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涎腺腺样囊性癌40例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4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临床病例,了解其发病情况,探讨影响SACC的预后因素。[方法]选择1986年8月~2002年6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涎腺恶性肿瘤手术患者108例,均经病理科确诊,其中腺样囊性癌40例。肿瘤分期按UICC(2002年)TNM分类进行;肿瘤病理参考WHO(1991年)的涎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法。[结果]SACC占涎腺恶性肿瘤的37.04%,腮腺和颌下腺多发,平均患病年龄51.83岁,男女比为1∶1;腺样囊性癌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发生在颌下腺和腭部及其他小涎腺的SACC复发率和转移率高,Ⅲ和Ⅳ期相对于Ⅰ和Ⅱ期的复发率高,实性型比腺样-管状型SACC的复发率和转移率高,神经受侵者比非神经受侵者SACC的复发率和转移率高。[结论]SACC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SACC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较高,这与肿瘤的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有无神经侵袭情况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42例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例资料,旨在探讨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发病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0年6月~2010年5月在我院口腔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科确诊为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患者42例,按照国际抗癌联盟2002年TNM临床分类方法 ,对其进行临床分类,按照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方法进行病理分类。结果腺样囊性癌多发于腮腺及颌下腺,平均年龄51岁,男女比例4∶3,发生于腭部及小涎腺的SACC复发率和转移率高于腮腺。临床3期和4期较1期和2期复发率高。病理实性型较病理腺样-管状型复发率和转移率高。神经侵犯者较非神经侵犯者复发率和转移率高。结论 SACC是涎腺肿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SACC术后转移率和复发率较高,与肿瘤的发病部位、临床TNM分期、病理学分型及有无神经侵犯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4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MVD和VEGF进行检测。结果:肿瘤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70%(28/40),MVD均值为(51.2±6.6),显著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5);VEGF高表达组的平均MVD值明显高于低表达组的平均MVD值(P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和E-钙黏着蛋白(E-ca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11例癌旁“正常”涎腺组织中ESM-1和E-cad的表达。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的ESM-1高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涎腺组织(P〈0.01),与患者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侵犯神经无相关性(P〉0.05)。E-ca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呈低表达,E-cad低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侵犯神经显著相关(P〈0.05)。癌组织中ESM-1和E-cad表达间无相关性。结论ESM-1和E-cad均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有相关性。E-cad的表达可作为临床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恶性程度、评估预后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皮钙黏蛋白(E-cad)、P53和Bcl-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39例确诊的涎腺腺佯囊性癌患者病理标本,按有无神经侵犯分为神经侵犯组(16例)与无神经侵犯组(23例),按有无肺转移分为有肺转移组(11例)与无肺转移组(28例),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cad、P53和Bcl-2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神经侵犯组E-cad阳性表达率低于无神经侵犯组(P〈0.05);神经侵犯组P53阳性表达率高于无神经侵犯组(P〈0,05);神经侵犯组Bcl-2阳性表达率高于无神经侵犯组(P〈0.05);肺转移组E-cad阳性表达率低于无肺转移组(P〈0,05);肺转移组P53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肺转移组(P〈0.05);肺转移组Bcl-2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肺转移组(P〈0.05)。结论E-cad、P53和Bcl-2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局部侵润、远隔脏器(肺)转移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指导临床综合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受体7(Chemokine receptor7,CXCR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7例正常涎腺组织、47例涎腺多形性腺瘤、41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其切缘组织切片中CXCR7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例资料,分析CXCR7对ACC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影响。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中CXCR7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神经侵袭、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密切相关;Kaplan-Merier曲线显示,CXCR7阳性表达组患者与CXCR7阴性表达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XCR7表达与ACC的神经侵袭、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有助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中的表达及其与嗜神经性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NGF在43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它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病理组织学类型和嗜神经性的关系及其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NGF在ACC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GF在嗜神经现象组与无嗜神经现象组间的阳性表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GF在ACC中的表达强度与ACC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嗜神经性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该肿瘤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资料的总结,旨在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相应的临床资料总结与HE组织学观察.结果 36例患者中,大涎腺发病者多于小涎腺.腺样囊性癌占涎腺癌的28.1%,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10.9%,其中筛状型28例,管状型4例,实性型4例,Ⅱ级28例,Ⅰ级和Ⅲ级分别4例.结论 涎腺腺样囊性癌是涎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浸润性极强,手术以局部大块切除为主,术后复发、转移率均较高,这与肿瘤的发病部位、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和有无神经侵袭等均有关.  相似文献   

9.
