病要求饮食、运动及饮食信心2(与非糖尿病患者共同进食坚持按要求进食信心)呈负相关(P<0.05)。Linear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与腰围(标化回归系数β=0.113,P=0.007)、舒张压(β=0.096,P=0.023)、糖尿病病程(β=0.087,P=0.030)呈正相关,与行为转变阶段(β=- 0.111,P=0.006)呈负相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按照糖尿病饮食要求进食、饮食信心2得分高、运动多能够提高空腹血糖控制率(P<0.05);而腰围大、糖尿病病程长会降低空腹血糖控制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长(OR=0.90, 95%CI:0.81~0.99)会降低空腹血糖控制率,按照糖尿病饮食要求进食(OR=1.46, 95%CI:1.12~1.88)能够提高空腹血糖控制率。 结论 本次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及其控制率的危险因素是病程、腰围及舒张压,保护因素是按照糖尿病要求进食、适度运动及较高的行为转变阶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Peplau人际关系理论指导下的出院计划对Ⅰ型糖尿病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7月-2016年7月某三甲医院小儿内分泌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Ⅰ型糖尿病患儿78例作为研究对象,每组39人,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出院计划。比较两组患儿入院第2天、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6个月的糖化血红蛋白合格率、患儿主要照护者的糖尿病知识水平、再住院率的差异;比较观察组不同时间点糖化血红蛋白合格率;比较各时间点两组主要照护者知识水平得分。结果 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患儿的糖化血红蛋白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同时间点的糖化血红蛋白合格率(出院前1天、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6个月)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观察组的知识得分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前后不同时点知识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知识得分与时间有交互作用;同一时间点两组主要照顾者知识水平得分,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出院计划能满足Ⅰ型糖尿病患儿的临床需求,能明显改善患儿及家长的认知水平,提高远期血糖控制水平,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语言障碍儿童的睡眠状况以及睡眠问题的发生情况,为从睡眠角度指导语言障碍的综合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1-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妇女儿童医院招募语言障碍儿童78名,并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94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自行编写的睡眠调查问卷,调查两组儿童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采用t 检验、χ2检验及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病例组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2.56% vs. 37.23%,χ2=4.062,P<0.05)。其中,入睡困难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7.44% vs. 31.91%,χ2=4.318, P<0.05)。病例组夜间就寝显著晚于对照组(21.91±0.73 vs. 21.51±0.55,t=4.070, P<0.001),夜间睡眠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9.29±0.86) h vs. (9.67±0.76 h),t=-3.162,P<0.05]。病例组中独立入睡的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需要帮助入睡的儿童(41.30% vs. 68.75%,χ2=5.701,P<0.05)。夜醒后家长给予适当应答者,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无应答及立即应答者(33.33% vs. 61.53% vs. 62.50%,χ2=6.359,P<0.05)。结论 语言障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高,夜间就寝时间晚、睡眠时间少。入睡方式、夜醒家长反应可影响其睡眠。在语言障碍儿童的综合干预中,需要充分关注其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