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的CT、MRI表现差别。方法选择2001年2月~2010年12月我院收入的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患者共98例,其中肾透明细胞癌7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3例,对两组患者行CT、MRI扫描。对比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各扫描期CT值对比显示,乳头状肾细胞癌组平扫CT显著高于肾透明细胞癌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透明细胞癌组皮髓期、实质期以及排泄期CT值显著高于乳头状肾细胞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增强相对强度对比中显示,肾透明细胞癌组皮髓期、实质期以及排泄期增强相对强度对比与乳头状肾细胞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乳头状肾细胞癌MRI检查显示T1WI上病灶呈现低~中等信号,T2WI呈现等、低信号,MRI动态增强时肿瘤强化特征与CT增强相似。其中11例呈现均匀强化、5例呈现欠均匀强化、7例呈现不均匀强化。肾透明细胞癌中T1WI上病灶低信号,T2WI呈现高信号,多以边缘强化为主,全瘤均呈不均匀的强化。其中24例皮质期明显强化,轻中度强化46例。结论CT及MRI对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肿瘤的增强程度是鉴别两者之间最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医学》2017,(6):548-552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亚型肾癌的CT、MRI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经病理证实的肾癌,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其中20例同时行MRI检查,比较各肾癌亚型的CT、MRI平扫表现及强化程度、方式。结果透明细胞癌67例,乳头状肾细胞癌6例,嫌色细胞癌4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3例,Xp11.2易位性/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1例;CT平扫显示直径<3 cm肿瘤呈均匀的等、稍低密度影,直径>3 cm的肿瘤以等/稍低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影;MRI显示为T1WI低、等信号影,T2FS高或混杂高信号影,DWI呈混杂高信号影。CT、MRI增强扫描显示透明细胞癌、多房囊性肾癌的实性部分和Xp11.2易位性/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呈"速生速降型"明显强化;乳头状肾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多房囊性肾癌间隔呈"延迟持续性"轻中度强化。结论不同病理亚型肾癌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行螺旋CT、MRI平扫、增强扫描对诊断、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肾癌不同亚型的CT征象及CT定量分析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经过手术和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肾癌的87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不同亚型分类,其中透明细胞癌43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6例,嫌色细胞癌18例。比较三种亚型肾癌患者平扫及增强后CT值,比较三种亚型肾癌病灶大小和强化方式,并分析肾癌亚型与CT征象的关系。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较嫌色细胞癌患者显著较高(P0.05);透明细胞癌患者中强化均匀者为23.26%较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57.69%与嫌色细胞癌患者66.67%显著较低(P0.05);透明细胞癌患者发生坏死或囊变的概率为81.40%较乳头状肾细胞癌57.69%、嫌色细胞癌22.22%显著较高,嫌色细胞癌者发生坏死或囊变的概率较乳头状肾细胞癌显著较低,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边缘清晰的概率为30.23%较乳头状肾细胞癌76.92%和嫌色细胞癌88.89%显著较低(P0.05)。结论肾癌不同亚型之间的CT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上能通过CT征象及CT定量分析对肾癌亚型进行初步判断,对肾癌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肾癌常见病理亚型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常见病理亚型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特征,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皮髓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扫描的影像资料,观察并比较各种亚型CT动态强化方式及表现特征。结果:平扫CT,160例透明细胞癌中密度不均141例,24例乳头状癌中密度不均17例,而8例嫌色细胞癌中6例密度均匀。多期增强检查,透明细胞癌(153/160)增强皮髓质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快速下降,排泄期持续下降,表现为"快进快出"型;而乳头状癌(23/24)和嫌色细胞癌(6/8)皮髓质期均呈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和排泄期呈持续强化,表现为"渐进性强化"型。经统计学分析,三种亚型肾癌间的平扫及排泄期CT值无统计学差异;而皮髓质期及实质期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间的CT值有统计学差异,但乳头状癌与嫌色细胞癌间CT值在皮髓质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透明细胞癌与其它亚型肾癌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但乳头状癌与嫌色细胞癌的鉴别常常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14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的 CT 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并以55例肾透明细胞癌图像作为对照,比较两者在肿瘤性质,平扫CT值及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相对强化CT 值,以及肿瘤强化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肾嫌色细胞癌以实性为主12例(85.7%),透明细胞癌以囊实性为主32例(5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肾嫌色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皮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相对强化 CT 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肾嫌色细胞癌相对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肾透明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主要表现为均匀强化(8/14),而肾透明细胞癌主要表现为不均匀强化(49/55),两者强化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大部分为均匀实性肿块,少有囊变,且呈中等度均匀强化,大部分与肾透明细胞癌容易鉴别。  相似文献   

6.
