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的措施及其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干预措施对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的效果.方法 连续地进行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监测,并比较采取干预措施前后的医院感染漏报率.结果 2000-2002年医院感染漏报率为11.79%,2003-2005年为2.63%,后者比前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原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  相似文献   

2.
应用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医院感染信息系统,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方法 通过医院感染信息系统对临床患者的高危因素及异常数值进行前瞻性监测,打印出异常报告,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持报告到临床科室与医师沟通交流,督促及时上报并填写医院感染诊断.结果 2008年医院感染病例755例,漏报率4.79%,2011年医院感染病例602例,漏报率为1.47%,漏报率较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医院感染信息系统,提高了医师上报医院感染病例的依从性;改变了临床科室对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的认识;强化对日常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降低了医院感染漏报率.  相似文献   

3.
医院感染漏报率抽样调查方法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出一种既节省人力和时间,又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医院感染漏报真实情况的漏报率抽样调查方法,使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更加完善,进一步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方法采用两种抽样调查方法对医院2006-2008年的医院感染漏报情况进行回顾性抽样调查,将抽样调查得到的漏报率(样本率)与全面监测得到的实际漏报率(总体率)进行比较,观察二者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3年同一年度内每周顺延1d抽查全部出院病历得到的抽样漏报率(6.19%、9.74%、13.33%)与当年度实际漏报率(5.15%、7.57%、11.14%)相比较,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年度内固定抽查每周三全部出院病历得到的抽样漏报率(7.94%、9.94%、14.16%)与当年度实际漏报率相比较,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年度内每周顺延1d抽查全部出院病历得到的抽样漏报率与固定抽查每周三全部出院病历得到的抽样漏报率相比较,二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采用每周顺延1d抽查全部出院病历,或固定抽查每周三全部出院病历两种抽样调查方法,替代查阅全部出院病历获取年度医院感染漏报率的全面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应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医院感染信息化对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的效果。方法 2012年前某院医院感染监测一直采用传统监测方法,2012年开始应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调查2011—2013年每年7—12月医院感染病例,比较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应用前后漏报率。结果 2011—2013年每年7—12月医院感染漏报率分别为12.12%、8.16%、4.55%,3年同期医院感染漏报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2,P0.05)。结论医院感染信息化管理方式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  相似文献   

5.
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原因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原因,探讨降低其漏报率的方法及对策。方法对2002年8月~2004年7月全院34 694份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34 694例出院患者中,医院感染1164例,漏报264例,月漏报率从52.50%降至0;年漏报率从36.17%降至10.67%。结论感染病例漏报原因与相关人员的医院感染学知识水平不足、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支持系统不完善等有关;而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应有组织整体活动意识;提高相关人员的医院感染学知识水平;完善管理机制及适当的工作技巧和创新是降低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漏报调查情况。方法:通过对2004年~2006年间全部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方法。结果:2004年漏报率30.45%。2005年漏报率24.72%,2005年漏报率12.50%。结论:只有提高临床医生诊断医院感染病例的积极性、准确性、感染病例的报告才能逐步趋向正确及时,减少漏报误报。  相似文献   

7.
医院感染漏报率监测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医院感染漏报率监测效果评价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张春盛邬长兴吕树杰方淑珍邱彩霞(石家庄050082)医院感染漏报率监测是医院感染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因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现象时有发生。通过我们对某院5年感染漏报率监测,基本掌...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医院信息管理平台对医院大量信息进行系统化管理,使医院感染管理系统信息化、高效化。方法使用医院信息管理平台对医院感染相关信息进行综合管理,优化感染管理系统执行效率;分别统计优化前后感染病例漏报率、多药耐药菌漏报率以及医师感染报告卡的合格率。结果感染病例漏报率比较,优化前漏报率为5.0%,优化后为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药耐药菌病例漏报率比较,优化前漏报率为10.9%,优化后漏报率为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医师报告卡合格率分析,优化前合格率为57.9%,优化后为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医院信息管理平台与感染管理体系的整合,感染管理系统效率可得到充分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漏报率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增强全院医生对医院感染病例的主动填报意识,降低漏报率。方法 对我院1996-2001年医院感染漏报率进行调查、分析、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结果 1998年前漏报率>46%,1998年后,漏报率明显下降至<20%。结论 领导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奖惩条例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漏报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漏报调查情况.方法:通过对2004年~2006年间全部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方法.结果:2004年漏报率30.45%.2005年漏报率24.72%,2005年漏报率12.50%.结论:只有提高临床医生诊断医院感染病例的积极性、准确性、感染病例的报告才能逐步趋向正确及时,减少漏报误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肿瘤专科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20年1―6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及2019年和2018年同期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2019和2018年同期相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住院患者收治同比下降41.51%和34.54%,手术例数同比下降46.43%和43.51%,医院感染率和现患率下降至0.52%和0.80%,医院感染漏报率上升至30.16%,腹盆腔内组织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仍是最主要医院感染部位,医院感染致病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构成比上升至16.22%,大肠埃希菌构成比下降至10.81%,抗菌药物使用率和送检率有所下降。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肿瘤患者住院及接受手术治疗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各项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强化落实有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和抗菌药物使用率,含氯消毒剂消毒频次增加能有效降低肿瘤患者发生大肠埃希菌感染的风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下,临床需关注肿瘤患者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风险、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以降低医院感染暴发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保障医院感染病例网络直报工作质量,有利于全面了解医院感染情况,制定控制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出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病历资料,统计医院感染漏报率、重报率、迟报率、缺病原学检查率及易感因素缺失率,5项指标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为19.2%、重报率为20.3%、迟报率为37.1%、无病原学检查率47.9%、易感因素缺失率44.5%;医院感染病例网络直报中存在对医院感染认识不清晰、诊断标准把握不确切、受医疗成本与经济效益制约和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等问题.结论 医院感染病例网络直报系统,对感染的监测具有速度快、效率高、准确性好的特点,可了解医院感染发生、发展的趋势,可对全院宏观及对个案微观的定量监测,指导我们采取有效措施,使医院感染病例管理规范化、监测常规化.  相似文献   

