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和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灸康复组46例,采用电针结合康复进行治疗,针灸组41例、康复组42例,分别采用单纯电针和单纯康复进行治疗,评测3组在治疗前、后NRS疼痛数字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结果:NRS疼痛数字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治疗后各组组内比较(P<0.05),各组疗后均优于疗前,各组组间比较(P<0.05),针灸康复组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能促进中风患者偏瘫肩痛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29名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综合组46例、康复组42例及电针组41例,综合组采用电针结合康复治疗,康复组予常规康复治疗,电针组予常规电针治疗,比较三组效果。结果:综合组上肢运动功能与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均高于电针组与康复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能够有效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刺络拔罐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观察.方法:将88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刺络拔罐进行治疗,评测两组在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结果: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治疗后各组组内比较(P<0.05),各组疗后均优于疗前,两组组间比较(P<0.05),刺络拔罐康复组优于康复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刺络拔罐结合康复能促进中风患者偏瘫肩痛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将中风偏瘫患者分为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组(n=50),针灸组(n=32),康复训练组(n=31),采用针刺治疗和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后对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总有效率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组明显高于针灸组和康复训练组(P<0.01),而针刺组和康复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同时探讨解决卒中后肩痛的有效评价方法。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肩痛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药物配合康复组和电针配合康复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UE-FMA)、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WOLF运动功能测试评定标准(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进行肩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的评价。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在VAS、UEFMA、MSS、WOLF及MBI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3种治疗方法均能缓解肩痛,并提升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治疗2周电针配合康复组及药物配合康复组优于单纯康复组(P0.01),而电针配合康复组及药物配合康复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电针配合康复组疗效仍优于单纯康复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在UE-FMA方面电针配合康复组与药物配合康复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WMFT方面电针配合康复组与药物配合康复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MSS及MBI方面电针配合康复组与药物配合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治疗能够缓解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电针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对照组和电针康复组2组,每组各40例。电针组单纯电针治疗,电针康复组进行电针配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治疗。治疗前后2组均进行疼痛数字评分(NRS)及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患侧肢体疼痛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0天后电针康复组NRS评分和FMA评分均优于电针组。结论:电针和康复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均有改善作用,电针康复组疗效优于单纯电针组。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2017,(7):850-851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康复训练及针灸在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中风后偏瘫肩痛的患者中抽取82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口服中药联合康复训练及针灸治疗)和对照组(口服中药治疗),每组41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分度量表评分(VAS评分)和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结果:治疗30d后,联合治疗组患者肩部疼痛强度的缓解和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药联合康复训练及针灸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偏瘫后肩痛的症状和上肢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合并肩胛带控制训练对改善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偏瘫肩痛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56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电针合并肩胛带控制训练组25例,常规康复治疗组31例,2组均于治疗前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VAS评分、FMA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合并肩胛带控制训练组对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针对偏瘫肩痛的作用,以及对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常规康复组30例,电针康复组30例。常规康复组给予偏瘫侧上肢良肢位摆放、使用肩托、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牵伸训练、超短波理疗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电针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取穴患侧肩髃、肩髎、臂臑、肩贞等,常规皮肤消毒后用指切进针法直刺 1~1.5寸,行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选择疏密波,治疗20 min取针。两组患者各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患者偏瘫侧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电针康复组VAS评分降低程度及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升高程度优于常规康复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缓解偏瘫后肩痛,改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头电针组、强制运动组(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及综合干预组(头电针+CIMT),常规康复组采用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技术为主,Brunnstrom技术为辅)强化患侧上肢训练;头电针组采用焦氏头针结合电刺激疗法;强制运动组限制健侧上肢,强化患肢训练;综合干预组采用头电针联合强制运动法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12周观察患者偏瘫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各组患者偏瘫上肢FMA评分明显升高,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P0.01);但除综合干预组偏瘫腕关节活动度在腕关节背伸及桡偏两个活动方向上较常规康复组明显改善(P0.05)外,其他各组间FMA评分及手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与常规康复组比较,综合干预组FMA评分升高,偏瘫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常规康复、头电针及强制性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均有较好的康复效果,但头电针联合CIMT训练作用最为明显,且显效最早。  相似文献   

11.