李庆民 《基层医学论坛》2013,(7):897-898,F0003
目的探讨CT双期增强扫描对肾细胞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患者,包括36例透明细胞癌、7例乳头状癌、2例嫌色细胞癌,术前行CT平扫和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肾皮质期和实质期),测量肿瘤实质的CT值,同时评价肿瘤的强化方式,对不同病理亚型肿瘤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皮质期,透明细胞癌的CT值显著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P<0.05)。实质期,透明细胞癌的CT值显著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P<0.05)。不均匀强化常见于透明细胞癌(83.3%)和乳头状癌(71.4%)。结论 CT增强扫描时分析肿瘤实质的强化值及强化的均匀度对肾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CT、MRI的影像学差异,以探讨两者对两种肾细胞癌的鉴别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肾透明细胞癌及乳头状癌患者34例,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两组,肾透明细胞癌组25例,肾乳头状癌组9例,均行CT、MRI扫描,对比其影像学差异。结果肾乳头状癌组平扫CT值明显高于肾透明细胞癌组(P<0.01);肾透明细胞癌组在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三期增强扫描时的CT值明显高于肾乳头状癌组(P<0.01)。肾透明细胞癌组在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三期增强扫描时增强相对强度明显高于肾乳头状癌组(P<0.01)。MRI检查显示:肾透明细胞癌组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以边缘强化为主,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其中14例皮质期出现明显强化,8例轻中度强化。肾乳头状癌组T1WI呈低~中等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MRI动态强化特征与CT结果一致。其中6例均匀强化,1例欠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CT、MRI对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T增强扫描最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研究多排螺旋CT早期增强扫描对肾癌亚型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临床诊断肾脏占位并就诊于铜陵市人民医院的患者67例,所有收入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病例中肾透明细胞癌54例、肾乳头状细胞癌9例、肾嫌色细胞癌4例。结果皮髓早期扫描肾透明细胞癌标准化CT值高于肾乳头状细胞癌(P=0.000)与肾嫌色细胞癌(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乳头状细胞癌与肾嫌色细胞癌间无明显差异(P=0.553);延迟期扫描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细胞癌(P=0.916)、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嫌色细胞癌(P=0.386)及肾乳头状细胞癌与肾嫌色细胞癌(P=0.418)之间标准化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排螺旋ct皮髓早期增强扫描,可以初步将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细胞癌及肾嫌色细胞癌鉴别开,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MSCT多期扫描在鉴别常见肾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透明细胞癌100例,乳头状细胞癌35例和嫌色细胞癌30例)和嗜酸细胞腺瘤(20例)的腹部多期MSCT扫描影像资料。结果透明细胞肾癌和嗜酸细胞腺瘤的平均强化峰值在动脉期,乳头状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的平均强化峰值在静脉期;在动脉期和排泄期,透明细胞癌的强化程度显著高于嗜酸细胞腺瘤和嫌色细胞癌(P〈0.05);透明细胞癌在增强三期的强化程度均显著超过乳头状肾细胞癌(均P〈0.05)。结论 MSCT多期扫描有助于透明细胞肾癌与嗜酸细胞癌腺瘤,乳头状肾细胞癌和嫌色肾细胞癌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肾细胞癌诊断中的表现.方法 27例肾细胞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MPR图像重建,分析肾细胞癌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7例肾细胞癌中,透明细胞癌22例,乳头状细胞癌2例,嫌色细胞癌3例.3种类型肾癌CT平扫肿块主要表现为等、低或高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各期,透明细胞癌的CT值均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但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的CT值在增强扫描各期均无明显差异.乳头状肾癌CT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或较均匀轻中度强化,在皮质期强化不明显,而在实质期却能很清楚显示.嫌色细胞癌多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论 多层螺旋CT能显示肾细胞癌肿块的强化方式,对肾细胞癌亚型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SCT)在肾癌最新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病理证实为肾癌患者87例,男54例,女33例;年龄30~81(55.6±12.1)岁.所有患者术前行多层SCT检查,依据CUA制定的新标准对肾癌进行分型,比较各亚型肾癌SCT表现.结果:平扫期乳头状癌CT值显著高于透明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P<0.05...  相似文献   

12.
