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对开放性骨折术后骨不连和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2000-10/2003-04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开放性骨折术后四肢长骨骨缺损患者13例,7例术后无菌性骨缺损,6例术后出现感染性骨缺损。对无菌性骨缺损行断端清理,感染性骨缺损行彻底清创,均用外固定,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植入治疗。有软组织缺损的行植皮或皮瓣转移术。观察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每月拍X射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及再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随访时间1年7个月。①术后带架平均开始负重时间3.6个月。②骨折塑形后拆架时间4个月~1年6个月,平均10.4个月。③骨愈合时间8例单纯横断或斜型骨折2~7个月,5例粉碎骨折4~10个月。④13例均未再出现感染。结论: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能促进骨愈合,修复骨缺损,并有抗感染作用,患者对最终结局满意,可作为开放性骨折术后骨缺损修复的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2.
重组合异种骨材料修复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拟观察重组合异种骨修复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修复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及修复效果.选择2005-07/2006-12本科收治的颌骨囊肿患者共28例,男16例,女12例,下颌骨囊肿18例,上颌骨囊肿10例.将重组合异种骨植入颌骨囊肿术后的骨缺损部位.28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全部患者未见明显全身反应,相关免疫学检测无明显异常,所有患者术后3~6个月均有重组合异种骨降解和骨替代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急诊一期异体骨移植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有选择性对22例GustiloⅠ~ⅢA型四肢开放性骨折骨缺损在急诊行彻底清创复位内固定术的同时,对骨缺损部位使用辐照冻干异体骨一期移植治疗。结果 22例均得到随访,术后伤口甲级愈合16例,乙级愈合6例。2l例骨折于伤后10~18个月骨性愈合,1例遗留部分缺损再次植骨0.5a后愈合,患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急诊一期异体骨移植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骨缺损具有避免自体骨供区损伤、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和疗程、避免多次手术等优点,有利于提高严重创伤抢救成功率和促进骨折早期愈合,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孙效棠  赵黎  胡蕴玉  李丹  杜俊杰  崔赓  毕龙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4):2610-2612,F007
目的:寻找一种制备工艺简单的能够修复大段感染骨缺损的骨移植材料。方法:在块型重组合牛异种骨(massive reconstituted bovine xenograft,MRBX)中复合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载药核心,制成CPC载药核心抗感染块型重组合牛异种骨(anti-infection massive reconstituted boyine xenograft,CPC-AMRBX)观察其缓释效果、力学性能和修复兔股骨大段感染骨缺损的能力。结果:体外试验观察到了CPC载药核心的块型重组合异种骨具有较理想的药物缓释能力,抗压缩性能较单纯块型重组合异种骨有较明显的提高,并能够修复兔股骨的大段感染骨缺损。结论:CPC-AMRBX制备工艺简单,具有良好的修复大段感染骨缺损的能力,同时力学性能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5.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简称纳米人工骨)骨材料植入骨缺损后,局部和全身的反应、植入后的骨修复时间,评估纳米人工骨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3-03/2004—06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缺损患者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10-83岁。其中骨折后骨缺损22例.经骨折切开复位适宜的内固定,骨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骨折后骨不连4例,将骨折端瘢痕及硬化骨清除,打通髓腔后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骨瘤样病损3例,病灶刮除后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上述病例术中材料植入量0.4-3.0g。连续12个月的临床观察随访,行X射线摄片检查。 结果:29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除1例胫骨骨折术后失访,其余28例连续12个月复诊随访。①患者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植入后X射线摄片观察结果:术后1~3个月材料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3-6个月材料植入区内有明显的新骨长入,骨修复材料与骨组织融合成一体,密度接近正常骨组织,达到骨性连接,骨缺损己基本修复。6~12个月植骨塑形改建。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28例复诊随访时,全身无发热反应,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植入部位的局部无不良反应。其中2例骨折患者术后2个半月因外伤或过早负重,致内固定钢板折断再骨折,予重薪手术复位固定。 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安全的新型骨缺损填充材料;纳米人工骨材料植入骨缺损处3-6个月可形成骨性连接.6~12个月骨结构塑形改建,且局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背景:自体植骨是修复骨肿瘤刮除后骨缺损最理想的材料和方法,但存在增加手术创伤,取骨部位的后遗症如感染和疼痛及自体骨的取量有限等缺点。目的:分析硫酸钙人工骨和异种骨修复良性骨肿瘤刮除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6例良性骨肿瘤患者,其中骨巨细胞瘤8例,内生软骨瘤5例,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2例,骨囊肿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和软骨母细胞瘤各1例。12例采用单一硫酸钙骨粒填充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6例采用单一异种骨条填充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8例采用硫酸钙骨粒+异种骨条填充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治疗后1周内、3个月、1年拍X射线片检查,了解植骨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36-72个月,发现硫酸钙骨粒的降解发生较早,一般治疗后1个月就开始出现骨粒降解,3个月大部分已降解完毕并有骨替代发生,1年骨修复塑型良好;异种骨条3个月后降解并有骨替代发生,植骨充填物边缘模糊,6个月后骨缺损及充填物之间边界变模糊,有融合现象,1年骨缺损内密度均匀,骨小梁形成明显,骨修复良好;骨粒+骨条混合植骨者介于单纯硫酸钙骨粒和单纯异种骨条之间,出现骨粒部分先降解先修复、骨条部分后降解后修复,一般术后1年达到骨性愈合。说明硫酸钙人工骨和异种骨在骨肿瘤性骨缺损修复应用中的效果良好,在良性骨肿瘤刮除后植骨可以替代自体骨植骨。  相似文献   

7.
