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股骨头坏死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和中长期随访情况。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4年10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合并股骨头坏死的患者23例进行治疗,男10例,女13例;年龄59~82(68.4±10.4)岁。根据Evans-Jensen分型,Ⅱa型8例,Ⅱb型6例,Ⅲ型9例。根据Ficat分期,Ⅱa期3例,Ⅱb期3例,Ⅲ期9例,Ⅳ期8例。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Harris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术后7年时评估假体生存率。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1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出现急性假体周围感染,1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出现髋关节脱位。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110(85.1±22.9)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3~92(89.8±5.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转子间骨折获得骨性愈合。23例患者假体7年生存率为95.7%。结论:对于合并股骨头坏死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使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以同时治疗骨折和术前症状性髋关节疼痛,具有满意的中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非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应用APL柄非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2008 年7 月至2011 年12 月实施APL 柄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6 例。男10 例, 女16 例;年龄75~94岁, 平均82.5 岁。骨折分类按Evans-Jensen分型: II型16 例, III型10 例。结果 手术时间48~72 min, 平均56 min;术中出血240~600 ml, 平均360ml。围手术期死亡患者1 例, 随访期间死亡患者2 例。其余23 例患者术后随访12~42 个月, 平均21.5 个月。术后2~3 周, 患者可借助支具下床活动。术后3 个月, 21 例患者平衡和行走能力已基本恢复至伤前水平, 生活能自理。未出现髋臼磨损及股骨假体松动、下沉等手术相关并发症。脑梗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各1 例;泌尿系统感染2 例;1 例患者因长期应用激素, 术后2 年出现局部皮肤破溃;2 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关节功能按Harris 评价标准: 优12 例, 良10 例, 可1 例。结论 应用APL柄非骨水泥固定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使患者摆脱因骨折愈合而卧床时间较长的困扰, 早期下床活动,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田观明  李沛  毕大卫 《中国骨伤》2023,36(11):1026-1030
目的:分析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创伤性关节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治疗的22例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61~84(72.5±9.8)岁。初次内固定方式:Gamma钉固定14例,PFNA固定8例。内固定术后至THA时间10~68(32.2±21.3)个月。比较术前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通过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评估假体位置。结果:1例在术后1年死于心衰,2例术后2年死于晚期肿瘤,其余19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6~64(48.5±11.9)个月。末次随访时14例可自由行走,4例需单手杖辅助,1例需助步器辅助。随访期间无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29.2±12.9)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74.2±11.2)分(P<0.05);其中优9例,良7例,可3例。结论: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可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有效避免骨水泥植入综合征,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林鸿宽  赖草生  周之平  曾峰  王朝强 《中国骨伤》2022,35(11):1081-1086
目的: 比较加长型股骨近端带螺旋刀片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联合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与普通PFNA治疗AO-A3.3 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58例AO-A3.3 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27例采用加长PFNA+MIPPO钢板重建外侧壁(A组),31例采用闭合复位PFNA固定(B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2 d、6个月股骨颈长度和顶尖距(tip apex distance,TAD),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10个月采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术后切口愈合良好。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明显多于B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 d股骨颈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股骨颈长度均较术后2 d缩短(P<0.05),且B组术后6个月股骨颈缩短较A组明显(P<0.05)。术后2 d、6个月 TAD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 d与术后6个月TA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P<0.05)。术后10个月A组髋关节Harris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B组(P<0.05)。结论: 加长PFNA联合 MIPPO小钢板重建外侧壁固定,相比较单纯闭合复位PFNA固定治疗AO-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虽然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增加,但术后促进骨折愈合,患者功能恢复更好,并发症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转子复位固定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32例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45~81岁,平均64岁。EvansⅡ型12例,Ⅲ型13例,Ⅳ型7例。均采用自行设计的爪式可控复位固定器进行小转子复位。方法:单纯使用拉力螺钉19例,使用钢丝13例。通过观察患者髋内翻、股骨头颈切割、钉板断裂等情况,以及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关节功能评分)来分析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个月~2年,平均13个月。32例患者中发生髋内翻1例,无股骨头颈切割及钉板断裂。髋关节功能评分为91.80±3.05.结论:后内侧骨皮质连续性的重建和固定是影响股骨转子间骨折稳定性的关键因素,采用自行设计的爪式可控复位固定器可在术中有效的复位固定小转子,具有快速复位和固定、操作简捷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失效后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时机选择。