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状况及其与感戴、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采用外化问题行为量表、感戴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498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男生问题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 双亲家庭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得分显著低于单亲家庭(P<0.05);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和感戴、社会支持均显著负相关(P<0.001);家庭内支持对问题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01)。结论 感戴、社会支持是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抑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目的 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CPQ),随机抽取农村670名留守儿童和708名非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人格特征调查.结果 在症状自评量表得分中,小学留守儿童焦虑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初中留守儿童有10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在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得分中,小学留守儿童兴奋性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初中留守儿童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忧虑性、次级因素Ⅰ(焦虑性)、次级因素Ⅲ(神经过敏性)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结论 留守现象对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有消极影响,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情绪行为特点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提高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和长处与困难问卷,对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河南许昌地区4个县822名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的品行问题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留守男生的同伴交往问题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而情绪问题得分显著低于女生(P<0.01);初一留守儿童的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和多动问题得分最低,初二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问题得分最高,亲社会行为得分最低;留守5a以上的儿童情绪问题和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留守5 a以下的儿童(P<0.01);家庭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留守儿童品行问题最少.初中留守儿童的友谊满意度对情绪问题、同伴交往问题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并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环境满意度和家庭满意度对多动/注意不能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学校满意度对情绪问题和多动/注意不能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学业满意度对品行问题和多动/注意不能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生活满意度高的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和更少的情绪、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农村男性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和个性特征。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调查。结果农村男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非留守儿童差,男性留守儿童出现行为问题占52.00%,男性非留守儿童出现行为问题占3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因子分高于非留守儿童,不仅表现在外化性行为问题,如多动、违纪、攻击等,同时,内化性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交往不良等也明显增高。男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情绪稳定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在P分量表和E分量表、L分量表得分上与非留守儿童的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在N分量表的得分上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结论男性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应当引起重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自我意识的状况及其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社会支持评价量表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甘肃省1 1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得分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支持利用度方面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7,P=0.007)。留守儿童在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两因子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t=2.094,P=0.037;t=3.224,P=0.001);在自我意识总分及其他因子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各因子与自我意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与自我意识总分差异不显著。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程度与自我意识量表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应采取措施提高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尤其是社会支持利用度,以提高留守儿童的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和心理感受,为避免留守儿童发展不良问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研究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之间的差异性,并通过自设问卷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感受。结果对学生学业成绩方差分析显示,是否留守因素主效应十分显著(F(1,116)=8.60,P=0.001),年级因素主效应无统计学显著意义[F(2,116)=0.65,P=0.53],2个因素交互作用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2,116)=2.66,P=0.08]。心理感受调查显示,50%以上的留守儿童其父母很少或偶尔与孩子联系;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0.5a或1a回来一次;96.7%的留守儿童很担心或有点担心父母在外出事。结论留守儿童平均学业成绩低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认同状况及其对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为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认同维度问卷(the Fourth Version of Aspects of Identity Questionnaire,AIQ-Ⅳ)和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the Adolescent Health Related Risky Behavior Inventory,AHRBI)对178名农村留守儿童和132名农村非留守儿童的社会认同和健康危险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 1)农村留守儿童在个人认同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F=8.669,P0.01),在集体认同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F=88.403,P0.01);2)社会认同能够预测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10%的变异,其因果结构模型的RMR=0.034,GFI=0.909,IFI=0.913,PGFI=0.52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的个人认同水平高而集体认同水平低,社会认同是其健康危险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及其关系,为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EPQ)对585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差异,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的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6,P=0.001、t=3.532,P=0.000、t=5.972,P=0.000、t=2.957,P=0.003);在人格特征方面精神质、内外向方面得分低于非留守学生(t=2.797,P=0.005、t=5.357,P=0.000),在神经质、掩饰性两方面高于非留守学生(t=2.992,P=0.003、t=4.744,P=0.000)。相关分析表明,神经质与MHT总分及各量表得分呈正相关(P0.05),掩饰性与大多分量表呈显著负相关(P0.05);精神质与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呈负相关,与其它各因子呈正相关;内外向与孤独倾向呈负相关,与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呈正相关(P0.05),与其它分量表相关不显著(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焦虑、孤独等问题,表现出性格焦虑内向。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应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铺导,并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丽水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开展丽水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丽水市劳务输出最多的12所学校学生研究对象,调查2 109人,其中留守儿童974人,非留守儿童1 135人,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展开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冲动倾向和总焦虑分方面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方面得分高于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女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总焦虑分方面得分均高于留守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丽水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应针对不同留守儿童群体开展人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 分析宁夏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9年10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宁夏农村地区5所小学3到6年级99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社会生活状况、儿童社会交往焦虑测评量表。结果 留守儿童有仅4.18%父母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有36.7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一段痛苦的经历。