研究发现直径300—500μm微米结构的微小颗粒骨比直径4.0-5.0mm的经典颗粒骨更容易在非感染骨缺损中成活。目的:评价采用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混合万古霉素开放性植骨修复感染性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8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或骨不连患者,其中男23例,女5例,平均年龄35.2岁;胫骨上段19例,胫骨中段2例,胫骨下段7例;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病例17例,骨折术后感染合并骨不连11例。随访6—30个月观察创面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平均6周移植微小颗粒骨表面被肉芽组织覆盖,平均8周创面完全闭合,经植骨后骨缺损处均骨性愈合,2例骨折愈合差,经二次植骨后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及药敏反应。表明白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混合万古霉素开放性植骨修复治疗感染性胫骨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自体皮质骨灭菌后回植治疗股骨缺损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股骨开放性骨折并大段骨缺损4例,经过骨折固定 体外游离骨折片灭菌后回植,其中1例骨缺损较大给予腓骨游离移植。3例行内固定,术后第2天行功能训练,1例行外固定,术后12周行功能训练。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12~29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术后患者伤肢无明显短缩,患者均恢复负重行走,3例膝关节活动正常,1例出现膝关节粘连、屈伸活动受限。结论: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大段的污染体外游离皮质骨作为骨移植材料治疗股骨开放性骨折导致的大段骨缺损后,患者的伤肢无明显短缩,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段骨缺损股骨骨折的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 自1999年6月~2005年2月对8例大段骨缺损股骨骨折,采用吻合血管的双折叠腓骨移植,结合适当内固定/外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3个月~5年8个月,平均3年2个月,移植骨生长良好,骨折愈合,能完全负重。结论 带血管蒂双折叠组合腓骨移植,结合适当内固定/外固定治疗伴大段骨缺损股骨骨折,愈合快,支撑力强,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重组合骨修复兔甲状软骨缺损的效果,探讨其作为喉气管修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1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实验室完成。取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单纯异种骨组、经脱脂、脱钙处理的异种骨作为载体复合骨形态生成蛋白(1:20)的重组合骨组。制造兔甲状软骨缺损模型,于缺损处分别植入肌肉、单纯异种骨及重组合骨。分别于术后4,8,16周以及12个月观察局部及应用CT检查和造模处局部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了解成骨和修复情况。结果:①局部观察:空白对照组缺损部位由瘢痕组织修复,在各时间点未见新骨形成。单纯异种骨组可见植入物被软组织包膜包裹,并逐渐被吸收,至16周基本完全吸收。重组合骨组可观察到植人物被吸收的同时有新骨诱导形成,16周局部有松质骨样组织形成,质地较硬,12个月后无明显变化。②组织学观察:见空白对照组无新骨形成,局部为新生瘢痕组织替代。单纯异种骨对照组可见局部有炎细胞浸润,植人物孔洞内有细胞长人,8周时植人物部分吸收,16周及12个月后缺损处异种骨基本完全吸收,为纤维组织替代修复,无明显新骨形成。重组合骨组4周可见植入处大量软骨组织诱导分化,在植人物松质骨空洞内可见组织细胞长人,周边有纤维组织包膜,以及炎细胞浸润,8周可见新骨形成,16周原植人物吸收,有大量骨基质形成并为纤维组织包绕。12个月后无明显变化。③CT检查:单纯异种骨与对照组8周左右大部分植入物被吸收,16周组织局部无骨组织显影。重组合骨组16周及12个月后局部有新骨形成,且气道形态维持良好,呼吸道通畅。