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提高中学生急救知识、急救意识和技能,并探索在中学生中开展急救培训的模式.[方法]对海淀区3所学校114名中学生进行参与式急救培训,通过培训前后问卷调查及现场访谈等评价培训效果.[结果]培训后有12道题知晓率的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后学生知识平均分(77.57分)高于培训前(55.35分),t=11.186,P<0.01.79.7%学生认为本次急救培训"非常有必要".70%以上学生对老师讲课、解答问题、实习指导等表示"很满意".校医认为很有必要开展急救培训,急救中心老师认为总体教学效果良好,只是"授课内容相对过多".[结论]培训后中学生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意识增强,学生对老师讲课、实习指导等满意度较高.校医十分支持急救培训.急救中心老师认为教学效果良好,建议精简授课内容.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549名中学生参与式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参与式中学生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效果,探索适合中学生的急救培训模式。方法选取北京市14所完全中学的549名中学生,运用参与式培训方式进行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急救培训后,培训对象的急救知识水平有所提高,合格率从培训前的40.4%提高到了96.1%(P0.05)。在24个知识点中,有20个知识点的正确率与培训前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值均0.05)。72.6%的培训对象认为急救培训课程的效果很好。72.5%的学生喜欢"分小组实习"的培训方式。无论校医还是急救中心培训教师,均对参与式培训效果感到满意。结论参与式急救培训能有效提高中学生急救知识水平,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适合高校急救培训的教学方法。方法选取北京工业大学16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32学时的急救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并在培训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技能考核,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学生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为:网络(63人,占26.69%)、电视(56人,占23.73%)、学校(54人,占22.88%)。119名(71.68%)学生认为有必要掌握急救知识,66名学生认为影响获取急救知识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未开展相关活动",占39.76%。学生对急救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对急救操作技能掌握普遍较差。经过理论讲解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专门培训后,学生急救理论知识和急救操作技能的考核合格率均明显提高。结论采用理论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急救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取得较好效果,值得在高校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现状,分析分层次递进式教学的效果,以期为更好地开展中小学生院前急救培训提供依据。
  方法  2020年9月—2021年6月,随机抽取滨州市两所小学的120名小学生、三所中学的13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时间段、递进式地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理论及其实际操作培训,并比较不同时间点学生急救知识得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
  结果  在满分为14分的急救理论知识问卷中,第一次理论课培训前小学生和中学生急救知识总分分别仅为(6.28 ± 2.15)分、(6.67 ±1.6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中、小学生的急救知识得分均高于培训前,且中学生的得分高于小学生(P < 0.05)。第一次操作培训后中、小学生的CPR操作成绩均高于培训前(P < 0.01),但间隔6个月后,中、小学生CPR操作成绩有所回落;经第二次培训后,两组学生成绩又重新回升,且高于第一次培训后(P < 0.01)。
  结论  中小学生普遍缺乏急救知识与CPR操作技能,现场培训可有效提高其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而分层次及递进式教学可使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在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急救知识培训的方法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方法采用情景剧、高仿真模拟、场景再现等方式进行操作培训,辅以宣传卡片和媒体宣传。结果接受培训的16600名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兴趣浓厚,基本急救技能分次考核过关。结论对特殊群体进行系列急救知识培训,实效明显,远期意义深远,是全面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城市急救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验学习圈理论在提高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急诊科为单位将55名低年资护士随机分为对照组(25名)和实验组(3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培训方法组织培训,实验组采用经验学习圈理论指导下进行组织培训.培训结束前后分别对两组护士进行理论与急救技能操作考核,并以调查问卷形式对培训方法进行评价.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X2检验、描述性统计和t检验.结果:实验组的理论成绩和急救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对培训考核评价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经验学习圈理论运用在急诊医学科低年资护士急救技能培训中,大大提高培训效果,值得在临床培训中推广到全院其他科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现场模拟教学法在大学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20名在校大学生用现场模拟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心肺复苏基础理论、流程步骤的培训,对培训前后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问卷测评与考核。结果经培训过的大学生CPR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及格率明显高于培训前(P〈0.01)。结论现场模拟教学法是提高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龚亮  周立华  高原 《现代医院》2010,10(11):121-123