涎腺腺样囊性癌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通过对89例经手术治疗的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进行了临床病理的回顾性研究,旨在分析影响腺样囊性癌预后的各种因素。方法 全部资料用SPSS 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根据生命表法(life table)估计各时间点的生存率,并将其绘制为生存曲线,用Wilcoxon(Gehan)检验各组间差异。结果 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提示预后不良的因素包括年龄在50岁以上、临床症状体征出现3个或更多、肿物大于2cm、手术切缘阳性及口底部的腺样囊性癌。临床分期属早期(I,Ⅱ期)、病理分型为腺样型或管状型、神经未受侵犯的患预后优于临床分期属于晚期(Ⅲ,Ⅳ期)、病理分型为实体型、神经受侵。结论 临床分期、病理分型、神经受侵与否是影响涎腺腺样囊性癌患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克隆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相关的基因。方法:应用mRNA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高、低转移细胞系基因表达上的差异。结果:以高转移细胞ACC-M为测试子,低转移细胞ACC-2为驱赶子,获得高表达的基因序列有7个,均为已知序列同源基因。其中XAGE-1b基因为肿瘤睾丸抗原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基因。结论:与ACC-2相比ACC-M中部分基因的高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特性的获得有关,此结果为进一步探索腺样囊性癌肿瘤转移分子机理以及肿瘤转移控制和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组织中EGFR的表达,探讨其在SACC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EGFR在3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49例SACC组织中的表达.结果:SACC与正常唾液腺组织比较,EGFR表达显著升高(P<0.05);在病理分型中,实体型EGFR的表达显著高于筛状型和管状型(P<0.05);有神经侵犯组EGFR的表达显著高于无神经侵犯组(P<0.05);有血行转移组EGFR的表达显著高于无血行转移组(P<0.05).结论: EGFR的高表达与SACC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临床上SACC的诊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涎腺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和正常涎腺组织中Id-1的表达,分析Id-1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Envison两步法检测5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12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正常涎腺组织Id-1表达。结果Id-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和正常涎腺组织阳性率分别为72.2%、33.3%、10.00%,涎腺腺样囊性癌与多形性腺瘤以及涎腺腺样囊性癌与正常涎腺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和无转移组阳性率分别为81.6%和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和Ⅲ-Ⅳ阳性率分别为46.2%和8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中Id-1过表达;Id-1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和转移有一定关系;Id-1可能作为有效靶点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原癌基因C- MYC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54例SACC和20例正常涎腺组织石蜡标本中C- MYC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2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C- MYC均呈阴性表达,54例SACC标本中C- MYC阳性表达43例,阳性率为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神经浸润、T4期C- MYC阳性率较无神经浸润、T1-3期高(P<0.05),C- MYC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等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原癌基因C- MYC在SACC中高表达,与T分期及神经侵犯有关,有望成为SACC进展及预后的生物学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4.
PCNA及AgNORs与涎腺腺样囊性癌远处转移和复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明  刘彦普  唐玉祥  王川  王晓峰 《医学争鸣》2003,24(16):1513-1516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 (salivaryadenoidcysticcarcinoma ,SACC)细胞的增殖活性与远处转移和复发的关系 .方法 :应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 gen ,PCNA)单克隆抗体PC 10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Howell技术对 4 2例SACC石蜡标本进行PCNA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argyrophilicproteinsofthenuclearorganizerre gions,AgNORs)检测 ,并对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 结果 :SACC组织PCNA标记指数 (labelingindex ,LI)与相应的组织切片的AgNORs计数 (meannumbersofAgNORspernucleus)有显著相关性 (r =0 .5 2 8,P <0 .0 1) .PCNA表达和mAg NORs与SACC远端转移存在明显相关 (P <0 .0 1,P <0 .0 5 ) ,与病理分型存在相关性 ,实体型标本中PCNA表达和mAgNORs明显高于筛孔型和腺管型 (P <0 .0 5 ) .在随访 >10a病例中复发与无复发组PCNALI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与生存率无相关性 (P >0 .0 5 ) .结论 :PCNALI和AgNORs计数可能是反映SACC患者远处转移的重要组织学参数  相似文献   

15.