结论:重组合骨具备支架的骨引导作用,其诱导成骨效果良好,是理想的喉气管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一种制备工艺简单的能够修复大段感染骨缺损的骨移植材料。方法:在块型重组合牛异种骨(massivereconstitutedbovinexenograft,MRBX)中复合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CPC)载药核心,制成CPC载药核心抗感染块型重组合牛异种骨(anti-infectionmassivereconstitutedbovinexenograft,CPC-AMRBX)观察其缓释效果、力学性能和修复兔股骨大段感染骨缺损的能力。结果:体外试验观察到了CPC载药核心的块型重组合异种骨具有较理想的药物缓释能力,抗压缩性能较单纯块型重组合异种骨有较明显的提高,并能够修复兔股骨的大段感染骨缺损。结论:CPC-AMRBX制备工艺简单,具有良好的修复大段感染骨缺损的能力,同时力学性能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应用异体骨和皮瓣移植及支架外固定治疗小腿骨和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异体骨移植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方法:选择1996-02/2003-02收治的小腿感染性大段骨缺损并皮肤缺损的患者39例,均为外伤造成小腿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及包括皮肤在内的多种组织损伤。其中胫骨缺损长度为7-23cm,皮肤缺损面积为7cm&;#215;6cm-28cm&;#215;18cm.将患者分为一期修复组19例,先行扩创,再二期行异体骨及皮瓣移植;二期修复组20例,清创后一期行异体骨与皮瓣移植。两组均采用深低温冷冻异体胫骨及带骨膜皮瓣移植、可调式支架外固定,修复小腿感染性骨缺损并皮肤缺损。下肢功能评定参照Enneking系统。 结果:39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7个月,全部进行结果分析。①患者肢体功能评价结果:一期修复组平均27.40分,肢体功能恢复91%。二期修复组平均28分,肢体功能恢复93%。两组患者术后6周可带外固定支架行走,术后6-8个月可拆支架行走。②移植皮瓣类型成活情况:两组患者共35例皮瓣成活,4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二次皮瓣修复,创面愈合。③异体骨与宿主骨干的愈合情况:术后X射线复查,移植的异体骨对位对线好,术后1月骨痂生长;6月后植入的异体骨骨性愈合。④主要并发症:一、二期修复组各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排斥反应,二期修复组1例外固定松动。 结论:应用异体骨及带骨膜的复合皮瓣移植修复,取材方便,可加速骨的愈合,缩短疗程,恢复行走功能,是修复小腿感染性大段骨缺损并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长骨干粉碎性骨折由于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较重,血运受到破坏,且骨折块解剖复位较困难,内固定不够坚强,导致骨折内固定后不愈合的发生率高于单纯线性骨折。 目的:检验骨形态发生蛋白预防长骨干粉碎性骨折内固定后不愈合的效果。 方法:选择长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145例,按患者意愿分为2组治疗。试验组78例,男48例,女30例,年龄18-70岁,闭合骨折57例,开放骨折21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植入含有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修复材料修复。对照组67例,男42例,女25例,年龄18-71岁,闭合骨折49例,开放骨折18例,仅用锁定钢板内固定修复。术后随访6-18个月,对比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折不愈合率。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17个月,无骨折不愈合;对照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7.24个月,骨折不愈合率为7%。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短,骨折不愈合率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骨形态发生蛋白植入长骨干粉碎性骨折周围,可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骨折内固定后不愈合率。  相似文献   

14.