目的探索依托军队中心医院为部队官兵开展分层次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其急救能力。方法选择基层部队的19名军医、34名卫生士官和2 300名普通官兵,针对三种对象采取不同的急救知识培训方式,于培训前后进行急救理论与技能的考核。结果培训前后所有参训学员的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有显著差异。结论对基层部队官兵分层次针对性地进行急救知识培训,可有效提高培训效率,使不同层次的官兵掌握相应的急救技能,提高部队的整体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析东莞部分企业员工急救知识培训及需求的情况。 方法 采取随机分层方式抽取东莞市4个企业员工2 000名,以调查问卷形式对员工的急救知识培训及需求情况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 结果 高达79.0%的员工没有接受任何急救知识培训,19.6%的员工接受一般急救知识常识的培训,仅有1.4%的员工接受了心肺复苏培训;企业员工获取急救知识的主要渠道为电视、广播(约占38.5%),其次为报刊、书籍(约占31.0%);94.0%的企业员工希望学习有关急救知识,87.0%的企业员工表示会接受急救知识培训,高达81.0%的企业员工认为接受急救知识培训非常有必要;94.0%的企业员工希望学习一般急救知识,高达79.2%的企业员工希望学习现场心肺复苏培训;42.4%的企业员工希望通过模拟演练的形式学习急救知识,38.0%希望以急救知识讲座形式,13.6%希望以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形式,6.0%希望以急救知识小册子形式学习。 结论 目前,该市企业员工急救知识极度缺乏,且对急救知识学习愿望热切,故应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急救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公众中开展急救知识培训所需的培训内容和有效方法,从而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方法采用情景剧、模拟演示、场景再现等方式进行操作培训,辅以发放光盘和通过媒体宣传。结果公众参与意识强烈,兴趣浓厚,基本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熟练掌握。结论对公众进行的系列急救知识培训,内容实用,形式新颖,实效明显,对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全面了解维和官兵面临突发烧伤状况时应急处理能力并予以提高。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700名维和官兵进行现场调查和烧伤认知常识考核。随后通过多媒体教学,急救专家现场演示等方式进行干预,6个月后重复调查和考核,比较干预前后考核成绩差异。 结果 干预前,维和官兵考核得分(51.99±13.12),军龄、文化程度、人员类别、兵源对考核成绩均无影响(P>0.05)。干预后,维和官兵考核得分(80.52±17.58),与考核前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文化程度、人员类别对考核成绩有影响,大专及以上学历组高于高中或中专组(P<0.01),干部组高于士兵组(P<0.05)和士官组(P<0.01)。 结论 维和官兵的烧伤急救常识干预前明显缺乏,先进的培训方法加上准战争条件下较高的学习热情可以显著提高部队官兵的烧伤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回顾国内有关公众现场急救培训状况的文献,认为目前中国内地正逐步完善公众现场急救培训相关政策,进一步扩展了现场急救培训对象及内容。分析了现场急救知识普及途径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出对公众进行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发展策略,包括加速培养高水平急救培训师资、规范社区急救员管理制度、开发多层次急救培训教材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虚拟现实技术与实尺模拟人在创伤急救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创伤救治技术培训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院前急救和战伤救治的结果,对挽救伤员生命,降低致残率十分重要。将实尺模拟装置引入创伤急救技术培训和教学过程中对提高急救培训水平,帮助学员掌握创伤救治操作技能,增强现场急救自信心取得了明显效果。本文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及模拟人在包扎、止血、固定、搬运、心肺复苏和通气等急救训练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中美联合院前急救培训课程的培训效果,进一步优化培训方法,促进中国院前急救培训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方法:联合培训组选取参加2010年度中美联合院前急救培训课程的浙江省院前急救医生共113名,采用专门编写的《浙江省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规范化培训教材》和以模拟情景教学方法为主的综合教学方法,就"理论知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方面进行授课。中美双方师资配比为1∶2,理论与技能培训时间比为1∶2。培训前后进行理论与技能考核,考核后对所有学员进行课程评估问卷调查。对照组选取同期参加其它地市急救中心举办的院前急救培训班学员共85名,培训教材选用本科教材《急诊医学》,培训师资由中方院前急救高年资医生组成,培训方法以除模拟情景教学方法以外的其它综合教学方法,培训内容、时间、考核方法等同联合培训组。t检验比较每组学员培训前后得分与两组学员培训前后得分差值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每组学员培训后理论知识与各项技能得分均明显优于培训前。联合培训组学员的理论知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气管插管等项目得分优于对照组(P<0.05),心肺复苏与心律失常处理项目两组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美联合培训课程能显著提高中国院前急救医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尤其在理论知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气管插管等项目培训效果优于传统培训方法,但对心肺复苏与心律失常处理等项目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长沙市高一新生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进行抽样调查,了解长沙市中学生急救知识掌握的现状。 方法 2013年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抽取长沙市7 687名高一新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掌握高一新生对急救科普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现状。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分析和卡方检验。 结果 高一新生获取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为书本(62.16%)、电视(60.22%)、网络(55.54%)和学校(54.04%)。本研究对5项急救常识进行调查发现,高一新生对急救电话号码知晓率最高(97.46%),其他急救常识均低于50%。对5项急救措施调查发现,高一新生对一氧化碳中毒急救措施的知晓率最高(88.07%),其次为足踝部外伤,知晓率为73.92%,对其他3项急救措施知晓程度低于30%。高一新生对严重创伤的现场急救原则和脊柱骨折伤员的搬运原则的知晓程度较开放性骨折处理原则的知晓度高,前两者知晓率在60%以上,后者知晓率仅达到30%。对于 “急救现场第一反应”和“烫伤的急救措施”的知晓率分别为38.09%和13.79%,曾经接受过培训的高一新生知晓率高于未接受过培训的高一新生,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013年长沙市高一新生对急救知识的了解率低,因此增加高一新生对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知识和处理原则的培训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普及的最佳模式。