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目的:通过运动再学习疗法,以期改善并证实偏瘫患者下肢活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方法:对4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偏瘫下肢应用运动再学习疗法(moterrelearningprogrammeMRP),根据神经肌肉运动的发育理论、通过Brunnstrom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六阶段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后能独立步行者由20%提高到62.5%。结论:日常生活能力比治疗前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对31例脑卒中偏瘫手应用促通技术治疗,并通过Brunnstrom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6阶段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IV级者由4例提高到13例,V级者由2例提高到6例,Ⅵ级者由0例提高到4例。结论:提示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手功能康复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临床体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财忠 《现代康复》1999,3(10):1179-1181
目的;总结脑率中偏瘫患步行训练的临床悼验。方法:应用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神经肌肉再训练法治疗脑卒中50例,于治疗的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进行康复评价。结果:训练后下肢Brunnstrom分期Ⅳ-Ⅵ级比率由40%提高到96%,其中能独立步行的比例由原来的26%提高到92%,步态优良率达84%,训练前后两存在显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提高髋膝踝关节肌肉控制能力,可以提高步行能力和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行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以Bobath和Brunnstrom方法为主的康复治疗技术,并配合传统按摩疗法和功能性电刺激,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照性研究,对恢复期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康复治疗后,病程在1个月的患者的独立步行恢复率为72.00%,与对照组(14.71%)相比差异显著(P〈0.001);恢复早期(病后1~3月)患者的独立步行恢复率为77.78%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传统穴位结合神经干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抽样,设对照组36例(传统穴位组),对治疗前后疗效以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法和ADLBartherIndex进行评估。结果:传统穴位结合神经干刺激组对改善偏瘫患者的功能障碍及提高部分日常活动能力均优于单纯的传统穴位组。结论:传统穴位结合神经干刺激在治疗脑卒中偏瘫方面具有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6.
物理治疗加针刺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机能康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探讨脑卒中偏瘫的有效康复治疗程序,采用物理治疗中加针刺8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进行研究。结果:物理治疗与针刺的有机结合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组与对照组康复效果比较;根据Brunnstrom分期一时导康复治疗,尤其2是发病早期介入运动疗法和针刺,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和足下垂等继发障碍,对偏瘫肢体功能的中远期康复具有更重要的价值,提示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配合温热疗法治疗关节活动受限的疗效。方法:选择分期部位不同骨折固定制动后四肢关节进行关节松动术治疗,以Brunnstrom 等级评估为标准。结果:肩、肘、腕、膝和踝关节,评定积分平均增加5 分以上,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骨折后的功能训练,对恢复肢体功能和促进骨折愈合起到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减重支持系统:中风患者平衡与步态训练的新方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中风后绝大多数患者的第一愿望是恢复步行 ,但是中风后有 1/ 3到 1/ 2的患者在 3个月内不能恢复独立步行[1,2 ] 。有资料把中风后步行运动障碍归咎于肌肉激活差[3] 、负重能力差、平衡差。因此独立步行需要负重、迈步、平衡三要素的有机结合[4 ] 。传统的步态训练方法侧重于肌肉力量、单一动作训练及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Brunnstrom ,PNF ,Bobath)等。有学者[1,6 ] 对此的评价是方法复杂、没有强调步态练习 ,为了帮助患者负重及平衡 ,需要消耗治疗师许多体力。因此需要新方法取而代之。近年来 ,国外流行使用减重支持系统对…  相似文献   

9.
减重训练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步行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有 1/ 3急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 ,在 3个月内不能行走。为了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 ,治疗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对患者进行训练。但传统的康复治疗如传统的增强肌力和单一运动训练的方法、神经促通技术、带有共同运动的Brunnstrom技术、带有螺旋和对角线运动的神经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PNF)或带有反射抑制性的神经发育 (Bobath)疗法等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他们不得不帮助患者转移体重和维持平衡。目前 ,一种新的训练方法—减重训练已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1减重训练减重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方法:采用以Bobath和Brunnstrom方法为主的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和传统按摩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照性研究。结果:康复组ADL基本自理的恢复率为64.00%,对照组为23.53%,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康复可以明显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残疾,提高其生存质量,在病后1个月内,BI评定在25分以上的脑卒中患者经过早期康复治疗有可能达到ADL的基本自理或自理。  相似文献   

11.