沈巍  孙曌  庄礼兴 《辽宁中医杂志》2010,(11):2228-2230
目的:探讨靳三针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痉挛瘫患者偏瘫肢体肌力、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77例分为康复组33例,靳三针加康复组34例,在药物对症治疗基础上,分别应用康复治疗、靳三针针刺加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力、肌张力,以及用Fugl-Meyer评分评定两组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肌力较前均有明显改善,靳三针加康复组对上肢肌力的改善优于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肌张力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Fugl-Meyer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靳三针加康复组及康复组均能改善痉挛瘫患者肌力﹑肢体肌张力和运动功能评分,靳三针能提高康复对上肢肌力﹑肢体肌张力和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补元固肩针灸法与康复治疗偏瘫肩痛的疗效差异.方法:56例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30例)、康复组(26例).针灸组采用艾条温和灸关元、气海、足三里,针刺肩贞、臑俞、曲池等穴;康复组采用按摩局部组织、抗痉挛活动等常规康复治疗,均每天治疗1次,1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等为观察指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分别进行评分,进行止痛效果和功能效果评价.结果:针灸组止痛总有效率为100.0%(30/30),康复组为96.2%(25/2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1),且针灸组改善程度优于康复组(均P<0.01).结论:两种方法对偏瘫肩痛的治疗均有止痛效果,补元固肩针灸法对患侧上肢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要优于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83例中风偏瘫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41例和综合康复组42例。常规康复组单纯给予康复技术,综合康复组给予针刺结合康复技术。观察指标:1中风偏瘫干预效果;2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质量的差异。结果:1综合康复组相比于常规康复组中风偏瘫干预效果更高(P0.05);2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综合康复组相比于常规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技术对中风偏瘫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电针配合促通技术对中风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9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灸康复组40例,采用电针配合促通技术进行治疗,针灸组38例、康复组41例,分别采用单纯电针和单纯促通技术进行治疗,评测3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1个月后Fugl-Meyer及ADL评分。结果:Fugl-Meyer和ADL评分治疗两周后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各组组内比较(P<0.05),各组疗后均优于疗前,各组组间比较(P<0.05),针灸康复组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P>0.05);Ashworth评分比较无明星差异。结论:电针配合促通技术能促进中风患者瘫痪肢体分离运动出现。  相似文献   

15.
罗晓萍 《四川中医》2014,(4):159-161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足下垂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康复组(30例)和单纯康复组(26例)。电针康复组在单纯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电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对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FMA-L)和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评估方法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电针康复组和单纯康复组各评估结果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电针康复组的踝背屈AROM、FMA-L改善情况优于单纯康复组(P0.05)。结论:在单纯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电针治疗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障碍,促进偏瘫侧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电针组和综合组,每组30例。康复组采用脑梗死的常规护理、药物治疗以及常规康复治疗;电针组在康复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取穴以百会、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肩髃、外关、风市、三阴交为主穴,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留针30 min;综合组在电针组基础上加用运动想象治疗,每次约20 min。3组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观察3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和Brunnstrom评分的变化。结果:研究中共有3例未能完成试验,最终87例纳入统计,康复组30例,电针组29例,综合组28例。治疗后3组患者Barthel指数和Brunnstrom评分分级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治疗后电针组、综合组Barthel指数较康复组明显升高(均P0.01),综合组患者下肢Brunnstrom评分分级情况较电针组、康复组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电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与康复可以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偏瘫侧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或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肩的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综合康复组32例、康复组30例、针灸组30例和药物组28例。用Fugl-Meyer(FM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上肢运动能力,用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研究其治疗前后变化。结果:各组治疗后FMA’M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之间治疗前后比较,针灸加康复的综合康复组明显优于其它各组(P〈0.01);针灸组与康复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优于单纯药物组。结论: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极大促进脑卒中偏瘫肩的康复,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围刺法为主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围刺组及常规组各30例。围刺组采用痛点围刺后接电针法,常规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后接电针法。两组患者均按照脑卒中诊疗规范进行常规的药物、康复训练等基础性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肩关节功能活动度(Constant-Murey)评分及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Constant-Murey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围刺组治疗前后VAS评分、Constant-murey评分的差值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 0. 05),且围刺组上肢FMA评分增高幅度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电针围刺法为主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能够显著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有助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19.
董继革 《北京中医药》2009,28(12):961-962
目的 探讨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弛缓期瘫痪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主动康复组、被动活动组和综合治疗组,按上肢肌肉出现收缩的时间、1个月后患者出现肩下垂的例数、肩痛的评分、Fugl-Meyer评定上肢功能.结果 综合治疗组在上肢肌肉出现收缩的时间、一月后肩下垂的例数、肩痛的评分明显低于被动活动组和主动康复组,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被动活动组和主动康复组,除肩痛的评分P<0.01,余评定均P<0.001.结论 脑卒中患者早期上肢弛缓性瘫痪综合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被动运动和单纯的主动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电针结合康复手法与单纯康复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分为针康组(30例)、康复组(30例).针康组采用电针(穴取肩髃、肩髎、肩贞等)结合康复治疗,康复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及肩关节疼痛积分、被动肩关节活动度、三角肌中群肌力、上肢运动功能级别的评定.结果:两组在肩关节疼痛积分、被动肩关节活动度、三角肌中群肌力、上肢运动功能级别等方面的评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康组优于康复组;针康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康复组的73.3%(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手法治疗可通过多个作用环节对肩关节及肩胛骨周围肌肉的肌力和肌张力发挥良性调节作用,从而有效改善肩关节半脱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