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建萍  马龙 《护理研究》2011,25(25):2273-2276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现状。[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及职业倦怠问卷,对新疆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497名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测试。[结果]不同医院类型、科别、年龄、工龄、学历、职称、职务、民族、婚姻状况等对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各维度有影响,尤其是情绪耗竭和消极怠慢两方面。与国外Maslach常模比较,本组护理人员倦怠状况显著高于国外常模(P<0.01)。[结论]新疆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总的来说不严重,但情绪耗竭水平较高,不同人口学特征对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现状。[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及职业倦怠问卷,对新疆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497名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测试。[结果]不同医院类型、科别、年龄、工龄、学历、职称、职务、民族、婚姻状况等对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各维度有影响,尤其是情绪耗竭和消极怠慢两方面。与国外Maslach常模比较,本组护理人员倦怠状况显著高于国外常模(P〈0.01)。[结论]新疆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总的来说不严重,但情绪耗竭水平较高,不同人口学特征对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护理人员心身耗竭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理作为一项助人的职业,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是帮助病人维护生命,促进健康的前提和保证.护理人员耗竭体验的程度直接影响她们提供的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1].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学者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提出了“心身耗竭综合征“(burn-out syndrome,BS)的概念[2].……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职业紧张及情绪耗竭现状,分析职业紧张对情绪耗竭的影响.方法:采用工作内容问卷、情绪耗竭分量表对上海市457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人员职业紧张中的工作要求维度、自主程度维度、社会支持维度得分分别为(13.56±2.04)分、(23.30±2.64)分、(22.87±3.85)分,情绪耗竭得分为(13.97±7.68)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历对护理人员的情绪耗竭有影响(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护理人员情绪耗竭的影响因素有社会支持、工作要求和学历(P<0.05).结论:职业紧张是影响护理人员情绪耗竭的重要因素,护理管理者应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降低护理人员职业紧张度,减少情绪耗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职业耗竭的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护理人群降低职业耗竭探讨处理对策。方法:采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量表,对综合性医院的374名护理人员的心身耗竭程度进行调查。结果:被试的情感枯竭(EE)的分值为中等分,去人格化倾向(DP)分值为低值,个人成就感(PA)的分值为高分,其与Maslach样本耗竭均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护理人员对成功的体验和自我成就感,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素质教育,是降低其耗竭程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士长的辱虐管理对护理人员情绪耗竭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式抽样选取哈尔滨市5所三级甲等医院,进一步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396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采用辱虐管理问卷和情绪耗竭问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护理人员感知到的辱虐管理行为得分均值为(2.350±1.497)分,情绪耗竭得分均值为(4.546±1.528)分,护理人员感知到的上级辱虐管理行为与她们体验的情绪耗竭具有显著正向相关性。结论护士长的辱虐管理行为处于中等水平,情绪耗竭处于中等水平,上级持续的情感辱虐是护理人员情绪耗竭的压力源之一,今后应该重点关注护理管理者的破坏性领导行为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王苏兰 《现代护理》2007,13(3):681-683
护理作为一项助人的职业,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是帮助病人维护生命,促进健康的前提和保证。护理人员耗竭体验的程度直接影响她们提供的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学者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提出了“心身耗竭综合征”(burn—out syndrome,BS)的概念。Maslaeh研究认为,耗竭可导致护士提供的服务或照顾的质量退化,耗竭分数高的护士在工作中出差错的几率更大,工作中更易忽视自己的职责,更易受到督导人员的批评。笔者对护理人员心身耗竭综合征的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资本和人格特质对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心理资本量表(PCQ)、职业倦怠量表(MBI-GS)对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40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龄护理人员情感耗竭、去人格化、无效能感和职业倦怠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护理人员情感耗竭、无效能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科护理人员无效能感水平高于本科及以上护理人员(P0.05)。护理人员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倾向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与心理资本呈正相关(P0.05);人格特质中的情绪稳定性、精神质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P0.05),与心理资本呈负相关(P0.05)。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人格特质中的情绪稳定性对职业倦怠的直接效应为0.19;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倾性、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分别通过心理资本对职业倦怠的间接效应分别为-0.13,0.12,0.10。[结论]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因年龄、职称、文化程度而异,心理资本在人格特质中的情绪稳定性与职业倦怠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内外倾向性、精神质与职业倦怠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建议管理者可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护士心理资本水平,进而降低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解决护理人员的心身耗竭综合征问题,作者在结合过去类似经验及同有关护理人员广泛交换意见的基础上,参考各类文献资料制定了“心身耗竭综合征及其背景和克制的策略”的课程。本文对其详细内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心身耗竭综合征(burnout syndrome,BS)也称为职业倦怠,是职业紧张的一种特殊类型,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紧张情绪源和人际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包括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以及低个人成就感。它并不是工作压力的一种症状,而是由于过高的工作压力而导致的结果。