80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步行训练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80例偏瘫患者接受以理学治疗方法为主的步行训练,训练后总步行率达86.25%,较训练前增加了52.5%,步态优良率达68.42%。实践证明:通过提高对髋、膝、踝各关节功能积分改善其功能状态的训练,可以达到提高步行能力和步行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杨婷  林强  程凯  杨倩  谢增艳 《中国康复》2017,32(6):451-454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社区性步行能力及生理耗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FES)结合快速步行训练,FES刺激患侧腓总神经和胫前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减重跑台快速步行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评定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生理耗能指数(PCI)。结果:治疗4周后,2组PCI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6MWD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静息心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值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观察组的PC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6MWD、静息心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和传统的减重跑台快速步行训练都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的社区性步行能力及生理耗能;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降低生理耗能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步行训练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传统步行训练组(CGT组)、减重步行训练组(BWSTT组)和减重步行机器人训练组(GRT组)各20例。3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并行相应的步行训练。训练前后分别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能力测试(10mWT)、足印法步态分析(GAF)、3min步行测试(3minWT)评估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3组BBS评分、步速、步长比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生理消耗指数(PC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GRT组和BWSTT组的步速、步长比、PCI评分均明显优于CGT组(均P〈0.05)。治疗期间,GRT组所需的人工总量明显低于BWSTT组和CGT组(均P〈0.05)。结论:减重机器人步行训练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步行能力,并且节省人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CB矫形鞋垫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平衡能力的疗效。方法:选取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按摩、激光、运动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ICB矫形鞋垫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步行最长持续时间及平衡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步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B矫形鞋垫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平衡中的治疗应用能纠正步态,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促进平衡能力的改善,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examined whether the walking and balance ability of adult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miplegic stroke are associated differentially with the degree of gain after two types of gait intervention. Twenty-four subjects with hemiplegic stroke were enrolled in this randomized study. Each subject participated in one of two gait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gait training with auditory feedback caused by active weight bearing on the paralyzed side (experimental group; EG), or general gait intervention over the ground (control group; CG). The walking and balance abilities were assessed before and after gait intervention.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 10-m walking test, functional gait assessment (FGA) score, and center of pressure (COP) path length were observed after gait training in both groups (p < 0.05). The EG showed a larger increase in the 10-m walking test, FGA score, and COP path length in the state of eyes opened and closed than the CG (18.2%, 27.0%, 24.8%, and 18.2%, respectively). The auditory feedback caused by active weight bearing on the paralyzed side appeared to be a more effective approach for improving the walking and balance ability in adult patients with hemiplegic stroke during walking training than general gait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智能型临床步态分析系统”指导下的康复训练在矫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及提高步行能力方面的作用。方法60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智能型临床步态分析系统指导下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 周后分别用智能型临床步态分析系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步行功能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型临床步态分析系统可指导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7.
步行矫形器在截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改善截瘫患者的转移能力,促进早日回归社会。方法:先后有4例T10-L1节段脊髓损伤患者,经过转移平衡训练后,配戴步行矫形器(Walkabout),再进行步行训练。结果:4例完全性损伤患者均达到功能性步行。结论:步行矫形器能帮助T10以下完全性截瘫患者完成功能性步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膝骨关节炎患者下肢步行能力进行步态分析评定,探讨理筋手法及功能训练的康复效果.方法:应用三维红外步态分析设备,分析了81例(男36例,女45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在理筋手法和功能训练干预前后平衡能力和步行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理筋手法+功能训练组患者的步长、步速、双支撑相等指标疗后明显改善,与单纯理筋手法组的差异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态变异性、对称性和协调性,更加全面了解脊髓损伤患者的步态特点。方法:选取2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观察组)及健康人(对照组),健康人按正常歩速及匹配患者速度行走分为(对照组A)及(对照组B),采用三维运动采集系统及足底压力采集系统进行步态测试。用步态变异值、对称值和相位协调指数表示步态变异性、对称性和协调性,比较3组受试者步态变异性、对称性和协调性的差异及与步行功能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步长变异值、站立相变异值及迈步相变异值均高于对照组A,观察组的步长对称值、站立相对称值、迈步相对称值和相位协调指数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步态变异值、对称值和相位协调指数与脊髓损伤步行能力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站立相变异值、站立相对称值和PCI对WISCI-II步行指数均有显著负影响,PCI对FIM步行指数有显著负相影响。结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态变异性、对称性和协调性均低于健康人,在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制定康复训练方案时,应考虑步态变异性、对称性和协调性等指标对步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可以为患者缓解疼痛、恢复步行功能,数年后步态是否能达到正常化仍存在争议。目的:分析单侧髋关节置换后遗症期患者平地步行中下肢的时空参数特征,探讨患者步行能力。 方法:根据运动重建实验室检测病例数据库资料分析的方法,选择全髋关节置换后5-10年的患者14例为实验组,14例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Vicon Nexus采集患者平地步行时下肢的步态参数,应用Polygon分析步态周期中下肢时空参数特征。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侧和健侧步速减慢,步频减小,步幅、跨步长变短,双支撑相延长,对侧足离地比增大(P0.05)。结果表明全髋关节置换后5-10年的患者步态对称性较好,但仍没有达到正常水平,步行能力差于正常人,需要系统康复训练以恢复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