背景:对于股骨干粉碎性骨折、非峡部骨折、骨缺损等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患者,更换髓内钉治疗的临床疗效并不理想。目的:对18例应用附加侧板联合植骨治疗的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附加侧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4月至2011年6月在武警江苏省总队医院住院的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保留原髓内钉,附加6-11孔动力加压钢板或锁定加压钢板,远、近端各拧入2-4枚普通或锁定、单或双皮质螺钉,同期行自体髂骨植骨术。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根据Tohner-Wrnch标准评定附加侧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6个月。X射线片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骨性愈合率为100%;其中13例患者于治疗后6-9个月达到骨性愈合,另5例患者于治疗后10-11个月达到骨性愈合。Tohner-Wrnch标准评定结果显示附加侧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优良率为100%。且植入物无腐蚀、断裂等情况,无植入物宿主反应。可见保留原髓内钉、附加侧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非感染性骨不连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将复合重组合异种骨的自体浓缩骨髓移植到按Trapdoor法制作的股骨头缺损内,以观察其对股骨头坏死后骨缺损的修复和重建能力。 方法:实验于2005-05/12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将成年健康新西兰兔24只48髋按Trapdoor法制作双侧股骨头缺损模型并随机分为6组:自体骨+自体骨髓组;自体骨组;重组合异种骨+自体骨髓组;重组合异种骨组;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其中自体骨组和异种骨组实验动物右侧同时植入自体骨髓和载体,左侧仅植入载体。自体骨为取自自体髂骨的皮质松质混合骨;重组合异种骨由天津金世公司提供;自体浓缩骨髓取自体,用肝素化的注射器在股骨大转子处穿刺抽取骨髓2-3mL低温离心机以1500r/min离心,获浓缩骨髓0.5mL备用。在制作缺损模型后即按分组植入不同复合物,空白对照组自然愈合。于植入后4,8,12周通过X射线片、CT、组织学等方法观察其骨缺损修复能力。 结果:实验兔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1)X射线检查结果:术后4周,异种骨组与自体骨组关节面光滑,缺损区可见少量絮状影,自体骨组较重组合异种骨组稍明显,而此二组右侧较左侧为好。自然愈合组见扩大的低密度影。术后12周,异种骨组与自体骨组关节面光滑,缺损区可见接近正常骨小梁结构影,右侧较左侧为佳。自然愈合组可见硬化和囊变影。②CT检查结果:术后12周,异种骨组与自体骨组CT表现相近,关节面光整,缺损区被接近正常骨组织影替代,右侧优于左侧。自然愈合组仍为低密度影,伴硬化和囊变影。③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4周,大体观察,自体骨组与异种骨组关节面光滑。镜下观察,自体骨组右侧较左侧炎症反应轻,新骨生成稍多。异种骨组可见骨小梁样结构,右侧无明显坏死和组织细胞,左侧可见局灶坏死和少量组织细胞。空白对照组见脂肪性骨髓,骨坏死及炎性细胞。术后12周,大体观察,自体骨组与异种骨组关节面光滑。镜下观察,自体骨组右侧骨小梁丰富,形粗,排列整齐。其周围可见骨母细胞及新生的血管;左侧骨小粱稀疏,形细。异种骨组右侧新生骨骨小梁排列整齐,近似板层骨;左侧新生骨骨小梁排列稍乱。自然愈合组缺损区域周围有脂性骨髓组织,中央有纤维组织增生,碎片样软骨组织,缺损区无成熟骨组织。 结论:复合重组合异种骨的浓缩自体骨髓修复股骨头缺损具有优良的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及良好的机械支撑。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2004-01/2007-12收治的骨折术后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骨缺损进行微创植骨的患者11例,局部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在电视透视引导下定位,做5~8 mm的切口.通过植骨器撑开软组织,切割、钳夹、取出纤维瘢痕组织,并打通硬化封闭的髓腔,形成新鲜植骨床.通过套筒将自体骨、异种骨或人工骨植入.植骨后每2周复查X射线片,观察植骨块吸收、骨再生以及骨折的愈合情况.10例患者植骨后一般情况好,无发热,伤口无明显肿胀、渗出等炎症反应,均为一期愈合.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均在植骨后2~4个月(平均2.9个月)达到临床愈合,恢复正常负重.1例胫骨中下1/3开放性骨折骨不连患者3周内出现炎症反应,植骨后8个月仍未愈合.提示微创植骨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愈合较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简称人工骨)植入后骨愈合的时间和骨修复效果,探讨人工骨在骨科临床的应用范围。方法:于2003-03/2005-03选择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骨折后骨缺损患者32例,骨不连患者5例,骨肿瘤患者4例,腰椎峡部裂患者4例。均符合本临床试验所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X射线片确诊,患者均知情同意。①骨折后骨缺损患者:均为四肢各部位粉碎性骨折,经切开复位后有骨缺损,采用人工骨植入骨缺损处。②骨不连患者:将骨折端瘢痕及硬化骨切除、髓腔打通后,植入人工骨。③良性骨肿瘤患者:将病骨刮除后植入人工骨。