由于职业的高应激水平与躯体疾病密切相关,能直接导致护理人员工作效能降低,从而严重影响护理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护理人员心身耗竭综合征的研究,本文对相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及职业倦怠问卷量表对497名护理人员职业倦怠进行调查。结果护理人员的科别、年龄、工龄、学历、职称、职务、民族、婚姻状况等对职业倦怠有影响,尤其对消极怠慢影响较显著(均P<0.01)。不同类型医院和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情绪耗竭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新疆地区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较为普通,情绪耗竭已初露端倪。医院管理者应通过多种途径预防并缓解护理人员压力,加强护理人员心理调控,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马斯勒倦怠量表(MBI-HSS)对传染病医院282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职业倦怠现状和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护理人员高度职业倦怠率为35.1%,中度职业倦怠率为33.3%,低度职业倦怠率为28.4%。41~50岁护理人员情绪耗竭评分高于其他年龄组。护理人员工作倦怠相关因素包括年龄、职务、职称、工作年限,其中职务、职称、工作年限是职业倦怠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建议传染病医院重视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人才和情绪工作能力培养,特别重视高年龄护理人员情绪耗竭的干预和护理人员职业发展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临床护理人员工作倦怠的现状,分析家庭功能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工作倦怠感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165名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护理人员的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呈高度倦怠,情绪耗竭呈中度倦怠,家庭总的功能处于健康水平。情绪耗竭与家庭角色呈正相关(P〈0.05),去人性化与角色、行为控制、总的功能呈正相关(P〈0.01)。结论家庭功能对护士工作倦怠有显著的影响,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对护理人员家庭的支持,从而预防和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倦怠,维护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临床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现状,以填补新疆地区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实证研究方面的空白。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及职业倦怠问卷量表对497名护理人员职业倦怠进行测量。结果:不同医院类型、科别、年龄、工龄、学历、职称、职务、民族、婚姻状况等对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各维度都有影响,尤其对情绪耗竭和消极怠慢两方面影响较显著(P<0.01)。与国外Maslach常模比较,本次调查倦怠状况高于国外常模,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新疆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总的来说不严重,但情绪耗竭已初露端倪。医院管理者应通过多种途径预防缓解其压力,护理人员自身也应加强心理调控,以防止职业倦怠的进一步加深和蔓延。  相似文献   

15.
曹英  杨小雨 《护理研究》2009,(9):2362-2364
[目的]了解外科护士职业耗竭相关因素与应对方式,探索帮助护士采取适应性应对的方法和降低耗竭的手段。[方法]采用一般资料和马氏耗竭量表(MBI)及简易应对量表(SCSQ)对外科169名护士职业耗竭状况及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结果]被试者中情绪枯竭(EE)、去人格化(DP)分值高于Maslaeh样本指数;个人成就感(PA)低于样本指数;外科中各科室比较EE分值从高到低顺序为重症监护室、手术室、脑外科、儿外科、其他科室;PA分值与科室无关;积极应对与EE、DP呈负相关,与PA呈正相关;消极应对与EE、DP呈正相关。[结论]根据Maslach耗竭分度标准,外科护士处于中高度耗竭水平。个人应对(内因)是降低耗竭的关键;管理层应对、社会应对(外因)是降低耗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6—11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外科、胸外科和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共87名,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一般资料和工作倦怠调查问卷,问卷包含情绪耗竭、人格分离和个人成就共3个方面15个项目。结果87名护理人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其中,情绪耗竭平均得分为(4.67±1.21)分,人格分离平均得分为(4.21±1.13)分,个人成就平均得分为(3.40±1.32)分;不同年龄和在重症监护室工作年限护理人员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护龄、学历、职称和婚姻状况等方面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因工作繁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影响了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医院管理都应加以关注和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减轻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有助于提升医护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肿瘤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肿瘤科护理人员32名及其他科室护理人员32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采用工作倦怠量表(MBI)评估其工作倦怠水平,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科护理人员SCL-90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P 0. 05); MBI中情感耗竭等评分高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P 0. 05);个人成就感降低评分低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P 0. 05),SCL-90各维度评分与MBI中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呈正相关(P 0. 05),与个人成就感降低呈负相关(P 0. 05)。结论肿瘤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处于中等水平,职业倦怠感处于中高度水平,且两者互相影响,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在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目前在心理学界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组成部分: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1].李倩等[2]采用护士职业倦怠量表对201名精神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的情感耗竭因子、去个性化因子得分为中度耗竭,低个人成就感因子得分为高度耗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验真实型领导对护理人员工作倦怠和离职意向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真实型领导得分为3.615分±0.406分,真实型领导能够显著降低下属护士的情绪耗竭(β=-0.35,P0.01)、人格解体(β=-0.54,P0.01)和离职意向(β=-0.33,P0.01),显著促进下属护士的成就感(β=0.73,P0.01)。[结论]真实型领导能够减少下属护士的工作倦怠水平,降低下属护士的离职意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评价层流病房护理人员工作倦怠的状态,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方法 选取血液科和器官移植科层流病房护理人员40名,采用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MBI-GS)对其工作倦怠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40名护理人员在层流病房工作3个月后,情绪耗竭、消极怠慢、专业低效能感的得分均高于普通病房连续工作3个月后的测评状态.结论 层流病房护理人员更易产生工作倦怠状态;通过加强层流病房护理规范培训、人性化管理及积极的心理干预可以舒缓工作倦怠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