嫌色细胞肾细胞癌和肾嗜酸细胞腺瘤CD117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CD117在肾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33例嫌色细胞肾细胞癌(RCC)、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151例透明细胞RCC、33例乳头状RCC和3例黏液管状梭形细胞癌组织中CD117的表达.结果 33例嫌色细胞RCC中,29例(87.9%)CD117阳性;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中,9例CD117阳性;透明细胞RCC、乳头状RCC和黏液管状梭形细胞癌中均未见CD117表达.结论 CD117高表达是嫌色细胞RCC和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特征之一,CD11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有助于肾上皮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B超引导下经皮肾肿物穿刺活检(renal masses biopsy, RMB)的诊断效果、安全性及在中晚期肾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B超引导下肾肿物穿刺活检的7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肿瘤大小、病理分型和分级、穿刺部位、穿刺针数以及诊断效果等数据,分组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4年来B超引导下RMB数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共7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确诊64例(85.3%),包括60例恶性肿瘤,4例良性病变;非诊断性穿刺11例(14.7%)。60例恶性肿瘤中,肾细胞癌37例(61.7%),尿路上皮癌13例(21.7%), 其他肿瘤10例(16.7%)。37例肾细胞癌中明确诊断病理学亚型33例(89.2%),无法明确病理学亚型4例(10.8%)。75例患者中,集合管癌占肾癌10.8%,鳞癌占尿路上皮癌23.1%,比例均高于已报道流行病学数据(2%,9.9%)。75例患者中,13例行手术治疗并取得术后病理,穿刺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肿物良恶性、病理学亚型及病理分级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100%、81.8%和60.0%。75例患者中1例(1.3%)出现轻微血尿,未出现其他相关并发症。结论:B超引导下RMB可准确诊断肾癌病理学亚型,指导晚期肾癌患者靶向治疗;RMB可较准确判断恶性程度较高的集合管癌、尿路上皮鳞癌,可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Dai JR  Zhang LY  Zhang J  Chen Y  Zhang HT  Jiang LX  Lin M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1):2177-2181
目的 探讨各肾癌亚型在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中的表现特点,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术前螺旋CT双期扫描图像460例.分别观察各肾癌亚型的瘤体大小、形态、边界、内部结构及强化特点等指标.结果 肿瘤强化程度、强化模式、动-静脉期的强化落差、伴有变性、坏死及密度变化在透明细胞癌与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为高血供肿瘤,强化明显(80.9%),在皮髓质与实质期间的落差大,≥30 HU者占57.9%,以其为标准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57.9%,91.9%.强化模式以周边环状及不均匀强化居多(66.3%,94.6%);密度不均匀(91.6%)及常伴有变性坏死(60.5%).嫌色细胞癌为中等血供肿瘤,中等强化(77.1%),落差小(<30 HU者占80.0%),以落差位于0~30 HU为诊断标准时,其敏感性、特异性为80.0%、66.1%,强化模式以均匀强化居多(60.0%),密度均匀(65.7%)为其突出特点.乳头状癌为低血供肿瘤,轻度或无强化占70.4%,落差小(<30 HU者占92.6%)其中63.0%延迟强化(CT值升高)为其特点,以落差<0 HU为诊断标准时,其敏感性、特异性为63.0%、91.8%,强化模式以均匀强化为多(48.1%),密度均匀(63.0%).未分类癌常以周边环状(9/12例)、明显(7/12例)强化、密度不均匀伴有变性坏死(9/12)为特点.多房囊性肾癌表现为多房囊肿样,增强后囊壁有强化可能是其诊断要点.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对不同肾癌亚型的术前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依据肾癌各亚型CT扫描特点的不同,术前大多能够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3例OPRCC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OPRCC中,2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分别为41、45、65岁。