13.
前瞻性调查医院感染病例漏报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减少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的方法。方法总结10年的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方法及减少漏报的措施。结果回顾性调查向前瞻性调查过渡时期将前瞻性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开展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的方法得当,调查程序周密严谨;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监控意识;及时分析反馈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资料是减少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的重要手段。结论做好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工作不仅能够降低医院感染的漏报率,而且能有效地预警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的变化趋势,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2008、2010年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0年医院感染现患率为5.32%,与2008年的现患率(3.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高,占53.15%;其次为皮肤软组织感染,占14.42%;手术部位感染占10.81%,两次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部位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菌药物使用,一联用药由65.32%升高至75.11%;而二、三联用药构成比分别由31.83%、2.85%下降至24.16%、0.73%,联合用药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集中在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等革兰阴性菌.结论 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标准统一,可基本反映医院感染实际发病情况,为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金贤  杨利亚 《现代保健》2009,(25):162-163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的流行特点,分析其相关因素,以便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采取前瞻性调查与回紧降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56948例住院患者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6948例住院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1189例次,医院感染例次率为2.09%;感染部位下呼吸道为首位,构成比为35.91%;脑外科感染率最高为10.34%;不同月份的医院感染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针对医院感染的流行特点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分析某大型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特点、流行特征及有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某大型综合性医院2006-2010年住院患者信息系统相关资料及医院感染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06-2010年住院患者共266 514例,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逐年下降(x2=153.25,P=0.000);医院感染漏报率逐年呈下降趋势(x2=194.82,P=0.000);下呼吸道感染在易感部位的构成中占第1位为35.52%;医院感染与患者年龄的关系呈现不规则“U”型特证;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是8月份,为3.26%,最低的是5月份为2.53%;住院院时间与感染率呈正相关,住院时间60 d的患者感染率明显增高;手术与否和医院感染有相关性(x2=530.54,P=0.000);不同科室之间医院感染发生率有所不同,以血液内科最高为17.25%;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9.6%.结论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等因素有关,建立快速准确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是做好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重症监护室的住院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情况,并对防治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出现院内感染36例,感染率5.05%。男婴21例,女婴15例;出生时间最长28天,最短15分钟;早产儿22例,极低体重儿19例;出现院内感染的36例患儿平均住院天数是(21.32±2.31)天,血行感染6例,肺炎11例。尿路感染12例,脐炎2例,结膜炎5例;革兰阴性菌感染19例,革兰阳性菌感染13例,真菌感染4例。死亡1例,死亡率2.78%,其他院内感染患儿均经治疗后痊愈。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已成为院内感染的重点防控区域,对高危因素进行排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可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分布特点和病原菌类型,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为主,结合临床医师报告的方法,对2009年1-12月24 257例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24 257例住院患者中,1111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4.58%,感染1350例次,例次感染率为5.57%;感染部位居前2位的依次为呼吸道、泌尿道,分别占76.89%、5.48%;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6.70%,革兰阳性球菌占11.46%,真菌占31.84%.结论 针对医院感染现状,在医院感染率高的部分科室开展目标性监测,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严格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加强医院感染病原菌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和掌握某综合医院2005-2010年的医院感染情况,为有效地做好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5-2010年在该院住院的所有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6年共发生医院感染121例,各年度医院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部位居前3位的依次为下呼吸道、胃肠道、上呼吸道,分别占39.68%、22.22%、14.29%;不同季节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重点科室及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院感染诊断水平和病原学送检率,开展目标性监测,是基层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