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t=3.608,P<0.05),生活起居方式不同其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总得分存在差异(F=4.10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有无兄弟姐妹以及父母外出打工是否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是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水平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其影响因素复杂;父母应多方面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状况,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比较吉林省留守学生前瞻适应及心理韧性现状,探讨留守学生前瞻适应的影响因素及两者的关系,为制定留守学生心理干预、促进留守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前瞻适应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对吉林省四县市1 48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留守学生占调查对象的55.6%;留守学生前瞻适应得分为(58.80±6.51)分,心理韧性得分为(99.59±17.65)分,前瞻适应与心理韧性处于中等以上水平;留守与非留守学生的前瞻适应与心理韧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留守学生前瞻适应的因素有居住地、父母学历、父母外出类型、亲子联系频率、监护人类型、监护人学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习成绩;留守学生前瞻性适应总分与心理韧性总分呈显著性正相关(r=0.506,P<0.01);留守学生学习前瞻与心理韧性(r=0.494)、发展前瞻与心理韧性(r=0.432)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 结论 要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提高他们应对各种生活应激的能力,从而促进留守学生身心健康,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负性生活事件状况及其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the 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 ASLEC)和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the Adolescent Health Related Risky Behavior Inventory, AHRBI)对178名农村留守儿童和132名农村非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 1)农村留守儿童在人际事件(F=12.695, P<0.001)、惩罚事件(F=8.306, P<0.01)、丧失事件(F=19.256, P<0.001)和健康事件(F=9.138, P<0.01)四个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2)负性生活事件能够预测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24%的变异, 因果结构模型的适配指标为RMSEA=0.067, GFI=0.936, IFI=0.965, PGFI=0.579。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是负性生活事件的易感人群;而负性生活事件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重要危险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干预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ing Rating Scale,SSRS)和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对100例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并与相匹配的100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结果留守儿童SSRS和PHCSS总分评分为29.84±2.48、46.68±8.91,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SSRS和PHCSS总分评分(36.14±3.29)、(55.26±9.1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5.29,6.72,P0.01)。相关分析显示,SSRS和PHCSS量表得分值存在高度正相关性(P0.01)。结论社会支持是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重要预测因素。社会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支持,以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望谟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性别,年龄因素的影响,同时为塑造留守儿童健全的人格,寻找教育的切入点。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问卷(自编),艾森克问卷(7~15岁)作为调查工具,将223名留守儿童作为研究组,87名非留守儿童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两组之间及两组各自进行各维度性别,年龄间的比较。结果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内外向,掩饰程度两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中男女生在精神和掩饰程度两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两年龄段在神经质和内外向两维度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留守儿童中男生比女生心理状况差,表现为精神质倾向型和较高的掩饰程度;高年龄组心理状况相对较差,表现为典型内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留守儿童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及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改善留守儿童生存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9月-2020年9月抽取本地区某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208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用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4.0)评价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留守儿童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 留守儿童PedsQL4.0量表结果总分为(80.52±9.58)分,MHT测验结果显示总分为(8.27±0.99)分。留守儿童生存质量得分与心理健康得分均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留守儿童生存质量总分的因素有照顾者受教育程度、有无兴趣爱好、与父母联系频率、父母外出务工时间(β=3.122、4.057、2.524、-2.018,P<0.05)。结论 留守儿童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照顾者受教育程度、有无兴趣爱好、与父母联系频率、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等因素均能影响留守儿童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创伤经历对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影响的调节作用,以期有效预防和干预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危险行为。方法 2016年3-5月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儿童期创伤经历问卷简版(CTQ-SF)和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对364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 1)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与儿童期创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12~0.31,P<0.05),与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0.21~-0.48,P<0.01),与专制型和放任/忽略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12~0.36,P<0.05);2)儿童期创伤与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0.11~-0.44,P<0.05),与专制型和放任/忽略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12~0.47,P<0.05);3)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期创伤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影响的调节效应显著,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χ2/df=2.774~3.460,IFI=0.91~0.92,CFI=0.90~0.92,GFI=0.93~0.94,RMSEA=0.07~0.08)。结论 儿童期创伤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重要危险性因素,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在其间起积极调节作用,专制型和放任/忽略型父母教养方式起消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河南某乡农村留守初中生身心亚健康现状,探讨留守初中生身心亚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南农村2所中学的721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学生373名,非留守学生348名;对其采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和自编的留守初中生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学生身心亚健康、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学生(P0.05);留守学生的身心亚健康、躯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报告率分别为30.6%、37.0%和40.2%。不同类型留守学生的身心亚健康状况:女生的身心亚健康、躯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均差于男生,P0.05);在身心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方面,家里3个子女及更多的差于2个子女及以下;留守时间长的学生差于留守时间短的学生;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组学生差于父母单方外出组学生(P值均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留守初中生身心亚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性别、留守时间、孩子数量、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父母关心程度、与父母交流的难易度、看护人意愿、朋友的多少。结论留守初中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较差,并存在很多相关危险因素,相关部门应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提高该乡留守中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该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大理白族自治州留守儿童,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进行调查,获得有效问卷713份。结果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量表中的积极认知[(2.84±0.70)分]、家庭支持[(1.96±0.70)分]和心理弹性总分[(80.51±10.21)分]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得分[(3.34±0.71)分、(2.35±0.61)分和(85.50±10.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父母外出类型、双亲外出时间和神经质等4项因素与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呈显著相关。 结论 母亲文化、双亲外出、双亲外出时间和神经质对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有显著性影响,在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促进中应重视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甘肃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和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随机抽取的1 484名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总体水平处于中下水平,占到总体留守儿童的84.9%;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P<0.05);留守儿童在性别、是否住宿、学习成绩、家庭收入等变量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