3例均为体检发现肾肿块,例1及例2肿块位于肾下极,例3位于肾中上级,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长径分别为3.0、3.5及4.5 cm,瘤细胞细胞质丰富,嗜酸性,核Fuhrman分级2~3级,瘤细胞排列呈乳头状,乳头内见泡沫细胞聚集。免疫表型3例瘤细胞vimentin、CK7、CD10、AMACR、EMA、CK均阳性,而TFE3、CD15、CD117、RCC、E-cadherin等均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3例瘤细胞均有7、17号染色体扩增。结论:OPRCC是肾细胞癌的罕见亚型,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与1型乳头状肾细胞癌相似。应与嗜酸细胞瘤、嫌色性肾细胞癌、Xp11.2易位肾细胞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T1b期肾细胞癌 (renal cell carcinoma,RCC) 行各种保留肾单位手术 (nephron sparing surgery,NSS)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50 例行开放、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下NSS的T1b期RCC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   50例患者均成功行NSS,手术时间 (70~210) min,平均 (122.8±44.1) min。阻断肾血流38例,热缺血时间 (20~47) min,平均 (29.0±8.5) min。术中出血量 30~1 100 mL,平均 (196.6±212.8) mL,肿瘤RENAL评分4~10,平均7.3±1.6,术前血肌酐42~150 μmol/L,平均 (77.4±22.0) μmol/L;术后住院5~46天,平均 (8.4±6.5)天。术后病理示:透明细胞癌45例,嫌色细胞癌3例,乳头状癌2例。50例患者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肾功能复查,肌酐分别为 (87.3±11.6)μmol/L、 (82.5±10.8)μmol/L和(79.7±12.1)μmol/L,血尿素氮分别为 (5.7±1.6) mmol/L、 (5.2±1.3) mmol/L和(5.1±1.2) m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SS既能有效切除肿瘤,又能保留部分肾单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T1b期RCC可行的选择,尤其对双侧肾肿瘤或者孤立性肾脏肾肿瘤。  相似文献   

17.
肾癌是一类具有多种组织类型及不同遗传背景的癌症.目前至少有10种类型的肾细胞癌.其中最常见的是透明肾细胞癌,其次是乳头状肾细胞癌、嫌色肾细胞癌和集合管细胞癌.而其它的较少见.由于肾癌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现在已发现了很多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的突变都可导致肾癌.而且不同类型的肾癌,其致癌基因也不同.如VHL基因突变一般引起透明肾细胞癌,而FH基因则导致乳头状肾细胞癌.近年来,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新的肾癌相关基因的数目也在增加.如最近的外显子组序列分析就找到了一批与透明肾细胞癌有关的基因,包括PBRM1、BAP1、SET2和JARID1c等重要的肾癌相关基因.有些透明肾细胞癌同时带有两个以上基因的突变.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肾癌基因及各类肾癌标记将会被发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载脂蛋白A-Ⅰ(apolipoprotein A-Ⅰ,ApoA-Ⅰ)在8种不同组织学分型的肾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索用于鉴别诊断的新型肿瘤标志物。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3例肾肿瘤(包括透明细胞癌11例、乳头状细胞癌1例、嫌色细胞癌3例、嗜酸细胞腺癌1例、多房性囊性细胞癌2例、肾盂尿路移行上皮癌3例、后肾腺癌1例、集合管癌1例)及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ApoA-Ⅰ的表达,癌旁正常组织取自除外23例肾癌组织的其他5例肾肿瘤的切缘外非癌组织。结果:23例肾肿瘤中,ApoA-Ⅰ阳性21例(阳性率91.3%);肾癌旁组织5例,阳性2例(阳性率40.0%),ApoA-Ⅰ在肿瘤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9,P=0.003)。比较不同组织学分型的肾肿瘤,11例肾透明细胞癌中,阳性9例(阳性率81.8%), ApoA-Ⅰ的表达程度与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有关,透明细胞癌Ⅱ级、Ⅲ级的表达程度明显高于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0,P=0.038);乳头状细胞癌、嫌色细胞癌、嗜酸细胞腺癌、多房性囊性细胞癌、肾盂尿路移行上皮癌、后肾腺癌、集合管癌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着色。结论:ApoA-Ⅰ在肾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特异升高,可作为区分不同组织学分型肾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