方法:2013年7月至2019年9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失效后的17例高龄患者,根据从确诊内固定失效到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间隔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手术和延期手术两组。其中,早期手术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80~89(84.88±2.79)岁;间隔1~7(4.13±1.73) d。延期手术组9例,男4例,女5例;年龄80~89(84.22±3.03)岁;间隔15~30(25.56±4.36) d。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首次下地负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例数及死亡例数。术后1、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早期手术组泌尿道感染1例;延期手术组中,肌间静脉血栓2例,肺部感染1例,泌尿道感染3例,假体脱位1例。1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6(14.76±1.8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首次下地负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失效后,早期手术同延期手术相比,其死亡率及最终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但早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够让患者更早下地负重,缩短住院时间,有效减少并发症率,尽快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王强  冷燕奎  夏冰 《中国骨伤》2023,36(7):641-646
目的:探讨微创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6例,分别采用微创股骨头置换术(假体组)与PFNA内固定术。假体组35例,女24例,男11例,年龄(86.2±6.1)岁;PFNA组41例,女28例,男13例,年龄(84.6±5.3)岁。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6、12个月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17(14.3±1.4)个月。假体组手术时间长于PFNA组(P<0.05);PFNA组出血量少于假体组(P<0.05);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假体组明显早于PFNA组(P<0.05);术后1、6个月假体组的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体组并发症少于PFNA组(P<0.05)。结论: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微创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是一种良好选择,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属及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非截骨和转子下截骨两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成人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THA治疗35例单侧CroweⅣ型DDH患者,其中15例术中采用非截骨,20例采用股骨转子下截骨。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双下肢长度差、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3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随访期间无髋关节感染、假体松动发生。非截骨组术后1例出现坐骨神经牵拉损伤、1例股神经皮神经分支损伤,3个月后均自行恢复。转子下截骨组术后1例出现髋关节脱位,给予闭合复位后无再次脱位发生,3例股骨近端劈裂骨折,给予钢丝固定治疗。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截骨THA治疗单侧CroweⅣ型DDH手术效果满意,该方法相对于股骨转子下截骨更简单。对于髋部软组织条件良好、患肢短缩>4 cm的CroweⅣ型DDH患者,可考虑采用非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9.
王强  冷燕奎  金斌  吕杰  胡庆华  张勇胜 《中国骨伤》2020,33(11):1017-1022
目的:分析采用带股骨距假体髋关节置换术与同期行闭合复位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患者(≥ 80岁)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Evans Ⅲ、Ⅳ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采用假体置换与PFNA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FNA组与假体组,其中PFNA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84.3±2.9)岁;假体组男10例,女14例,年龄(82.9±2.4)岁。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1 d血红蛋白差值、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12个月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9.3±4.8)个月,假体组1例1年后死于肺癌,随访终止。假体组手术时间长于PFNA组(P<0.05);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假体组与PFNA组无差异(P>0.05);下地活动时间,假体组早于PFNA组(P<0.05);并发症出现数量,假体组少于PFNA组(P<0.05);治疗前假体组与PFNA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3个月随访假体组评分高于髓内钉组(P<0.05),术后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尤其骨质疏松严重者,实施带股骨距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是一种良好选择,有利于高龄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和早期下地活动,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属及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10.
李立群  罗鹏  肖耀广  范俊驰  李志钢 《骨科》2019,10(6):504-508
目的 探讨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 PA)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股骨颈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65例阿尔茨海默病股骨颈骨折病人,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3例采用DAA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DAA组),32例采用PA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PA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髋关节脱位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及Charnley评分评价病人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病人手术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手术时间长于PA组,术中失血量少于P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术后1周,DAA组Harris评分及Charnley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P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Harris评分及Charnley髋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无脱位发生,PA组术后有3例发生髋关节脱位(3/32,9.4%)。DAA组3例病人出现股骨大粗隆撕脱骨折,1例出现股骨距裂隙样骨折(4/33,12.1%);PA组1例病人出现股骨大粗隆撕脱骨折,2例出现股骨距裂隙样骨折(3/32,9.4%),两组术中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A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股骨颈骨折可取得良好疗效,该入路创伤更小,具有恢复快、脱位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方智敏  王巍 《中国骨伤》2004,17(5):290-291