④腰椎峡部裂患者:在减压,RF复位、内固定后有2例行自体骨与人工骨混合植入,1例左侧行自体骨、右侧行人工骨植入,另1例在原来行自体骨植骨基础上因愈合欠牢固,而在原植骨处加植人工骨。结果:42例患者获得随访。①骨折后骨缺损患者29例,25例在术后2~7个月先后达临床愈合。另4例中,1例尺骨缺损植人工骨处术后2年尚无骨痂形成,术后2年9个月骨缺损处愈合;1例胫骨中上段粉碎骨折于术后15个月见原骨缺损植人工骨处骨痂形成不多。其余2例为术后过早负重,发生钢板断裂,给予重新手术复位、固定。②骨不连患者5例,有2例于术后9个月愈合,3例单纯植人工骨者未愈,其中2例再手术行自体骨移植,术后1年愈合。③良性骨肿瘤患者4例,骨囊肿2例术后未见复发。骨纤维结构不良2例,术后再次手术,改行自体骨移植。④腰椎峡部裂患者4例,3例术前腰腿痛症状消失,复查X射线片见原峡部断裂影消失。1例仍感下肢麻痛,复查X射线片见植骨愈合欠佳。结论: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能,植入体内具有良好的骨传导作用,可用于四肢粉碎性骨折所致的骨缺损;因其不具备骨诱导成分,对于骨不连、良性骨肿瘤等所致骨缺损,宜将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和自体骨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18.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简称纳米人工骨)骨材料植入骨缺损后,局部和全身的反应、植入后的骨修复时间,评估纳米人工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3-03/2004-06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缺损患者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10~83岁。其中骨折后骨缺损22例,经骨折切开复位适宜的内固定,骨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骨折后骨不连4例,将骨折端瘢痕及硬化骨清除,打通髓腔后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骨瘤样病损3例,病灶刮除后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上述病例术中材料植入量0.4~3.0g。连续12个月的临床观察随访,行X射线摄片检查。结果:29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除1例胫骨骨折术后失访,其余28例连续12个月复诊随访。①患者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植入后X射线摄片观察结果:术后1~3个月材料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3~6个月材料植入区内有明显的新骨长入,骨修复材料与骨组织融合成一体,密度接近正常骨组织,达到骨性连接,骨缺损己基本修复。6~12个月植骨塑形改建。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28例复诊随访时,全身无发热反应,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植入部位的局部无不良反应。其中2例骨折患者术后2个半月因外伤或过早负重,致内固定钢板折断再骨折,予重新手术复位固定。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安全的新型骨缺损填充材料;纳米人工骨材料植入骨缺损处3~6个月可形成骨性连接,6~12个月骨结构塑形改建,且局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自体骨段延长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骨缺损患者13例。清创术后骨短缩缺损5~16 cm,平均缺损9 cm;皮肤缺损5 cm×8 cm~10 cm×10 cm。所有患者行Ⅰ期胫骨截骨术,术后第7天后开始行骨搬运与皮肤延长,4次/d,每次1/4 mm。结果本组13例患者均获5~24个月随访,平均16.2个月,均获稳定骨折愈合。骨外固定时间8~14个月,平均9.64个月。其中,1例针道感染,1例在骨对接端仍有分泌物,2例对接端部分缺乏血运而造成断端硬化,1例对线不良,上述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得到良好疗效。结论 Ilizarov骨段延长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大段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实验发现,富血小板血浆+骨移植修复骨缺损,不仅使新骨形成速度快,而且成骨密度高。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与自体骨移植治疗粉碎性骨折,观察其疗效。方法:临床随机对照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四肢粉碎性骨折及骨缺损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0例采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与自体髂骨松质骨混合,植于粉碎性骨折骨缺损处;对照组22例仅行钢板螺钉或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及治疗后1,3,6,12个月拍摄X射线片检查,比较两组愈合情况、愈合速度,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骨折愈合时间,实验组平均12周,对照组18周,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照组有2例发生钢板断裂,1例骨不连再次手术,3例骨折延迟愈合;实验组未出现自体输血及其他并发症。结果说明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与自体骨移植治疗粉碎性骨折可促进和加速骨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