方法由校医院对本校大学生每月开展1次院前急救知识培训,培训形式为"面授+练习+考核"。采用广州市红十字会理论和技能评估工具在培训前、培训后1个月对学员的培训效果及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截止目前共开展培训13期,培训学员972人。学员培训后1个月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共有929人通过考核获得初级救护员证书,通过率为95.6%,华南师范大学初级救护员拥有率达到1.6%。学员对课程的满意度平均为94.6%。结论依托校医院开展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普及是一种比较合理、有效、节约的培训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实施基于证据支持的社交技能干预训练,提高孤独谱系障碍(ASD)患儿社交能力,降低母亲的抑郁、焦虑情绪和不确定感。方法 2017年10-12月采用中文版结构式同伴互助社交训练教育和促进社交技能的项目(PEERS)手册,对ASD患儿和母亲共同进行3个半月的干预。每周一次,每次90 min,儿童以小组训练的形式,母亲以团体形式。同时调整母亲的疾病不确定感、认知、焦虑和抑郁情绪。对干预前后ASD患儿症状、社交行为以及母亲的情绪进行评估,对母亲疾病不确定感半年后随访。结果母亲抑郁情绪贝克抑郁量表(BDI)(t=-4.585,P<0.01)、儿童孤独症症状评定(CARS)(t=-3.945,P<0.01)、孤独症儿童异常行为评定(ABC)(t=-2.068,P<0.05)、儿童社交问卷(t=-2.315,P<0.05)的前后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训练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文版PEERS社交训练能帮助ASD患儿提高社交技能,同时降低母亲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Farming is a hazardous occupation posing health risks from agricultural exposures for the farm owner and family members. First Aid for Rural Medical Emergencies (F.A.R.M.E.) was developed to support a train-the-trainer (TTT) program to prepare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teach first aid skills and risk reduction through peer interaction.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for first aid skill development and awareness of safety issues and injury prevention impacting agricultural communities. METHODS: Forty-three agricultural science students from a rural high school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to evaluate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anticipatory action among groups: those participating in training and a comparison group with no training. The intervention group included 27 participants trained as first aid peer instructors using the F.A.R.M.E. manual, return demonstration, case scenario facilitation training,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session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gram was evaluated using triangulated data. Independent t test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on post-test scores to evaluate the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anticipatory action scores between groups. Focus group sessions assessed attitudes, experiences, and values held following the intervention of teaching peers. RESULT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tervention group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anticipatory action (t = 2.23, p = .03) but not knowledge acquisition (t = 1.37, p = .18). Focus group data suggest that the TTT format bolstered confidence in teaching, confirmed that teens enjoy learning from teens, and fostered pride in team work. CONCLUSIONS: The F.A.R.M.E. TTT resulted in a theory and 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 that can be implemented in a school setting to promote knowledge and skill acquisition of first aid and injury prevention among rural high school student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柳州市柳南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状况及常见病患病情况,为制订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7年柳州市柳南区南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监测点学校4 807名中小学生健康体检数据,对中小学生生长发育、营养状况以及常见病检出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15岁中小学生平均身高、体重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9~11岁女生平均身高均高于同龄男生,13~15岁男生平均身高均高于同年龄女生(P均<0.05)。6~7岁与14~15岁男生平均体重均高于同龄段女生(P均<0.05)。男生低体重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视力低下、沙眼和龋齿的检出率高于男生(P均<0.01)。中小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视力低下检出率随年龄增加呈递增趋势,龋齿检出率随年龄增加呈递减趋势(P趋势均<0.01)。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视力低下和龋齿检出率更高(P均<0.01)。结论 柳州市柳南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视力低下和龋齿检出率较高。应关注中小学生的营养与健康,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和干预,加强中小学生常见病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