我科自1985—2001年共收治股骨干骨折伴同侧髋部骨折、脱位23例,通过回顾性分析,着重就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侧髋臼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行一期全髋关节置换(THA)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3年7月至2006年3月,对5例同侧髋臼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行一期THA,均采用生物型人工髋关节,强调髋臼重建结构的稳定性,随访21~54个月(平均34.4个月);手术距受伤时间5~42d(平均18.6d)。3例2周内手术者,尽可能解剖复位内固定,2例超过4周手术者,在骨折畸形愈合的基础上,不剥离骨痂,给予结构性植骨并重塑髋臼。结果按HHS评分为87.6分,其中优2例,良2例,可1例,随访期间未发生感染、松动和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对同侧髋臼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行一期THA,能取得较好疗效,避免切开复位内固定引起的治疗周期长,高并发症,疗效差,甚至短期再次行THA等缺点;重视髋臼结构的稳定性和有翻修经验的医师参与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2002年2月~2003年6月,我科收治胫腓下段骨折患者75例,分别采用有限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及胫骨腓侧解剖型钢板内固定,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31岁,2019年11月29日因扭伤致右膝部疼痛肿胀、膝关节活动受限,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右股骨外侧髁骨折。为进一步治疗,于2019年12月3日至山东省中医院就诊,诊断为右Hoffa骨折。CT检查显示:右股骨外侧髁骨折,右膝关节积液。MRI显示:①右膝关节积液;②右股骨远端外髁骨折,右胫骨近段及髌骨有骨挫伤表现;③右髌骨轻度脱位表现,髌内外侧支持带损伤;④右膝前交叉韧带断裂,胫腓侧副韧带、后交叉韧带损伤;⑤右膝内侧半月板后角、外侧半月板前角损伤,外侧前角部分撕裂可能。2019年12月10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关节镜下右膝探查清理术+半月板损伤修补缝合术+股骨外侧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仰卧位,取膝关节前内、前外侧切口,建立关节镜观察及工作通道。置入关节镜观察关节腔内髌上囊、髁间窝、内外侧间室等结构,见髌骨内侧支持带损伤,髌骨轻度脱位,刨刀清理髌骨内侧支持带游离缘,内侧间室股骨髁边缘骨赘未予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15.
髌骨骨折的治疗,尤其是粉碎性及错位严重的骨折,首先以恢复髌骨的形态完好、关节面平整、恢复髌骨功能以及膝关节屈伸正常为原则。2002年6月-2005年12月,我科采用静力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12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延期联合入路三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海洋 《中国骨伤》2020,33(3):257-260
目的:探讨采用踝关节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延期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踝关节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三钢板复位固定治疗18例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38~51(44.00±3.45)岁;根据Rüedi和Allgöwer分型,Ⅱ型9例,Ⅲ型9例。所有病例为闭合性骨折。术后7 d采用Burwell-Charnley标准对关节面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比较术后9、12个月Mazur踝关节评分以评价术后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14.00±1.57)个月。术后7 d根据Burwell-Charnley标准对关节面骨折复位质量进行评定:优13例,良5例。所有骨折愈合,愈合时间9.5~15(12.00±1.4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皮肤坏死、内固定松动断裂及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根据Mazur踝关节评分标准,术后12个月(92.11±5.28)分较术后9个月(89.33±5.20)分明显提高(t=7.976,P<0.001)。结论:延期踝关节前后联合入路三接骨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术中操作便捷,复位满意,固定持续可靠,术后并发症少,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7.
2003年9月-2006年6月,我科应用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193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69岁,2 d前从约2 m高处坠落,左足着地后出现左下肢畸形、肿胀,于2019年4月26日入我院治疗。判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摄左胫腓骨DR片显示左Pilon骨折及左跟骨骨折(图1A);CT检查显示骨折类型为左Pilon骨折,AO分型C2型,左跟骨骨折SandersⅣ型(图1B)。入院后给予左距骨骨牵引以保持左下肢稳定及力线,同时积极给予脱水消肿。13 d后肿胀消退及左下肢力线、皮肤软组织条件等均良好,行左Pilon骨折及左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摄左踝关节DR片复查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在位(图1C)。出院后患者定期门诊复查,行临床及影像学评估。术后2个月,患者左下肢无负重、后部分负重到完全负重。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尚可,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85分,患者的踝关节运动功能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修复困难的股骨近端严重粉碎性骨折合并同侧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8例(8髋)股骨近端严重粉碎性骨折合并同侧髋臼骨折的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均为男性,年龄33-64岁,平均41.9岁。均采用生物型假体。采用Harris评分,从疼痛、功能及活动范围等方面进行随访,评价其疗效。结果:8例(8髋)患者术中无不良反应发生,术后卧床休息3个月,待髋臼骨折愈合后下床活动,无肺炎、褥疮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9-72个月,平均35.8个月。伤口均愈合,未发生假体下沉、松动现象。无脱位、感染发生。术后行走功能恢复正常(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7.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合并同侧髋臼骨折患者,能最大程度恢复运动功能,减少创伤并发症,可作为内固定困难时的替代术式。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吴帆 《临床骨科杂志》2008,11(2):162-163
2000年3月-2006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13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