涎腺腺样囊性癌中BDNF和Trk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yrosine kinase B,TrkB)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亲和素法分析45例SACC中BDNF和TrkB的表达,并统计分析表达结果与SACC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和神经侵犯之间的关系。结果:SACC中BDNF和TrkB的表达率分别为84.4%和88.9%,且与SACC的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关系密切(P〈0.05-P〈0.01);TrkB的表达还与神经浸润密切相关(P〈0.01)。结论:BDNF和TrkB能促进SACC的发生、发展及远处转移,可作为指标来预测SACC的远处转移和神经浸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腮腺腺样囊性癌的理想方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2004年9月-2008年5月江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05例腮腺腺样囊性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给予手术联合放疗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转移率及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复发率、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手术相比,手术联合放疗治疗腮腺腺样囊性癌可以获得更佳的远期疗效,该联合方案是治疗腮腺腺样囊性癌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7.
Ge MH  Ling ZQ  Tan Z  Chen C  Xu JJ  Yu JL 《中华医学杂志》2012,92(2):106-109
目的 研究E-钙黏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表达水平、CDH1甲基化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E-钙黏蛋白在SACC及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并用实时荧光甲基化特异性PCR分析CDH1甲基化状态.结果 与正常涎腺组织相比,E-钙黏蛋白在SACC表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比55.6%,P<0.05),E-钙黏蛋白表达与组织病理学类型、T-分期、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及肿瘤位置无关.30例E-钙黏蛋白表达阳性的SACC标本中,有3例标本检测到CDH1部分甲基化,24例E-钙黏蛋白表达阴性的SACC标本中,23例标本中检测到CDH1完全甲基化,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随着CDH1基因甲基化增高,E-钙黏蛋白表达减弱,两者在SACC中呈负相关(r=-0.483,P<0.001).结论 CDH1基因通过甲基化下调E-钙黏蛋白表达,其表达水平与SACC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及远处转移等相关,这对评估SACC恶性程度及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P27及Ki-67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中P27、Ki-67的表达及其与SA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1例SACC、1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PA)及12例正常涎腺组织(NSG)中P27、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ACC组织中P27高表达率和标记指数(LI)均低于NSG和PA(P均<0.05),Ki-67阳性率和LI均高于PA和NSG(P均<0.05).有转移的SACC组织中P27 LI低于无转移组(P<0.05);实性型SACC组织中Ki-67阳性率及LI高于腺-管型(P<0.05).SACC组织中P27与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rs=-0.384,P<0.05).结论:P27蛋白表达的下降可能加速了细胞周期,促进了细胞增殖,参与了SACC的发生发展过程.Ki-67可用于SACC与涎腺良性肿瘤的辅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侯秀秀  凌志强  葛明华 《浙江医学》2015,37(23):1899-1902
目的 观察外周髓鞘蛋白 22(PMP2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揭示 PMP22 与 SACC 高 转移性、神经侵犯性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 41 例 SACC 患者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 PMP22 的表达。以 SACC 高 转移和非转移细胞系 SACC-LM 和 SACC-83 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 Western blot 检测 PMP22 的表达差异。 结果 癌旁正常组织 中 PMP22 表达明显高于 SACC 癌组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PMP22 在 T4 期 SACC 患者中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 T1~3 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4);伴有神经侵犯的 SACC 患者中 PMP22 表达阳性率高于无神经侵犯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8);3 种组织类型的 SACC 比较,PMP22 的表达阳性率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7);复发组表达阳性率低于不复发组(P=0.003);不同年 龄、性别、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等的 SACC 患者之间 PMP22 表达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632、0.790、0.458、0.692)。Western blot 显示,PMP22 在 SACC-LM 中表达高于 SACC-83(P=0.000)。 结论 PMP22 的表达与 SACC 的发生、发展及复发可能存在密 切联系,可以用于对患者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纤维连接蛋白(FN)基因EDA片段在不同转移潜能腺样囊性癌(SACC)细胞中的表达,研究EDA片段与SACC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从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对高、低转移SACC细胞株中FN基因EDA片断进行检测。结果高转移SACC细胞株(SACC-LM)中FN基因EDA片段蛋白及mRNA的表达高于低转移细胞株(SACC-83)。结论FN基因EDA片段的表达程度与SACC细胞不同转移潜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